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

在做諮詢的過程中,有位家長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對孩子說,你總這樣不聽話,將來到了學校和社會,誰會哄着你、順着你說呢?我是怕我總順着他,他沒受過一點兒挫折,將來很難適應社會。”

我們就這個話題深入探討下去之後,我發現這位家長的想法頗具代表性:認爲給孩子增加困難和障礙,逆着孩子的意願做事,不誇獎孩子,是在進行挫折教育。

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我們努力地理解孩子的意圖,滿足孩子合理的願望,肯定孩子的進步,反倒有違“挫折教育”的原則。

我在網上搜索了相關的內容,大部分文章都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給孩子增加挫折,使之受到教育。很多文章還聳人聽聞地說,某個孩子因爲很小的事情自殺,就是因爲“挫折教育”不夠。

有心理學家說,挫折是一種負性的情緒體驗,在人們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的時候發生。通俗地說,就是我們前進中遇到的失敗和不順利而引起的感覺。

很多人以爲,只有失去至親,父母離異,家庭遭遇重大變故,流離失所纔算挫折。按照這個標準,今天的孩子太幸福了,根本不知挫折爲何物。其實,這樣的理解過於狹隘。

事實上,“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孩子每天都有這樣的體驗,比如考試不如意,遭到批評和嘲笑,和同學鬧矛盾,不小心丟了東西等等,都算是挫折。從這個定義中便可看出,挫折無處不在。其實孩子們從來就不缺少挫折。比如,兩個孩子玩遊戲,甲請求:“把剷車給我玩玩好嗎?”乙回答:“不。”那麼,甲的願望沒有達成,算是遭遇了一個小小的挫折。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面對這種情況時,孩子的反應會各不相同。有的孩子繼續請求,或者想別的辦法,總之要把剷車拿到手;有的孩子困窘得很,不知如何是好;有的孩子哇哇大哭,或者會請求大人支援……而所謂的挫折教育,就是讓孩子在他自然而然遇到的挫折中獲得教益,而不是累計挫敗。

因此,挫折教育的重點,並不是人爲增加挫折的分量,而是教會孩子積極地面對挫折、化解挫折。

有一次,我朋友家的孩子麥粒兒和小侄子鵬鵬去公園玩沙子,麥粒兒借剷車,遭到了鵬鵬的拒絕。麥粒兒非常困窘,來向我求援。我溫和地問麥粒兒:“你想要那個剷車,對不對呀?”她點頭。我繼續試探:“你去和鵬哥哥說好嗎?”麥粒兒搖頭。以我對麥粒兒的瞭解,再怎麼逼迫她她也不會去的。於是我對她說:“我帶你去好嗎?”她點頭。我牽着她的小手到鵬鵬身邊,蹲下來對麥粒兒說:“你和鵬鵬說吧!”麥粒兒的語氣還有點虛弱,但勇敢多了,終於開口問:“鵬鵬,把剷車借給我好嗎?”這回鵬鵬給她了。我順勢應了一句:“你看,再和鵬哥哥說一遍,他就給你了。”

我們來假設一下,假設麥粒兒來向我求援,我給她這樣的“挫折教育”:“你這麼大了,連這麼點事都處理不了,還來找大人,羞不羞啊?現在我管你,以後誰保護你啊,自己想辦法!”我想,這樣只會使麥粒兒更困窘,下次遭到拒絕,更不知所措。

其實,我並沒有直接幫麥粒兒去解決問題,只是認真聽了她的困難,然後帶她到鵬鵬身邊,鼓勵她自己去說。說到底,我只是爲麥粒兒提供了一種新的面對挫折的方式:再說一遍,結果就會不一樣。當然,如果麥粒兒不肯說,我會有限度地介入並作出示範。

美國的職業培訓師保羅·斯托茲提出了“挫折商”(簡稱AQ)的概念,從四個方面考察人的挫折商:控制、歸因、延伸、忍耐。簡單地說,挫折商高的人,會覺得自己對局面有掌控能力;遇到挫折會主動承擔責任,並相信自己可以設法化解挫折;將挫折的後果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不會無限蔓延;懂得在逆境中堅持。

