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臨江仙赤壁懷李子玉

卻說李翊於西陵口,設壇借風。

至三更時分,果然東風大作,直唬得齊軍、吳軍將士駭然不已。

以諸葛亮、陳登爲首的衆將急忙找到李翊,諫言道:

“今東風既起,戰機不可失。”

“丞相宜早下令,發動進攻。”

“若使風至曹軍處,曹賊必解開鎖鏈,我軍失戰機矣。”

李翊乃道:

“當得一先鋒將,乘火船,去克曹軍。”

話落,以甘寧爲首的淮南將領,齊齊請戰。

若說馬上廝殺,他們確實不如江北人。

可要說在江南弄水玩潮,奪船登板,那他們無人可敵。

而面對一衆驍勇悍將的主動請纓,李翊並未點選任何一人。

只謂諸葛亮說道:

“吾有二人薦於督帥,若使他們出戰,必獲成功。”

此言一出,衆人都在那裡想,這麼多悍將李翊都沒看上。

究竟是哪兩個人,竟有能力承擔此次決戰的先鋒任務?

“蔡中、蔡和!”

話落,二將應聲而出。

“今欲破曹,非火攻不可。二君可願率火船爲前導?”

二蔡聞言,對視一眼,臉上皆有畏難之色。

兩人伏地請道:

“魏軍水寨森嚴,若事不成,恐誤丞相大事……”

一旁的陳登聞言,厲聲拍案,叱道:

“豎子何怯!曹軍鐵索連環,正爲火攻設耳!”

二人伏地,不敢頂嘴陳登。

李翊乃親自酒觴酌之,溫言對二人道:

“……汝等但依計行事即可。”

“功成之日,爵祿不少。“

“況曹操今不知汝二人已降我軍,若此次前去,曹操不疑。”

“待用火船燒着其連艦,吾大軍隨後趕來,破之必矣。”

二將這才領命,依照李翊吩咐,先使人發書至曹軍處。

送至長江邊,其書略曰:

——“臣蔡中、蔡和頓首再拜,謹呈魏公麾下:”

“臣等自受命潛入齊軍以來,夙夜憂懼,如履薄冰。”

“今探得齊軍機密,不敢不報。”

“李翊已暗結江東,欲於今夜,舉全軍來攻明公。”

“臣等竊聞此訊,肝膽俱裂。”

“念明公厚恩,豈敢坐視?”

“然李翊多疑,帳下耳目衆多,恐事泄遭戮。”

“故佯裝督糧,奪快船三十餘艘,自夏口夜遁。”

“今泊烏林上游三十里蘆葦深處,望丞相速遣輕舟接應。”

“若得面陳,願獻齊軍作戰詳圖,並指認江東細作。”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伏惟明察!”

“臣蔡中、蔡和泣血再拜。”

“建安十一年,冬十一月。”

曹操得蔡中、蔡和之書,急聚衆文武商議:

“今吾在長江邊,水軍已成。”

“連破淮南、東吳水軍。”

“蔡氏兄弟又發書來說,李翊欲趁今晚,傾力來攻。”

“孤欲迎戰,公等以爲如何?”

程昱諫曰:

“李翊多詐,前番連連挫敗,今反而傾力來攻。”

“明公不可輕信。”

曹操一捋鬍鬚,道:

“李翊雖然多詐,然吾之水師已成。”

“未有懼怕之理,縱然不敵,亦可退回江陵。”

在曹操看來,如果前番自己戰勝齊軍,是李翊故意示弱。

好讓自己輕敵,誤以爲水軍練成。

那麼大不了就是輸了,退回江陵去。

因爲即便兩邊戰力可能會有差距,但絕對不至於說能夠被一戰全殲。

可如果曹操賭贏了,蔡中、蔡和當真盜得齊軍軍要。

那麼曹操便能一舉擊破孫劉聯軍,將江南吞併。

雖然縫合不了失去河北的傷口,但江南人的血,足以爲他續命!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曹操決定還是賭這一把。

他不相信自己賭輸了,就會失去整個荊州。

於是,曹操上馬先看沿江旱寨,次看水寨。

乘大船一隻於中央,上建帥字旗號。

兩傍皆列水寨,船上埋伏弓弩千張。

曹操坐於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數百人,皆錦衣繡襖,荷戈執戟。

文武衆官,各依次而坐。

曹操遙望江對岸,謂衆人說道:

“孤今年五十有二矣,自與劉備爭雄以來,已歷十二年。”

“此戰若勝,得了江南。”

“以江南之地,並豫州之土,可吞徐州。”

“屆時劉備失其所倚,天下當吾有也!”

衆人趁着酒興,紛紛拱手拜道:

“劉備、李翊,皆螻蟻耳,必非曹公敵手!”

