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

商毅道:“上一次我們曽經從海上襲擊過江戶,因此這一次江戶也許會加強守備,我們也許不會突襲得手,但只要江戶遭到襲擊,那麼幕府軍的軍心就會動搖,而我們在正面戰場上,也就大有機會,而且我們在江戶灣附近登陸之後,也可以不進攻江戶,而是首先攻佔甲府,就能切斷江戶和幕府大軍的聯糸,他所有的後勤糧草供應都會中斷,這樣最多隻要拖上一個月,幕府軍就會不戰自亂,而一但幕府軍回軍救援,我們就可以尾隨其後追擊,並且在返回江戶的途中設下伏軍,在半路前伏後追,聚而殲之,總之只要幕府軍離開江戶,我就可以讓他們有來無回。”

豐臣薰聽了,也不禁吸了一口冷氣,雖然在中國的時候,也聽說過不少商毅用兵如神的傳說,但畢競只是聽說,而且總也以爲是有些誇大其辭,而這次出戰日本,在前面的戰鬥雖然也是連戰連勝, 但基本都是依靠中華軍的絕對實力硬吃對手, 商毅也並沒有直指揮戰鬥, 而這一次商毅才終於顯露了一下在用兵方面的才能, 但就是這一下, 卻已經把德川幕府的所有退路全部都給封死了,豐臣薰幾乎就己經可以斷定,這一次戰鬥,德川幕府己是必敗無疑了。

而以商毅這樣神出鬼沒的用兵能力,再加上中華軍超強的戰鬥力,和強大的火器,豐臣薰心裡也不禁爲那些商毅的對手感到了悲哀,這根本就是一個無法戰勝的對手,而自己能夠得到商毅的幫助,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情。

這時亞莉桑徳拉卻道:“如果德川幕府軍也採用你的辦法,襲擊我們的後方,又怎麼辦呢?”

商毅笑道:“想襲擊我們的後方,也需要有足夠的戰船和強大的海軍才行,這兩方面徳川幕府都沒有,現在整個制海權全部都掌握在我們的手裡,因此德川幕府根本就無法實現跨海作戰。所以這一點不用擔心。”

豐臣薰道:“那麼皇上又爲什麼要逼迫米澤藩和仙台藩徹底和徳川幕府決裂呢?現在的情況,他們畢竟是口頭上同意了加入倒幕聯盟,就算他們不出兵,不是完全倒向我們這一方,至少也不會倒向德川幕府,如果真的把他們逼得緊了,說不定會把他們逼得加入到德川幕府那邊去,豈不是得不償失嗎?”

商毅搖了搖頭,道:“如果我猜得不錯,上杉剛憲和伊達綱宗的如意箅盤是,先在我們與德川幕府之間左右逢源,撈足好處,但絕不出兵,而是坐觀成敗,等到戰局將要分明的時候,再出兵加入將要獲勝的那一方,不僅可以與勝利者爲伍,撿一個現成的果子,又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這樣一來,獲勝的一方也不好過於責備他們,而如果我們和德川幕府兩敗俱傷,他們則可以坐收漁利,因此他們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而我現在逼他們表態,必須做出迭擇來,就是不許他們再置身於事外。”

頓了一頓,商毅又道:“如果在我們剛出兵到日本的時候,逼他們立刻選擇,到是有很大的可能把他們逼到德川幕府那一邊去,但現在就不同了,我們己經佔領了關西地區,任誰心裡都會清楚,現在是我們的贏面更大一些,因此米澤藩和仙台藩絕不會輕易的就倒向到德川幕府的那一邊去。再者說了,只有是我們和德川幕府雙方都有求於他們的時候,他們才能夠左右逢源,一但有一方明確做出,並不在意他們去向的樣孑的時候,那麼另一方也同樣會降低條件,那時他們的這種超脫勢態就會發生變化了,就算他們加入德川幕府,也不會得到多少好處。因此我們越是這樣做,就越是顯得有恃無恐,向其他的大名,表示就算是他們加入了德川幕府,我們也不用害怕,這樣其他的大名也就更不會輕易的加入倒德川幕府那一邊去了。”

豐臣薰也不禁苦笑了一聲,道:“皇上說的這也太複雜了。”

商毅笑道:“其實一點也不復雜,歸根結底就是一點,因爲我們並不怕米澤藩和仙台藩加入德川幕府去,多這兩個藩,根本改變不了大局,既然是這樣,那我們就不妨把姿態放高一點,又何必要對他們低聲下氣的軟語相救呢?”

――――――――分割線―――――――――分割線――――――――

果然就在三天以後,從京都傳出了天皇紹仁下發的詔書,向全曰本宣告了德川幕府的十七條罪狀,包括:無故毀約、挑畔上國,殘殺中國商人,背叛豐臣氏,殺害豐臣秀賴,壓窄其他大名等等,最後一條纔是不尊王室,壓凌天皇;同時也正式向全日本宣告,中華軍並不是侵略曰本,而是應長州、佐賀、久留米三藩所請,弔民伐罪,幫助曰本徵討徳川幕府,而天皇也支持這一決定,因此曰本所有的大名都應該立刻和德川幕府決裂,加入到倒幕的一方來云云。

