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李翊反對劉備在曹操出兵南陽這件事上,持觀望態度。
這令劉備不能理解。
他們剛剛打完袁術,徐州疲敝,實在不宜再起兵戈。
因爲真實的古代戰爭,它不是地圖填色遊戲,只要打下一個城池,那個城就真的屬於你了。
你的實力就真的會馬上翻倍。
就好比現在劉備要是跟曹操開戰,即便拋開一切條件,假如說一年時間就真的能把曹操滅掉。
併吞並掉曹操的所有地盤。
那麼劉備還剩一年,準備對抗袁紹的時間。
但劉備的實力卻不見的在保持原有徐州的地盤,準備兩年的時間強。
打下一個新的地盤,你唯一能馬上得到的只有戰略縱深。
想把它轉化成自己的力量,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其中,包括但不限於。
軍事上,殘餘勢力要圍剿。
內政上,行政管理要恢復,原有官吏要重新配置。
民生上,要統一配給物資,戶籍要重新管控,生產需要恢復,基建要重新建設。
治安上,難民要安頓,武器要收繳,交通要恢復,不然都會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這也是爲什麼漢初三傑裡面,劉邦會把蕭何排在第一的原因。
原文叫,“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
“高祖曰:‘善,’,於是乃令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當時有很多人不服,認爲蕭何的功績不如韓信、張良。
於是劉邦便回覆說,“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在劉邦看來,除了蕭何外,其他人都是功狗。
現在老劉剛剛打下九江,爲了消化這塊富庶的地盤,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將之從放血槽,轉化爲加血包。
所以這期間,老劉是不想起任何兵事,安心休養民生的。
更別提遠在荊州的戰事,補給線拉太長,損耗極大。
徐州從中根本得不到多大的好處。
“我並不是要主公,發兵南陽,支援曹操。”
李翊開口解釋,“而是要聲援曹操,支持他征討張繡。”
“哦?軍師此話是何意啊。”
劉備一挑眉,對李翊的這個安排更加不能理解。
其實他直接不插手此事,就基本等於是默許曹操攻打南陽了。
爲什麼還要專門聲援他,多此一舉?
非要說的話,聲援曹操就是一個表態。
但這無疑會讓荊州牧劉表的面子上不太好看。
畢竟張繡是劉表請來的外州客將,劉備又與劉表有明面上的友好關係。
何必非要把事做絕,得罪劉表呢?
直接持觀望態度,曹操、劉表兩家都不得罪不好嗎?
“此事,翊亦是權衡許久,才做此決定。”
李翊皺著眉,耐心解釋。
站在穿越者的角度上看,曹操征討張繡的結果,可能會以失敗告終。
那麼,站在徐州的視角看。
徐州還有老劉,到底需要曹操在宛城之戰得到一個怎樣的戰果?
曹操是將來對抗袁紹最爲重要的盟友,他肯定不能死。
但是,假如未來真的打敗了袁紹,兩家同時瓜分河北之地。
那麼毫無疑問,到時候曹劉兩家就是天下間最爲強大的兩家諸侯。
這對老劉而言,無疑是擊敗一個強敵,又樹立了一個新的強敵。
那麼,如果能在宛城桃色事件中推波助瀾,讓它順勢發展。
使老曹一炮害三賢,便能在曹營中埋下一顆雷。
這其中,對曹營最重要的還是曹昂和典韋。
典韋對曹操而言,是一位樊噲級別的猛將。
李翊挺喜歡他的,但各爲其主,當以國家大事爲先,不能因私廢公。
既然他不能爲劉營所用,那就只能將之殺死。
只有盡全力殺死敵人,纔是對敵人最大的尊重。
不過,
即便損失了典韋,對曹操而言,也無非就是營中少一位猛將罷了。
不至於說傷筋動骨,從此就一蹶不振了。
