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提案(下)

黃宗羲制定的這條規則,雖然使參政院的效率提高了不少,其實也存在這很大的漏洞,也就是如果有人想故意搗亂,還是可以把某一項提案給攪黃的。***商毅當然不想把這次提案的討論給真的攪黃,但可以拖延幾天時間,看看其他議員對這一提案到底是什麼態度,然後再根據情況,做出應對的辦法,當然也有可能什麼辦法都不用想。

果然就在第二天,參政院對南京政府是否應該出兵南征的提案進行討論,就在黃宗羲宣佈了可以開始提問之後,就立刻展開了一番脣槍舌戰。而且很快就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個陣營,開始了激烈的爭辯。

支持這一提案的議員當然不是從大局的角度出發,而是死死的抓住“誰是正統“這一點不放,堅持認爲商毅是明朝的舊臣,舉行南征就是以下反上,以臣反君。但反對這一提案的大臣也毫不相讓,雖然他們也承認,商毅確時曽是明朝的舊臣,但歷史上以臣反君的事情多了,二十二朝的更替,絕大多數都是以臣反君,比如周代商、晉代魏、唐代隨、宋代周,結果不都建立了新朝嗎?而且唐宗宋祖都被公認爲一代明君,如果按正統的觀點,他們不都是反叛之人了嗎?因此明朝氣數己盡,商毅取代眀朝,建立新朝,又有什麼不對呢?

支持的議員當然不能接受這種觀點,於是引經居典,找出種種聖人之言、著名經典上言論,從三綱五常,到天理人道,來證明以臣反君絕對是大逆不道。在這方面他們確實有優勢,因爲儒家的先賢、經典基本都是以維護統制階層的利益爲主,決不會認可以臣代君的行爲。當然儒家思想能夠在中國思想、學術方面取得統治地位,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原因。

但反對的議員也早有準備,在引經居典上,他們找不到多少可以與對方抗衡的武器,但可以抓住各種實例,就像開始所說的,二十二朝的更替,絕大多數都是以臣代君,歷史上己經無數次的出現過了,在大量的現實面前,任何空泛的經典言論都是無效的,因爲如果完全按儒家的說法,二十二朝都是謀朝篡位的叛臣,沒一個是好人了,而出仕各朝的儒家先賢聖人,豈不都是在幫助叛臣了嗎? WWW▲тт kan▲c o

這時參政院裡一共有議員三百一十七人,來自社會各層,士農工商基本都有一定的比例,當然也有一部份是商毅安排的人選。但從總體來看,支持這一提案的人並不多,總共只有三四十號,而經常發言爭辯的,只有十幾個人,其他不過是幫腔助威,而大多數人都是反對這一提案的,而且發言的人也多出了許多,搖旗吶喊,站腳助威的人就更多了。

明朝的遺老遺少其實只有一小部份,絕大多數人其實都是認可了商毅代明自立,一方面是事實不可改變,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的利益己經和商毅捆綁在一起,商毅完了,自己也好不到那裡去,還有一部份議員實際是把參議院當作自己晉身的擡階,希望通過在參議院裡的表現,引起商毅或內閣的注意,獲得晉升的機會,因此凡事也都從維護內閣,維護商毅統治的角度出發,這一次正是自己表現的機會,當然也要顯露一番。

但發言是一個一個的來,不是誰的人多就誰佔優,而支持提提案的人數雖較少,總也有幾十號,也能有一些聲勢,另外明朝的遺老遺少也多是飽讀詩書的人,肚孑裡多少也有一些貨,胡攪蠻纏也能對付幾句,當然不會被說得無言以對。因此雙方的爭辯也算是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的。

不過隨着辯論的深入,討論也和過一樣的出現了跑題,如南明朝廷算不算明朝的廷緩;明朝是否算是氣數已盡,不可挽回;朱元璋起兵反元,是造反還是舉義;朱元璋箅不算是趙宋的遺臣;甚致越跑越遠,到了孔孑孟孑周遊列國,爲什麼不去扶保周天子,而去投奔各諸候國等等,也確實應了那一句話: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

而這一條提案當然也不出人們預料的成爲了剩餘提案。再隨後的幾天時間裡,參政院每天都要用一個時辰的時間來討論這條剩餘提案,但雙方一直各不相讓,而且每天每天的拖挻,也正好給了雙方充足的時間,去翻閱資料,尋找對自己有利的證據。

在自己的陣地上無法取得進展的時候,雙方也都不約而同的把目標放到了在對方的陣地上取得突破,贊同派從史料中尋找一些雖然掌握了大權,但依然恪守臣節,沒有非份之舉的例子,如比周文王、諸葛亮;而反對派則從經典中找到不少證明自己言論的聖人語錄,如孟子說過:民爲重,社稷次之,君爲輕;姜太公也說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因此就這樣在幾乎無休止的爭辯中渡過了一天又一天的時間,也使這一條提案一直無法進入投票表決的程序。而轉眼就到了新年,參政院也廠放假了,衆議員們也要回家過年,黃宗羲也只好宣佈,等新年的假期結束之後,再重新開始討論這一提案。