不同的人面對挫折的方式也不一樣。積極的方式包括繼續堅持或尋找其他策略,消極的方式則表現爲攻擊或退縮。前文中的麥粒兒雖然表現出退縮的狀態,但並沒有放棄求援,我引導她的方法則是繼續堅持。當然她也可能選擇另外的方式:尋找其他策略,比如找其他玩具和鵬鵬交換。採取攻擊行爲,可能是通過攻擊鵬鵬來釋放憤怒——很多孩子會採用這種方式。攻擊行爲背後,往往隱藏着挫敗感。

以借剷車這件小事爲例,如果被拒絕後,孩子覺得自己對局面失去控制,認爲自己無法改變結果,就會陷入沮喪之中,繼而採取消極的對策,攻擊或退縮;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仍然有很大的主動權,就會繼續請求,或者尋找別的策略來達成目標。

既然挫折是“無法達到預期目標”,這個目標的設定則大有學問。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如果把目標定得過高,或者定爲一個點,就容易被挫敗感包圍,因此,我主張“分層設定目標”。

從許多身處困境的孩子身上發現,孩子並非不想改變,只是對改變的過程並不瞭解。因此,他們會設定一個非常徹底的理想目標,比如,一個平時得50分的孩子,定了個90分的目標,而且期待短時間內完成。一旦設定這個目標,孩子熱血沸騰地努力幾天之後,便被殘酷的現實擊垮。這樣的目標之所以成爲挫敗感的根源,不僅僅因爲目標過高,還因爲僅僅設定了一個點,哪怕得了85分,都會導致挫敗感。因此我們建議孩子設定梯度目標,最低的目標一定要離現在的水平很近,也就是所謂的“跳一跳摘桃子”。獲得首次成功非常重要,這樣孩子就會在喜悅中一點點地進步。AQ高的孩子,善於收集進步的證據來鼓勵自己。AQ不高的孩子,如果目標定得很高,又不善於收集證據,就特別容易被挫敗感擊倒。我們口中許多所謂“不求上進”的孩子,並非真的“不求”,而是因爲“求”得太急切,數次挫敗後徹底喪失了信心。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進步,就不能太急躁,而且要指導孩子設定客觀的目標。否則,目標過高反而會欲速則不達。

其實,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常常要面對自己的挫敗感。挫敗感重的家長,會因爲很小的事情而感覺很崩潰,覺得孩子無可救藥,最後導致心力交瘁而放棄。父母挫敗感重,格外容易對孩子進行所謂的“挫折教育”,通過攻擊孩子來釋放自己的挫敗感。有的家長則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並不厭其煩地想辦法,經過漫長的探索,最終解決問題。

成年人沉重的挫敗感,往往與我們童年的“挫折教育”有關。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常常因爲做錯事情導致父母批評我們這個人。久而久之,我們對事對人的界限也模糊了,因爲做錯事情而否定自己這個人,這就導致了挫敗感的蔓延。如果父母和孩子同時被挫敗感包圍,就容易互相攻擊,這也是親子關係緊張的一個根源。因此,挫折教育不僅僅是針對孩子,成年人也需要重新認識挫折感,並學會用積極的態度面對挫折。

我想,真正的挫折教育,就是我們給孩子足夠的愛、理解與鼓勵,引導孩子用積極的策略來面對挫折,並最終跨越挫折,這樣,孩子抗擊挫折的能力就會增強。也只有這樣,孩子纔會越挫越勇。

相反,你會發現,光給挫折不教育,最後的結果會與家長的期望南轅北轍,孩子會越來越退縮。道理很簡單,困難增加了,辦法卻一點兒都沒有,不退縮纔怪。

孩子從來都不缺少挫折,關鍵是怎麼利用這些素材,讓孩子獲得教益。孩子遇到了多少挫折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從挫折中學到了什麼。

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
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