真正對曹營有巨大影響的,還是曹昂。
他如果不死,毫無疑問是曹家未來的繼承人。
而偏偏曹昂這人能力還很強。
曹昂二十歲就舉孝廉,常年與曹操在外征戰。
長期以來,有賢名,又有軍功。
用曹丕自己的話說,就是,“家兄孝廉,自其分也。”
意思是如果曹昂在的話,自然繼承這個位置的就是他。
除此之外,還有曹昂的身份。
只需記住一點,嫡長子這個身份在三國大於一切。
漢末時代,絕大部分士族都具有嫡長觀念。
曹昂尊丁夫人爲母,既是嫡子又是長子。
在曹昂面前,曹丕、曹植一律定義爲庶出。
並且由於曹昂是嫡獨子,所以曹家、夏侯家、丁家,三駕馬車都會全力支持他的。
自然曹營之後也不會再有奪嫡之爭,更不會有權力內耗了。
李翊在權衡完利弊之後,還是決定要埋下這顆雷。
因爲曹家的奪嫡之爭,至少要等個七八年後纔會變得顯著。
而要完全滅掉袁紹,及消弭掉他在北方的勢力與影響力,至少也要花個七八年的時間。
也就說,真正等到曹劉兩家決裂的時候,李翊埋下的這顆雷差不多就會發力了。
曹家奪嫡鬥爭的激烈程度,並不比袁紹輕多少。
曹操都屬於是鑽了袁家內鬥的空子,才擊敗了袁氏,統一北方。
曹丕一直是曹操的備胎。
像曹衝死時,曹丕寬慰曹操,曹操非但不領情,反而說道:
“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一語道破曹丕的備胎本質。
而後來曹操爲了扶持曹植,打壓曹丕,使得曹營黨派分化嚴重。
到了晚年時,曹操最後又決定選曹丕,又開始大量剷除曹植的勢力,爲曹丕繼位鋪路。
中間曹營權力的內耗,政權的動盪,都是對曹營自身實力的削弱。
一個陣營,最需要的就是政權穩固,禁止內鬥。
而曹昂的存活,就對曹營很關鍵了。
不過,
隨著李翊的到來,歷史線、時間線的變動,蝴蝶效應的影響。
曹操征討張繡,還會不會觸發一炮害三賢的桃色事件,需要打一個問號。
所以,爲了保證此事的順利。
李翊決定推波助瀾,幫老曹一把。
曹操這個人就屬於順風局愛浪,容易驕傲自滿。
歷史上征討張繡的他,不僅平定了兗州內亂,還進兵了豫州,迎了天子到許縣去。
雖然這個位面的曹操,沒有歷史上優勢那麼大。
但他同樣佔據了豫州大量的土地,還與劉備聯手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袁術,瓜分了他的淮南領土。
完全有驕傲自滿的資格。
同時,
歷史上的張繡是因爲見著曹操勢大,所以一開始才選擇投降的。
曹操不戰而勝,愈發驕縱,瞧不起張繡。
所以,
如果徐州能夠聲援曹操,支持他征討張繡。
那不僅曹操會更加有信心,張繡那邊見曹操還有徐州支持,就更要不戰而降了。
這時候,不信曹操還會把張繡放在眼裡,不把他逼反纔怪。
“我徐州除了聲援曹操之外,可以再資他一些錢糧。”
“一來表明我徐州態度,二來也助曹操戰事順利,三來兩家親善,方便將來共抗袁紹。”
李翊只說支持曹操是爲了加強曹劉同盟,方便將來共抗袁紹。
至於暗中埋雷不說,是因爲這種事件偶然性太強。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沒有人能夠百分百確定,這種事是不是一定觸發,死的又是不是一定是那幾個人。
只能夠順勢而爲。
況李翊也不希望曹操敗得太慘,以免將來打袁紹時拖徐州後腿。
所以就只給些錢糧,幫他回口血。
劉備也認爲袁紹目前是心頭大患,曹操的力量不可或缺。
資他些錢糧也無妨,遂從李翊之言。
召曹使入見,言明徐州願資助曹操些許錢糧,外帶百十斤鑌鐵,以盡同盟之意。
曹使聽後,大喜過望,他萬沒想到此次出使如此順利。
原本曹操交給他的任務,就是要劉備和徐州保持中立,不要干擾他打南陽就行了。
結果徐州的反應喜人,劉備不僅支持曹操,還送錢送糧,真是大善人吶!
曹使連連謝恩,帶著錢糧,歡歡喜喜的回潁川去了。
見了曹操,備言劉備的善言。
曹操聞言,亦是又驚又喜。
“劉備竟如此厚道?”
