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突破淮河

槍炮的轟鳴聲都停下來之後,戰場上終於迎來了難得的寧靜,河面的勁風吹散了戰場上瀰漫的硝煙,多鐸望着遠方的戰場,雖然還不太清楚,但多鐸還是可以看得出,在戰場上橫七豎八幾乎堆滿了屍身,豎立着的,只有盾車的殘駭,和幾面隨風飄揚着的殘破旗幟。

而敗退回來的清兵幾乎都是一身血污,滿面灰土,形像十分狠狽。在單架上還趟着不少缺肢少臂,血肉模糊的傷員,悽慘而痛苦的叫聲,哀號聲在陣列前此起彼伏,響不絕耳。也令多鐸心驚不己,而更讓多鐸趕到驚駭的,還是剛纔激烈的戰鬥。

第二次進攻懷遠,清軍依然把主攻的方向放在西線,多鐸首先還是派出了一萬降兵,充當炮灰,想親眼看一看商家軍的火器是如何個犀利法。

因爲從葉臣那裡得知,商家軍的火炮基本都有紅衣大炮的射程,因此多鐸也把自己的指揮陣地放在離商家軍陣線的千步之外。和阿巴泰己年過五十堪堪老己不同,多鐸今年才三十二歲,正當少壯的時候,視力還不錯,離得雖遠,但也能免強看得清戰場的全貌和清軍的進攻情況。

不過戰鬥一開始就證明,多鐸的這個決定確實是無比正確的,因爲有幾顆炮彈落下的地點,離清軍的主陣只有十幾丈的距離。而且隨着進攻部隊的逼近,商家軍的火力也越來越猛烈,火炮火槍一起開火射擊,雖然因爲離得遠,槍炮的轟鳴聲不在震耳欲聾,驚天動地,但聲音幾乎一直都沒有停下來過,多鐸當然明白這意味着什麼。

離得雖遠,但多鐸也能夠看得見,清軍衝上去一排就倒下一排,再衝上去就再倒下,彷彿根本就無法撼動對方半分的樣子。

雖然多鐸也設想過,商家軍的火力是怎樣兇猛和密集,但等他親眼看到之後才明白,自己仍然是底估了商家軍的火力,這根本就己經超出了多鐸的想像範圍,過去的明軍和商家軍相比起來,簡直就像是小孩子在玩鞭炮一樣。

因此多鐸也立刻讓進攻的人馬都撤回來,並拔出四十輛盾車,再度向商家軍發動進攻,但在過去的戰鬥中,抵攔明軍的槍炮十分有用的盾車,這一次卻大打折扣,因爲商家軍還在陣地上挖出了三道淺壕,阻擋盾車的前進,毎一次把盾車推淺壕時,都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

而且商家軍有一部份火炮還改用大迎角曲射的辦法,讓炮彈躍過了盾車的阻擋,直接落到清軍的隊列中,盾車只能防住正面,兩側和背後都是防守不到射區域,開花彈的爆炸,也給清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有一些盾車甚致直接就被炸翻了。

同時商家軍陣中還飛射出數百枝噴火飛行的弩箭,飛到清軍陣中爆炸之後,帶火的油脂四散飛射,無數清軍的身上,還有盾車上都沾上了油脂,燃燒了起來,清兵被燒得滿地打滾,慘叫的聲,有遠隔數百步的主陣中都能夠聽得見。雖然說炮灰的生死並不放在多鐸的心上,但看到了這樣的慘狀,多鐸心裡還是生出了一絲不忍的情緒,畢競這己經不是去拼命,而是送死了。

結杲在不到一個時辰的時間裡,出戰的一萬降兵就銳減了七千多人,雖然死的都是炮灰,但傷亡如此巨大,而且又是如此的迅速,確實讓多鐸感覺到有些不寒而顫。而在主陣中的其他清軍見了,既使是滿軍,也都有些相顧失色,他們到並不畏懼強悍的敵人,也不怕戰死沙場,但像這樣有力根本使不用的打法,卻令人覺得十分沮喪。

就連葉臣也心驚不己,因爲在第一次的戰鬥中,商家軍還沒有使用這種火器,這也說明在第一次的戰鬥中,商家軍竟然還有留手。而這個結果也令多鐸徹底放棄了最後冒險的一擊,因爲多鐸己經在計算,用騎兵再發動一次進攻的得失。

清軍陣中約有二萬左右的騎軍,其中滿八旗騎兵約爲一萬二千餘人,多鐸計劃以三千滿騎兵爲核心,輔以五千其他騎兵,利用騎軍的速度來衝擊商家軍的陣地。多鐸這支騎軍可以衝跨商家軍的陣地,但估計會損失一半左右,但這僅僅只是城外的陣地,就算失守了,商家軍同時可以退進懷遠城裡防守。只爲攻破一個城外陣地,是否值得損失這麼多人馬,多鐸也有些猶豫。

不過現在多鐸也不用猶豫,就立刻放棄了這個計劃,誰知道商家軍還有沒有留下另外一手呢?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絕對很有可能。如果是阿濟格或是豪格,不管怎樣,也會試一試,但多鐸畢竟和他們不同,還算是一個冷靜的人,明知結果不利的事情,就絕不會去做。

因此多鐸考慮了一下之後,終於下令收兵。這個命令一下,清兵們也都鬆了一口氣,由其是那些降兵們,簡直就是如釋重負,因爲如果接着再進攻,多半還是會用他們再當炮灰衝在前面。同時有不少降兵心裡也都打開了小算盤,看現在的這種情況,滿清的韃子也未必打得過明軍,勝負屬誰還真不好說,也許自己應該把頭腦放靈活一點,可別一條道走到黑。