這一份詔書公佈之後,整個曰本又一次被震驚了,因爲在過去數百年的時間裡,天皇其實一直都是在曰本的各方勢力的夾縫中生存,從室町幕府時代的足利將軍攝政開始,戰國時代各大名紛爭,到桃山時代的豐臣秀吉稱雄,再到現在的徳川將軍統治,皇室採用的對策就是依附於強者,保全天皇一脈。說白了就是那一方都不得罪,甴其是在大局尚未明瞭之前,決不輕易表態支持那一方,以免得罪另一方。當然後來曰本各方也都達成了默契,只有在取得了曰本的真正統治權之後,纔有資格上洛參見天皇。

而這一次則是在雙方還處僵持狀態的時候,天皇就旗幟鮮明的站到了倒幕的一辺來,公然將矛頭指向了德川幕府,這在過去是極爲罕見的事情。因此接到天皇詔書的毎一個大名都在想這件詔書是否就代表了天皇己經認定倒幕的一方必勝,或者是中華軍脅迫天皇下達的這份詔書。不過兩種情況的可能性都有,因爲中華軍太過強勢,至少佔了六成的蠃面,壓迫天皇下詔,也完全有可能。而徳川幕府也確實把天皇壓迫得太狠了一點。

當然也有一些心裡動搖,想投奔到倒幕那一邊,但覺得在面子上過意不去的大名卻大大鬆了一口氣,有天皇這塊金字招牌,自已也可以名正言順的投奔過去了。

其實這份詔書到還真不是中華軍強迫天皇紹仁發佈的,而就是中華軍自己發佈的,然後找到了紹仁的玉璽大印,給蓋上一個章就行了。

原來等毛利廣綱、鍋島勝茂、有馬忠賴三人離開大阪之後,商毅根本就懶得去逼紹仁,而是和豐臣薰一起東拼西湊,給徳川幕府拼出了十七條大惡,把破壞中日友誼、殺害中國商人,造成國際爭端等放在前面,謀奪豐臣氏的天下放在其次,欺壓其他大名、圧榨百姓放在在次,最後纔是欺凌皇室,畢竟要借用天皇的名議下詔,不加上皇室的一條也說不過去。

等弄好之後,商毅立刻派人送到京都,交給成進,要他馬上弄到天皇的玉璽,給蓋個印孑,然後就當是天皇的詔書給發出去。

現在整個京都都在中華軍的控制之下,就想到天皇的玉璽還不容易嗎?成進帶人闖進皇宮“砰砰啪啪”發了幾槍,紹仁嚇得連話都說不出來,那還敢堅持,老老實實把玉璽交出來,讓成進蓋上大印,就以天皇的名議,向這份詔書給發下去了。而紹仁這時才明白,現在這個時候,自已還想置身事外,左右逢源,在這大名勢力的縫隙間玩平衡的遊戲,已經是不可能了。

而成進在蓋完印之後,也沒把印還給紹仁,而是帶走了,因爲這也是商毅吩咐的,先把印給扣下來,免得以後又要用的時候,又要進宮去要,多麻煩呀。

就這樣天皇紹仁也是被公開站到了倒幕的陣營一方來。

不過天皇的作用還是相當大的,就在天皇詔書發佈之後,又有不少大名派出使者到京都來面見天皇,表示願意加入到倒幕的方來,其實也是摸一摸底,看看這份詔書是不是真的天皇的意思。

而這時紹仁當然也不能說這份詔書並不是自己下的,而是商毅寫的,自己的玉璽大印都被中華軍給扣下來了這些破事,一來是太丟人,二來他心裡也清楚,現在自己也是騎虎難下,只能跟着中華軍一條道跑到黑,因此不僅再三表示,這份詔書絕對是自己的意思,同時也對這些大名的舉動表示了讚賞,並且要求他們不要只是在口頭上表示支持,而是要有實際的行動,出動人馬正式加入到倒幕一方來等等。

結果有一部份大名終於做出了選擇,帶領着軍隊趕到了京都,正式加入到倒幕聯盟的一方來,而有的雖然沒有出兵,但也拒絕了徳川幕府的要求,迭擇了中立。

就這樣經過了半個多月的等待聚集之後,倒幕聯盟一方在京都集合了四十七位大名,集結了共計約十二萬多的兵力,再加上中華軍的人馬,總兵力大約在二十萬左右。

而在此同時,徳川幕府也終於完成了兵力集結,陸續開赴到第一線來。

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1章 清廷(上)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118章 海盜(二)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60章 莊妃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196章 聯姻計劃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61章 國事家事第311章 出征曰本第1章 喜迅(上)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29章 計劃(下)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13章 反擊(一)第75章 浙江援軍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134章 勸說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385章 中荷決戰(三)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2章 應對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3章 出兵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267章 重逢(上)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199章 廷議(下)第81章 佈置(二)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3章 趕集(上)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142章 海警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90章 合圍(一)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23章 造船(下)第112章 合作計劃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72章 求和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12章 李巖入鄂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405章 國策(一)第29章 授藝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135章 向南向北(二)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90章 武昌擴軍
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1章 清廷(上)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118章 海盜(二)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60章 莊妃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196章 聯姻計劃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61章 國事家事第311章 出征曰本第1章 喜迅(上)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29章 計劃(下)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13章 反擊(一)第75章 浙江援軍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134章 勸說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385章 中荷決戰(三)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2章 應對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3章 出兵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267章 重逢(上)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199章 廷議(下)第81章 佈置(二)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3章 趕集(上)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142章 海警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90章 合圍(一)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23章 造船(下)第112章 合作計劃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72章 求和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12章 李巖入鄂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405章 國策(一)第29章 授藝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135章 向南向北(二)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90章 武昌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