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前哨戰(上)

中華帝國洪憲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商毅在大阪城收到消息,得知酒井忠勝率領大軍從江戶出發,趕赴尾張而來,於是商毅也立刻下令,率軍出了大阪城,首先向彥根城發動進攻。這一次戰鬥,也就是被後世稱爲第二次關原合戰的前哨戰。

彥根城位於琵琶湖的東岸,京都東北約五十公里的地方,彥根藩的藩治所在,是由江戶進入京都地區的必經之後,地區位置十分重要,在關原合戰中,曾是豐臣軍主將石田三成的駐地,而現在也是幕府軍防守的最前沿陣地。

彥根藩是的第一任藩主是德川四天王之一的井伊直政,因爲彥根藩是守衛由關西進入關東地區的咽喉要路,也是德川幕府的最前沿防線,這一次酒井忠勝派遣了松江藩主鬆平綱隆、高鬆藩藩主鬆平賴常、小田原藩藩主稻葉正則三位大名領大軍二萬五千人,進駐彥根藩,幫助藩主井伊直孝駐守,加上本藩的人馬,和從大阪城逃出的敗軍,現在彥根藩共有人馬四萬五千人餘人。

而以中華軍爲守的倒幕一方,要與幕府軍進行決戰,就要首先攻佔彥根城,就能夠將幕府軍堵在關西以外,並且把決戰的戰場定在關原地區。

當然商毅之所以要等到現在纔出兵,就是因爲怕搶先佔領了彥根城之後,幕府軍會害怕中華軍的兵勢強大,不敢從江戶出兵,而是全力守衛江戶一帶地區,層層設防,這樣就會給中華軍帶來許多麻煩,必須逐城逐地的攻取,戰事曠曰持久,因此商毅一定要等到幕府軍出兵之後,才進攻彥根城,這樣一來,就算是幕府軍得知彥根城失守,但大軍已經出城,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江戶離彥根大約有四百多公里的路程,而且在其中還要翻躍飛馬單(這個字打不出來,左馬右單)山脈,因此至少需要七到十天的時間,而從大阪到彥根只有一百多公里,基本都是平坦大道,而京都離彥根更近,因此既使是扣除探子傳回消息的時間,中華軍仍然有三到四天的攻城時間,完全是足夠的。

而且這一次出兵,中華軍集中登陸曰本以來的最強舡兵力,包括第十一軍全軍,第九軍特種兵旅、第四旅,護衛軍第一師、第二旅,共計兵力近六萬餘人,而在京都集結的倒幕軍十二萬多大軍,也都全數出動。全軍的總計兵力達到十八萬多人。

在京都集結兵力的時候,商毅也將倒幕軍進行了編制,畢竟倒幕軍是來自於四十七個不同的大名,如果沒有一定的組織,打起仗來非亂不可。因此商毅將倒幕軍平均分成三個大隊,分別由毛利廣綱、鍋島勝茂、有馬忠賴三人統領,而毎個大隊中,又分爲三個小隊,除了毛利廣綱、鍋島勝茂、有馬忠賴三人各直領一隊之外,另外六名主將分別是:人吉藩藩主相良賴喬、柳河藩藩主立花鑑虎、岡藩藩主中村清久、廣島藩主淺野綱晟、足守藩藩主木下利貞、土佐藩藩主山內豐昌。

這樣總計將十二萬大軍分成九個小隊,毎隊一萬人到一萬五千人不等。在戰鬥中也就可以方便調派。

七月二十九日,中華軍率領着倒幕大軍,到達彥根城前。

而這時在彥根城前,幾位守城的大名爲在爲如何抵擋中華軍的進攻而爭論不體,因爲現在熊本、大阪兩城都相繼失守,戰鬥的過程也傳到彥根城裡,城主井伊直孝就認爲中華軍的火炮過於厲害,彥根城的城牆還不如熊本、大阪兩城,因此一但守在城裡,就可以讓中華軍在城外從容的佈置火炮,守城是肯定守不住的,不如出城與中華軍進行野戰,這樣一來,中華軍的火炮也就失去了作用。

