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

一位媽媽的日誌:早上孩子爸爸問我吃什麼早餐,我說:“和東東說了,吃麥當勞、真功夫或者喝早茶。”我又說,“很久沒喝早茶了,要不喝茶吧。”過了一會兒,我聽到東東發脾氣,對爸爸大喊:“我不去喝茶,出去,不準進來!”我跑進去一看,他正趴在牀上,我問:“你幹嗎對爸爸大叫?”東東說:“爸爸要去喝茶,我不想去喝茶。”我說:“你不想去可以好好和爸爸說,不用發脾氣的。”他說:“如果你想要去麥當勞吃早餐,盼望了一個晚上睡不着,那你會怎樣?我昨天就想去麥當勞吃早餐,高興得到早上5點才睡着,可爸爸一來就說去喝茶。”我說:“那你和爸爸說啊,你就說想去麥當勞,不去喝茶。”東東說:“他不聽!”我說:“你沒說出來,爸爸不知道,你怎麼知道他不聽呢?”東東說:“他就是不聽!”我去問孩子的爸爸,爸爸說東東沒有說自己想吃什麼,爸爸只說了喝茶,東東就發脾氣,我說:“東東想去麥當勞。”孩子的爸爸說:“那就去麥當勞吧。”

我和這位媽媽一起分析這件小事,爸爸說去喝早茶,東東聽了就直接發脾氣。可以感覺到,在日常溝通中,東東不習慣平靜地表達不同意見,不知道怎樣表達心中的願望並說服對方。別人的建議一旦不符合他的想法,馬上就會表現出負面情緒。媽媽說:“可能我們平時對待他的錯誤時也是帶着怒氣,他也學會了這樣的溝通方式。”

其實媽媽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去吃麥當勞的路上,就給孩子講了一番道理:“你想吃麥當勞直接和爸爸說就行了,不需要發脾氣的,你說了爸爸才知道,如果爸爸同意你的意見就最好了,他不同意你一定會很失望,但也不需要發脾氣。爸爸想去喝茶,你拒絕了他,他也會失望,可是他沒發脾氣啊。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容易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你有理也會變無理的。”媽媽甚至還舉了一個明星因爲在媒體面前說錯話而遭封殺的例子,告訴孩子要學會控制情緒。

從對話內容來看,媽媽已經把道理講得很透徹了。不過媽媽並不指望這番話能改變孩子,因爲道理已經講過無數遍了,孩子卻依然故我,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還是首選用發脾氣來解決問題。

我問媽媽:“我們能否讓孩子在溝通的過程中學會溝通呢?”

媽媽說:“如果他能很好地控制脾氣,纔有機會學習溝通吧。他一發脾氣我們都不理他的。”

這位媽媽說出了很多家長的困惑,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覺得無法和孩子溝通,通常都是先不理孩子,事後再講道理。這樣做可以避其鋒芒,多數時候都是有效的,不過,孩子也要承受雙重的不愉快——衝突時被冷落,事後挨批評。我們也不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衝突的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契機。

我說了我的思路:首先,假設你聽到這個情況後,來到他的房間,先用平和的態度問清東東的願望:“東東,你不想去喝早茶,想去吃麥當勞,對不對?”

第二步,告訴他:“今天可以滿足你的願望,不過,你必須好好地和爸爸說。”

第三步,孩子懇求爸爸之後,還可以追問孩子:“今天,你想吃麥當勞,爸爸想喝早茶,結果,爸爸滿足了你的願望,跟着你吃麥當勞了。下次,你願意跟着爸爸去喝一次早茶嗎?”

媽媽說:“你真行,我怎麼就沒想到?急着幫他解決了問題,卻忘了把機會給他。”

媽媽說的沒錯,她做的是替孩子去溝通,而不是教孩子學會溝通。

我對媽媽說:“我們要求孩子‘好好和爸爸說’,孩子很少用這樣的溝通方式,儘管方法很簡單,但孩子未必會用。你希望孩子怎樣好好說呢?”媽媽回答:“爸爸,我今天想吃麥當勞。”這樣說已經把意思表達清楚了,但還可以再完善一下:“爸爸,我不想去喝早茶,我想吃麥當勞,您陪我去吃麥當勞吧!”媽媽說這樣聽起來挺舒服的,想拒絕都難。是的,我們教孩子用“我不想……我想……請求您……”的句式,把意思表達完整,這樣更容易得到許可。

這樣簡單的一句話,爲什麼一定要讓孩子說一遍呢?在我看來,說教十遍不如體驗一遍。此前孩子一直認爲爸爸不會陪他去吃麥當勞,孩子請求爸爸,爸爸痛快地答應了,孩子自己就可以領悟到,原來把願望說出來爸爸是會聽的。這自然修正了孩子原有的認識,他親自驗證了“好好說”的效果。並且,這樣和顏悅色地請求比發脾氣更簡單,也更容易達成目標。下次他會主動放棄發脾氣的方式。

