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

商家軍攻取羅田縣的過程,與蘄水縣大同小異,不過羅田縣的知縣王濟民可就沒有蘄水縣的鄭知縣那麼好的運氣,經過調查證實,這個傢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貪官污吏,因此也成爲商家軍挺進大別山的進軍過程中,第一個被處決的地方官員。結果經也了公審大會之後,連同其他幾名縣衙的官員,還有幾名地方惡霸,都在百姓們的歡呼聲中,被公開處決。

而與此同時,商家軍的進軍步伐也沒有停止,目標也對準了這次挺進大別山的重要目標——麻城縣。

麻城縣在後世,是與紅安齊名的將軍縣,位於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糸的中段南麓,北與河南省商城縣、新縣以山脊爲界,東北同安徽省金寨縣依界嶺分水,東鄰羅田縣,南接團風縣、西與黃安縣(即紅安)毗連。是大別山糸中的重要地點,因此也被商毅和李定國選爲建立大別山根據地的重要縣城。

因此在李定國到達羅田縣之後,立刻開始準備向麻城縣發動進攻,而且這一次也決定甴自己親自帶隊進行。

在這個時候商家軍進入湖北己經有七天時間,而且連續攻取了蘄水、羅田兩縣,造成的聲勢也不小,在附近的地區,也多少都聽到了一些風聲,而知縣楊安民在縣城裡坐臥不安,因爲離羅田縣最近的就是麻城縣,他知道的事情,自然也知道得比別人更清楚一些。商家軍饒過名聲較好的蘄水知縣,但卻殺死了羅田知縣,據說還招開了什麼公審大會。

麻城、羅田、蘄水三個縣的知縣名稱裡都帶個“民”字,因此當地戲稱爲“三民知縣”而根據三人的品行,諧音爲正興民、枉濟民、佯安民。甴此也可見三人的品行了。

楊知縣深知,論貪贓枉法、草菅人命,自己的行爲比起羅田知縣王濟民來,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說別的,就是這一次籌集供應南京軍用的錢糧,楊安民可沒有放過這個大好的機會,來了個二一添作五,收上來的錢糧足足要翻了一翻,多餘的部份,自然是進了楊知縣自己的腰包。記得有一次,大家一起到黃州府裡聚集,自己和王知縣還一起笑話過鄭新民,根本就不會當官,吃穿用住,比叫花孑強不了多少,而現在卻輪到人家看自己的笑話了。

楊安民也清楚,一但商家軍攻進麻城,自己估計也和王濟民的結果一樣,被拖出去參加公審大會,被處決是肯定逃不了的,弄不好被點天燈、凌弛也不是不可能。雖然有幕僚孫仁成勸他,還是儘早逃走避難,但楊安民一來是放不下家財,二來一但棄縣逃走,那麼以後可就是前程盡毀,終身再也無望爲官員,楊安民可還有一些捨不得。同時楊安民也還抱有一絲僥倖心理,因爲麻城離黃州府並不遠,只有不到兩百里的路程,他己經派出了公差向黃州府告急,只要自已在麻城堅守二三天,說不定援軍就會到了。因此也就沒有孫成的建議。決定死守在麻城縣裡。

但現在麻城縣裡一共纔有兩百多名士兵,加上捕快、差役和楊知縣的家丁,也不到三百人。麻城縣雖然不大,但就這麼一點人,連城牆也站不滿了。因此楊安民又招集縣城裡的大戶,民團,讓他們把自己家裡的家丁、護院都集中起來,一起防守縣城。總算是各家大戶也都知道脣寒齒亡的道理,也都積極影響知縣老爺的號招,出人出錢,最後一共湊出了差不多一千人來。也讓楊安民大覺安慰。

只有師爺孫仁搖頭嘆息,商家軍是什麼軍隊,幾十萬清軍都打不過商家軍,就這區區不足一千的烏合之衆,就想抵擋得住商家軍嗎?但這個時候說什麼都晚了,因爲商家軍己經殺到了縣城前。而楊知縣爲了鼓舞士氣,也決定親自在城上督戰。而縣大老爺都親自登城了,其他的幾各大戶當然也不能不捨命陪君子,因此也都在城牆上貓着。

見這一次麻城縣己經有所防備,那麼也只能硬攻縣城了,因此李定國一聲令下,付責主攻的一個步兵營扛着剛剛制好的木梯,向麻城縣的城牆衝殺了過去。

而這時在城牆上,也集中了全縣所有的弓箭手,一共是五十三名,等待着商家軍進入到射程裡來。因爲他們使用的弓箭大多都是自制的,有效射程也就在三四十步左右,加上城牆的高度,也決不超也五十步,而商家軍卻在離城牆還有六七十步的地方就停了下來,然後站成一列,舉槍向城牆上射擊。

一排槍聲響過之後,城牆上的士兵立刻倒下了三十多人,而商家軍的槍響聲音可沒有停下來,一陣接着一輪,只打城牆上的守兵不斷的倒地身亡,其他的士兵也被嚇得紛紛後退,還有人向城下跑去,就連楊安民的號令也沒有人聽了,轉眼之間,在城牆的防線就被打了個七零八落。

不過商家軍只進行了三次射擊,就停止了開槍,因爲在湖北作戰,補給困難,彈藥必需節省使用,以備後面的重要戰鬥。不過隨後出擊然的兩個連,扛着雲梯一直衝到了城牆邊上,堅起了雲梯,十分順利的就登上了城牆。

