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

家長日誌:今天接孩子,老師說只有兩個學生所有作業都沒有完成,其中就有我女兒。老師說,昨天考試的時候仔細觀察孩子,發現她寫字的確慢,拿筆姿勢不正確,而且注意力不集中。

雖然作好了孩子可能會反覆出現問題的準備,但問題真的來臨時,我的內心還是有些生氣的,對我來講,控制情緒的確是件尤爲困難的事情。

孩子很敏感,雖然我儘量控制,但情緒還是被她看出來了,“你有些生氣了,”孩子說,“爸爸回來一定不能說我被留下寫作業的事情。”我答應了。

做口算的時候,孩子說太難了,要求先聽英語,很快又說先做幾道口算再聽英語,又問我:“一邊聽一邊做行嗎?”反反覆覆糾結先做什麼之後,孩子在我查網址的時候,趕緊做起了口算題。聽完英語後,孩子把剩下的口算做完了,我表揚她會利用時間。

因爲下週要期中考試,我建議孩子今天做張“黃岡小狀元”,孩子很乾脆地說不行。後來我再讓孩子做練習的時候,孩子並沒有不做。做到第二題,孩子就開始很不耐煩地喊:“這是什麼意思啊?我不明白……”這時候,她爸爸打電話回來。她又說:“別告訴爸爸,我一定認真寫。”做完一道題,我讓她看着我,告訴她:“這樣才叫動腦筋想問題。”孩子卻馬上反擊,說我亂髮脾氣,接着又用各種抱怨和指責發泄不滿,顯得很強勢。其實我也知道整個失控的狀態是由我的處理不恰當引起的,而最根本的誘因是我不能從內心接受她有一點兒不好。

而後孩子追到我另外的房間。我對她大吼了幾句,告訴她我真的很生氣。雖然我已經很生氣了,但我還是忍着不快抱了抱她。那時候,孩子雖然依然很大聲地說我,但明顯感到她想接近我。孩子很快平靜下來了,也跟我道歉說她不對。

此前的一段時間,孩子寫作業的速度快了不少,也很少被留在學校寫作業。雖然媽媽作好了心理準備,知道孩子的狀態會有反覆,但真正面對的時候,心裡難免惱火。孩子很敏感,知道媽媽生氣了,並希望媽媽不要告訴爸爸。

媽媽的情緒傳染給了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孩子顯得很煩躁。媽媽誇獎孩子會利用時間的時候氣氛有所緩和。接下來,媽媽又提議做張“黃岡小狀元”,孩子很乾脆地說“不行”。剛剛緩和下來的氣氛,又趨向於緊張。

我問媽媽:“因爲下週要考試,加上今天挨留,你是不是特希望她回來好好做,多練習一些內容?”媽媽說“是”。我繼續問:“你的願望是很好的,但這個時候提是最佳時機嗎?”媽媽說“不是”。

此時此刻孩子被負面情緒所包圍,隨之也產生了一個任務——撫慰孩子的情緒。媽媽心中還有另外一個目標——多做練習。這兩件事情孰先孰後呢?從理智上講,我們都知道應該先撫慰孩子的情緒,做的時候我們卻習慣性地盯着自己心中的目標,從而忽略了孩子的需要。結果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最終媽媽心中的目標也很難實現,造成“雙輸”的局面。所以,不妨先把“多做練習”這個目標放一放,讓孩子完成當天的作業即可,重點留心孩子的情緒起伏。

對於“黃岡小狀元”的練習,孩子雖然口頭上抗拒,但還是做了。我問媽媽:“你怎樣看待孩子這個行爲呢?這算不算一個實質性的妥協呢?”媽媽說:“當時沒意識到,現在想想應該是。”我繼續問:“如果你當時意識到這是一個妥協,會怎樣做呢?”媽媽說:“我會表揚她,還會關心她一下,並且會認錯,告訴她媽媽剛纔也不對。”

這是衝突中的第一個契機,雖然孩子心裡也很不愉快,但並未打算對抗到底,她做了媽媽要求的題目,這算是孩子首先伸出了橄欖枝,只是她用了一種非常隱蔽的方式。如果媽媽用積極的態度迴應她,當時的氛圍便可緩和下來。

孩子爸爸打回電話的時候,孩子再次提醒媽媽不要告訴爸爸,她會認真寫作業。我問媽媽:“這算不算第二個契機呢?”媽媽立刻說:“呵呵,算啊!”我問:“這個契機怎樣運用才能將效果最大化呢?”媽媽說:“告訴孩子,認真做作業,爸爸會表揚你的。”我又問道:“她讓你不告訴爸爸,其實是讓你幫她隱瞞。偶爾一次可以理解,如果養成一直隱瞞的習慣就不好了。答應她的要求時你能否順勢提一個要求,既緩和了氣氛,又避免一直隱瞞的可能?”這聽起來比較難,其實也不難,我說了一個思路:“好,你認真寫,這次我保證守口如瓶,絕對不告訴爸爸。不過,媽媽也得提個希望——你以後在學校儘量抓緊時間。不然媽媽也不能每次都幫你隱瞞。再說了,如果爸爸去接你怎麼辦呢?”媽媽感嘆:“教育孩子,真是一門學問!”

兩次轉機都錯過了,媽媽又說了句不該說的話,孩子終於爆發了。“這樣才叫作動腦筋想問題”,這句話如果放在平常的語境中,就是單純的表揚。而在衝突的情境中則隱含着批評的意味,言外之意是說孩子之前根本沒有動腦筋想問題。我問媽媽:“你本意是誇她嗎?”媽媽說:“誇獎和批評的意思都有。”媽媽這樣說,孩子可不這樣聽,孩子把這句話理解成了純粹的批評。

這件事情,媽媽因爲孩子挨留而生氣,但當時並沒有問清原委,事後得知,是因爲老師讓孩子重寫了一項作業,導致後面的作業都延遲了。引發衝突以後,雖然有兩個很好的轉機,但都被媽媽錯過了,最終導致雙方情緒爆發。

其實每個孩子都不願意主動陷入衝突當中,在衝突的過程中,孩子並不完全是被動的,也不會爲所欲爲、胡攪蠻纏。相反,他們會尋找化解衝突的辦法,或者適當妥協。關鍵是,我們要識別出孩子的努力——往往是細微的或者不易察覺的努力。每個衝突事件,往往都隱含着幾個不起眼的轉機,如果我們能及時捕捉到這些微弱的信號,跳出當下的情緒理智而積極地迴應孩子,很多衝突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從而避開不可收拾的局面。

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
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