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

這章應是昨天發的,今天補上。

朝鮮使團是隨北洋第一分艦隊來到中國,到達威海之後,成鋼又派了一艘兩千料福船,二艘一千料福船,將朝鮮使團一行送到南京。

畢竟這一次商毅的目標只是迫使朝鮮臣服,並不是吞併朝鮮。而且人家派出使團,又是打着恭賀商毅稱帝的名號,自己一方在禮數上可不能太冒失。更何況這裡面還有兩位朝鮮公主要送給商毅,如果被商毅看上了,那也是娘娘一份,因此成鋼也不敢過於怠慢。

因爲供使團主要成員乘坐的是兩千料福船,體大艙寬,而且行駛得也十分平穩,因此一路上也不辛苦,而宋時烈等人也是首次見識這樣的大型風帆船,而且隨北洋第一分艦隊行駛的時候,也發現好幾艘這樣的大船,還有一艘更大的,也對中國的造船技術和固有實力驚歎不己。

十二月十六日,朝鮮使團到達了南京,外交部早就接到了通知,派出一個幹事到碼頭迎接朝鮮使團。在路上宋時烈也對中華帝國的官制做了一番瞭解,知道外交部大體相當於眀朝的鴻臚寺,主管外吏朝覲,諸蕃入貢等這些外部事務。

眀朝的內閣以下,設六部九寺,六部都是正二品,而九寺低一些,根據職責的重要性,有的是正三品,有的是正四品,鴻臚寺就屬於正四品。不過在新帝國的官制中,全部都並列爲正部級。正副部長相當於尚書、待郎,而幹事大約等於郎中或員外郎一類四五品官。

宋時烈是朝鮮左議政,等於內閣次輔,也是正一品大員,而且正使是國君的弟弟李濬,等於親王一級,雖然說朝鮮以中國的藩屬自居,但至少也應派遣部級或副部級接任,纔算對等,但只派來一個幹事,這也說明中國有意再貶低朝鮮的位置。當然現在中國還並沒有承認朝鮮的藩屬地方,這麼做也不算失禮。

而且宋時烈也知道行勢比人強,因此也沒有挑禮,老老實實的帶領着使團,跟着接待的官員來到了館驛,並且遞交了國書。想送給他一顆明珠當禮物,但被謝絕,而問到什麼時候可以晉見商毅時,得到的答覆是等着,過幾天會有通知。

結果這一等就是三天,李濬和宋時烈也是心急如焚,但人生地不熟,也無法展開活動,又不得不強自忍耐着。在第三天,那名幹事陪着外交部的部長劉維源來到館驛,看望朝鮮使團,並且告訴他們,明天內閣大臣李格非將正式接見使團成員。甴內閣大臣接見自己,這個規格當然算是不錯了,因此李濬和宋時烈也頗爲興奮,又準備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跟着那名幹事來到了外交部的會客廳。

在內閣成員中,李格非主要是付責對外的事務,因此接見朝鮮使臣的事務,當然是由李格非來付責。雙方見面之後,先互相問候了一番,才分賓主落座。

李格非道:“貴使遞交的國書內閣已經看過,貴國之意,內閣也己明瞭,但以前朝鮮雖是明朝的藩屬,但我朝非明朝,因此朝鮮也無需校明朝舊例,成爲我朝的藩屬之國。何況我中華帝國南收呂宋、東並琉球,北服日本、泰國諸國不遠萬里,來與我朝通好,也不多朝鮮一個。”

雖然在朝鮮使團中,李濬是正使,但實際上他的作用只是提高使團的檔次,而真實行使使臣責任的,還是宋時烈,。因此聽了李格非的話之後,宋時烈趕忙道:“李大人,我朝鮮素來敬慕中華風土、禮儀之邦,非是明朝一幫,而明朝之後,中華帝國爲中華正統,我們確實是一遍誠心,願效明朝舊例,爲中華藩屬,永不反叛。”

當然中國方面也明白這樣的人事安排,事實上也是把宋時烈當真實的使臣,因此李格非淡淡道:“永不反叛,貴使這話還是不要說爲好。”

宋時烈趕忙起身,向李格非施了一禮,道:“李大人,這件事情確實是我朝鮮之過,如今確實悔之不及,還請天朝上國,寬大爲懷,以後決計不會與。”頓了一頓,又道:“若是因爲我朝鮮之兵,對上朝地方或孑民有所損害,我朝鮮願意賠償上朝的損失。”

李格非點了點頭,道:“貴使請坐。”

宋時烈坐下之後,李格非又道:“既然貴使這樣說了,那麼助清之事,我中華也就不追究了,致於賠償損失,大可不必,事情也快過去兩年了,有什麼損失,現在也都復原如初,再說我中華也不差那幾個錢。”

聽了李格非的話,宋時烈立刻意識到還有門,也陪笑道:“是啊!是啊!上朝地大物博,國富民豐,無所不有,豈是我等小藩可比。”

李格非等他說完,又道:“雖然我中華可以不追究朝鮮出兵助清之事,但也要聽其言,觀其行,方可決定是否以朝鮮爲藩屬之國。”

宋時烈也知道這纔是關建,立刻道:“上朝有何吩咐,我朝鮮必當盡力而爲。”

李格非道:“開年之後,我中華將舉兵北伐滿清,收復失地,現在周司令官正在朝鮮駐軍,正好可從朝鮮渡江出擊,進攻遼東,因此希望朝鮮能夠提供方便。等滅清之後,再談藩屬之事。”

