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

就在中華軍進駐沙孑嶺的時候,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三人也率領大西軍,到了江西坡駐紮,雙方大營相距只有十餘里的距離,大戰幾乎一觸即發。

這一次出戰,大西軍出動了七萬四千人,其中劉文秀、艾能奇所帶的人馬幾乎全部出戰,在西堡司一戰中,孫可望部損失了五千多人馬,而劉文秀、艾能奇卻絲毫未傷,因此孫可望留了一手,安排了兩萬人馬,駐守普安州等地。這樣一來這一戰的主力就成劉文秀、艾能奇部。

雖然手裡把有王牌,但通過白文選、馮雙禮的回報,孫可望也知道,中華軍的戰鬥力決不可小視,這一戰就是獲勝,也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但因爲這次出戰的人馬以劉文秀、艾能奇部較多,那麼損失也必然以他們兩部爲重,但三人都率軍參戰,功勞卻是一樣的,因此這也是一箭雙鵰。

不過孫可望這樣的佈置也說得過去,因此後方要地,也確實要留一部份人馬駐守。而且普安州本來就是孫可望的駐地,留孫可望的人馬駐守,也十分合理,劉文秀和艾能奇也說不出什麼來。當然他們也對明天一戰充滿了信心,因爲手裡有這一張王牌可打,這一點兩人和孫可望的想法到是一樣的。

於是就在當天晚上,孫可望以永曆朝廷秦王的名議,向中華軍發來了一份戰書,約定中華軍明天一早亮全隊,決一死戰,並問中華軍敢不敢應戰。

雖然中華軍也打過不少野戰、會戰,但像這樣收到敵人的下書挑戰,這在中華軍的歷史並不多,似乎還是第一次,當然在中國進入戰國時代之後,這種堂堂正正的作戰模式也不多見了,大部份都是偷襲、遭遇戰,那怕是會戰,大多也是雙方都默認好一個戰場,然後開打。

因此羅遠斌接到了孫可望的挑戰書之後,也覺得十分好笑,但還是馬上把主要的將領招集起來,開會討論,當然迎戰是肯定的,只是這一仗該怎麼打。

羅遠斌首先將孫可望的挑戰書出示給衆人,道:“這個孫可望,到是有點意思,居然還下來一份戰書。”

副司令員王信也道:“答應他就是了,雖然來不及佈置防線,但這種兩軍對圓列陣的戰術,對我們是有利的。而且從兵力上看,我們也不處劣勢。”

這次中華軍出動的是第二軍和第十二軍,共計有二個師、三個旅,一個騎兵師,不過留下了一個旅守衛後方的其他地區,目前的總兵力爲步兵約三萬六千餘人,騎兵八千餘人。儘管在人數上少於大西軍,但綜合比較起來,中華軍絕對佔着優勢,畢竟大西軍的戰鬥力,不可能比清軍更強吧。而且這種雙方排好陣式,然後開打的模式,也確實有利於中華軍發揮火力上的優勢,因此衆將也都認爲這一戰確實是勝券在握。

第二軍長吳禮林道:“既然孫可望一心想送給我們一份大禮,如果我們不收下,豈不是太辜負了他這一片好心嗎?”

其他幾名主要軍官聽了,也都不禁大笑起來。

參謀長劉伯濤卻搖了搖頭,道:“我看我們還是不要大意,孫可望也不傻,七年多以前我們就交過手,而且幾天以前,我們剛剛在西堡司教訓了他們一下,孫可望不可能不清楚我們的戰鬥力,現在他還敢主動向我們挑戰,必然是有他的道理。”

這一番話說得其他人也都頻頻點頭,羅遠斌想了一想道:“劉參謀長說的有道理,我想孫可望敢於向我們挑戰,不外兩點,一是他有比我們更好,或者說和我們大體相當的武器,不過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並不大,否則在西堡司就該拿出來了,第二種就是他另有陰謀詭計,明天的決戰只是晃子,另有其他目標。”

王信道:“還能有什麼目標,要去偷襲南安衛嗎?在那裡有一個旅駐守,大西軍根本不可能攻的下來,除了南安衛以外,其他的地方就算是被大西軍偷襲得手,也不重要,總不至於去偷襲貴陽吧,而且如果大西軍有動向,我們的偵察兵也不可能一點查覺都沒有,再者說了,孫可望就不怕我們乘勢進取普安州,然後殺進雲南嗎?我看我們不必去管大西軍有什麼計劃,以我爲主,攻其必守之地,就算大西軍有別的詭計,也不得不收兵。”

劉伯濤點了點頭,道:“這到也對,不過我到是還有一個計劃,說着,他指着地圖,道:“你們看這裡。”

――――――――分割線―――――――――分割線――――――――

第二天,雙方果然如約出兵,相距大約六百餘步, 各自排好了陣式。其實在這個距離上,中華軍的中重型火炮,和霹靂火箭都夠得上射程,大西軍還是以七年多以前做標準來衡量中華軍,如果換了是清軍,至少會拉開八百到一千步以外。當然這時的清軍己經普遍裝配了望遠鏡,而大西軍卻還沒有幾架,如果拉大到一千步以外,根本就看不清戰場上的情況了。

