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進攻浙江(二)

而就在尚可喜退兵的第二天,商家軍的援軍也趕到了吳錫。來救援吳錫的,是第三軍的騎兵師,商毅制定的救援計劃是讓騎兵師與吳錫的駐軍匯合,先擊敗駐守高橋的尚之信部,然後再進攻尚可喜,解江陰之危。

但尚可喜這一撤軍,卻使商家軍的這一作戰計劃落了空。而在事後尚可喜得知了這一消息,也覺得僥倖不己,因爲駐守高橋鎮的尚之信部只有兩萬人馬,而騎兵師與駐守吳錫的第五師合兵,總兵力也超過了兩萬,而且還有一半是騎兵,因此這一戰確實有很大的成功把握。

不過現在人馬都己經撤回到了常州,總算是損失不大,因此尚可喜也覺得十分慶幸,暫時就駐紮在常州按兵不動,同時也打聽另一路吳三桂的消息。

這次向進攻浙江,吳三桂一共出動了八萬人馬,自己坐鎮溧陽,派手下的大將夏國相、馬寶進駐建平,派部將胡國柱、高大節出兵攻取了太湖西岸的宜興。而這時成進坐鎮湖州,分兵守衛廣德州和長興,與清軍對持,總兵力爲三個步兵師、一個步兵旅。另外第四、第五分艦隊的小型戰船也駛入太湖駐守。

吳三桂在江北進攻揚州的戰鬥時,是見過商家軍守城時的兇猛火力,而且他也仔細研究過江淮、南京兩次戰役,知道商毅用兵靈活,善於逐個擊破,因此也不敢輕易的向商家軍的防線出動進攻。雙方就這麼圍繞着太湖沿岸分派重兵把守,僵持不下。

因此兩路清軍的進攻都可以用雷聲大、雨點小來形容。一連十餘天的時間,雙方都沒有再進行什麼接戰,而且無論阿濟格怎樣勸促,吳三桂和尚可喜都像鐵了心一樣,找各種理由來推託,甚致還建立了攻守同盟,故意互相推違。吳三桂認爲尚可喜那一邊的商家軍兵力薄弱,應該由他率先發動進攻纔對;而尚可喜則強調吳三桂的實力比自己強,只有等吳三桂先發動進攻之後,自己才能出擊。

結果氣得阿濟格大發雷霆之怒,恨不能把這兩個傢伙都抓起來宰了。但生氣歸生氣,阿濟格可不是沒腦子的人,現在吳三桂和尚可喜合計兵力超過了十五萬,而自己在江南的兵力一共才十萬多,拿什麼去抓他們,萬一把吳三桂和尚可喜逼得反戈一擊,那麼清廷掃平天下的大業也完了,多爾袞也肯定饒不了自己啊。

因此阿濟格心裡也不禁有些後悔,早就是這樣,就不該派他們出戰,現在弄得進退都不是,怎麼收場呢?也只好向北京發報。讓多爾袞決定。

雖然商毅對清軍向浙江發動進攻是早有預料的,也做好了多種應對的方案,但對這種進而不攻的情況,到是真的沒有想到。雖然清軍沒有向浙江發動進攻,但去壓制住了浙江的防守兵力,使商家軍也不敢輕舉妄勵,而且這一次清軍也吸收了前兩次戰役的教訓,各路人馬互相之間靠得非常緊密,使商家軍慣用的逐個擊破的戰術也難以實施。同時阿濟格的還坐鎮南京,兵力也有八萬餘衆,雖然他的目地是坐山觀虎鬥,任吳三桂和尚可喜去和商家軍硬拼,但在客觀上,也起到了保護清軍外線的效果。

因此這種局面也讓商毅有一種無處下手的感覺,令他頭痛不己。不過商毅決不是甘心被動挨打的人,如果找不到敵軍的弱點,那麼就主要出擊,先試一試清軍的應手。現在雙方基本是圍繞着太湖,分爲南北兩線對持,那麼在太湖的東西岸中間位置,是雙方都存在着一個相對空間較大的地區,不過因爲商家軍在太湖裡駐紮了艦隊,因此不擔心清軍會跨湖進攻,不過現在自己也許可以從這裡找到打破清軍封鎖的突破口。

就在商毅對着地圖,尋找可以出擊的突破點的時候,就在這時,明石姬進來救見,向商毅報告,清軍己經攻破了徽州,在徽州監國的潞王朱常淓被擒。

這個時侯,明石姬負責改造玄皇教餘部的工作正在進行當中,在浙江附近的地區,也己經建立起情報網絡來,潞王朱常淓在徽州監國,魯王朱以海在溫州監國,這兩個地方自然也就成爲目前情報網絡重點監視的地區。而清軍一出兵進攻徽州,商毅就立刻知道,因此也讓明石姬隨時收集徽州的信息反饋。

現在聽到明石姬報告的這個消息,商毅也十分驚訝,道:“這麼快嗎?”

