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

泰山封禪的風波剛剛平息下來,但南京馬上又發生了另一件重大事情,其影響範圍,持續的時間,都遠比泰山封禪的事件要大得多。

就在李華梅到達南京的當天,由河南、河北、陝西、山東、北京等省地區的一些知名學者的組織下,一共聚集了三百五十八名學孑學者,一起聯袂進京向內閣聯名上書請願,這份請願書洋洋一共寫了近萬言,並附有數千人的簽名,一共寫了三大卷卷軸,向南京政府提出了十二條要求,首先就是請施行古制,以仁義禮信治國;其次是罷除奇淫技巧、重視誠心正意,其他還有限制商業、禁止開海、恢復科舉舊制、逐驅天主教等等內容。

李華梅在進宮途中,在馬車上看到的那一種學者,就是其中的第一批,共一百三十三人,他們趕到洪武門前聚集,跪伏於地,向朝廷遞交萬言書,而隨後另外兩批學者也都趕來聚集,這三百多人全部都跪在洪武門前,也將洪武門前的街道擠得滿滿當當。

雖然是在皇宮之前,但這些奇怪的舉動,還是引得不少南京居民遠遠的駐足觀看,而且軍隊也趕過來,不過這批人都還比較本份,只是老老實實的跪在那裡,並沒有什麼其他的舉動,於是也有一個軍官過來,告戒衆人,不要輕舉妄動,而領頭的幾個人也保證,自己不會亂來,因此軍隊也沒有驅趕他們,只是離着幾十歩遠警戒。

這時商毅正在內閣和衆官員們商議事情,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也都大感意外,誰也沒有想到會鬧成這一步,而商毅也意識到,中國的思想衝突已經發展到一個比較嚴重的地步了。

現在中國的統治雖然穩定了下來,但新舊兩種思想的衝突卻十分激烈,而思想的分歧大體又分爲南北兩派,相對來說,北方偏保守,而南方偏革新,只是在此之前,雙方的爭話都只是停留在學術方面,最多隻是在報紙上發文,隔空互相爭論一番,而南京政府一般對於學術爭論都是釆取不干預的態度,因此對此也沒有太在意。

但在新年之後,商毅下旨堅持執行新的科舉制度,也成爲北南思想衝突激化的導火線。

原來自從宋代以後,南方由於經濟發達,教育水平也逐漸高過了北方,明朝開國之後,在洪武年間進行的幾次科舉中,南方考生的上榜率明顯要高於北方,一甲的前三名和會元幾乎都是南方人,而狀元更是全被南方人壟斷。

在洪武三十年的會試中,選出五十一名貢士全部都是南方人,而這一結果這也引起了來自北方考生的極大不滿,大批落榜考生跑到明朝禮部鳴冤告狀,還有數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攔住官員轎子上訪告狀,有說主考官收了錢的,有說主考官不公的,有說主考官搞地域歧視等等,街頭巷尾各式傳言滿天紛飛,這就是明朝初年轟動一時的南北榜事件。

而明朝也立刻舉行了複查,但複查的結果卻是,所錄取五十一人皆是憑才學錄取,無任何問題,因爲這個科舉都是封名閱卷,主考官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考生的名字,也無從作弊,而北方考生仍然不一,同時連朝中的官員也牽扯了進來,幾乎就要演變成北南之爭了。

後來朱元璋出於南北平衡的考慮,自己親自重新閱卷,將錄取五十一名貢士全部改爲北方考生,纔算免強把這次風波給壓了下去,從此以後,明朝也改革了科舉制度,實行南北分榜,分別錄取,到明朝中期,又演變成了南北中三榜的劃分方式,到萬曆時期又更進一步,在科舉中增開了“商籍”,解除了朱元璋時期對商人子弟應試的種種限制,而清朝建立後,也基本沿用了這個分榜制度。

對於分榜制度,商毅並不是沒有想過,因爲每一地區的教育水平不一樣,後世的高考也分了地區,對邊少地區還有一定的照顧,不過明初的南北榜事件是發生在會試的時候,也就是進京考試,但現在中華帝國纔剛剛纔進行了鄉試,還沒有到分區的時候,本來是不該引起爭議的,但甴於自然科學與以前考應文章不同,文章雖然是有好有壞,但其中還是有一定的彈性空間,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而自然科學都是有標準的答案,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沒有模棱兩可,因此不及格就一杆子打死,沒有變通的餘地。

因爲中華帝國是立足於南方建立的,公辦學校,以及師資力量也要充足一些,而且南方的思想也相對開放,許多私塾對自然科學也不排拆,還有不少私塾的先生都自學了一些自然科學知識,這樣就可以招到更多的學生,因此自然科學在南方普及的也廣泛一些,而且在中國的內戰期間,南方受到的影響破壞也小得多,甚致是傳統教育的沿續性也要好得多,結果在去年的鄉試中,南方考生的合格率還不錯,雖然也偏低了一點,但也在正常的範圍以內,也就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議,而在北方就要差得多,有一些縣連一個自然科學及格的考生都沒有,自然也就沒有一個通過的考生了。

鄉試都是如此,後來的省試、會試也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新舊思想上的衝突,於是在北方地區的學者也產生了極大的不滿情緒,在新年以前,就不少地方的學者都聯名上書中央,要求重新舉行鄉試,並將自然科學的內容從考試中剔除掉,但新年之後,商毅下旨,明確表示鄉試的結果是不會改變,而且科舉制度也不會改變,因此也進一步引發了北方各地學者的不滿。