宋時烈這時也明白了,中華軍是想以朝鮮爲跳板,進攻遼東,從戰術上來說,這當然是一招妙棋,如果朝鮮再能堤供糧草物資,當然就再好也不過了,看來中國對朝鮮軟硬兼施,也就是爲了這個,因此也完全放下心來,道:“上朝請放心,我朝鮮必然會全力相助,一應軍械糧草物資,都會保障供應。”頓了一頓,道:“我們還可以出兵相助上朝。”

李格非笑道:“這些事情貴使歸國之後,去和周司令官商議吧,一切以他的要求爲要。”

宋時烈忙道:“好,我馬上寫信回報國內。”

最主要的事情都談好了,氣氛自然也緩合多了,宋時烈趁機提出,要晉見商毅的請求。

李格非點了點頭,道:“貴使一片誠心,本閣自當轉告皇上,但皇上勤於政務,日理萬機,什麼時候接見貴使,本閣也不能預知,但總在新年之前吧,貴使不妨就在南京過年之後,再回朝鮮吧。”

見李格非這樣說了,宋時烈當然也不能再強求,又道:“李大人,這次我們還帶來了些許薄禮,恭賀中華皇帝登基建朝,雖然禮物簡陋,但卻也是我朝鮮一片心意,還請上朝笑納。”說着從袖子裡取出一份禮單,遞給李格非。然後向大廳外面道:“都擡上來。請李大人查點。”

只見朝鮮使團的從人們從大廳外面擡進來十幾個大小不等,有長有短的木箱子,放在大廳的地面上,最大的足有桌面大小,而小的卻只有數寸見方,不過每個箱子都蓋得嚴絲合縫,不過也可以想像,裡而裝的,一定都是價值不菲的寶物。

李格非接過了禮單,大略翻了一下,又合上道:“貴使放心,我一定會如實轉告皇上。查點之事,等一會我會派人來付責。”

宋時烈又道:“這次隨我們使團而來的,還有淑安公主,慶淑公主這兩位公主,都是青春妙齡,雖不算是天姿國色,但也算是溫柔淑賢,希望能夠待奉上朝天子,以表我朝鮮君臣恭敬之心。現在兩位公主都還住在館驛之中,恐怕多有不便,因此還請李大人轉告中華皇帝,儘快讓公主進宮侍奉。我們也好放心。”

說着宋時烈轉身在禮物箱中拿出一個長條形的匣子,雙手遞給李格非,道:“這是兩位公主的畫像和生辰八字,請李大人一定要代爲轉呈中華皇帝。”

其實和親是各國之間的一種重要手段,清廷和蒙古就是通過和親結成十分近密的關係。因此清廷征服朝鮮之後,也打算通過和親的方式,和朝鮮加強聯糸。雙方進行過兩次和親,第一次是在1637年,由多爾袞娶的是漢陵君李世緒之女李熙貞,在第二年她爲多爾袞生了一個女兒,取名東莪,這也是多爾袞唯一的孑女。另一次是在1648年,也是多爾袞,娶的是金林郡公李開音的兩個女兒。實際多爾袞是娶了三個朝鮮公主,後世的一些記載都把注意放在後兩位公主身上,也往往把多爾袞的兩個便易朝鮮岳父弄混。

這兩次和親的對像,清廷都是多爾袞,身份地位到是夠分了,而朝鮮一方都是宗室之女,並沒有真正的公主,似乎規格並不高,這是因爲兩次朝鮮的王室中都沒有適齡公主,只好從宗室中找人來頂數。另一方面也是朝鮮還把清廷視爲蠻夷之輩,並不把真正的公主嫁到清廷來。否則至少是在第二次和親之後,再過二三年,朝鮮就能拿出適齡的公主來。而清廷對朝鮮的重視也不如蒙古,因此也並沒有太在意。

而這一次出使中國,朝鮮主動想到和中國和親,一來是爲了自己的安全,二來也是因爲中國代表的中華正統,在朝鮮看來,也是可以做爲和親的。當然這一次朝鮮可不敢用宗室之女頂包,拿出的可是貨真價實的公主。

淑安公主是李淏的親生女兒,今年十五歲,而且還是傑淏的正後所生,而慶淑公主今年十四歲,雖然不是李淏親生,但也相差不遠,是李淏的兄長,已故昭顯世子李溰的親生女,是李淏的親侄女,也被加封公主,一起送來。

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17章 行軍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77章 火炮對攻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2章 應對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192章 勸進(下)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171章 追擊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320章 登陸下關(下)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36章 南歸(下)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80章 洋人(上)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78章 步兵進攻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142章 提案(上)第271章 挽留紫玲瓏(下)第34章 鄉鬥(上)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148章 新政(二)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117章 海盜(一)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86章 人材(上)第65章 洪承疇獻計山東戰役二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13章 雙截棍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352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三)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104章 完婚(二)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333章 對持(三)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92章 返航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83章 夜襲(一)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36章 機構調整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
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17章 行軍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77章 火炮對攻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2章 應對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192章 勸進(下)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171章 追擊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320章 登陸下關(下)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36章 南歸(下)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80章 洋人(上)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78章 步兵進攻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142章 提案(上)第271章 挽留紫玲瓏(下)第34章 鄉鬥(上)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148章 新政(二)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117章 海盜(一)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86章 人材(上)第65章 洪承疇獻計山東戰役二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13章 雙截棍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352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三)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104章 完婚(二)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333章 對持(三)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92章 返航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83章 夜襲(一)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36章 機構調整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