“今爭江南正是拼命之時,而劉備只遣一後生,並五萬之兵下江南。”

“而水戰之兵只有三萬。”

“其雖有東吳水軍相助,然孫氏據江東已歷三世,絕非劉備之鐵腕助力。”

“兩家早晚生隙。”

“反觀明公,並荊襄八郡,蔡氏歸附、獨攬荊州大權。”

“羣雄並起,豪傑逐鹿,天下必歸明公!”

衆人不吝讚詞,對着曹操就是一番吹捧。

但大夥兒也不算無腦吹。

他們提到了一個關鍵點,就是爭江南是要命的時候。

而面對如此重要的戰略之地,劉備卻未引起高度重視。

不是不重視,是高度重視。

劉備所能動員的兵馬,絕不止五萬,但只遣了五萬人下江南。

中間又怕壓不住各派,有意扶持新人上位。

如此瞻前顧後,畏手畏腳,投鼠忌器。

天時地利人和皆不佔,其敗北之狀可見也。

所以衆人也算是有理有據地拍曹操馬屁。

主要是因爲曹操這幾年在與劉備的交鋒中,連番受挫,自信心大不如前。

衆人也開始時常鼓勵曹操,盼他能夠打起精神。

曹操聽罷,果然受用。

正好水軍都督毛玠詣帳下,報說大小船隻皆已搭配連鎖停當。

旌旗戰具,一一齊備。

只等魏公調遣,隨時準備進兵了!

曹操大喜,至水軍中央大船上坐定,

喚集諸將,各各聽令。

水旱二軍,俱分五色旗號。

水軍中央黃旗,毛玠統領。

前軍紅旗,曹休統領。

後軍皁旗,呂虔統領。

左軍青旗,荊州降將文聘統領。

右軍白旗,呂通統領。

馬步前軍紅旗,郭淮統領。

後軍皁旗李典,左軍青旗樂進。

右軍白旗曹仁。

水陸路都接應使:夏侯惇、曹洪。

護衛往來監戰使:李通,曹真。

其餘驍將,各依隊伍。

這套陣容,已是曹操能動員出的最全面,最強大的陣容了。

曹操這個人就是這樣,他始終相信一個真理:

古之成大事者,莫不爲之獻上一切!

曹操不是沒有打過逆風局。

江南之戰目前的情況非常特殊。

從戰場形勢上講,魏軍佔優勢,齊軍落下風。

而從整體的戰略上講,魏國落下風,齊國盛極一時。

對於曹操來說,打輸了赤壁之戰,將徹底失去與齊國爭雄的機會。

而如果打贏了,成功吞下江南之地,則能夠與齊國回到同一個起跑線上。

反觀劉備呢?

赤壁之戰打輸,無非就是退回江北。

他本身也沒有在江南之地投入太多兵力。

就算打出了建國以來的最醜陋戰績,江南軍全軍覆沒。

那劉備依然還有徐州軍、青州軍、河北軍,幽州軍,遼東軍。

當然,這些軍隊只有青徐冀三州的兵力是主力,也是劉備掌控力最強的。

其餘戰區的士兵,對劉備而言一是太遠調動不方便。

二是他們大多守禦邊關,不能擅自離去。

三是這些士兵的組成,很多是由當地豪強帶出來的,劉備不一定調得動。

比如鮮于輔、張南、焦觸等幽州豪強。

但劉備手上,依然握有一支可以左右天下形勢的兵力。

總結一句話就是,

赤壁之戰,老劉輸得起。

所以他可以穩紮穩打,一面派人經略江南,一面又慢慢消化自己北方的土地。

同時還能夠着手於穩定內部局勢。

但是曹操已經輸不起了,面對江南之地,幾乎已是賭上全部身家。

他要與劉備在做最後一搏!

令畢,水軍寨中發擂三通,各隊伍戰船,分門而出。

是日夜晚,各船拽起風帆,衝波激浪,穩如平地。

北軍在船上,踊躍施勇,刺槍使刀。

前後左右各軍,旗幡不雜。

又有小船五十餘隻,往來巡警催督。

曹操立於將臺之上,觀看調練,心中大喜,以爲必勝之法。

謂左右人道:

“吾水軍已成,何愁不能破齊軍?”

於是教且收住帆幔,出水寨,直往烏林方向去。

大船渡江,如履平地。

曹操立於船頭,正是傲睨得志之時。

程昱過來找到曹操,說道:

“明公,昱思來想去,總覺此事不妥當。”

曹操問曰,“何處不妥?”

程昱對曰:

“曏者齊軍連敗,士氣挫動,今怎敢傾盡全力來攻?”

“況李翊善料人心,蔡中、蔡和本非忠義之輩。”

“若爲李翊所誘,倒戈卸甲而降,如之奈何也?”

曹操聞言,憤然曰:

“此輩若敢叛我,孤自取二人頭顱做福物,用來祭旗!”

程昱微微一頓,看向周圍船隻,被鐵索緊密地連接在了一塊兒。

“船皆連鎖,固是平穩。”

“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

曹操仰頭大笑:

“仲德多慮矣,凡用火攻,必借風力。”

“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耶?”

“吾居於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

“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懼哉?”