曹操捋著鬍鬚,微一沉吟。
旋即喜出望外,對衆人吩咐道:
“此天助我也!張繡旦日可破。”
“傳我令,命淯水的夏侯惇即刻動身,攻打宛城。”
“我大軍三路而行,隨後便到!”
衆將領命而去。
程昱出言諫道:
“聽聞劉玄德與劉景升暗通款曲,互爲貿易,今我大軍攻劉表南陽。”
“劉備非但不插手,反而資我以錢糧,何也?”
曹操撫須笑道:
“仲德忒也多心,今袁紹勢大,我兩家合力抗袁,互爲脣齒。”
“我欲先除西南之患,若不滅張繡,將來袁紹發兵,則南陽一路必爲我掣肘。”
“若我掣肘於南陽,則劉備亦受我掣肘,不能相抗袁紹。”
“只有我兩家合力,方能抵河北之兵。”
“今徵張繡,劉備支援,又何見疑?”
微微一頓,又道:
“況我知劉備此人,素來厚道。”
“豈能在送我錢糧,聲援我潁川之後,又發兵襲我兗州?”
“如此,豈不有失人心嗎?”
曹操否決了程昱認爲劉備是想麻痹自己,可能搞偷襲的想法。
在他看來,劉備既然在這件事上已經表明了態度,就沒道理中途反悔。
假如真背刺了自己,把他逼急眼了,那就魚死網破,真的投靠袁紹去了。
程昱心中卻隱隱有些不安,道:
“劉備固然厚道,但其軍師李翊如何?”
“此人深有城府,頗具韜略,他會如此好心嗎?”
曹操眯起眼睛,沉聲說道:
“縱然是李子玉主張送我錢糧,也斷不能是爲了害我。”
程昱默然不能答,因爲事實就是如此。
你要征討張繡,問徐州的態度。
徐州不僅支持你,還送給你錢糧。
你卻說徐州不懷好意,這不是白眼狼是什麼?
程昱只能是諫道:
“劉備終不爲人之下,生平未嘗得水。”
“今有李翊輔佐,是蛟龍遇雨,升騰九霄。”
“明公可切記要防備。”
曹操笑道:
“吾豈不知劉玄德之志?”
“此虎雖不能不除,卻獨不能如此除之。”
“方今正用英雄之時,不可爲一人,而壞兩家盟約。”
“若袁紹舉大軍渡黃河,憑我一家之力,能拒河北否?”
程昱答不能。
“那便是了。”
曹操拍了拍程昱的肩膀,正色說道,“河南之地,獨我與劉備兩家可以抗衡袁紹。”
“若在此期間,我兩家相互內鬥,反倒叫袁紹坐收漁翁之利。”
“到時候,袁紹只需將一路之兵,不費吹灰之力,便將我河南之地盡數收入囊中。”
程昱陷入沉默,對曹操的這番理論無法辯駁。
袁紹的強大,是不言而喻的。
用史書的原話講,就是,
——“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衆。”
尤其冀州號稱九州之首,這個說法來源於夏朝。
夏朝大禹治水,就是從冀州開始的。
其物產之豐富、人口之稠密、兵源之充足,都堪稱是天下之最。
別說劉備沒有信心,就是曹操自己此刻都沒信心敢跟袁紹打。
曹操原本是想著滅了劉備,一統徐州,然後定豫州,收關中。
統一整個河南之後,再發育幾年,然後才和老大哥決裂。
可現在的問題是,他滅不了劉備,劉備短時間也滅不了他。
而時間又不等人。
那就只能是兩家合作,一起對抗袁紹了。
隨後,
曹操親自提兵,點齊猛將,以及重點培養的繼承人曹昂,出征宛城。
……
卻說,宛城守將乃是涼州武威人張繡。
自其叔父張濟死後,他便接管了他的部隊,並接受了劉表拋來的橄欖枝。
帶著部隊,屯於宛城。
早有探馬將曹操領兵來犯之消息,報與張繡。
言說曹軍先鋒大將夏侯惇,已領兵至淯水下寨,而曹操大軍不日便要到。
淯水離宛城不遠,形勢不可不謂危急。
張繡聞言大驚,急召賈詡過來商議。
“文和先生,當初先生勸我接收劉表招攬。”
“今方至宛城,曹操便領兵來犯。”
“以我手中人馬,可擋曹操大軍否?”
