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常常聽家長埋怨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不懂得抓緊時間。仔細推敲一下,怎樣纔算有時間觀念呢?我們自己有嗎?就我的觀察,有一部分人的時間管理的確很到位,大多數人的時間觀念是模糊的。你也許不同意這種說法,那麼不妨問問自己:昨天一整天是怎麼安排的?是否有清晰的計劃?這些安排是否合理?每件事情分別花了多少時間?對自己的時間安排能精確到什麼程度?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善於管理時間,也只能空洞地說教孩子。於是“抓緊時間”就成了最正確的廢話。孩子困惑的往往是怎樣才能“抓緊”。就算善於管理時間的人,怎樣將自己的方法教給孩子,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時間觀念”,按照三分法來分,可分爲自然時間、人文時間和心理時間。人文時間的核心是歷史時間,與我們的討論關係不大,在此略過。而自然時間的核心是鐘錶時間,是客觀的;心理時間的核心則是體驗時間,是主觀的。自然時間和心理時間並非總是重合,愛因斯坦那個著名的笑話恰好說明了這一點:如果你在一個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個小時,你只覺得坐了片刻;你如果坐在一個熱火爐上,片刻就像一小時。在孩子身上,也是如此:如果讓孩子看喜歡的動畫片,兩小時都不嫌多;如果讓他做不喜歡的作業,半小時都度日如年。

自然時間和心理時間的衝突,相信很多人都體驗過。回憶我的小學和初中階段,二者的衝突是那樣激烈——上課時,時間像個蝸牛;走神時,時光卻快如閃電。回過神來總是懊悔不已。那時候心中很困惑,也很苦惱,卻解釋不了這個矛盾。現在終於明白了,我們的心理時間像個自由散漫的孩子,喜歡跟着感覺走,在喜歡、高興、愉悅的時刻,它過得飛快;在排斥、沮喪和煩惱的時刻,卻漫長得要死。

如此說來,我們所謂的培養時間觀念,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至少包括兩個方面,即培養孩子對自然時間和心理時間的感覺。關於怎樣培養,我來說說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改變心理時間。

通常,人們做喜歡的事情時,心理時間過得最快,內心感覺也最愉悅。人物傳記中常常有這樣的情節:許多天才人物,像玩兒一樣,就在事業上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我們羨慕這些人既享受了過程,又收穫了結果。他們爲什麼能二者兼得呢?除了天賦和勤奮等因素以外,興趣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當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內心的阻力是最小的,甚至接近於零,這時心理時間自然是很快的。在我們眼裡千難萬難的事情,在他們看來卻是小菜一碟。孩子也一樣,如果對一件事有興趣,他就很容易完全沉浸其中,根本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這再次印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也正是所有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高度重視培養興趣的原因。興趣不但關乎做事的效率,最最重要的是,它直接左右了生命的質量。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內心充實而愉悅,這樣的生命歷程自然洋溢着幸福感。相反,如果被迫去做厭惡的事情,心理時間便被人爲拉長,做事的過程會讓人備感煎熬。經歷這樣痛苦的過程,就算最後取得成功,也不算完整的勝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改變心理時間最核心的方法,都是培養興趣。

此外,心理預期也是影響心理時間的重要因素。通常,心理預期與時間的實際變化是相反的。比如,孩子越盼着下課,越感覺時間過得慢。家長也容易陷入這個誤區,越希望看到孩子的快,結果總是發現慢的證據。我曾在另一本書中寫過一篇文章《催出來的慢性子》,專門討論這個問題。有時候,越急躁的家長,越容易培養出慢性子的孩子。其實,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不懂得時間管理,並不全是孩子的錯。一方面這正是孩子需要學習的內容;另一方面往往是因爲受到大人心理狀態的干擾。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有合理的時間觀念,雙方都要降低心理預期,不要太急躁。我們越希望快,相比之下,心理時間就越慢,這便是“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而且,心理預期會干擾我們正常的判斷,有的家長給我寫信說孩子做事很慢,問我應該怎麼辦。我問慢到什麼程度,家長的描述並不具體,我就讓家長完整記錄孩子一天做各項事務所用時間。看到記錄,許多家長才忽然醒悟,其實孩子並不慢,只是自己太急躁,不知不覺用成年人的速度衡量孩子。由此可見,有很大一部分“沒時間觀念”的孩子,是大人不恰當的時間觀念“製造”出來的。

情緒也在心理時間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面對不喜歡的事總是會極力轉移注意力。這時我們便會認爲孩子“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其實,孩子只是不想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事情上。面對這種狀況,家長最容易產生挫敗感並責罵孩子。家長運用說教、責備、打罵、恐嚇等手段,短時間內取得了些許效果,但破壞了孩子的心理時間,增加了孩子的心理阻力。越催越慢、越慢越催,孩子與大人陷入了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有些孩子的心理時間已經很慢,比如一讓他做作業便度日如年,這時候繼續運用責罵的方法只會繼續拉長孩子的心理時間。我們不妨重新尋找對策,採用正強化的方式去發現孩子的細微進步,並及時予以肯定。這個方法也許不會立竿見影,但絕對可以春風化雨,慢慢改變孩子的心理時間。遇到不喜歡做作業的孩子,我們需要一些規則來約束,但最根本的還是讓孩子發現學習的樂趣,增強孩子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其次,要對自然時間保持覺察。