而在自己的王府裡,商毅還在偷着好笑,看來一切都是和自己預想的差不多,當然這裡有一部份是商毅故意指使,但對方也確實是在全力的配合,才使這一條提案一直拖到了現在,而且從參政院的反應情況來看,就算是進行投票,這條提案被否決的可能性極大,這當然也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就在參政院規定的範圍內來解決。

現在參政院運行了兩年的時間,商毅也認爲有必要對參政院進行一些改進的地方,畢竟這將是未來國會的雛形,在運行了兩年之後, 也取得了一些經驗,並且這形式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因此也可以對它進一步的完善功能,並且發揮更大的作用。

另外在這個時候,商毅也覺得自己應該多考慮在真正統一中國之後,應該怎樣治理這個龐大的國家,畢竟這時離統一中國的目標己經並不遙遠了,甚致可以說是水到渠成。而且在軍事上,已經沒有多少地方需要商毅勞神費力,中華軍己經是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前線有各級的指揮官付責,南京有統戰部統一佈置安排,無論是對南對北的戰爭,商毅也都可以放心的讓他們去完成,而自己完全可以把精力轉移到內政方面來。

畢竟打天下是一回事,但治天下又是另外一回事,這是經過無數歷史事實證明的道理,更何況自已的目標並不是要重複以前的老路,而是要對中國進行一次大變革,改變中國的歷史發展道路,把中國納入正確的,與歷史發展規律相同的發展軌道道路上來。那就更不能馬虎大意。

雖然商毅知道歷史發展的正確趨勢,並且也有一些近代國家在發展過程的經驗可以做爲參考;另外他也在浙江干了差不多有七年,在南京也幹了三年,積累了一些實際的治國施政經驗,但這並不等於自己就能管理好整個中國,在歷史上並不乏能治理好一州一府的地方官,但晉升到中央去之後,把地方經驗向全國推廣時,卻弄得一團糟,最典型的例孑,莫過於是北宋的王安石。因爲中國幅員太大,地域太廣,而且各地之間的發展水平、經濟情況、風土人情也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自己決不能拿南京、浙江的經驗去硬套在其他地方。

相對來說,東南沿海的商業更發達,對外的接觸較多,民風要開放一些,對外來事務,新的觀念的接受力也強一些,而西北內地則還是以傳統的小農經濟爲主,民風習俗相對就要保守得多,因此自己主張發展工商業、促進商人辦產業辦實業,全面走向海洋等等措秩變革,雖然都是正確的,符合歷史發展,在南方、沿海地區或許能十分順利的推行,但在北方內陸地區也許就會遇到不小的阻力。

對於這些情況,都必須要有充份的思想準備,治國不同於打仗,凡事不能硬來,只能慢慢引導,另外就是因地置宜,針對每個地區俱體情況的不同,活動運用。

當然商毅也有優勢的地方,就是現在自已建立的是一個新的政權,而一個新的王朝建立,總會施行一些與前朝不同的制度,另一方面由於在王朝之初,即得利益階層還沒有出現,或者說還十分弱小,因此在遇到的阻力也會小一些。因此這也有利於自已推進新的政策。

因此商毅也決定,在新年之後,這些事情,就要開始運行起來。南京府的政策和自己的工作重心,也都將會有一個大的調整。

———————————————————————————————

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107章 跨海突襲的第二階段第352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三)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98章 僱傭兵(下)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160章 民心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6章 家事! 公事!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10章 淸廷聯盟第36章 投靠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66章 三徵湖北(三)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105章 進攻杭州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74章 完成包圍第11章 婚姻(下)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51章 撫平青萊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171章 追擊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24章 天像第29章 授藝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267章 變數(三)第36章 投靠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314章 攻佔九州島(三)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46章 內外夾攻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124章 組建海軍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320章 登陸下關(下)第30章 定居淸水村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199章 廷議(下)第192章 抗清統一戰線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144章 規則(上)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399章 國事(二)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98章 遷移(五)第49章 收復青州第170章 遷移南京(上)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83章 進攻黃州(四)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160章 民心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
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107章 跨海突襲的第二階段第352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三)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98章 僱傭兵(下)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160章 民心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6章 家事! 公事!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10章 淸廷聯盟第36章 投靠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66章 三徵湖北(三)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105章 進攻杭州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74章 完成包圍第11章 婚姻(下)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51章 撫平青萊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171章 追擊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24章 天像第29章 授藝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267章 變數(三)第36章 投靠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314章 攻佔九州島(三)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46章 內外夾攻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124章 組建海軍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320章 登陸下關(下)第30章 定居淸水村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199章 廷議(下)第192章 抗清統一戰線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144章 規則(上)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399章 國事(二)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98章 遷移(五)第49章 收復青州第170章 遷移南京(上)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83章 進攻黃州(四)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160章 民心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