張繡與賈詡的關係是非常好的。
賈詡此前依附於段煨,但段煨對他頗有猜忌。
因此賈詡爲了自保,纔來轉頭他的武威老鄉張繡。
而張繡對賈詡的到來是非常高興和興奮的,專門進行了“子孫禮”。
出於對賈詡的尊重,張繡第一時間徵詢了賈詡的意見。
賈詡正色分析道:
“曹操善於用兵,帳下文臣武將,又都能征慣戰。”
“今親舉大軍臨淯水,分三路而來,足見其勢之大,不可與敵。”
微微一頓,又蹙眉道:
“聽聞此次出征,徐州劉備還特資以曹操錢糧,可見徐州與曹操關係密切。”
“結合去歲兩家共伐袁術來看,曹劉兩家的確締有盟約。”
“袁公路四世三公,虎踞淮南,兵精糧足,亦爲曹劉兩家所破。”
“今將軍收攏殘兵,依附劉表本爲權宜之計。”
“劉景升納將軍於南陽,無非是想讓將軍替他看守北方門戶而已。”
“將軍又何必當真爲劉景升賣命?”
張繡一時默然,賈詡說的對,他依附於劉表,本就是暫求個安身之處罷了。
劉表想拿他當槍使,替他守門,哪有這般美事。
“那依文和先生之意,我當如何?”
張繡問。
賈詡撫須道:
“今令叔已故,劉表之軍又不足爲靠。”
“依在下看,莫如舉衆投降。”
什麼!?
張繡陡然驚起,大聲道:
“難道先生是要我,到曹操帳下,去做一個低眉順眼的敗軍之將?”
賈詡搖了搖頭,示意張繡冷靜。
張繡亦覺失禮,重新坐下,緩和語氣說道:
“先生如有良策教我,煩請明言相告。”
賈詡一挑眉,循循善誘,問道:
“今天下崩壞,羣雄並起。”
“將軍以驍武起於涼州,欲面天下以求何物?”
這……
張繡被賈詡這個問題給問住了。
他與呂布一樣,都起於邊境。
而邊境武夫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缺乏政治目標。
呂布缺乏政治目標,沒有人提醒他。
張繡同樣缺乏政治目標,但是賈詡此刻給他點破了。
“亂世之中,誰又能夠自保呢?”
張繡嘆一口氣,“我自幼習武,只求將來能爲國效力,若能拜將封侯,榮妻蔭子,誠爲幸事。”
“奈何今朝綱崩壞,王業偏安,吾亦不知該去往何處。”
“只求能得一安歇之地便好。”
張繡道明瞭自己的政治目標,他想拜將封侯,但是沒這個機會。
今天下諸侯互相共伐,他只求在混戰之中保全其身便好。
善……
賈詡一頷首,有條不紊地爲張繡分析道:
“今袁本初龍驤虎步,雄踞河北,有一統天下之勢。”
“曹司空與劉將軍虎踞河南,有相抗河北之勢。”
“荊州劉表有名無實,好謀無斷,無能爲也。”
“益州劉璋乃守戶之犬,誠難爲大事。”
“若將軍想要自保,就得在袁、曹、劉三家中擇選其一。”
“然袁紹勢大,將軍若投之,必不能爲其重用。”
“且河北距南陽離得遠,若南陽有急,袁紹必不能救。”
“而曹司空治所潁川毗鄰南陽,他此次發兵,只爲解除西南之患。”
賈詡站起身來,走到張繡跟前。
眼眸中閃過一絲狡黠,向他獻策道:
“我等可舉衆向曹操投誠,然後秘使人聯絡徐州劉備,向他示好。”
“在曹操、劉備之間,兩邊下注。”
“劉備面上雖爲曹操盟友,但此盟約非是牢固不可破。”
“若能在曹操西南安置一勢力,劉備斷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到時候徐州從中干預,我等便能夠保全南陽之地。”
“而曹操既已收降我衆,又礙於曹劉同盟之宜,斷不會爲此撕破臉皮。”
賈詡說著,伸手向張繡比了個三根手指頭,笑道:
“誠如是,曹操可解除西南之患,劉備可收一附庸,劉表並未損失南陽之地。”
