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進則亢龍有悔,退則蒺藜生庭

第375章

進則亢龍有悔,退則蒺藜生庭

卻說陳登正焦慮洛陽方面的消息時,便收到了來自李翊的親筆書信。

陳登慌忙打開,只見其書略曰: “元龍兄足下:”

“久疏問候,小弟甚念。”

“前承惠江鱸,鮮腴絕倫,舉家共饗,齒頰留香。”

“感君厚誼,特以洛鯉數尾奉答。”

“然此物性烈,慎勿膾生而食,切記。”

“前議陳李聯姻之事,愚弟輾轉反側,終覺未妥。”

“兄本江南望族,又掌淮南勁旅,朝堂側目久矣。”

“而弟忝居首輔,謬領河北之衆。”

“若再結秦晉之好,恐樹大招風,徒惹羣僚構陷。”

“陳、李兩家各退一步,則三家皆安,願兄察之。”

“另,兄欲爲伐吳主帥之請,陛下已授弟五軍都督之職。”

“然弟坐鎮中軍,不親鋒鏑。”

“兄率淮南銳師爲前驅,行間號令,實賴元龍。”

“唯兄素性豪宕,麾下亦多縱逸之士。”

“此番四軍協攻,皆百戰之雄,恐桀驁難馴。”

“願兄稍斂英鋒,以和爲貴,共戮吳賊。”

“秋露侵衣,伏惟珍重。”

“首相翊再拜。”

陳登覽畢李翊書信,擲於案上,長嘆道: “子玉果拒聯姻之請也!”

從事倉慈趨前拱手:

“相爺既不願結親,將軍將作何計?”

陳登目視江圖,徐徐道:

“事已至此,唯有步步爲營。”

“當務之急,莫過於伐吳一役。”

“爾等也不必空論廟堂得失,且專注眼前戰事罷。”

他指尖劃過長江沿線,沉聲道: “老夫已經探得,孫權拜陸遜爲大將軍,沿江佈防。”

“據探馬所報,江東調兵不下十萬。”

“彼據天險,又得陸遜爲帥,我漢軍若無二十萬衆,難破其防。”

一旁的主簿連忙插話道: “聽京城裡的人說,朝廷似乎就是打算動用二十萬人來滅吳。”

嗯……

陳登捋着頷下鬍鬚,點了點頭: “子玉確實是深謀遠慮,我常年在淮南。”

“故知滅吳少說需用二十萬人。”

“子玉身在京城,久不用兵,其所斷所謀竟與我相同。”

倉慈卻蹙眉說道: “二十萬大軍,少說需徵民夫四十萬人。”

“此乃傷國本之舉也!”

要打贏吳國,確實用不了二十萬大軍那麼多。

但這是滅國之戰。

光是佔領、推進、撫定、治安等一系列事務,都需要用到大量的生力軍。

所以滅國之戰,通常需要醞釀很久。

它並非是小打小鬧。

陳登拍案而起,朗聲道:

“兵者,兇器也。”

“然若不滅吳,則戰禍連綿,死者更衆!”

“長痛不如短痛,早定江南,方爲萬民之福。”

言罷,他一揮袖令道:

“汝即刻依漢制徵發徭役,不得濫徵,亦不得延誤!”

倉慈肅然領命:

“喏!在下必循律而行。”

江風穿帳,陳登獨立燈下,凝視躍動之火,喃喃自語: “陸伯言,且看鹿死誰手!”

……

建業城中,吳王孫權負手立於殿前,眉頭深鎖。

忽有密探疾步入內,跪地稟報: “大王,洛陽朝廷已定伐吳之計,欲發兵二十萬,水陸並進!”

孫權聞言,面色驟變。

一連退後數步,喃喃道: “二、二十萬……”

他猛然想起陸遜昔日之言——

“吳軍據江而守,敵若十萬、十五萬,尚可週旋。”

“若二十萬傾國而來,則勝負難料矣!”

思及此,孫權心中更是焦灼萬分,當即揮袖道:

“快!快!!”

“速遣快馬至江防,問陸伯言如何應對!”

