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

亞莉桑德拉參加軍事會議,並不讓人覺得意外,由其是在海軍部,對亞莉桑徳拉在海戰方面的能力還是相當認可的,而且在潛意識裡,他們已經把亞莉桑徳拉視爲海軍部的軍人了。

不過這一次軍事會議也沒有發現李華梅參加,因爲這時李華梅的艦隊和南洋艦隊的第二分艦隊都駐守在棉蘭老島西的三寶顏地區,防禦荷蘭軍隊,並不在馬尼拉。

雖然現在李華梅和商毅的關係是半公開的秘密,當然兩人在這方面也並沒有刻意隱瞞,在商毅稱帝之前,她和商毅是情人關係,而商毅稱帝之後,她也晉升爲準皇妃,說不定那一天商毅一道聖旨,就把李華梅選入皇宮,也就正式成爲皇妃了,估計最小也是一個嬪妃。但李華梅在呂宋駐守了多年,對這一帶的地理海域都非常熟悉,因此在三寶顏地區駐紮,只能是由她領隊。

而且現在中荷兩軍對持,三寶顏也成爲中華軍的前線,位置十分重要,因此雖然成鋼在收到商毅要到達馬尼拉的消息,但也不敢把李華梅給招回馬尼拉來,讓她和商毅相見。

當然商毅對此並不以爲變,相反還非常高興,因爲凡事都應當以國事當先,而不應以皇帝的喜怒爲首,成鋼這樣的處理方式也讓商毅十分滿意。

等衆人都到齊之後,成鋼首先向商毅介紹了自己到達馬尼拉之後所得到的各種消息,和相應的佈置。在以前的作戰中,中華軍一向都十分注意情報的收集工作,成鋼到達馬尼拉也差不多有一個月的時間了,一直都在努力的收集各方面的情報。

但由於這一次是在海外作戰,再加上海上不比陸地,信息傳遞非常不便,因此也給偵察人員的工作帶來了及大的困難。結果到現在爲止,中華軍依然沒有掌握敵軍比較準確的情況,只知道這一次荷蘭確實是從國內派來了龐大的艦隊,各種船隻的總數在一百艘到一百五十艘之間,軍隊加上船員水手,在二萬到三萬人之間,但再詳細的情況則就不清楚了,畢竟中國在巴達維亞一帶地區的勢力有限,能夠得到的情報也有艱。

但另外有一點到是打聽得比較清楚,就這一次與中華軍爲敵的,並不僅僅是荷蘭人,而且還有在蘇門達臘島、爪哇島、加里曼舟島、蘇拉威西島等諸島包括馬來半島的土著勢力,居說他們己經結成同盟,並且居集了大軍近五十萬,形成了以荷蘭爲盟主,其他南洋國家加盟的勢力,準備與中國對抗。而且正在向加里曼舟島調遣駐紮軍隊。

儘管南洋土著國家軍隊的戰鬥力很差,但畢竟人數衆多,蟻多咬死象,再加上又是地頭蛇,另外就是在呂宋羣島上,也有一些土著部落也在蠢蠢欲動,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成鋼也不敢大意,暫時按兵不動,採取穩守呂宋,與敵軍對持的戰術,同時也進一步打探敵軍的俱體消息。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敵人主動向呂宋發動進攻,自已可以在家門口作戰,這樣一來,也對自已有利一些。

商毅聽完之後,沉吟了一會兒,也認爲成鋼的戰術還是十分正確的,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不要冒進,而穩紮穩打,先守好自己,等待着敵人露出破綻來,當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而且從現在以知的情況來看,荷蘭確實出動的規模不小,但大軍遠離本土,後勤供應困難,僅靠巴達維亞地區的收入,很難維持一支二三萬人的軍隊所需要的糧食,更不要說其他的物資供應。而各羣土著組成了了龐大的軍力,後勤供應更是一個龐大的開支,沒有那一個國家能夠扛得住,而中華軍坐鎮呂宋,是在家門口作戰,而且背後還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支持,就是耗也可以耗死他們。

因此商毅點了點頭,又道:“現在與荷蘭結盟的南洋國家有那一些?”

成鋼道:“回稟皇上,有金州的柔佛、佔碑、亞齊;爪窪的萬丹、馬打藍;婆夷州的班查爾,文萊,還有蘇祿等諸國。”

金州是中國對蘇門達臘島的古稱,婆夷州則是加里曼舟島的古稱,柔佛、佔碑、亞齊、萬丹、馬打藍、班查爾這些國家,都是後世尼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前身,而文萊在宋元兩代時稱爲渤泥,蘇祿是建立在蘇祿羣島上的一個部落小國,在後世,蘇祿羣島也是菲律賓的一部份。

不過在這個時候,這些國家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兼部落、宗教、封建於一體的雜燴式國家。而信仰的宗教都是伊斯蘭教。這主要是因爲在十三十四世紀,南中國海地區的海外貿易是由阿拉伯人掌握,阿拉伯人基本壟斷了中國的貿易,而在元朝的時候,中國的回族也逐漸形成,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民也在海外經商,就是在明朝初年,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船隊中也有大批的回民,就連鄭和本人也是回族人,因此在中阿合力的結果之下,這些地區廣泛的傳播伊斯蘭教,留下了一大堆伊斯蘭國家,因此這些國家的國王也都被稱爲蘇丹。

這種局面一直到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歐州人到達這裡,天主教才擠入這一地區,打破了伊斯蘭教的的壟斷地位。並且在殖民者的槍炮開路之下,逐漸驅逐了伊斯蘭教,由天主教一統天下。當然在現在這個時候,天主教在這一帶的影響力還很弱。

商毅又問道:“那升現在在呂宋地區,還有誰在和我們作對?”