這時麻城貝守軍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抵抗之力,早商家軍還沒有攻上城牆的時候,就己經作鳥獸散了。也有一部份腿腳不利索的,成了商家軍的俘虜。其中還包括知縣楊安民。他是在逃走的時候,和其他士兵爭搶道路,不知是被什麼人給擠倒在地上,還扭了腳,走不了路,結果就這樣成了俘虜。

隨後商家軍的士兵打開城門,放下吊橋,後續的部隊也立刻都殺入麻城縣中,首先控制了縣城的四門,然後查封庫房,又在縣城中搜索抓捕抵抗的士兵,並且順藤摸瓜,把那些出人出力,參加守城的大戶、豪紳全部都抓了起來,進行嚴審。

因爲這一次商家軍打算以麻城爲核心,建立根據地,因此李定國也決定拿這一批人來立威,那怕不是欺壓百姓、危險一方的人,也不能輕饒,家產是肯定全部沒收充公,而且還必須作苦役勞動,僅僅只是留他們一條命。同時還要找出一批民忿大的人來,在麻城縣裡也招開公審大會,聲勢要造得比那一次都大,而且還要當衆宣佈,商家軍就留在麻城,不會離開。

當然這一次也有足夠的時間慢慢的查,慢慢的審。而首先做的,還是打開麻城縣的倉庫,給百姓們分發糧食,也贏得了麻城百姓們的初步支持。

不過楊安明也不愧是貪官之名,在查搜麻城的庫房物資時,商家軍發現,他家裡收藏的糧食和白銀竟然比縣庫裡還要多,再加上被抄家沒收財產的幾個大戶,在麻城縣裡,一共得到了糧食一萬五千餘石,白銀三萬餘兩。

除去分發給百姓的以外,商家軍最後還剩餘了士量的物資,僅僅是糧食,就有一萬餘石,白銀二萬五千餘兩,還有其他布匹、藥品、車兩、牲口各有不少,商家軍的物資也極大的豐畗起來。就算是後續的兩個團到了,至少也能支持兩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因此李定國也立刻向杭州發回報告,一方面是向商毅報告進入湖北以來的進展,另一方面也是請商毅儘快把九師另外的兩個團派來,這樣就可以擴大根據地,迅速在湖北的東北地區站穩腳跟。

另外在攻下了羅田、蘄水兩個縣之後,願意投軍的百姓也多達五百餘人,現在李定國也把他們組織起來,開始進行訓練,並且付責巡邏,守城一類的事情。

就在李定國向杭州發回了自己的第一份報告之後,對麻城縣的官員、大戶審查也初步告一段落了。因此李定國也決定,趁着分發糧食的興奮勁還沒有過去,馬上招開公審大會,再鞏固一下商家軍在麻城的統制基礎,提高商家軍在百姓心中的威信力。

事實果然證明,開公審大會確實是爭取民心屢試不爽的法寶,由其是官員越壞的地方,效果也就越好。

李定國跟着商毅剛進浙江的時候,就親身經歷了商家軍的第一場公審大會,給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像。後來在浙江其他地方也搞過幾次,也是架輕路熟。而在羅田、蘄水進行的兩次公審大會由於行動匆忙,許多應該有的程序都省略掉了,也讓李定國頗有些意猶未足。

而這一次在麻城縣招開的公審大會由於準備時間充足,宣傳到位,因此聲勢也比前兩次都大,圍觀的百姓多達兩萬餘人,而且許多前兩次沒用的套路,這一次也都用上了,臺下安排托兒助威,臺上也安排了百姓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揭發官員、大戶、鄉紳,最後一直說得聲淚俱下,而因此也開得十分成功,把百姓的情緒全部都調動了起來,氣氛也十分熱烈。

李定國也十分滿意,看來自己所有的目地都達到了,因此也一片熱烈的歡呼聲中,親自宣佈,對以知縣楊安民爲首的二十七人全部處以死刑,並當場執行。

而就在這時,偵查兵也發回來消息,黃州府己經派出大軍,反攻麻城,準備來消滅這支商家軍。李定國接過報告之後,想了一想,立刻挺身站了起來。

第142章 提案(上)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90章 遇刺(上)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207章 進駐登州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176章 鹽場(下)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72章 水路攔截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1章 清廷(上)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43章 拿人墊吧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28章 計劃(上)第90章 武昌擴軍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67章 建設(下)第178章 工匠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303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第147章 制度(下)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101章 守城第77章 火銃試射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119章 海盜(三)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83章 佈置(四)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91章 逼宮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183章 下獄(下)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35章 商家軍的考覈(下)第34章 宣戰(上)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267章 變數(三)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23章 靈活作戰(二)
第142章 提案(上)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90章 遇刺(上)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207章 進駐登州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176章 鹽場(下)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72章 水路攔截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1章 清廷(上)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43章 拿人墊吧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28章 計劃(上)第90章 武昌擴軍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67章 建設(下)第178章 工匠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303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第147章 制度(下)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101章 守城第77章 火銃試射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119章 海盜(三)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83章 佈置(四)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91章 逼宮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183章 下獄(下)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35章 商家軍的考覈(下)第34章 宣戰(上)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267章 變數(三)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23章 靈活作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