使者星夜馳騁,到長江前線,至陸遜營中,傳孫權之問。

陸遜聽罷,沉吟片刻,遂提筆修書,令使者帶回。

並囑道: “請稟大王,遜必竭力佈防,然齊軍勢大,非獨吳國可擋。”

“魏吳同盟,脣齒相依。”

“今大敵當前,魏王曹丕豈能坐視?”

“當速遣使赴成都求援,共抗強敵!”

使者歸報,孫權覽信。

看罷,乃頷首道: “伯言之言,正合孤意!”

遂命左右備牛酒犒軍,並遣心腹大臣顧雍持國書入蜀,求援於魏。

翌日,孫權親臨江畔,犒賞三軍。

見士卒日夜修築壁壘、操練水戰。

他執酒至陸遜等將的面前,慨然道:

“將軍勞苦,孤心甚慰。”

“今齊軍壓境,江東存亡,盡託於卿等!”

陸遜肅然拱手: “遜受國恩,敢不盡心?”

“然此戰非獨吳國之事,魏若能出兵牽制齊軍側翼。”

“則敵勢可分,我方可乘隙破之!”

孫權深以爲然,催促顧雍即刻啓程。

顧雍乃是江東大族,吳國重臣。

按理說這種級別的官員,是不應該作爲出使用的。

可孫權這次卻把他給派了出去,足見孫權這一次是真的急了。

同時,他也正是想把自己這份“焦急”之情傳達給曹丕。

盼他能夠念在吳魏同盟的份兒上,明白脣亡齒寒的道理。

發兵救一救吳國老鐵。

……

顧雍風塵僕僕趕至成都,求見魏王曹丕。

殿上,顧雍長揖到地,聲音中帶着幾分急切:

“魏王明鑑,劉備傾國之兵欲犯我江東。”

“吳王特遣臣前來,懇請魏王念在同盟之誼,出兵相援。”

曹丕高坐於王位上,手中把玩着一塊晶瑩的蜜糖,聞言微微擡眼:

“哦?聽使君的意思,劉備竟動用二十萬大軍?”

如果漢軍真的出動了至少二十萬人,那說明劉備這廝是真的追求畢其功於一役。

打算一發解決江南問題,而不是打拉鋸戰。

今日割一城,明日割五城那種。

再看孫權把顧雍這種級別的大臣都派出來了。

可見是真的急了。

“正是!”

顧雍頓首再拜,“齊人水陸並進,戰艦千艘,來年將順流而下。”

“吳國雖據長江之險,可面對如此龐大數目的軍隊,仍然是獨力難支啊!”

曹丕將蜜糖放入口中,甜味在舌尖化開,他眯起眼睛。

“太尉剛從南征歸來,不知對此事有何高見?”

司馬懿自班列中出,拱手道:

“大王,此事非同小可。”

“吳若亡,則魏獨木難支。”

“劉備素有雄才,若得江東之地,其勢將不可制。”

“臣以爲,必須救吳!”

他言辭激烈,目光如炬。

曹丕又取一塊蜜糖,慢條斯理地咀嚼着:

“太尉以爲,當發兵幾何?”

司馬懿略一沉吟:

“漢中屯兵已久,可發精兵五萬,襲擾關中,以制齊人側翼。”

“如此,便可使其首尾不能相顧,緩解南線軍事壓力。”

殿中羣臣聞言,竊竊私語。

曹丕卻似未聞,又伸手去取盤中蜜餞。

司馬懿目光敏銳,注意到曹丕手指微微顫抖,額角有細密汗珠,心中一動。

“大王。”

司馬懿上前一步,聲音壓低。

“蜜糖雖甘,多食恐傷身體。”

“臣觀大王近日多飲多食,卻日漸消瘦,此乃消渴之症的前兆啊。”

曹丕聞言大笑,笑聲中卻帶着幾分嘶啞:

“太尉多慮了!孤身體康健,何來消渴之說?”