當然他們現在還不敢公然反對帝國,只能祭出了最後一招,聯合進京請願,向朝廷上聯名萬言書,而上書的內容除了科舉之外,還包括針對帝國的其他制度,當然這也是因爲建國之後,商毅對思想言論放得比較鬆,如果是在清廷當政,那怕是朱重八在位的時候,也都是肯定不敢的。

但不管怎麼樣,事情總是發生了,因此在接報之後,商毅也下令,停下其他的公務,首先來討論對這一次請願的事情怎樣處理,經過了內閣衆官員簡單的討論之後,衆官員們決定,現在不要激化矛盾,首先收下上言書,看一看寫的是什麼內容,然後再做決定,而對請願的學者學子們,暫時以安撫爲主,可以給他們安排住宿,一來是表示政府的懷柔,二來也是更於管理,免得弄出大亂孑來。

商毅對此到也沒有異議,因爲這種上京請願的行爲,在歷朝歷代都有,其實是中國古代民間向朝廷表示自己聲音的一種形式,無論這一次請願的內容是什麼,但這種形式是不能禁止的,因此商毅只是要求,一定要讓請願者保持秩序,不許藉機對南京的日常生活造成破壞,影響秩序,而請願者的住宿飲食由朝廷來付責這一點,到是可以,但要派遣軍隊監視。

內閣做出了決議之後,立刻派出兩名內閣官員,出洪武門去面見衆學者傳達內閣的意見,首先接受他們了上言書,並表示內閣會認真閱讀上言書,並上交給皇帝御覽,但對上言書裡提出的要求怎樣處理,還需要時間來討論,因此請他們暫時在南京等候,並安排他們到館驛休息住宿,但同時也告戒衆人,不許在南京胡作非爲,破壞治定,否則一定將會嚴懲。

這時衆學子們在洪武門外跪了半天,也確實足有些累了,而且內閣也接受了上言書,答覆的理由也很合理,畢竟將求內閣馬上就做出決定也不可能,而且有地方住,包吃包喝,當然不錯,起碼可以省錢,而組織這次上京請願的領頭幾個人也都覺得沒有拒絕的理由,雖然在隊伍雖也有幾個人鼓吵着“如果內閣不答應就跪在這裡不走之類”,但見其他人都跟着官員一齊離開了,也熬不住累餓,終於也跟在後面一起走了。

見終於把這批請願的學者們都安穩下來了,內閣上下也都鬆了一口氣,總算是還沒有出什麼大亂子,同時又趕忙安排了一隊士兵,在館驛外駐守,當然名議上是保護他們的安全,雖然不限制衆人的活動,但要外出時必須登記,發給令牌。

而在內閣裡,衆官員們也在爲上言書的內容議論紛紛,因爲看過了上言書的內容之後,絕大多數人對這份上言書提出的要求都嗤之以鼻,內閣成員基本都是追隨商毅打天下的人員,一方面是對商毅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也淸楚這些新政策對於帝國發展的好處,另外也有一些人確實是開擴了眼界,提高了見識,當然也不少人有既得利益在裡面。

比如第一條恢復古制,以仁義禮信治國,就連王夫之都認爲,這根本不可行,因爲什麼纔算古制呢,是宋朝、唐朝算古制,還是夏商周三朝算古制,而像什麼限商、禁海之類,只會造成帝國的財政崩潰,更是不可能,但這次事情怎樣處理,確實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連商毅一時也有些束手無策.

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414章 南京風雲(二)第382章 糾結的特朗普第63章 剃髮令(下)第9章 安慰公主第81章 洋人(下)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49章 收復青州第161章 飛剪船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98章 遷移(五)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196章 軍校第92章 返程第120章 投效(下)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268章 重逢(下)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139章 江南初定(四)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20章 海盜的俘虜(上)第183章 下獄(下)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31章 山東大捷第105章 進攻杭州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165章 出兵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73章 福臨登基第185章 襲擊(下)第23章 震盪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15章 反擊(三)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234章 收尾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61章 破局(上)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46章 內外夾攻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18章 保衛家園(二)第12章 荒鎮怪客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269章 召見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31章 碧華軒(上)第134章 勸說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185章 襲擊(下)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180章 出兵(上)第63章 破局(三)第147章 對策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60章 清軍南進(下)
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414章 南京風雲(二)第382章 糾結的特朗普第63章 剃髮令(下)第9章 安慰公主第81章 洋人(下)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49章 收復青州第161章 飛剪船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98章 遷移(五)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196章 軍校第92章 返程第120章 投效(下)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268章 重逢(下)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139章 江南初定(四)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20章 海盜的俘虜(上)第183章 下獄(下)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31章 山東大捷第105章 進攻杭州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165章 出兵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73章 福臨登基第185章 襲擊(下)第23章 震盪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15章 反擊(三)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234章 收尾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61章 破局(上)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46章 內外夾攻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18章 保衛家園(二)第12章 荒鎮怪客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269章 召見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31章 碧華軒(上)第134章 勸說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185章 襲擊(下)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180章 出兵(上)第63章 破局(三)第147章 對策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60章 清軍南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