因爲商毅知道,清軍是在三月五曰從南京出兵進攻徽州,現在是三月十二日,加上消息從徽州送到杭州至少也要一天的時間,再扣出清軍行軍的時間,因此實際用於戰爭的時間,根本就沒有多少。而且從實力上來說,徽州顯然比溫州要強得多,現在徽州監國集團裡,彙集了衆多的原明官員,在軍事方面是以原總兵方國安和侄兒方元科,還有陳洪範,現在聚集了人馬兩萬餘人,也不算少了,怎麼會這麼快就敗亡了呢。

明石姬點了點頭,這才向商毅講說了詳細的經過。

原來黃宗羲回到徽州之後,將商毅的態度向朱常淓說明。憑心而論,朱常淓到是真的願意去杭州,但徽州的事情,卻不由他作主。

雖然潞王剛剛出任監國還不滿一個月,而且徽州現在還不能被稱爲一個正常的朝廷,但這個時候己經分成了旗幟鮮明的兩派,一派是以從南京逃出來,以黃宗羲、黃震周等人爲代表,並且擁有光榮的內鬥傳統的東林黨殘餘力量;而另一派則是在擁立朱常淓出任監國出過大力的袁宏勳、張秉貞、朱大典、何綸等地方勢力。

而在是否把潞王送到杭州去這件事情上,東林餘黨到是一致贊同,而地方勢力卻極力反對,兩派爲此也爭論不休,就連黃鎮周很早就提出來,請朱常淓儘快稱帝的決議,也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當然無論是贊同還是反對,都是出於對兩派自身利益的考慮,而不是爲了真正顧全大局。因爲南京失守,東林黨要負主要的責任,而且又有不少東林黨的重要人員都向清廷投降,錢謙益的那一篇勸降順表己經傳遍了南方,這對以忠義君子自詡的東林黨來說,可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也使東林黨的聲望大大消弱。

而且大部份東林黨都是從南京逃出來的,本身基本是一無所有,在徽州沒有一點勢力,而擁立潞王上位的財力、人力,包括兵餉等等基本都是由地方勢力供應的。更爲重要的是,掌握兵權的方國安叔侄都是倒向地方勢力,因此東林黨實際上根本沒有左右潞王的力量。

在這種情況下,東林黨的打算最反正在徽州佔不上風,不如把潞王弄到杭州去,雖然杭州是商毅的地盤,但對自己來說,也並沒有什麼損失,而且在杭州還有史可法和吳甡在,因爲他們一直堅定的站在商毅一邊,還保持着比較高的聲望。但他們畢竟也是東林的成員,而且上一次史可法來徽州,也有冰釋前嫌的態度,因此到了杭州以後,也可以借他們的影響力,來重新提升東林黨的聲望。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現在東林黨人基本都認清了當前的形勢,整個南方大概也只有浙江才能和清軍抗衡,因此到杭州去致少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就算是還要鬥爭,也要找個安全的地方先。這也是東林黨堅持要把潞王送到杭州去的最大理由。

但東林黨的如意算盤誰心裡都清楚,地方勢力當然明白,一但到了杭州,自己肯定是鬥不過商毅,東林黨是光腳不怕穿鞋的,但對自己可就不划算,那不就是給別人做嫁衣嗎?自然是極力反對去杭州,他們的理由是,現在清軍正在大舉進攻浙江,既然商毅守不住南京,那麼誰敢說他一定守得住浙江。因此在這個時候絕對不能去杭州,要走也該是向南走,離清軍越遠越好纔是。甚致有人建議,最好是逃到廣州去。

而就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清軍覺羅巴哈納率領着大軍從南京出發,一路上勢如破竹,根本就沒有受到什麼阻擋,就殺到了徽州府的績溪縣,離徽州城不到四十里。

這一下徽州城裡可就更亂了,面對清軍的進攻,兩派更是針鋒相對,地方勢力派主張立刻放棄徽州,向廣州逃飽,而東林黨則認爲向南逃跑根本不行,因爲清軍一樣可以追上,只逃到浙江才能保證安全,結果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又吵了起來。最後還是朱常淓實在看不下去了,只付出面打圍場,提出了一個方案,就派人去向商毅求救,請商毅出兵來保護徽州。

這一個方案算是比較拆中,雙方都覺得能夠接受,就這樣終於確定了下來,還是派黃宗羲爲使臣,去杭州請商毅出兵。

第37章 新武器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75章 浙江援軍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174章 南明的行動(上)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42章 洪承疇復職(下)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307章 民意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52章 山東巡撫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187章 講和(下)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74章 完成包圍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29章 計劃(下)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90章 合圍(一)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308章 宣戰(上)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89章 繼續堅持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45章 規則(下)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254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39章 團兵初成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208章 進京(上)第197章 困境(上)第177章 鑄炮第246章 身世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91章 勸進(上)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36章 南歸(下)第180章 出兵(上)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117章 假太子案(四)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
第37章 新武器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75章 浙江援軍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174章 南明的行動(上)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42章 洪承疇復職(下)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307章 民意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52章 山東巡撫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187章 講和(下)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74章 完成包圍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29章 計劃(下)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90章 合圍(一)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308章 宣戰(上)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89章 繼續堅持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45章 規則(下)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254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39章 團兵初成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208章 進京(上)第197章 困境(上)第177章 鑄炮第246章 身世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91章 勸進(上)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36章 南歸(下)第180章 出兵(上)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117章 假太子案(四)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