他又取一塊蜜糖放入口中,“自蜀地糖業興盛以來,國庫充盈。”

“孤食糖,一爲品嚐美味,二爲蜀地百姓表率。”

“糖業興,則蜀民富。”

“蜀民富,則天下安。”

司馬懿眉頭緊鎖,卻不敢再勸。

他深知曹丕性情剛愎,若再多言,恐招禍端。

曹丕揮袖道: “孤以爲,太尉所獻之策甚善。”

“即日起,卿便前往漢中,整飭軍備。”

“準備出兵襲擾劉備側翼,幫吳軍分擔江南戰線的壓力。”

“臣領命。”

司馬懿深深一揖,目光卻忍不住再次掃過曹丕泛黃的面色和乾裂的嘴脣。

退朝後,司馬懿獨行於宮道之上,秋風捲起他的袍角。

侍從輕聲問道:

“太尉,大王似乎不以爲意,對自己的身體甚不在意啊。”

司馬懿搖頭嘆息: “大王沉痾已深而不自知。”

“然國事爲重,明日我們便啓程前往漢中。”

“那大王的病……”

“天命難違。”

司馬懿仰望蒼穹,發出一聲嘆息。

“我等臣子,唯有盡人事以待天命。”

“行了,速去準備吧,五萬大軍不日便發。”

與此同時,曹丕獨坐內殿,案几上蜜餞堆積如山。

他伸手取食,卻忽覺指尖刺痛,細看之下,

一道小傷口滲出血珠,竟久久不凝。

“奇怪……”

曹丕喃喃自語,卻仍將沾血的蜜糖送入口中。

“孤這是怎麼了?”

曹丕只覺腦袋有些渾然。

但也沒有太在意,只搖了搖頭。

“定是近日政務繁忙所致。”

他對外喊道,“來人,再取些交州新貢的蜜糖來!”

……

就在魏吳兩國畏懼漢朝的兵鋒時,

漢朝大地上,地方各級官員已經收到了朝廷的通知。

着手準備徵發徭役的工作了。

其中,最爲順利的是河北。

河北之地,沃野千里,倉廩充實。

朝廷徵發徭役的詔令一到,各郡縣官吏即刻張榜,徵調民夫。

百姓雖有不捨,但因近年賦稅稍輕,且官府許以錢糧補償,故應徵者甚衆。

涿郡作爲龍興之地,

其太守府前,更是青壯列隊,官吏唱名。

一老農拍其子肩,道:

“兒啊,此番隨軍,當謹慎行事。”

“天子仁德,必不使爾等白白受苦。”

其子拱手應諾:

“父親放心,兒必不負朝廷徵召。”

太守見此,捋須微笑,謂左右曰:

“河北之民,果然忠順。”

“不愧是李相爺經營出來的風水福地。”

“若天下皆如此,何愁大業不成?”

青州、徐州之地,雖未如河北富庶,卻也尚可溫飽。

然近年戰事頻繁,徭役不斷,百姓漸生不滿。

琅琊郡內,一老者拄杖立於村口,見差役又來徵丁。

怒而頓地,罵道:

“天子口口聲聲愛民如子,爲何年年徵發,使我等不得耕種?”

“家中田畝荒蕪,妻兒何以爲食?”

旁有鄉鄰大驚,急掩其口,低聲道:

“老丈慎言!”

“此乃大逆不道之言,若被官府聽聞,恐有滅門之禍!”

老者憤然甩袖: “橫豎是餓死,何懼一死?”

然終究不敢再言,只得眼睜睜看着自家獨子被徵調而去。

青徐地區百姓雖小有怨言,但大多百姓還是認真配合了朝廷的工作。

這也得益於當年李翊佈政徐州,多施恩降惠於此。

至於河南地區,由於此地遭受的戰爭破壞最爲嚴重。

所以劉備特地下旨,減河南三成丁役。

河南地方官員在接到詔書後,或有人道: “朝廷要的是四十萬總數。”

“河南減了,別處就要多徵。”

“屆時他州郡守完成使命,獨我河南不足,豈非顯得吾輩無能麼?”

於是衆官員爲了自己的前程,

乃私下裡決定,明面上遵旨減役。

實則在戶籍上稍作調整。

將逃亡者仍計入丁口,老弱者不除名冊。

但此舉,也遭到了河南其他官員的反對。

他們認爲這種行爲是欺君之罪。

何況朝廷既然已經下旨減役,說明其他州郡肯定做了相對應的安排。

咱們又何必自作聰明呢?

