第67章 新法令(下)

第三條法令是有關教育的。因此也相對爭議少了許多。

其實商毅一向十分重視教育,早在穆陵關的時候,他就己空開辦了學校,教授少年兒童們一些基本知識。不過當時商毅的地盤小,人口也少,只開一個學校就夠了,而招生對像也主要是商家軍的子女爲主。而現在商毅己經掌握了一個省的地方,治下的人口有五六百萬,因此必須建立一個完善的教育體系。不僅是爲自己陪養人材,同時也是爲了儘可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質。

按商毅的計劃,教育將分小學,中學,大學三級,八至十三歲爲小學,十三至十六歲爲中學,十六至二十歲爲大學。小學以中國傳統的基本教育爲主,輔以基本的數學、歷史基礎知識;中學則開始加入天文、物理、地理等自然學科的知識教育;而大學則進行詳細分科教育,培養專業人材。

當然教育系統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甚至四五年的時間也未必足夠,因此在目前首先以輔及小學爲主,三年以內,爭取在浙江全省實現小學的輔及。至少先讓自己治下的大部孩子都能夠識字,讀寫和基本的算術。

因此商毅要求浙江各縣的教諭,在己經成立了人民公社的地方,每個公社必須開設至少一個小學,面向全社社民的子女招生。而沒有成立公社的地方,則以村爲單位,進行小學的輔及,力爭做到每村一個小學。當然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二三個村合用一個小學,並且儘可能讓所有的適齡兒童都能夠入學。不僅所有入學兒童一率免費,而且小學將向學生提供教材、筆墨、紙張等文具用品,儘量不增加百姓的負擔。

對於各縣、州以經成立的私塾,商毅也同樣承認,因爲在小學教育沒有輔及之前,私塾也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因此商毅也規定,對毎一個私塾都進行註冊登記,並且每年發給他們六十兩白銀的補助。

另外商毅又在浙江大量招募教師,主要以秀才和舉人爲主,並且給他們十分優厚的待遇,秀才的月薪是十兩白銀,舉人的月薪是十五兩白銀,逢年節等日子,還另有嘉獎,而這這筆費用也一率全部從公務費用中資出。

浙江的文風很盛,秀才舉人很多,由其是秀才,幾乎每村都會有幾個。絕大多數秀材都是出身於一般條件人家,而考中了秀才之後,大多數人都不屑於務農,商毅提供的待遇對他們還是有相當大的吸影力,而且教書也是個體面職業,比務農,經商什麼都要高尚得多,也能夠滿足他們虛榮心,因此很多秀才都來應徵,當然也有相當一部份生活條件不好的舉人,也來應徵。師資力量到是很容易就解決了。

當然要做到這一些,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商毅也規定在第一年裡,每個縣的教育資金爲三千兩白銀,然後逐年增加,浙江省一共有七十五個縣,再加上私塾的補貼和教師的月薪,這一年的教育投入就超過了三十萬。

現在商毅手頭上資金充足,這筆錢到並不是大問題,但在拔下教育資金的時候,商毅也嚴厲警告各縣,敢私自挪用、傾吞教育資金的,無論是誰,一率殺無赦。

不過現在的重點雖然普及小學教育,但對中學、大學也不是放任不管,但中學首先只是在杭州府地區內成立,杭州府下有九個縣,商毅計劃先毎個縣成立一到兩個中學,而在杭州城裡成立二到三個中學,然後再逐漸向其他地區普及開。這一方面是因爲小學還沒普及,另一方面也是因爲教授中學知識的教員缺乏,因此只能慢慢擴大。

而在大學方面,商家軍的軍校這時己經正式成立了,校址就設在鳳凰山西邊,正式名稱爲浙江鳳凰軍事學院,這也算是商毅建立的第一所大學。

不過由於中、小學的系統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軍校招收的對像足十四到十八歲,只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礎和簡單算術能力的青少年,主要開設有步兵、炮兵、海兵三個大類專業,下設十八個學科,正式學期爲四年。實行的是住校制,全封閉管理。同時軍校還開設了爲期一年的預備班,這是爲那些達到年齡,但知識不足的學生進行強化培訓。另外還開設了爲兩年、一年、半年的中短期陪訓班,主要是針對現役軍人的深造教育。

目前軍校現有正式學生兩千多人,預備班學員八百餘人,臨時陪訓學生三百餘人。學員大部份是商家軍的子弟,當然也有相當一部份是衝着商家軍的名氣,來報名入學的浙江地區的青少年。由其是在青州大捷的消息傳到杭州之後,也引發了一個報名的小高潮。

除了軍校之外,商毅還準備開設了兩所大學,一個是浙江師範學院、一個浙江工程學院。師範學院主要是爲商毅培養文職人員和中小學教員,而工程學院則是爲了培養技術人材,都是爲未來儲備人材的。但目前這兩所大學雖然己經正式掛牌成了,但規模都不大,學員數員也不多,師範大學只招到了三百多人,而工程大學才只有一百多人。基本上都是商家軍和工匠的子女報名參加。

