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

這時貴州省除了南安南衛和普安州之外,其他的地區都基本己經被中華軍攻佔了。而從江西軍區向貴州發動進攻時開始,前後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而且中華軍在攻佔貴州的戰鬥中,基本沒有遇到永曆朝廷軍隊的有力抵抗,同時在戰鬥中,共計只殲滅永曆朝廷的軍隊一萬一千五百七十三人,而俘虜和投降的軍隊卻多達七萬三千二百六十九人。雖然說這次中華軍南下之後,就出現了俘虜、投降的敵軍,遠遠超過被殲滅的敵軍數量,但在收復貴州的戰鬥中,殲滅和俘虜、投降比例懸殊之大,還是讓人覺得十分意外。

有不少中華軍的士兵對永曆朝廷的士兵都非常鄙視,這都算什麼軍隊,簡直就是一打就散,一衝就逃,一追就降,甚致出現了戰鬥才一開始,永曆朝廷的軍隊就老老實實的站在原地不動,武器全都放下,一個個全都高舉雙手,宣佈投降,動作之熟練,顯然已經是經驗豐富了。

雖然這樣的結果造成中華軍在這次南下作戰出傷亡極少,這次攻取貴州的戰鬥中,中華軍的全部陣亡人數才二百三十七人,但大量的俘虜卻給中華軍帶來了極大的麻煩,江西軍區的全部三個軍也才只有七萬八千多的兵力,而俘虜的人數就達到和江西軍區的總兵力一樣多,看管起來,當然也需要拖住了中華軍的大量兵力,另外俘虜每天的消耗,也是一個巨大的數學。

因此羅遠斌也不得不暫時停止了軍事行動,首先把俘虜的事情處理完。而這種情況在中華軍南下之後的戰鬥中,也不是一回二回了。現在中華軍處理起來,也極有經驗,首先進行一道排查,將拉壯丁和在本地居住的士兵全部挑出來,放回家去。這就可以砍出一大半,對於剩下的,先根據自願,想當兵的留下來,不想當兵的則組織起來開荒耡田,挖渠修路,總之得讓他們有事可做,不能閒着。而對自願當兵的,在進行訓練,合格之後才能成正式的中華軍士兵,付責維護地方的治安事務。

儘管這一套工作,中華軍處理起來,都十分熟練了,但要把這一批降兵都處理完,也需十幾天的時間,因此逃到了南安衛的永曆朝廷君臣一行,纔算是能夠稍微喘一口氣。

這時跟隨在朱由榔身邊的大臣只剩下了二十來個,其餘的不是向中華軍投降,就是見永曆朝廷沒有前途,偷偷的跑了,而軍隊還有五千餘人,是由王祥帶領。在南安衛穩定下來之後,朱由榔又招集衆臣,商議下一步怎麼?同時也提出,正式封孫可望爲一字王,以換取孫可望對永曆朝廷的支持。

雖然這肘那信暫旦旦,堅持維持祖制,不能給孫可望封王的給事中金堡早己不知去向,但大部份大臣到了這一步,還不打算給孫可望封一字王,首先是馬吉翔建議,封孫可望爲澂江王,也有人建議,既然孫可望請封秦王,則可以在秦字上加一字,或用興秦,或用定秦,作爲孫可望的封號,但被澂江王、平遼王、興秦王、定秦王都是二字王,換湯不換藥,就連朱甴榔都覺得說不過去。

但就在這時,孫可望又派楊畏知到南安衛朝見朱由榔,表示國家危機,自已不計爵位,將會馬上率大西軍進軍貴州,與中華軍任戰,並請永曆朝廷君臣到雲南境內的羅雄州去安置。

原來孫可望雖然在雲南等着看永曆朝廷的笑話,等着永曆朝廷來求自已,但也沒有想到,中華軍的進攻會這麼迅速,而永曆朝廷競是這麼的不堪一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竟然就把整個貴州省都丟得差不多了,這也太能敗家了吧。

儘管永曆朝廷在孫可望封王這件事情上的上的動爲讓孫可望大丟顏面,也確實讓孫可望十分惱火,但孫可望畢竟不是意氣用事的人,事情的輕重緩急他還是分得清楚的。雲南貴州地方相連,脣齒相依,一但貴州失守,雲南也就失去了一個緩衝地帶,將直接面對中華軍的兵鋒。

現在雲南是大西軍的大後方,經營雲南的這幾年時間,也讓孫可望對根據地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認識,張獻忠起事的時間、資歷都要大於李自成,但到了明末的幾年,實力卻遠遠不及李自成,主要原因就在於李自成已經有了穩固的根據地,而張獻忠卻一直都沒有。因此在當初大西軍願意歸順永曆朝廷,一是看中了永曆朝廷這塊正統招牌,另一面也是希望把和中華軍的戰場推到貴州省境內,保證自己的根據地不受侵害。

如果現在再不出手,恐怕貴州就全被中華軍佔領,那麼與中華軍作戰的戰場也就從貴州推到了雲南境內,這對大西軍來說,當然不划算。因此在這個時侯,孫可望也就不再意小節,主動向永曆朝廷表示,自己將不計條件,願意出兵。同時也希望永曆朝廷遷到雲南境內的羅雄州,這樣就好控制永曆朝廷。