“三家都不得罪。”
“而將軍,也能保全部衆,安心屯於宛城。”
“此所謂,亂世立生之道也。”
賈詡本就是一個自保高手,張繡勢力弱小。
被諸多諸侯包圍在一起,要想自保的話,就必須左右逢源,遠交近攻。
這也是小國的安身處世之道。
張繡聞言大喜,上前執賈詡手,感激說道:
“文和先生之言,真令我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
“既如此,我先遣使至徐州,拜見劉將軍。”
賈詡頷首,“既如此,須要快。”
“在劉備插手此事之前,將軍切要忍耐,不可爲一時之氣而亂了大事。”
張繡連連點頭,讓賈詡放心。
……
話分兩頭,
卻說曹操領兵趕至淯水,與夏侯惇會軍一處。
他身邊跟著曹昂。
此子孝順忠謹,能征慣戰,曹操走到哪都把他帶在身邊。早已將他作爲自己的繼承人。
這日,曹操領著曹昂行軍於一處樹林。
見著一顆大樹壯於林中,乃停步問道:
“昂兒,汝且說此樹若長爲這般茁壯,需費多少年月?”
曹昂正色答,“少說百年。”
曹操又問,“那麼砍倒它須要多久?”
曹昂彎脣笑道,“依孩兒看,半個時辰足矣。”
曹操蹙眉,沉聲慨嘆道:
“是也,百年經營,頃刻間便能化爲烏有,世事就是如此。”
“創業難,守業更難,昂兒須知吾能有今日,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無一錯版本!
曹昂頷首,拱手道:
“父親教誨,孩兒謹記。”
正說間,夏侯惇催馬來報。
“主公!宛城那邊傳來消息,張繡願舉城向我軍投降!”
曹操聞言大喜,放聲笑道:
“……哈哈哈,此天助我也!”
“我大軍到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取。”
“順吾者生,逆吾者死,張繡知此理,故不戰而降也!”
曹操本就自信樂觀。
這兩年的擴張速度的確很快。
不僅平定了兗州內亂,還佔領了豫州大量土地。
前不久又與劉備聯手迎奉了天子王駕,封三公之位。
滅袁術,侵淮南之土。
曹操正是志得意滿之際,出征張繡前,本就信心十足。
又得了徐州劉備的支持,送了些錢糧過來。
這種順風局,曹操真不知道該怎麼輸。
“傳吾令,全軍速速進發宛城!”
一聲令下,大軍拔營,進發宛城。
張繡領著手下人,親自出城迎接曹操。
曹操領軍趕到,張繡手捧印綬,躬身敬道:
“建忠將軍、宣威侯張繡,見過曹司空。”
張繡雖然向曹操投誠,但又刻意將自己的官位、爵位喊出來。
這都是他此前跟隨叔叔張濟在長安時,博得的官位,是朝廷敕封的。
言外之意,自是希望曹操能夠稍微尊重一下自己。
自己好歹也是漢廷宣威侯,不要讓自己在手下人面前太過難堪。
而曹操聞言,面色雖然如常,然心中實怒。
暗道一敗軍之將,怎敢在吾面前擺譜?
只揚鞭一指,淡淡道:
“可將印綬拿下。”
話落,下人從張繡手中取過印綬。
張繡未及反應,曹操的話語還在繼續。
“張將軍可在前頭牽馬引路。”
“什麼……我……?”
張繡一愣,滿臉不可思議的看向曹操。
正要出聲拒絕,卻被身旁的賈詡抓住衣袂,衝他凝眸搖了搖頭。
張繡握緊成拳,強忍心中屈辱,上前執起馬轡,走在前頭帶路。
曹操大笑,揮手引諸將士入城。
曹兵將士無不趾高氣昂,昂首走路,正眼也不看宛城守兵。
衆士兵見此,無不咬牙切齒。
有士卒只恨得牙癢癢:
“曹兵如此傲慢,視我涼州無健兒耶?”