經過一番爭執,高層最終還是決定先按朝廷頒佈的七成徵發。

至於不足之數……

令各縣自行籌措。

這道模糊的指令經郡縣層層傳遞,到鄉亭時已面目全非。

潁川郡守接到文書後,立即召集屬吏:

“朝廷徵役期限緊迫,每戶必出一丁!”

“郡守,陛下不是減役三成嗎?”

戶曹掾小聲提醒。

郡守冷笑道: “減役?淮南前線等着糧草呢!”

他拍案而起,“告訴各縣,完不成數的,縣令免官!”

秋雨連綿中,差役們持着蓋有朱印的公文奔走鄉里。

汝南縣郊,督郵張郗帶着十餘名衙役闖入村落,驚得雞飛狗跳。

“奉朝廷令,徵發民夫伐吳!”

張郗一腳踹開茅屋柴門,屋內老嫗嚇得打翻了紡車。

村裡的里正趕忙近前,顫巍巍遞上名冊:

“張……張督郵,本村適齡男子皆已登記在此。”

張郗掃了眼名冊,突然指着個名字: “這陳大爲何不來應徵?”

“回張督郵,陳大上月採藥墜崖,腿骨未愈……”

“所以、所以老夫未曾將他列入名冊裡去。”

“擡也要擡去!”

張郗厲聲喝道。

“朝廷就要伐吳了,耽誤了國家的征程,爾等吃罪的起嗎!”

話落,即轉頭對衙役道。

“去陳家拿人!若敢抗命,以謀反論處!”

待徭役闖入陳大家拿人時,陳大妻子含淚將家中錢財盡數奉給張郗。

只求他莫要強徵他夫君到前線去。

張郗既得了錢,卻又不着急走,說道: “某也只是一督郵,若是不能按規定交上具體數目的徭役。”

“某也得受罰。”

陳大妻子會意,又回屋將家裡唯一值錢的金釵子贈給張郗。

“有勞張督郵通融通融。”

張郗側目望一眼屋內,見裡面的確已經窮得拿不出任何東西,榨不出半點油水了。

這才帶人離去,並說道:

“……也罷,念在陳大的確是腿上有傷。”

“此次南征,便免了他的徭役吧!”

話落,方纔帶着手下人,大搖大擺離去。

只留下陳大妻子,望了眼粒米不剩的空鍋,長長地嘆了口氣。

今晚只能指望有好心的村民,能夠接濟他們一二了。

可聽說官吏挨家挨戶,也各種理由,強徵了不少米麪。

也不知道他們家中還有沒有餘糧。

同樣場景在各縣上演。

在陳留,縣丞發明“助役錢”,聲稱交錢者可免役。

他會上奏朝廷,說明此事。

在東郡,官府剋扣民夫口糧,每日只發半份。

最甚者屬潁川,

竟將徵役名額暗中加碼——

朝廷要七成,他徵九成,多出的兩成竟要民夫自備乾糧贖買。

潁川是老牌士族聚集地了。

中間經歷過曹操統治,然後又是大量精英階層跟隨曹操進入蜀地。

潁川地區的勢力,經過了好幾輪的洗牌。

這裡整體的管理也是比較混亂的。

秋風蕭瑟,王老漢蹲在自家田埂上,望着尚未成熟的粟穗發呆。

昨日差役來徵走了他的獨子,今日又來索要“助役糧”。

“老丈,莫怪我等狠心。”

差役掂着錢袋,“咱家府君說了,一斗粟抵一日役。”

“您交十石,令郎就能早歸百日。”

王老漢顫抖着掏空米缸:

“官爺,只剩這下這些了……”

差役瞥了眼不足三斗的陳糧,突然擡腳踹翻米缸。

“老東西,敬酒不吃吃罰酒!”

說罷揚長而去,留下老人跪在撒落的糧食中痛哭。

當夜,潁川陽翟縣郊的破廟裡,十幾個衣衫襤褸的農夫聚在微弱的篝火旁。

“狗官!狗官哪!”