在生活中,我們很難對每件事情都保持高漲的熱情,當我們不那麼熱愛的時候,就需要對自然時間保持覺察,提高時間的利用效率。我開始認真探索這個問題是在考研的時候。當時離考試還有100天,需要看的書摞在一起有一尺高。在極度焦慮中,我最關心的是怎樣利用好每一分鐘。我想了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記下每件事情的起始時間,並且記下這一段的工作量,比如“903~915,看《教育學》,共27頁”,一天下來,所有的時間安排都一目瞭然。每天晚上我都分析自己的時間利用情況,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這樣循環往復,不斷提高,真正對自己的時間實現了數字化管理。我監測出,最開始看一頁書需要3分鐘,後來只需要一分鐘多一點兒,這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成就感,我始終處於一種興奮狀態,每天和自己的速度賽跑。這個方法成就了我人生中最不可思議的一次跨越。現在我依然每天記錄自己做事的起始時間和工作內容。如果哪天不記,就會效率低下,稀裡糊塗地過一天,根本不知道時間浪費到哪裡去了。

在時間管理上,我們不要過度苛責孩子。哪怕是成年人,對日常行爲所用時間,往往也缺乏覺察。不信,你不妨寫出自己寫一頁字、做一頓飯、早起洗漱、整理一次衣櫃等生活小事所用的時間。如果寫不出,不妨估計一下然後再覈對,你就會發現,我們的感覺未必準確。

我也常常建議家長用這個方法悄無聲息地幫孩子記錄。連續記錄一個星期就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孩子會高估了自己的速度,或者低估了作業的難度,或者因爲邊寫邊玩耽誤了很多時間。這個觀察也會修正我們的判斷,孩子的許多問題不是因爲態度不端正,而是因爲能力不夠。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提示孩子早點兒開始做,爲難題多留出一些時間,而且,關於提前多長時間,這個記錄可以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字。另外還可以監測孩子的單項效率,比如通常做一頁練習需要多少時間,最快是多長時間。這樣,孩子慢慢就能把握自己的速度了。我們可以把這個時間管理的方法慢慢過渡給孩子,讓孩子自己記錄,自己分析,這樣便可使孩子逐漸養成高效的習慣。當然,我們希望用這個方法幫助孩子,而不是苛責孩子,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的速度有快有慢,因爲我們自己也是如此。千萬不要把記錄當作監工的手段,如果用最高標準要求孩子總是能找出不足,那樣孩子肯定會苦不堪言。

再次,在疲倦之前休息。

有的孩子喜歡一鼓作氣,比如連續兩三個小時做作業,中間不休息。這樣看起來似乎非常專注高效,一口氣做完,孩子心裡也會有成就感,不過從用腦衛生的角度來看,我不贊同這樣的方法。

我們自己都有這樣的體會:開始的時候,做事效率很高,漸漸地,就有了疲憊的感覺,只能強迫自己打起精神,這種硬撐着的狀態肯定會讓效率大打折扣,而且這樣也會人爲拉長心理時間。考研的時候,我始終保持學習25分鐘休息5分鐘的節奏,這樣頻繁休息似乎很麻煩,但效率非常高。因爲學習的單位時間短,我可以保持高度專注,在疲倦之前休息,內心能始終保持鬥志昂揚的狀態。對於孩子,我一般建議學習30分鐘休息10分鐘,如果始終保持這個節奏,孩子不會有特別疲憊的感覺。古人所謂的“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是非常有道理的。

有節奏的休息會讓孩子感到有盼頭,比如到27分鐘的時候孩子可能累了,但一想到還有3分鐘,便可自我激勵,堅持到底。如果孩子覺得一小時內都沒機會休息,他便會主動拖延,在做事的過程中用走神、偷懶的方式悄悄給自己“放假”。時間彷彿是有重量的,時間越長,給人的心理壓力越大。當超出孩子承受能力的時候,孩子在言語和肢體動作方面就會發生變化,比如自言自語、抓耳撓腮、心不在焉、情緒低落。有的家長在運用這個方法的時候,最開始會出現效率進一步降低的情況:孩子在30分鐘的作業時間內繼續偷懶,對10分鐘的休息卻堅決不放過。

有位媽媽面對這樣的情況感到很焦慮,問我該怎麼辦。我勸她繼續堅持,如果孩子偷懶,等一會兒仍然沒有改變,就簡單提醒一下,比如輕輕敲敲桌子,或者默默收走孩子手中的玩具。不用多說什麼,更不用批評。如果孩子做得好,則及時給予肯定。一段時間過後,孩子30分鐘內的效率開始大幅度提高。孩子的父母感到很吃驚,從前劍拔弩張都沒解決的問題,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消失了。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們主動滿足孩子的休息需要,他們就沒必要偷偷給自己“放假”了。因爲孩子寫作業不認真便逼着孩子“連軸轉”的方式,是非常不明智的,只會使問題更加嚴重。

有的孩子喜歡在寫作業過程中問還有幾分鐘可以休息,多數家長都會將其理解爲心浮氣躁、光想着玩。在我看來,浮躁只是其中一種可能,也有可能是孩子想印證自己完成某項作業所用時間。所以我總是建議家長,如果孩子問得不是特別頻繁(比如2分鐘問一次),那就告訴孩子。不管孩子問時間的目的是什麼,都將收穫一個結果:孩子對自然時間的感覺越來越準!這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的嗎?

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
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