另有士卒無奈勸道:
“今將軍既已向曹操投誠,我等只管應下便是。”
那士卒忿忿道:
“似這般屈辱受降,某情願與曹兵戰死!”
一時間,這種鬱悶憤怒的情緒,很快傳遍了宛城全軍。
曹操入宛城後,只引本部部曲,入駐宛城。
其餘大軍則分屯於城外,寨柵聯絡十餘里。
一住數日,曹操每日飲酒作樂,只覺乏味。
總覺得心裡少了點什麼。
遂環顧左右說道,“此城中可有妓女否?”
曹操之子侄曹安民當即理解其意,乃俯於曹操身前,低聲說道:
“昨晚小侄窺見館舍之側,有一婦人,生得十分美麗。”
“問之,乃張繡亡叔張濟之遺孀。”
哦?
曹操一挑眉,又問,“果真十分美麗?”
“頗有韻味。”曹安民信誓旦旦答。
“善!”
曹操脣角微微翹起,露出一抹淺笑,“汝可帶五十甲士,與我取來。”
侍衛典韋在一旁說道:
“主公,張濟乃張繡之叔,新近辭世。”
“若冒然納之,恐怕……”
曹操聞言大笑:
“張繡如何,一個敗軍之將,趕馬引路之徒。”
“也配發怒?敢對吾有所不滿乎?”
“安民可速去,與我將人取來。”
曹安民領命,即帶人闖入館舍。
曹兵跋扈,衆人皆不敢攔,任由曹安民將人帶走。
曹操見著取來之婦,果然美麗豐腴,遂問其名諱。
婦人自報了家門,乃張濟遺孀鄒氏也。
曹操眯起眼睛看她,又問道,“夫人識我否?”
鄒氏欠身答,“久聞曹司空威名,今夕幸得瞻拜。”
曹操又是一笑,故作威勢道:
“吾爲夫人之故,才肯納降張繡。”
“若不然,張氏滅族矣。”
鄒氏畏懼曹操威勢,只得再拜,“實感將軍再生之恩。”
曹操見鄒氏性子柔順,更加歡喜。
“今日得見夫人,乃天幸也。”
話落,上前執住鄒氏之手,道:
“不知夫人今宵願與我同席共枕否?”
“若得順從,之後帶汝還許,安享富貴,何如?”
鄒氏喏喏道:
“妾能侍奉將軍,乃三生有幸。”
“只是久住城中,妾侄必然生疑,也恐外人議論。”
曹操哈哈笑道:
“夫人所言有理,明日我便與夫人同去城外寨中安住。”
“今晚且留宿在此,何如?”
鄒氏只得應聲而從命。
曹操命人將鄒氏請入屋內,正要屏退下人。
曹安民上前提醒曹操道:
“今納鄒氏,張繡必然懷恨於心。”
“雖然如此,也得防備。”
曹操此刻急等著做事,有些不耐煩道:
“那安民有何建議?”
曹安民說道:
“我聞張繡麾下有一健將,名曰胡車兒。”
“此人力能負五百斤,日行七百里,世之異人也。”
“勇貫張繡之軍,其人貪財。”
“何不賜其黃金,將之收買,用爲爪牙,也好防備張繡。”
曹操聞言一頓,將心中慾火強行摁下。
“吾亦久聞胡車兒之勇,若能用之,再好不過。”
沒錯,演義裡胡車兒盜戟的故事是虛構的。
歷史上的曹操確實是看上了胡車兒之勇,打算將之收買。
畢竟睡他人之妻,用他人之人,世間還有比這更美好的事嗎?
“安民之言甚善,此事亦交由你去辦。”
“可賜其黃金百兩,言吾相敬之意。”
喏……
曹安民領命而去。
曹操則咧嘴大笑,入了臥房。
不表。
很快,鄒氏被接到曹營中的消息,很快傳進了張繡耳朵裡。
張繡聞言大怒,“曹賊欺吾太甚也!”
遂拔劍,欲找曹操理論。
賈詡趕忙將之攔住,連連勸道:
“將軍息怒,將軍息怒,小不忍則亂大謀。”
張繡怒道:
“難道先生要吾甘受此奇恥大辱不成?”
“有人淫辱嬸孃,汝能無動於衷乎?”