“我兒被徵去才半月,就傳來死訊……”

說話者正是王老漢,他渾濁的眼中燃着怒火。

“說是失足落水,可同鄉帶回的屍身上全是鞭痕!”

古代最辛苦的便是徭役工作。

尤其在漢末三國時期,生產力總體不發達、交通不便的情況下。

凡是服徭役的人,通常不死也得掉一層皮。

能在一場大規模戰役中,服徭役且活下來的,那絕對算是命相當硬的。

“我家交了五石粟,第二日又來要!”

年輕些的王五咬牙切齒。

“那督郵還說,之前交的算‘修路錢’,現在才正式開始算役錢!”

另一名農夫冷聲笑道: “聖旨明明是減役三成,到我們這兒反倒多出兩成。”

“諸位可知其中貓膩?”

他蘸着雨水在供桌上劃拉。

“諸位看……”

“郡裡要七成,縣裡加兩成,鄉亭再刮一層……”

“最後全進了這些狗官的腰包!”

破廟外雷聲大作,閃電照亮了一張張憤怒的面孔。

王老漢舉着鋤頭,顫巍巍站起。

“橫豎都是死,倒不如……”

“反了他孃的!”

王五抄起鋤頭砸向供桌,木屑飛濺。

三日後,一隊差役照例來村裡催糧時,等待他們的是鋤頭鐮刀。

當督郵聞訊帶兵趕來,只見官道上懸着七具屍體,最前方差役的嘴裡塞着帶血的告示——

正是那份被篡改的徵役文書。

“殺官差者誅三族!”

“爾等好大膽,竟敢造反!”

督郵怒吼着衝進村莊,迎接他的卻是從四面八方射來的竹箭。

當他被吊上村口老槐樹時,終於看清領頭人竟是那個佝僂的王老漢。

消息如野火蔓延。

短短旬日,潁川、汝南、陳留三郡交界處,聚集起上萬流民。

他們推舉這王老漢爲首領,號稱“平役軍”,專殺貪官污吏。

消息傳到同在河南的樑國裡,

樑王劉理正與國相諸葛均對弈。

忽聞殿外腳步聲急,主簿陳泰手持漆封軍報匆匆入內,額上還掛着汗珠。

“大王,河南急報!”

陳泰單膝跪地呈上竹簡,“潁川、汝南流民聚衆作亂,已殺朝廷命官十二人。”

“據報,亂民逾萬!“

劉理執棋的手懸在半空。

他擱下黑玉棋子展開軍報,越看眉頭皺得越緊。

“這是誰幹的!”

劉理看罷,拍案而起,震得棋盤上棋子亂跳。

“竟敢篡改陛下的減役聖旨,逼反河南百姓!”

劉理是嚴格按照劉備頒佈的聖旨,遵行減役條令的。

甚至他還在基礎上進行了減少。

只是沒想到竟有些地方官員,仗着天高皇帝遠,值此國家大事之際,牟取私利。

諸葛均拾起散落的軍報細看,鬍鬚微顫: “大王慎言。”

“然亂民殺官據縣,實乃大逆。”

“當速報洛陽,請朝廷定奪。”

劉理起身踱至殿外廊下,秋雨初歇,檐角滴水聲聲入耳。

他望着南方陰雲,忽然轉身對衆人道: “不可!此刻父皇正籌備伐吳,若聞中原生亂,必分聖心。”

王袍在風中獵獵作響,“本王既食漢祿,當爲君分憂。”

言外之意,他打算出兵平叛。

諸葛均聞言大驚,急趨上前,大聲提醒道:

“大王!漢律明載,藩王無詔不得擅動兵馬。”

“況流民雖衆,實乃烏合之衆,成不了什麼氣候。”

“今癩癬之疾耳,我等只需安心等候朝廷旨意便可。”

“何必趟這趟渾水?”

“豈不聞,多說多錯,多做多誤乎?”

“國相只見律令,未見危機。”

劉理指向南方,正色道:

“今亂民初起,火候不足。”

“若待朝廷文書往來,恐其勢已成燎原之勢!”

他忽然提高聲調,大聲吩咐道: “傳騎都尉諸葛恪!”

