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

一位媽媽告訴我,9歲的兒子提了個讓人啼笑皆非的要求——“媽媽,能不能給我換個爸爸?”媽媽感嘆童言無忌的同時,聽着孩子帶着哭腔說出這句話,也能理解孩子內心的痛苦和恐懼,同時也爲這個家庭的父子關係感到憂慮。在這個家庭中,父子之間簡直是水火不容。每次爸爸檢查孩子作業時,父子間都會爆發激烈的衝突,輕則吼叫,重則打罵。孩子也公然對抗爸爸:“我就是要把你氣死,你讓我做什麼,我偏不做!”孩子從來不肯與爸爸單獨待在一起,他說害怕爸爸。遇到媽媽加班,一定要媽媽帶着他。媽媽非常苦惱,彷彿家裡有一大一小兩個孩子,隨時會激起紛爭。有一天深夜,爸爸又因爲作業的事情對孩子發了脾氣,孩子說了句“不在你們家待了”,就下樓跑去爺爺家。媽媽賭氣對爸爸說:“你們父子倆對着發火,你們就這樣對抗下去吧,你和兒子都會越來越‘優秀’的!”爸爸下樓把孩子找回來,孩子一進門就衝到媽媽身邊哭訴。媽媽也沒給孩子好臉色,讓他出去,並宣佈任何人從家裡出走,就別再回來。

面對激烈的父子矛盾,媽媽的處理方法是分別將二人訓斥一頓,於是,兩方衝突演化成了三方矛盾,一家人生活在硝煙瀰漫中。作爲旁觀者,透過沖突,我分明看到每個人心中深藏的良好願望:孩子希望擁有一個好爸爸,不打罵他,陪他玩耍;父親在“努力”地靠近兒子;媽媽希望一家子溫馨和睦。

媽媽也感慨,別看父子倆像仇人一樣,其實彼此都很在乎,關鍵時刻,孩子總怕爸爸吃虧,爸爸也在內心深處非常疼愛孩子。如何將對抗的能量轉化成積極的情感呢?關鍵還是媽媽要轉變角色。之前父子起爭執,媽媽也“參戰”。我建議媽媽承擔居中調停的角色,讓父子看到彼此的善意。我對媽媽說,每當父子衝突的時候,也是轉機的時刻,我們要告訴自己:機會來了。

從道理上講,媽媽認可這個角色,但實際操作的時候又回到了原來的路上去。如此看來改變並不容易。

有一次媽媽打算下班後全家人去划船,但孩子堅持要先把一盆文竹送回家,那是孩子向一個熟悉的花店老闆要來的。文竹很大,孩子搬不動,於是就請爸爸專程送回去,然後大家在公園會合。一家人划船時玩得很快樂,孩子還回憶起小時候划船的情景。划船快結束的時候,爸爸說上樓梯的時候,不小心把花盆碰壞了。孩子一聽就不高興了,說自己特別喜歡那個花盆,一個勁兒地責備爸爸。面對孩子的不依不饒,媽媽也火了:“爸爸媽媽花錢花時間陪你划船,結果你不但不高興,還搞得大家都不高興,下次不帶你划船了!”媽媽訓斥完孩子馬上給花店老闆打電話,聯繫換花盆的事情。

我問了媽媽幾個問題:“面對既成事實,是責備他人還是馬上想辦法彌補?就算爸爸不小心碰壞了花盆,對於爸爸的辛苦勞動,是否應該心存感激?雖然碰壞花盆是在划船的時候說的,二者有直接聯繫嗎?何必否定划船的快樂呢?責備孩子的話是否有道理?既然孩子可以自己要來文竹,能否讓他自己聯繫換花盆呢?”

媽媽感嘆,遇到父子爭執,自己還是習慣性地參與其中。其實,回到居中調停的位置,一番話便可解決問題:“兒子,那麼漂亮的花盆打碎了真可惜,爸爸要是再小心一點兒就好了。打碎了花盆,的確是因爲爸爸的疏忽。不過爸爸辛辛苦苦地幫你,你這樣埋怨他,他也很難過吧?如果是你自己往回搬,說不定也有疏忽的時候呢!既然你和花店的老闆很熟悉,就再打電話問問,看老闆能不能再換一個花盆吧!”