“先生此前勸我暫時依附曹賊,此賊卻視我爲無物!”
賈詡勸道:
“派去徐州的使者尚未歸還,將軍切要忍一時之忿。”
張繡咬牙恨道:
“與其將希望寄託在劉備身上,倒不如叫那曹賊見識見識我涼州兒郎,不是好欺負的!”
正說間,又有密探來報。
“稟將軍,有人看到曹營中人,暗送黃金於胡車兒。”
“什麼?”
張繡尚未從嬸孃被淫辱的事件中回過神來,又聽到曹操竟暗自收買他軍中大將。
“先生,你聽見了嗎!”
張繡怒不可遏,嘶聲大吼:
“曹賊淫我嬸孃,賄我大將,如此防我辱我,我豈能無動於衷!”
賈詡聞言,亦忍不住嘆一口氣。
對曹操此舉頗爲失望。
張繡見賈詡默然不答,遂起身道:
“此事先生休管,我自去找曹操拚命去!”
說罷,便要命人點兵點將,攻打曹營。
賈詡慌忙將張繡攔住,勸道:
“如今曹操移居城外寨中,又有猛將典韋中軍宿衛。”
“他人非奉呼喚不許入內,如此裡外不同,防範嚴密。”
“倘若莽撞,後果不堪設想。”
張繡便道:
“先生既如此說,定然有計教我。”
“繡洗耳恭聽。”
賈詡乃喚張繡至近前,低聲向他授予密計。
張繡聽罷連連點頭,欣然從之。
……
次日。
張繡親自出城外,來到曹操大營,請求見曹操。
曹操每日忙著與鄒氏行周公之禮,又恐爲張繡撞破此事,遂不欲見他。
命人回絕了張繡的請見。
然張繡卻道:
“曹公既不願見我,可將我之來意說與曹公聽。”
“我欲將大軍駐于山上,懇請曹公應允。”
下人將張繡的意思告訴曹操。
曹操巴不得張繡離得遠遠的,欣然同意。
隨後,張繡又懇求曹操道:
“我軍車輛太少,物資裝備難以運輸。”
“可否將物資裝備都穿戴在士兵身上?”
張繡言語近乎乞求。
此時曹操正志得意滿,並未想太多,看張繡態度如此卑微,便同意了他的請求。
張繡連連頓首謝恩。
隨後,張繡找到賈詡,說道:
“果不出先生所料,曹操竟真同意我軍士兵披甲上山。”
“接下來,該怎麼做?”
賈詡道:
“預先備好弓箭,甲兵,告示各寨。”
“準備好後,即刻攻打曹營。”
張繡從其言,是夜於二更時分,率軍殺入曹營,天價放起火來。
曹操此時正於帳中與鄒氏尋歡作樂,忽聽帳外人喊馬嘶。
趕忙下牀穿衣,命人探查。
士卒回報說張繡謀反。
曹操未及反應,忽見得四下裡火起,急喚典韋入帳。
典韋衝曹操拜道:
“主公,張繡帶兵殺進來了!”
曹操大驚,當即在典韋護送下出了營帳。
只聽得金鼓喊殺之聲,涼州之兵已經殺到。
涼州之兵大是驍勇,由於準備充足,殺了曹兵一個措手不及。
兼之這幾日涼州之兵備受曹兵之氣,尋思報仇,是以個個悍不畏死。
曹兵一時不能擋,被涼州軍殺散。
典韋急掣歩舞戟,攔住去路,衝曹操大喊:
“主公可速去,此處有吾擋之!”
說話間,曹昂、曹安民已經趕到。
“父親,孩兒將您的絕影馬帶來了,可速速上馬!”
曹昂高聲大呼,招呼曹操上馬。
曹操當下也顧不得許多,在兒子、侄子兩人的擁護下,匆匆上馬。
那邊張繡高聲大喊:
“休要走了曹賊!”