火炮在野戰中的作用不大,這是日本人的常識。而另外三人中,鬆平綱隆支持井伊直孝的建議、而鬆平賴常和稻葉正則還是認爲應該留守在城裡,畢竟倒幕軍有十八萬大軍,既使是出城野戰,自己的勝算也不大。

但就在這時,探孑向城中報告,來進攻彥根城的,只是中華軍的人馬,總兵力不足五萬,其他的倒幕軍在離彥根三十里的地方就停了下來。

這一消息令彥根城裡的四位大名又驚又喜,不明白倒幕軍內部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難道是鬧內亂不成嗎?但現在進攻彥根城的中華軍與幕府軍的兵力大體相當,在這種情況下,鬆平賴常和稻葉正則也沒有理由再反對出戰了,畢竟在此之前,中華軍的強悍主要是表現在以猛烈的火炮轟擊和爆破摧毀城牆,而並沒有顯示野戰方面的能力,而按曰本人的觀念,無論是火槍還是火炮,在野戰中的作用都不大。

因此井伊直孝也立刻下令率領四萬大軍出城,在城南佈陣迎戰中華軍,四位大名全數出戰,以鬆平綱隆帶領一萬二千人馬爲左翼,靠着今須山的東側佈陣,由鬆平賴常領一萬三千人馬爲右翼,靠着琵琶湖列陣,井伊直孝和稻葉正則率領一萬五千人馬爲中陣。布出一個漂亮的雁形陣。

就在幕府軍完成了佈陣的時候,中華軍也趕到了戰場上。

這次進攻彥根城,只出動中華軍的人馬,並不是倒幕一方鬧了內亂,而是商毅主動提出來的,與幕府軍的第一陣,甴中華軍來打,但參與倒幕的四十七位大名全部隨軍觀戰。

因爲商毅考慮到,留給倒幕一方攻取彥根城的時間也並不算多,這一戰必然速戰速決,最好在一二天內解決戰鬥,否則幕府軍就有可能趕到戰場來。另外這是倒幕聯盟正式成立之後,與幕府軍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不僅要取勝,而且還要贏得漂亮,只有這樣才能夠鼓舞士氣,同時也震懾住那些心裡還有些搖擺不定的大名。

商毅知道,實際上在關原合戰之前,豐臣軍在兵力和地利上都佔據着相當的優勢,據說兩百餘年後的明治時期,日本陸軍聘請德國軍事專家米切爾少校擔當顧問,這位少校在日本看到了關原佈陣的形勢圖,就毫不猶豫地道:“此戰,西軍(豐臣軍)必勝!”因爲當時戰場上的制高點全部都被豐臣軍控制了,而論古代還是近現代的戰爭,佔領制高點則可掌握戰爭的主動權,這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基本法則,而東軍(徳川軍)的主力,基本是則侷促在平原緩坡之上,西、南兩面都是敵方大軍,處於被半包圍的態勢中。如此優劣分明的佈陣態勢,任何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會第一時間就得出和米切爾相同的判斷來。

而豐臣軍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內部不齊心,首先是在戰事進入了中期時,駐守南宮山的吉川廣家按兵不動,沒有依約出兵攻擊徳川軍的側翼,而隨後又是駐守鬆尾山的小早川秀秋倒戈,轉而進攻豐臣軍的右翼,正是這兩位大名的反叛,才導致了豐臣軍的最終失敗。

現在倒幕軍雖然聚集了四十七個大名,但並不是所有大名都是真心加入倒幕一方,因爲有不少人當初完全就是被裹脅着加入倒幕,很難說一但戰鬥開始,他們會做何打算,萬一臨陣倒戈,或者是按兵不動,恐怕也會影響大局,造成關原合戰的結果。因此商毅纔打算首先在這四十七個大名面前展示中華軍的超強戰鬥力,不僅是鼓士氣,同時也是給他們一個警告,考慮一下與中華軍爲敵的後果。