張庚秋道:“回稟皇上,主要是在棉蘭老島上,西南部的一個叫馬京達努的部落國家,以前曾向我們服從,因爲在呂宋島、民都洛島、班乃島、薩馬島、宿務島等地的一些不願服從我們的土著部落都跑到了棉蘭老島上,因此這幾年以來他們的實力擴展得很快,再加上又有蘇祿、文萊這些國家在背後支持,而這幾年以來,我們一直主要是在呂宋島,以及附近一些小島上經營,對棉蘭老島管理的不多,見馬京達努己經臣服,也就沒有多留心,結果現在他們也開始不服管教了。”

商毅點了點頭,他也知道,像這樣當地的土著和新來勢力之間的衝突,在海外擴張的過程中都是再所難免的,畢竟海外殖民不是請客吃飯,說穿了就是用最省力的方式,掠奪這些地方的資源,當然不可能和當地土著和平相處,歐州的殖民者每到一處,都會引發當地居民的強烈反抗,如果土著的實力強大,可以迫使歐州殖民者坐下來談判,如果弱小,就會慘遭滅族之災。

商毅又想了一想,道:“朕有一點不明白,爲什麼這些南洋的土著部落國家會與荷蘭人聯合起來,對抗我中華,在明朝的時候,這些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家,和中國的關糸一向良好,在每一個國家呈,都有爲數不少的華人,而且說起來現在荷蘭人不是正侵略着他們的國家嗎,就算他們不與中國聯手,驅逐荷蘭人,但也沒有道理與荷蘭結盟,共同來對付我們中國?”

張庚秋道:“皇上有所不知,這些南洋國家過去雖然都曾是中國的藩屬,但自明朝土木之變以後,國力衰弱,許多國家早己不朝中國,如今更是年代久遠,誰都忘了當年的那段歷史。而在此期間內,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歐州諸國趁虛而入,荷蘭人雖然來得最晚,但在南洋經營也有五十佘年,盡然他們初到之時,確實都是侵略這些國家,強佔領土,但荷蘭人十分狡猾,他們利用南洋各國之間的矛盾爭端,拉一個打一個,在各國之間左右逢源,以此得以在巴達維亞立足,而且在立足之後,他們又十分善於同南洋諸國的皇族宗室搞好關係,因此也在南洋站穩了腳跟。而此消彼漲,南洋諸國自然是親荷而疏中了。”

頓了一頓,張庚秋又道:“不過其實與荷蘭交好的,只是南洋各國的朝廷官府,而在各國的民間百姓,大多還是對我們中國人有好感一些,至少也不會比荷蘭差。”

這時亞莉桑德拉笑道:還有一點,就是我們中國佔領了呂宋,其他南洋各國的國王、蘇丹都怕遭到和呂宋一樣的下場,才聯合荷蘭,對抗我們,畢竟荷蘭離得太遠了,能夠到達這裡來的人員有限,因此只能佔領一塊地方,他們仍然可以照做自己的國王、蘇丹,而如果是中華軍佔領了這些地方,他們的王位可就保不住了。我說的對不對。”

張庚秋也不禁笑道:“娘娘的見解,確實不凡。”

商毅也點了點頭,自已在後世接受的教育,都是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友誼交好,源遠流長之類,當然這話也不錯,因爲在另一時空的中國歷史上,確實從來沒有想過要侵略或殖民這些國家,雖然鄭和下西洋帶着龐大的艦隊和兵力,但一沒在這些國家駐兵,二沒幹涉這些國家的內政。當然應一些國家的要求,幫他們打擊海盜、排解困難到是有的,但也確實是在維護地方穩定,完全就是以德服人。

而且雖然中國也一直在對外海外進行着移民擴展,但都是民間自發的行爲,並以個體的方式進行,因此到了異國之後,都會選擇溶入當地的社會中去,也不會對南洋各國的統治造成危脅,因此南洋看到中國對自己確實並沒有野心,相反還能幫自己解決一些麻煩,自然也就都心悅誠服的向中國稱臣,朝貢,保持着和中國的良好關係,這也就是中國古代的所謂朝貢體糸。

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29章 計劃(下)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78章 力挽狂瀾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2章 應對第149章 陰魂不散(上)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95章 進攻南京第61章 國事家事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236章 隱密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156章 奪船(上)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208章 進京(上)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20章 海盜的俘虜(上)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186章 出獄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46章 亂攤子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90章 合圍(一)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66章 忽悠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92章 勸進(下)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1章 深夜靜思第104章 完婚(二)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196章 對策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246章 身世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192章 抗清統一戰線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77章 名士第219章 商毅出兵(下)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33章 再徵湖北(三)
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29章 計劃(下)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78章 力挽狂瀾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2章 應對第149章 陰魂不散(上)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95章 進攻南京第61章 國事家事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236章 隱密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156章 奪船(上)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208章 進京(上)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20章 海盜的俘虜(上)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186章 出獄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46章 亂攤子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90章 合圍(一)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66章 忽悠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92章 勸進(下)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1章 深夜靜思第104章 完婚(二)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196章 對策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246章 身世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192章 抗清統一戰線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77章 名士第219章 商毅出兵(下)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33章 再徵湖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