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

在諮詢中,有個媽媽問我:“找你諮詢的家長,是不是都是急性子?”

說實話,我從來沒有這樣總結過。經她一提醒,我回憶了一下,保守估計,有80%的家長都是急性子。當然這只是感覺,並非嚴謹的統計數字。

恰好另外一位家長髮給我一個日誌片段,佐證了這個論斷:

他首先寫的是數學作業。當時我在洗衣服,他說要和我比賽看誰更快完成。這個過程中,感覺他不像我在身邊時那麼抓緊時間,經常愣着、摳鼻子。我沒理他,過一會兒他又自覺地低頭寫。我想,以前都是見到他玩我就催,這樣鍛鍊不出來他的主動意識,這次我索性就不理他,結果確實也很耽誤時間。我手裡的衣服洗完一件,就念叨一句“我離成功不遠了”。他就說“別以爲我會輸”,然後速度也會加快,最後他贏了。

以前,只要孩子一走神,家長就想立刻改變孩子的狀態,於是就忍不住干涉,如果孩子不聽,家長就特別容易發脾氣,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最後卻弄得硝煙瀰漫。

面對孩子,要儘量做到不急躁。在具體的諮詢細節中,我們常常討論到這個話題。但是,作爲媽媽,很難一下子真正做到不急躁,多數情況下,要麼儘量壓抑隱藏自己的憤怒情緒,要麼是不讓自己爆發得太徹底,不讓自己表現得那樣歇斯底里,儘量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這位媽媽經過了很長時間,終於體會到了這種感覺,當她看到孩子愣着、摳鼻子,並沒有急躁,也不急於干涉,而是選擇等一等。過了一會兒,孩子身上出現了她期待的行爲:又自覺地低頭寫。大約兩個月以後,這個孩子對媽媽說:“我愣神的時候,你不要催我,我最煩你催我了,你不催的話,過一會兒我自己就會去寫。”

耐心等待——這個道理容易理解,但很難做到。特別是對於性格急躁的家長,就更加困難。

性格急躁的人喜歡雷厲風行、乾脆利落,更急於看到結果。而孩子被他自己的感覺所左右,並不懂得附和大人的節奏。大人在自己預設的時段內沒有看到孩子表現出積極的行爲,焦慮便開始升級。在焦慮的推動下,大人便試圖立刻扭轉孩子的表現,這往往是衝突的開始,從本質上說,這是對孩子的控制。

事實上,如果我們肯從容地等一等,極有可能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怎樣減輕自己的焦慮呢?不妨換個角度——“愣着、摳鼻子”,我們可以把這個行爲定義爲磨磨蹭蹭,也可以把它定義爲“戰勝自我的必經階段”。通常,孩子在疲憊、煩躁、畏難的時刻,更容易出現這樣的行爲,我們自己在工作中,偶爾也會這樣偷懶走神。那麼,我們能否允許孩子停下來,把自己的注意力暫時轉移一下呢?如果我們認爲孩子是在積蓄力量,繼續並不容易的旅程,心中便不會那麼急躁,說不定還有一絲感動呢!這不正是“等花盛開,看樹長大”的情懷嗎?

從這個角度說,慢性子會給孩子更多的時間,更容易等來孩子戰勝自我的時刻。如果你是個急性子,不妨給自己設定一個“等待時限”,把平時的忍耐程度擴大個兩三倍,多等一會兒,極有可能等來另外的一片風景。

當我發現孩子磨蹭的時候,通常先是默默地觀察、等待。其實,沉默本身便有一種無言的力量,它的潛臺詞是:我相信你能做好,我願意給你戰勝自我的空間。孩子能感受到我們的忍耐和期待,他會主動改變自己。當然,前提是我們保持平靜的狀態。如果我們急躁焦慮,這個態度本身就包含着對孩子的不滿和不信任,孩子內心的情緒會發生微妙的變化,要麼反抗,要麼防禦。也就是說,大人平靜而沉默,孩子的注意力會放在自己的行爲上,他想着怎樣改變自己;大人急躁而沉默,孩子的注意力會放在父母的情緒上,他更關心父母是否會發火,是否會責備自己,自己應該怎麼應對。同時在這段沉默的時間裡,我的大腦在高速運轉:如果他依然磨蹭,我選擇什麼時機介入?怎樣說,怎樣做?管到什麼程度?孩子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我該怎樣應對……多數時候,這些策略都用不上,孩子會自覺地終止磨蹭,開始做事。而一旦需要介入,因爲策略已經想得很清晰,也能簡潔而有效地處理。

我們這裡說的“等一等”,體現了教育的滯後性。也就是說,我們不妨信任孩子內心的積極力量,付出足夠的等待,等孩子的主動性自然浮現。這個等待的過程給了孩子自我管理的機會,讓孩子學會自我約束。很多孩子不主動、依賴性強,就是因爲我們介入太多、太頻繁,也太深入,導致了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喪失。

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
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