當然商毅也考慮到,在這個時代要人們接受這兩所大學還需要時間,也不能強求,一開始能招到這麼多的學員己經很不錯了。只能先把這兩所大學開起來,等自己的勢力漸漸大起來之後,慢慢再改變人們的觀念。

主要的法令只有這三點,另外在杭州還有另外一個重大的事情,就是經過了幾個月的籌備之後,浙江銀行終於也正式掛牌成立了。

其實從北京帶回來了七千萬兩的鉅額白銀之後,商毅忽然發現,這麼多白銀怎麼花卻又是一個新問題,自己現在根本用不了這麼多的白銀,而且把這麼多白銀一下子全部投入到市場中,只會造成白銀貶值。如果存起來慢慢花,那麼活錢也就變成了死錢,七千萬兩和七百萬兩其實沒什麼區別了。因此商毅也就萌生了建立自己的銀行的想法。於是在去南京之前,商毅就把自已的電腦裡有關近代銀行的資料都抄寫出來,交給林鳳舞,讓她去好好理解。準備正式成立自己銀行。

銀行其實是承擔信用中介的金融機構,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與貨幣商品經濟的發展,有緊密關聯的,銀行的出現,也標誌着近現代經濟活動中一個重要的行業——金融業正式產生。

世界上的第一個據有近代意義的銀行是在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銀行,而在相不多相同的時間,中國也出現了主要經營爲長途貿易提供信用服務的匯兌業務、並以之吸款放貸的信託、匯兌機構——錢莊,而到了清代又出現了票號。

但無論是錢莊還是票號,最終都沒有發展成爲近代意義的銀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沒有投資於國家,即沒有爲國家的重大活動提供借款,也就不具備有國家賦予的以國家稅收爲抵押的貨幣發行權。沒有貨幣發行權,也就不能稱爲真正的銀行。

商毅對銀行的歷史發展所知不多,但有一點淸楚的,歐州的銀行在歐州的擴張活動中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們爲國家的戰爭行爲提供貸款,國家又反過來以稅收作爲抵押、賦予銀行發行貨幣的權力,使銀行實際成爲國家的債主,具有了絕對的權力,能夠左右國家政治。

因此歐州在海外的擴張表面上是爲了取得貿易,實際上是銀行要使自己的投資項目收益,而如果達不到收益的目地時,銀行就會動用自己的影響力,讓國家介入其中,把商業行爲,上升爲國家的政治行爲。使銀行——公司——國家一體化。這也就是爲什麼在近代西方國家會爲自己國家的公司利益而出頭打戰,而中國的商人在海外卻只能孤軍奮戰,得不到國家的支持的實質性原因。

商毅當然是打算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走近代國家的道路,那麼讓銀行的商業活動來左右國家政治,實質上是走向近代國家的必由之路,儘管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但建立近代意義的銀行,就是這一步的開始。

當然這些道理商毅是不可能向其他人說明白,但好在林鳳舞對錢莊經營並不陌生,在她看來,所謂銀行,其實就是錢莊換了一個名字而己,雖然一些細節不同,但大致的經營思路是一樣的,無非就是吸收民間的閒散資金,以貸款的形式借給需要貨幣的人使用,或是充當支付中介,靠從中賺取中介手續費用收益。說白了就是用錢生錢,因此也對商毅的構想十分支持。

而商毅也不打算讓銀行急於發行貨幣,先做好錢莊這一塊的工作,其他的慢慢再說。當然俱體的操作,就交給林鳳舞去付責,林鳳舞也就以浙江銀行的第一任行長,永遠載入了史冊中。

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31章 碧華軒(上)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80章 放棄青州第50章 再攻濟南第281章 辭職(下)第29章 授藝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63章 烈火焚城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188章 勸降第60章 莊妃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23章 震盪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1章 清廷(上)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66章 建設(上)第172章 勸進(上)第44章 救援部隊第94章 遷移(二)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91章 遇刺(下)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27章 夜襲(下)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28章 許婚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37章 新武器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55章 民嘯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19章 政治平衡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84章 四徵湖北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13章 反擊(一)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
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31章 碧華軒(上)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80章 放棄青州第50章 再攻濟南第281章 辭職(下)第29章 授藝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63章 烈火焚城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188章 勸降第60章 莊妃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23章 震盪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1章 清廷(上)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66章 建設(上)第172章 勸進(上)第44章 救援部隊第94章 遷移(二)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91章 遇刺(下)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27章 夜襲(下)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28章 許婚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37章 新武器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55章 民嘯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19章 政治平衡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84章 四徵湖北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13章 反擊(一)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