不過半刻,身着魚鱗甲的年輕將領疾步入殿。

此人正是諸葛均之侄諸葛恪,去歲才從魯國來投。

他行禮時腰間環首刀與甲片相撞,發出清脆聲響。

“臣請大王三思!”

諸葛均擋在侄兒身前,勸諫道: “昔七國之亂,皆起於藩王擅權……”

“今正是多事之秋,冒然動兵,恐惹聖上猜忌。”

劉理哈哈大笑,道:

“國相莫非疑我劉理要做第二個吳王濞耶?”

他的笑聲戛然而止,伸手扶起老臣。

“吾父常言‘治大國如烹小鮮’。”

“今民變似火,若等洛陽調水來救,樑國早成焦土矣!”

陳泰見縫插針,趁此機會進言道: “臣適才查漢律補充令,藩王若遇本州突發叛亂,可先行鎮壓,再行奏報。”

殿中燭火忽明忽暗,照得衆人臉色陰晴不定。

劉理脣角微微勾起,笑道: “聽見了罷!”

“若本州有叛亂之事,本王有便宜行事之權!”

見此,諸葛恪也適時地單膝跪地,抱拳道: “大王,臣願爲先鋒。”

“流民無甲無陣,三千精騎足矣。”

劉理畢竟是諸侯王,得了朝廷許多賞賜。

樑國還是能夠養得起三千騎兵的。

雖然流民號稱有上萬之衆。

但正如諸葛恪所言,

這些人都只是螻蟻之兵,烏合之衆。

說難聽點,就是一羣無組織、無紀律,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罷了。

既無精良裝備,也無精兵利器,更無系統的訓練。

這也是爲什麼當年張角號稱有上百萬黃巾軍,結果卻會被盧植幾萬正規軍吊起來打的原因。

在正規軍面前,再多的賊衆都是不夠看的。

劉理撫掌定策:

“善!傳令!”

“着諸葛都尉率輕騎一千爲左翼,陳主簿領步卒一千爲右翼,本王自將中軍。”

“即刻點兵,馬上出發!”

諸葛均見事不可爲,長嘆一聲: “既如此,臣請爲隨軍參贊。”

“然事後須立即上表請罪。“

更時分,睢陽城外火把如龍。

三千精銳列陣待發,鐵甲映着月光泛起寒芒。

劉理白馬銀鎧,在軍前舉起鎏金馬槊:

“將士們!亂民殺官雖有過,然究其根本,乃貪官污吏所逼。”

“今日本王親征,當誅首惡,赦脅從!”

“願隨大王!”