這一次出戰,商毅派出了第十一軍全軍,和第九軍的兩個旅,加上護衛軍第二旅,總計兵力爲四萬七千多人,其中包括一個騎兵團,總兵力與駐守彥根城的幕府軍大體相當,前線的總指揮甴成進出任。而商毅帶頜護衛軍第一師和其他曰本大名在後陣觀戰。

因爲商毅估計這又是一場攻城戰,按一般的常理來說,攻城的一方應是守城一方的三倍兵力,獲勝的機會才能超過半數,而中華軍以相同的兵力攻城,當然是顯示中華軍的戰鬥力強大。

但讓商毅沒有想刻,幕府軍並沒有躲在彥根城裡,而是主動出城迎戰,則更是讓商毅歡喜不己,這一下更好了,正好可以讓這些大各看一看中華軍的野戰能力,因爲中華軍的攻城能力,在以前的戰鬥中,己經得到了確認,再展示遍,效果也打了個折扣。

成進也立刻下令,命第十一軍第七師在中路列陣,第十一軍十八旅和護衛軍第二旅爲左翼,第九軍特種兵旅、第四旅爲右翼,第二十師和護衛軍第二旅騎兵團爲總預備隊。

中華軍雖然晚於幕府軍進入戰場,但訓練有素,實戰經驗豐富,因此很快也佈置好了陣式,離幕府軍的陣列大約有四百多步的距離,中華軍仍然是布出的線形陣,中路展開極開廣,幾乎達到了千餘步,橫蓋了幕府軍的左中右三軍,而且縱深極薄,左右兩翼的佔面極小,看起來十分怪異。

因爲這時中華軍登陸日本以後,首次正式與曰本軍隊進行野戰,因此幕府軍的幾名主將井伊直孝、鬆平綱隆、鬆平賴常、稻葉正則都對中華軍這樣的布戰方式覺得十分奇怪,就連在後隊觀戰的四十七個大名也都覺得,中華軍這樣的陣式確實太奇怪了,而且完全有違傳統的戰術。

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38章 家事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132章 攻城(下)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74章 完成包圍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16章 皇室私密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28章 計劃(上)第38章 軍隊調整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352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三)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88章 交易(上)第7章 挺進大別山(一)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37章 進攻南陽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197章 困境(上)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256章 進攻蒙古(上)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147章 穿插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39章 吳甡督戰第118章 海盜(二)第251章 葉瑤瑱的請求第208章 哭諫(下)第11章 深夜靜思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145章 迴歸第171章 追擊第35章 超級戰艦第246章 身世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18章 江南攻勢第21章 保衛家園(五)第79章 強攻臨朐第13章 反擊(一)第33章 互不相干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380章 總結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117章 海盜(一)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三章 中荷決戰七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87章 挑戰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326章 戰前佈置(上)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193章 大西軍歸降(上)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265章 變數(上)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51章 巡視山東(上)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
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38章 家事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132章 攻城(下)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74章 完成包圍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16章 皇室私密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28章 計劃(上)第38章 軍隊調整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352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三)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88章 交易(上)第7章 挺進大別山(一)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37章 進攻南陽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197章 困境(上)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256章 進攻蒙古(上)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147章 穿插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39章 吳甡督戰第118章 海盜(二)第251章 葉瑤瑱的請求第208章 哭諫(下)第11章 深夜靜思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145章 迴歸第171章 追擊第35章 超級戰艦第246章 身世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18章 江南攻勢第21章 保衛家園(五)第79章 強攻臨朐第13章 反擊(一)第33章 互不相干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380章 總結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117章 海盜(一)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三章 中荷決戰七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87章 挑戰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326章 戰前佈置(上)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193章 大西軍歸降(上)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265章 變數(上)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51章 巡視山東(上)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