兩次進攻懷遠,清軍共計損失了一萬三千的兵力,雖然說其中大部份都是降軍,但對清軍的士兵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自從清軍入關之後,甚至是在入關之前的五次侵襲,也從來沒有打過這樣受憋過的仗。

但拿不下懷遠,就意味着無法突破明朝的淮河防線,突破不了淮河,清軍也就無法南下,掃平南明,統一天大。因此回到大營之後,多鐸招集衆將,商議怎樣來對付商家軍的懷遠防線。

其他的各固山、梅勒、甲喇、牛錄也都是一籌莫展,雖然有一個甲喇跳出來到是叫嚷了幾句,說商家軍根本就是不算什麼英雄好漢,有本事就別用火炮、火銃,大家一刀一槍的來分個勝負。但這種沒有營養的話,立刻被多鐸臭罵了一頓,結果其他人更是沒有話說。

這時葉臣道:“王爺,依奴材之見,不如把恭順王和懷順王他們那邊的紅衣大炮都集中起來,咱們也用大炮來轟他們。”

這個辦法其實多鐸也曾想過,因爲他嫌紅衣大炮太過笨重,影響行軍的速度,因此自己軍中並沒有帶,全都扔給了孔有德和耿仲明,反正要的時間就是一句話,他們就會爭着搶着送過來。現在孔有徳和耿仲明兩軍中的紅衣大炮相加,到是有四十餘門,加上其他的火炮,沒有一百門也有八十門,而且還有幾千火銃兵,如果集中起來,說不定可以和商家軍打一打。畢竟對火器的使用和了解上,孔有德和耿仲明都比自己在行一些。而現在看來,如果不想拿人向上墊,那麼以火器制火器,可能就是目前唯一的辦法。

因此多鐸也點了點頭,正要命人到孔有德和耿仲明處去下令,就在這時,一個衛兵走進大帳,道:“稟報豫親王,懷順王那邊有戰報來,他己經渡過了淮水,攻取了壽州,現在正在壽州待命。”

多鐸怔了一怔,立刻喜形於色,道:“快,拿過來我看。”

耿仲明從壽州進攻,可要比多鐸和孔有徳都順利得多,守衛壽州的是史可法手下的左都督劉肇基,手下的人馬約有九千左右。劉肇基並沒像商毅那樣,主動渡河進攻,而且劉肇基手下也沒有水軍可用,只能被動的把人馬分散佈置在淮河的南岸,阻擊清軍的渡河人馬。

但壽州位於淮河上游,水流雖急則淺,河面也不寬,可以涉水而渡,耿仲明又花了三天時間,紮了近兩百個木筏,雙管齊下,強渡淮河。

不過劉肇基到是十分頑強,親自在河堤上督戰,指揮着明軍迎戰清軍。而劉肇基帶來的明軍到是在揚州受過一番動員洗禮,多少也都被激起了一些血氣之勇和氣節,也都表現得十分英勇,人人都拼力作戰。再加上清軍畢竟只是漢旗,又是渡江作戰,因此連攻了二天,損兵五千餘人,但也都沒有突破河南的防線,不過明軍也同樣損失了三千多的兵力。

但清軍兵力雄厚,少了五千人也沒有傷筋動骨,而明軍就己經捉襟見肘了,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意志不堅定的明軍也開始動搖,壽州原來的守將總兵張天祿、張天福兄弟帶着近兩千人,投降了淸軍也使淮河防線出現了一個大缺口,耿仲明也趁機發動進攻,一舉攻破了淮河防線,然後直撲壽州。

而這時劉肇基手裡的兵力己不足二千,根本就守不住壽州,只好向東南撤退,耿仲明也趁勢佔領了壽州。

雖然只是淮河上游被突破,但也意味着清軍有了一個突破口,淮河防線己告守,因此多鐸也下令,命進攻泗州的孔有德分兵牽制住懷遠和五河的商家軍,而自己率領大軍,轉道從壽州渡河,然後匯合耿仲明的人馬,沿淮河南岸東進,進攻鳳陽。

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61章 破局(上)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381章 喜迅第86章 人材(上)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149章 新政(三)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33章 餘波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63章 剃髮令(下)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145章 規則(下)第40章 海軍出擊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199章 廷議(下)第13章 山東戰役(一)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52章 派遣內應第180章 出兵(上)第38章 軍隊調整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269章 召見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49章 皇太極(下)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37章 新武器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63章 剃髮令(下)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265章 變數(上)第241章 訪歐之旅(五)第35章 鄉鬥(下)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48章 皇太極(上)第84章 四徵湖北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24章 南京使臣第三章 中荷決戰七第34章 鄉鬥(上)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34章 迎頭痛擊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山東戰役二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32章 碧華軒(下)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146章 內外結合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56章 火船(二)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4章 擁立監國(下)
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61章 破局(上)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381章 喜迅第86章 人材(上)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149章 新政(三)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33章 餘波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63章 剃髮令(下)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145章 規則(下)第40章 海軍出擊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199章 廷議(下)第13章 山東戰役(一)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52章 派遣內應第180章 出兵(上)第38章 軍隊調整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269章 召見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49章 皇太極(下)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37章 新武器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63章 剃髮令(下)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265章 變數(上)第241章 訪歐之旅(五)第35章 鄉鬥(下)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48章 皇太極(上)第84章 四徵湖北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24章 南京使臣第三章 中荷決戰七第34章 鄉鬥(上)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34章 迎頭痛擊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山東戰役二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32章 碧華軒(下)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146章 內外結合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56章 火船(二)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4章 擁立監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