無數涼州軍馬,各抵長槍,搶入寨來。
典韋暴喝一聲,突入陣中,揮動雙戟,亂砍亂殺。
一連砍死二十餘人,奮力打退追趕的騎兵編隊。
騎兵方退,步軍又到。
兩邊槍如葦列,一擁刺向典韋。
典韋抖擻精神,奮力廝殺,遂披槍傷數十處,兀自死戰。
衆涼州軍這才畏懼典韋之勇,不再敢上前接戰。
於是,軍中將領即命人遠遠以弓箭射之。
一時間,箭如驟雨。
典韋將雙戟舞得密不透風,箭矢一時傷他不得。
一輪箭罷,二輪箭驟至。
冷不防一支箭矢正中典韋肩胛骨,典韋吃痛,臂膀少力。
只這一瞬猶豫,腹部又捱了兩箭。
然後,便是三箭、四箭、五箭……
無數箭矢射在典韋身上,典韋大叫數聲,仍舊立在原處,血流滿地。
衆涼州兵見典韋殺不死,無不駭然,不敢上前
唯張繡提劍趕來,走至近前,觀之。
典韋雖雙目圓睜,屹立不倒,然已死了半晌,早沒了氣息。
遂一劍將之砍倒在地,回首衝諸軍士喊道:
“典韋已死,速殺曹賊!”
涼州軍士氣大振,紛紛從典韋屍首上踏過去,追趕曹操。
那邊曹操得典韋擋住寨們,在子侄的護送下得以上馬奔逃。
涼州精騎,多騎大宛良馬,很快趕上。
雖是黑夜,只拈弓搭箭,尋聲射去。
曹安民所乘之馬最劣,走在後頭,爲羽箭所中。
馬兒吃痛,將曹安民摔落下來。
步軍趕上,就地將曹安民砍爲肉泥。
騎兵接著追趕,連連放箭。
曹操右臂捱了一箭,馬兒亦中了三箭。
虧得這是絕影良駒,熬得痛,走得快,負痛奔逃。
剛剛趕至清河水邊,曹操大呼一聲,縱馬掠過河岸。
不想被涼州軍一箭射中馬眼,絕影哀鳴一聲,撲倒在地。
連同曹操一併摔落於馬下。
曹昂見此,慌忙下馬將曹操救起,道:
“父親快上馬!”
說著,扶著曹操上了自己的馬。
這時,又是一箭射來。
正中曹昂後心。
“昂兒!”
曹操見曹昂中箭,驚聲大吼。
曹昂強忍痛楚,用盡全身力氣,拍打馬臀,將之驅走。
背後箭雨趕至,將曹昂亂箭射死。
曹操上馬急奔,正碰上夏侯惇的軍馬。
夏侯惇忙道:
“吾聞寨中有變,特來救應。”
曹操長舒一口氣,總算得以走脫。
趕忙命夏侯惇,帶軍回去救典韋、曹昂、曹安民。
夏侯惇急忙會合諸將,收集殘兵,趕回去救援。
經過一夜拚殺,總算搶回了典韋、曹昂、曹安民三人的屍首。
只是三人俱已身死,無一人生還。
夏侯惇倍感痛心,猶豫一下,還是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曹操。
“唔!!!”
曹操聞得三人俱死,只覺兩眼一黑,頭疼難當。
大叫一聲,昏倒在地。
衆將士急忙將之救起,帶回營中。
不表。
……
“好棋!”
徐州下邳,劉備難得偷閒,正與李翊對弈。
“軍師這步棋走得好啊,一連吃我三枚棋子。”
“此局備可真不知該如何破解了。”
劉備望著棋盤上的死局,眉頭緊皺,想不出破解之法來。
李翊彎脣笑道:
“一步不慎,滿盤皆輸。”
“用兵之道,亦是如此,”
“大凡用兵,若敵人不誤,則我師安能克哉?”
“譬如弈棋,兩敵均焉,一著或失,竟莫能救。”
“是古今勝敗,率由一誤而已,況多失者乎!”
劉備慨嘆道:
“……是啊。”
“失誤一次,便容易滿盤皆輸,何況一連失誤數次。”
“軍師之金玉良言,備謹受教。”
旋即又看了眼窗外景色,見落霞與孤鶩齊飛,不覺心生感慨。
站起身來,嘆道:
“不知爲何,備今日心情意外的很好。”
李翊亦起身,走至劉備身前,與他同賞美景。
“……興許有好事發生呢。”
劉備正要說世間哪來這麼多好事。
忽有人報,宛城使者求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