因此羅遠斌和中華軍的衆將也都認爲這一戰其實是勝劵在握了,不過羅遠斌想看一看,大西軍敢向中華軍發動挑戰,是不是真有什麼特殊的手段。

另外羅遠斌也是慣徹商毅的思想,給大西軍一個沉重的打擊,迫使大西軍接受南京政府的條件投降,爭取能夠和平解決雲南的問題。如果一開始就對大西軍進行遠程的轟擊,那麼大西軍就可能立刻從戰場撤退,這樣中華軍雖然能夠取勝,但對大西軍的打擊力度有限,未必能讓大西軍知道痛,因此羅遠斌也希望,讓大西軍先攻上來,等被中華軍打得損失慘重之後,在中華軍向大西軍發動反擊的時候,再使用遠程打擊。

大西軍排出的,仍然是一個五方陣,全軍列成五個四方型,周圍四個略小,中間的方陣稍大,而是在方陣的邊緣,有許多旗幟,讓人看不清方陣裡的內容,只能看見在中央立起了一座高臺吊斗,顯然就是指揮者的位置。五方陣的特點就是兵力分佈勻均,全陣平衡,沒有明顯的弱點,但缺點是移動不便,另幺佈陣需要時間,當愁在這種兩軍打開架子再動手的場合,到是很適合用五方陣。

而中華軍仍然是採用的線型縱隊列陣,橫向展開達到一千餘步,雖然這佈陣的戰鬥經歷得並不多,但中華軍平時的訓練中可並沒有少練這種戰術,因爲這是進入火器時代之後,最基本的戰術之一。

雖然中華軍排出的是線型陣,但採用的並不是傳統的三段射擊戰術,但實際是以營爲戰鬥單位,一個營又按連的編制分成四個小戰鬥單位,全連排成五行縱隊,第一排以單跪的姿式,進行自由自由,後四排又分爲前後兩批,前二排釆用原地站立姿式,輪流射擊,後二排墊高一尺,實際是進行雙排火力射擊,毎個連縱隊之間,空出一條通道的距離,而士兵在射擊完之後,並不是前後換位,而是統一方向。從一側繞行讓出射擊位置。

這是因爲追求密集火力,要求士兵之間的站位緊湊,但前後換位就容易產生混亂,因此釆用向一側德行的方式。就可以避免混亂。另外在射擊時,全營的四個連也並不是一起射擊,而是交錯射擊,即第一、三位的連縱隊首先射擊,再是第二、四位的連縱隊射擊,周而復始,另外在射擊方向上,也不是向正前方射擊,而是稍遍斜一點,兩個連縱隊形成交叉火力的射擊。而在連縱隊的空隙中,佈置火炮。

這一套戰術當然不是商毅創造,而是山寨另一時空裡一百年以後的天才軍事家,腓特烈二世發明的火槍戰術陣型,當然商毅也做了一定的修改。而且現在中華軍使用的火槍性能,和腓特烈二世那個時代差不多,因此這一套戰術也完全能夠適用現在的中華軍。

這樣的戰術陣型,可以將火炮和火槍有效的集中在一起使用,可以很好的保證軍隊火力的密集度和連續性,在沒有佈置好陣地的純防守戰中,遠比單純的三段射擊戰術有效得多。當然這也需要經過嚴格反覆的訓練,才能夠使用得好。

中華軍以第三師的兩個步兵團佈置線型的戰鬥陣型,炮兵團安插在縱隊當中,第四師爲第三師的預備隊第三旅和第四旅各抽出一個團,分別爲左右翼保護,另一個團充當預備隊,而騎兵師位於全軍的後方,等待出擊的時間。

雙方差不多是同時列好了自己的陣式,孫可望在吊斗上手搭涼棚,向對面看了看,這一點到是沒有變,中華軍排出的依然還是這種橫面極寬,但幾乎毫無縱深的陣式,不過孫可望現在可不敢小看這種陣式。

當然孫可望並不打算一開始就把殺手銅放出來,立刻下令,命大將賀九義率領五千人馬,首先發動一次試探的進行。

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26章 夜襲(上)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82章 佈置(三)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9章 催促出兵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62章 破局(二)第154章 激戰(下)第112章 豪格逃亡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17章 行軍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160章 民心第193章 雷汞第49章 大獲全勝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126章 攻佔開封(下)第134章 勸說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98章 遷移(五)第83章 游擊戰(二)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29章 計劃(下)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66章 建設(上)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120章 海盜的俘虜(上)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80章 佈置(一)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87章 挑戰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308章 宣戰(上)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332章 對持(一)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267章 變數(三)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193章 禁宮之變(二)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66章 三徵湖北(三)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91章 合圍(二)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1章 喜迅(上)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205章 北上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45章 內外夾攻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
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26章 夜襲(上)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82章 佈置(三)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9章 催促出兵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62章 破局(二)第154章 激戰(下)第112章 豪格逃亡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17章 行軍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160章 民心第193章 雷汞第49章 大獲全勝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126章 攻佔開封(下)第134章 勸說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98章 遷移(五)第83章 游擊戰(二)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29章 計劃(下)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66章 建設(上)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120章 海盜的俘虜(上)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80章 佈置(一)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87章 挑戰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308章 宣戰(上)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332章 對持(一)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267章 變數(三)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193章 禁宮之變(二)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66章 三徵湖北(三)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91章 合圍(二)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1章 喜迅(上)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205章 北上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45章 內外夾攻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