媽媽跳出情緒的陷阱,開始理解孩子的心情,和他一起“哀悼”心愛的花盆,同時也讓他認識到,爸爸不是故意的,而且爸爸專程跑一趟也很辛苦。幫助他把注意力轉移到問題的解決上。

此後媽媽漸漸找到了感覺,但因爲父子衝突實在太頻繁,我們在此基礎上,又想了一個輔助性的辦法,媽媽做了一個表格,父子倆誰發脾氣就在表格上記錄並扣分。扣分是一個象徵性的懲罰,也是最低限度的懲罰,可以替換媽媽責備父子雙方的做法。

說實話,我和媽媽對這個方法都沒抱太大的希望,我們的心理預期是隻要表格能起到提醒的作用即可。孩子比較歡迎這個方法。之前爸爸吼他,對他發脾氣,他都沒有應對辦法,現在至少可以給爸爸“扣分”,哪怕是象徵性的懲罰也好。媽媽剛宣佈了規則,沒過20分鐘,爸爸就因爲孩子吃飯慢而對他大吼大叫,孩子也和爸爸頂嘴。忽然,孩子想起了這個規則,對媽媽說:“媽媽你扣爸爸的分,他大吼大叫了!”媽媽說:“好的,不過這次你倆都要扣分,爸爸吼了,你也吼了。”這個細節讓我們感到很欣慰,以前爸爸發脾氣,孩子馬上迎戰,這次他能意識到還有更溫和的辦法——扣爸爸的分,這樣他和爸爸的對抗性就在逐漸降低,這成了雙方爭吵的一個替代性策略。

有一次爸爸問起作業的事情,孩子對爸爸大吼,爸爸說:“扣1分!”孩子不服氣,繼續和爸爸爭吵,爸爸說:“再扣1分!”沒多久,孩子被扣了8分,他又生氣又委屈,眼淚在眼眶裡打轉。這時候媽媽沒有責備孩子,而是溫和地說:“看,上爸爸的當了吧!今天因爲你其他事情做得好,媽媽可以幫你加分,不過再發脾氣的話,可是要扣分了。”孩子很快平靜下來。有意思的是,這一天結束後,爸爸竟然到這個表格上作記錄,孩子告訴媽媽:“爸爸給我扣分呢!”媽媽繼續出來主持公道:“這個考覈只能我來記錄,我是裁判!”

爸爸開始運用這個規則來控制孩子的脾氣,我們對此非常吃驚。看來,其實父子倆都不想爭吵,但沒有其他的溝通方法,所以才每次你一言我一語吵得不可開交。現在不一樣了,他們用扣分來代替爭吵,能及時平復自己的情緒。媽媽也積極地用幽默來化解父子間的衝突。有一次父子倆吵得很兇,媽媽畫了一張很誇張的漫畫,並寫上“大猩猩父子倆”。兩人看了都哈哈大笑,也不再爭吵了。

通過調解父子倆的衝突,媽媽學會了站在調停者的位置上,讓他們看到彼此的善意,並想出用扣分的形式以遏制父子倆爭吵,而且能偶爾運用幽默緩解一下氣氛。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父子倆的衝突越來越少,爸爸也變得更加寬容,孩子也更貼心了。

一年以後我問媽媽孩子的情況,她告訴我,“孩子表現都很好,成績也比較穩定,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和他爸的關係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呢!以前是要換爸爸,現在是隻要聽到他爸回來,就會跑去開門,還會親暱地叫上一句‘爸仔’。”

這真是一個溫暖的反饋,我也爲他們一家人感到開心。父親、母親和孩子,構成一個堅固的三角關係。其中兩方發生矛盾時,第三方就要扮演調停者的角色。如果第三方也參戰,矛盾就會越來越多。

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
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