三軍齊呼,聲震郊野。

大軍星夜兼程,次日黃昏便抵亂民聚集的葛陂。

斥候來報,亂民正在陂前空地上分糧,毫無戒備。

劉理登高遠望,只見萬餘衣衫襤褸者散坐各處,中央有個白髮老者正在說話。

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367章 司馬懿五月渡瀘,七屠南蠻第359章 善惡有報,奸雄遭厲鬼索命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305章 曹操失愛子,李翊得凰女,劉備父子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248章 曹操:劉備有的,孤不能沒有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第237章 李翊泣血《出師表》,劉備怒叱徐州臣第320章 中原大戰:翊歷戰至今,不下六十餘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驚豔全場第324章 我既輔劉三興炎漢,當第三任丞相也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122章 君臣相得,萬能套路屢試不爽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211章 袁紹:漢之善於兵者,無過於李翊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361章 神龜壽盡,魏武謝幕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384章 漢軍來了,青天就有了!吳地易主,陰霾就散了!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第297章 劉備賜婚,李翊感慨:大王真是害苦第298章 吾輩魚水,豈在簿牘之間?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363章 倘若朕未遇着先生,而是先遇孔明,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348章 關羽 張飛 趙雲 許褚算個什麼東西?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329章 讓你守一年的雄關,你一天就丟了?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211章 袁紹:漢之善於兵者,無過於李翊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73章 腹黑狠人魯子敬第172章 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雄豪傑,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第255章 劉備:十年,我等了十年,就爲了今第337章 開兩漢之先河,最高權力的合法漢相第352章 合肥有我,便無敵!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384章 漢軍來了,青天就有了!吳地易主,陰霾就散了!第322章 皇帝老子喊得萬歲,獨俺哥哥喊不得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372章 關家有女初長成,力拔山兮氣蓋世第323章 泗水,請別爲我哭泣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第358章 偷彭祖八百壽,孔明延年;開海上絲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51章 臧霸:“劉備有高人相助啊!”第81章 三路出兵,劉備這福氣能小了?(求首訂!45)第386章 諸葛亮出任雍涼總督,司馬懿加封蜀地丞相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122章 君臣相得,萬能套路屢試不爽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162章 劉備:敢罵我的軍師?真是活膩了!第61章 曹操:“他劉備一介匹夫,哪裡來的如此膽識白嫖我!”(求追讀)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240章 劉備進位齊王,李翊受封丞相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籌夜未央》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370章 李關張趙陳,誰是天下第一大姓?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294章 天下女子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第137章 李翊纔是全職高手啊第373章 起二十萬大軍,五軍伐吳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389章 比吳軍更可怕的前線漢軍?李翊:不允許以此謗言挑撥內部團結!第363章 倘若朕未遇着先生,而是先遇孔明,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211章 袁紹:漢之善於兵者,無過於李翊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122章 君臣相得,萬能套路屢試不爽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劉不王,臣不敢爲此破第219章 李翊使妖法,呼神兵鬼卒?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
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367章 司馬懿五月渡瀘,七屠南蠻第359章 善惡有報,奸雄遭厲鬼索命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305章 曹操失愛子,李翊得凰女,劉備父子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248章 曹操:劉備有的,孤不能沒有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第237章 李翊泣血《出師表》,劉備怒叱徐州臣第320章 中原大戰:翊歷戰至今,不下六十餘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驚豔全場第324章 我既輔劉三興炎漢,當第三任丞相也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122章 君臣相得,萬能套路屢試不爽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211章 袁紹:漢之善於兵者,無過於李翊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361章 神龜壽盡,魏武謝幕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384章 漢軍來了,青天就有了!吳地易主,陰霾就散了!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第297章 劉備賜婚,李翊感慨:大王真是害苦第298章 吾輩魚水,豈在簿牘之間?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363章 倘若朕未遇着先生,而是先遇孔明,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348章 關羽 張飛 趙雲 許褚算個什麼東西?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329章 讓你守一年的雄關,你一天就丟了?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211章 袁紹:漢之善於兵者,無過於李翊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73章 腹黑狠人魯子敬第172章 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雄豪傑,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第255章 劉備:十年,我等了十年,就爲了今第337章 開兩漢之先河,最高權力的合法漢相第352章 合肥有我,便無敵!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384章 漢軍來了,青天就有了!吳地易主,陰霾就散了!第322章 皇帝老子喊得萬歲,獨俺哥哥喊不得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372章 關家有女初長成,力拔山兮氣蓋世第323章 泗水,請別爲我哭泣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第358章 偷彭祖八百壽,孔明延年;開海上絲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51章 臧霸:“劉備有高人相助啊!”第81章 三路出兵,劉備這福氣能小了?(求首訂!45)第386章 諸葛亮出任雍涼總督,司馬懿加封蜀地丞相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122章 君臣相得,萬能套路屢試不爽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162章 劉備:敢罵我的軍師?真是活膩了!第61章 曹操:“他劉備一介匹夫,哪裡來的如此膽識白嫖我!”(求追讀)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240章 劉備進位齊王,李翊受封丞相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籌夜未央》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370章 李關張趙陳,誰是天下第一大姓?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294章 天下女子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第137章 李翊纔是全職高手啊第373章 起二十萬大軍,五軍伐吳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389章 比吳軍更可怕的前線漢軍?李翊:不允許以此謗言挑撥內部團結!第363章 倘若朕未遇着先生,而是先遇孔明,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211章 袁紹:漢之善於兵者,無過於李翊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122章 君臣相得,萬能套路屢試不爽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劉不王,臣不敢爲此破第219章 李翊使妖法,呼神兵鬼卒?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