而劉文秀和艾能奇對封王、封爵看得到並不是那麼重,一早就主張不要在乎爵位高低,儘快出兵纔對,結果因爲孫可望強烈堅持,才拖到了現在,而這時再不出兵就不行了。

因此孫可望也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由自己統領,帶大將白文選、馮雙禮、王尚禮、賀九義等人率軍五萬,由曲靖府出擊,進入普安州,另一路由劉文秀和艾能奇兩人統領,率軍五萬,由安龍所出擊,進駐永南衛,利用貴州現有的地區,阻擋中華軍。

雖然大西軍號稱有三十萬之衆,但實際的精銳就是這十餘萬人,是以原來大西軍的士兵爲班底組成。因此也可以說這次大西軍是傾巢出動了。

而永曆朝廷接到孫可望的書信之後,也是悲喜交加,這可真是雪中送碳來了,但偏偏就在這時,又有大臣向朱由榔建議,孫可望初附,人心不知,冒然進駐雲南,恐爲其所挾,因此不如暫遷致安隆所,靜觀其變。

安隆是位於雲南、貴州交界處的千戶所城,雖然離雲南很近,但畢竟還不是在雲南境內,可以不受大西軍的控制,而一但有了危險,也可以隨時躲進雲南省去。而孫可望派來的使者楊畏知也認爲這樣可行,因爲楊畏知還是心向永曆朝廷,他也擔心由於封風的風波,孫可望已經對永曆朝廷十分憤恨,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孫可望不可能真扶助永曆朝廷。如果讓永曆朝廷置於孫可望的控制之下,並不是什麼好事。

另外楊畏知從昆明出發的時候,也知道了大西軍的進軍計劃,知道是由劉文秀和艾能奇領軍走安隆,進駐永南衛,而且楊畏知和大西軍相處幾年,也知道孫可望素有野心,另外相對來說,劉文秀和艾能奇就沒有那麼大的野心,而且在對待永曆朝廷的態度也比孫可望要好一些,因此把永曆朝廷置於他們兩人的控制之下,就要好一些。

朱由榔到是想直接躲進雲南省去,離中華軍越遠越好,但見衆大臣都主張先到安隆,靜觀其變,連楊畏知都這樣建議,也只好聽從衆臣的議見,先到安隆所去駐紮。

就這樣永曆朝廷君臣人等在安南衛住了沒幾天,又立刻啓程,趕奔安隆所。而隨行的武將匡國公王祥不願隨永曆朝廷去安隆,率軍佔據了普安州。

安隆只是一個千戶所,地方簡陋之極,連吃喝用度都十分短缺。儘管這時永曆朝廷的人數己經很少了,隨行的大臣只有二十餘人,加上家眷和護行的士兵,一共只有七百餘人,但還是不夠。好在是永曆朝廷君臣人等到達安隆所之後沒有三天,劉文秀和艾能奇就率領大軍到了,兩人立刻來朝見朱由榔,而且態度也十分恭順,並且送來了大量的糧食、酒肉物資,供應永曆朝廷君臣人等。

這也令朱由榔大爲感動,下旨改安隆爲安龍,暫時留駐,而這一次朱由榔終於獨斷了一回,封劉文秀爲蜀王、艾能奇爲晉王,當然也封了孫可望爲翼王,一口氣封了三個一字王,並且爲將大西軍的大將白文選、馮雙禮、王尚禮、賀九義四人爲公爵,又封楊畏知爲禮部尚書兼右都御士,內閣大學士,帶詔書到孫可望的大營去策封。

而這時孫可望己率領大軍,進入了貴州省境的普安州,正好王祥佔領了普安州,怕孫可望到了普安州之後,搶了自己的地盤,於是派人送信給孫可望,表示自己受永曆朝廷所封,守衛普安州,因此沒有朝廷旨意,不敢私自讓境放行,請大西軍從其他地方繞行。

孫可望這時本來就對永曆朝廷憋着一肚子火,見王祥居然還打着永曆朝廷的招牌來嚇唬自已,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你不是不放行嗎?那我就動手開打,因此立刻下令馮雙禮和白文選,向普安州發動進攻。

結果王祥不是大西軍的對手,被大西軍攻破了普安州,自己也被白文選生擒,孫可望進駐普安州之後,立刻下令,以阻擋自己大軍的罪名,將王祥斬首示衆。並以普安州爲大西軍的駐地,準備迎戰中華軍。

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129章 圍點打援第75章 架臨宿州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143章 提案(下)第83章 夜襲(一)第143章 內線作戰(一)第83章 游擊戰(二)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11章 深夜靜思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60章 莊妃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143章 提案(下)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79章 救急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335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一)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56章 重新整編第12章 李巖入鄂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246章 身世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186章 出獄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184章 大西軍出戰(四)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62章 剃髮令(上)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401章 岡薩雷斯候爵夫妻的歸期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第65章 破局(五)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28章 許婚第92章 返程第13章 山東戰役(一)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177章 鑄炮第209章 進京(下)第402章 北境第196章 軍校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47章 金殿廷議第241章 訪歐之旅(五)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
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129章 圍點打援第75章 架臨宿州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143章 提案(下)第83章 夜襲(一)第143章 內線作戰(一)第83章 游擊戰(二)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11章 深夜靜思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60章 莊妃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143章 提案(下)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79章 救急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335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一)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56章 重新整編第12章 李巖入鄂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246章 身世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186章 出獄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184章 大西軍出戰(四)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62章 剃髮令(上)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401章 岡薩雷斯候爵夫妻的歸期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第65章 破局(五)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28章 許婚第92章 返程第13章 山東戰役(一)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177章 鑄炮第209章 進京(下)第402章 北境第196章 軍校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47章 金殿廷議第241章 訪歐之旅(五)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