許多家長都愛給孩子講道理,甚至同一個道理講了十幾年,“重播”了幾千遍。一個道理要講那麼多遍嗎?事實上,一個道理講過三遍以後我們就不妨反思一下:這個方法有效嗎?畢竟天底下沒有那麼難的道理,也沒有那麼笨的孩子。當然,如果我們及時反思,及時改變方法,天底下也沒有那麼多嘮叨的父母。

講道理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造成知行分裂。很多家長無奈地感慨: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事實上這不怪孩子,講道理,就彷彿在旱地上教孩子游泳。我們只是在講道理,孩子也明白了這個道理,但依然不知道該怎麼做。爲了獲得好的效果,我們容易危言聳聽,把危害擴大化,人爲地製造恐懼,甚至上升到人身攻擊。從體驗者的角度來說,聽別人講道理,特別是反覆聽同一個道理,絕對是一種折磨。所以,孩子會說“耳朵都起繭子了”。

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非常反感父母講大道理。通常,他們講一句,我在心裡反駁一句。到頭來往往是白費脣舌。有了這樣的體驗,我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儘量避免講大道理。我發現,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把我們認同的道理體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算我們不多說什麼,孩子也能很快學會。在與曼曼和鵬鵬的互動中,我更加堅信這一點。只有在他們完全不懂的情況下,我纔會講道理,而且會盡量講得通俗易懂。我讓孩子直接學習怎樣做,讓他們通過做的過程自己揣摩其中的道理。自己揣摩出來的道理屬於孩子的直接經驗,孩子不但可以反覆運用,還可以舉一反三。

這位媽媽問我:“孩子爲什麼老是發脾氣?”當天的另一件事情,恰好回答了媽媽的疑問。

這位媽媽的另一段日誌:吃完早餐後孩子爸爸說帶我們出去玩,東東說不想去。我說:“我們可能去捉螃蟹和釣蝦,很晚纔回來的。”東東說:“我就是不想去!我玩電腦的時間怎麼辦?”我說:“這樣吧,晚上回來給你加20分鐘。”他還是拒絕,我一聽就生氣了,我說:“爸爸媽媽有時間帶你出去玩,你不去,然後你又說爸爸媽媽都不帶你出去玩,都不理你。我們什麼時候不理你了啊?幾乎每次叫你出去玩你都說不去,反倒說我們不理你!”他說:“就是不想去!”我說:“電腦密碼改了,電視卡我也要收走了,你在家也沒鑰匙,不能出門,我們可能晚上8點纔回來,你自己想清楚啊!”他見我生氣了,於是說:“說就說嘛,發那麼大火,去就去啊!”然後就穿上鞋子出去了。一路上還比較乖,只是暈車時說:“我都說不去了,你們又逼我。”

我對這位媽媽說:“剛纔,東東認爲自己遭到了拒絕,所以他發了脾氣。這一次是你遭到了東東的拒絕,看看你自己用了怎樣的辦法呢?”媽媽說:“是啊,我也是發脾氣,所以孩子纔會這樣。”我問媽媽:“如果你想讓他去,怎樣說怎樣做,才能達到目的呢?”媽媽說:“發脾氣。我就是覺得很難說服他才發脾氣的,因爲這個辦法比較直接。”媽媽這句話,也道出了孩子的心聲。

我問媽媽:“如果說服不了的話,就允許孩子在家裡,還會覺得難嗎?”媽媽說:“那就不難了,但是會很失望。”很快媽媽又補充了一句,“不過可以給孩子做一個溝通的榜樣。”的確,給孩子做一個溝通的榜樣,比捉螃蟹重要多了。

媽媽用發脾氣、取消看電視和玩電腦時間來要挾孩子,最終孩子雖然也去了,但並不情願。其實媽媽完全可以用更溫情的方式說服孩子,比如用請求的語氣把孩子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兒子,你要是不去,媽媽會覺得捉螃蟹沒意思……”後來我和媽媽一起把這個思路完善爲:“東東,你不去,我感覺……你去了,我感覺……所以非常希望你能一起去。”我們用語言打動孩子,而不是脅迫孩子。如果孩子依然不去,就尊重他的選擇。媽媽又重複了一句:“是的,反正盡力了,他不去也由他了,最關鍵是父母爲孩子做了溝通的榜樣。”

爸爸沒遂孩子的願,孩子發了脾氣。孩子不如媽媽的願,媽媽也發了脾氣。將這兩件事情放在一起梳理,不用多費脣舌,道理就擺在那裡了。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們不妨冷靜地觀察一下,他身上有沒有自己的影子?

大人不發脾氣,孩子跟誰去學發脾氣的本領呢?

我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孩子,才能真正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如果我們說一套,做一套,通常,孩子會按照父母做的做,而不會按照父母說的做。如果父母知行分裂,講再多的道理,結果都是零。

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