“若是四月小春之時,吾早已提備矣,更不在此時出戰!”

曹操也不傻。

春天之時,曹操已下江南。

彼時爲何不找齊軍決戰?

並不單單是因爲水軍沒訓練好,更是因爲當時在吹東南風。

曹操纔不會處在上游,傻傻地去跟齊軍硬碰硬呢。

諸將皆拜伏曰:

“丞相高見,吾等不及。”

“此役必破齊軍,生擒李翊!”

曹操顧謂諸將,鼓舞衆人道:

“劉備之兵,多爲青、徐、燕、代之衆,不慣乘舟。”

“今能水中作戰者,惟陳元龍淮南一軍耳。”

“諸公水功已成,儘管奮戰!”

“……必勝!必勝!”

衆人鬥志昂揚,振臂高呼。

他們個個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立志要打破齊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大船穿寨而出,直往江南進發。

卻說南岸隔夜聽得鼓聲喧震,遙望曹操調練水軍,探事人報知諸葛亮。

諸葛亮登山望之,又來報李翊。

李翊從容答曰:

“吾已知之矣。”

“曹操水軍已過了州陵,直奔赤壁而來。”

“可教軍士早做準備,江南之戰,一戰可定。”

諸葛亮驚問道:

“相爺何以知之?”

李翊乃將自己的望遠鏡遞給諸葛亮。

諸葛亮久聞李相爺有一能夠窮極千里之目的神器。

此神器,除李翊外,只有齊王劉備使用過。

諸葛亮一直想用一用,不想李翊隨手就給了自己。

乃雙手小心翼翼接過,搭於眉前,觀之。

遙遙望見江北水面,艨艟戰船,排合江上。

旗幟號帶,皆有次序。

“相爺!”

“曹軍果然中計,舉全軍而來。”

“是否擊之?”

諸葛亮心中其實已有計較,但是在前輩面前表現的異常恭順。

李翊澹澹答:

“可擊!”

諸葛亮大喜,即回帳中,開始調撥諸將。先喚甘寧過來,吩咐道:

“興霸引一支軍,率軍望南岸走,只打北軍旗號。”

“直取烏林地面,正當曹操屯糧之所。”

“可深入軍中,舉火爲號!”

甘寧欣然領命,率錦帆郎去了。

又喚太史慈到前來:

“子義爲大王久鎮邊陲,今正當用武之時也。”

“可率本部豫章軍,直奔雲社地界,斷曹操襄陽來的援軍。”

“但凡見着曹兵相逼,放火爲號。”

“若見着紅旗,便是吳軍之兵前來接應,勿要殺錯。”

太史慈拱手稱是,領命退去。

這兩隊兵行程最遠,諸葛亮率先吩咐。

然後又趙雲領三千兵,前去烏林接應甘寧,助他焚燒曹操寨柵。

第四支兵,諸葛亮喚來高順。

命他率本部陷陣營軍士,直截彝陵界首。

只要看着烏林火起,以兵應之。

第五隊喚老黃忠來,亦領三千兵,直取漢陽地界。

從漢川殺奔曹操案中,看白旗接應。

第六隊,喚蔣欽領三千兵,盡打白旗,往漢陽接應黃忠。

六隊船隻,各自領命,分路去了。

然後即教蔡中、蔡和安排火船,前往與曹操約定之處。

然後又命徐盛率一隊船隻,在後面接應二將。

又謂徐盛道:

“倘蔡中、蔡和有二心,即於背後殺之!”

顯然,即便到最後一刻,諸葛亮仍然不能對蔡氏兄弟完全放心。

他不像李翊,用人完全相信自己的主觀的意識。

諸葛亮一生爲謹慎,對於這種貪生怕死之輩,他不得不多留一個心眼。

分派完後,

諸葛亮又調撥主力部隊。

一隊領兵軍官周泰,二隊領兵軍官,三隊領兵軍官陳矯,四隊領兵軍官陳登。

由他本人親自統領。

四隊軍官,各引戰船三百隻,前面各擺列火船二十隻。

諸葛亮隨後請來李翊上大艨艟上“觀戰”。

當然,實則是爲了讓他督戰。

然後派人聯絡周瑜軍馬,令他發船渡江,配合齊軍進攻荊州水師。

周瑜接到傳令,即率軍入江。

不表。

……

卻說曹操引軍直奔烏林方向去,靜靜等候蔡中、蔡和到來。

舟船正行之時,忽覺東風甚緊。

程昱急忙入告曹操道:

“明公,似乎不太對。”

“適才明明在吹西北之風,靠近江南之時,忽然東南風甚緊。”

“只恐有錯,宜早提防。”

曹操一捋鬍鬚,沉吟道:

“冬至一陽生,來複之時,安得無有東南風?”

“仲德不必爲怪,待領了蔡中、蔡和之後,便與齊軍決一死戰!”

於是乘風前進,直往赤壁位置去。

是時東風大作,波浪洶涌。

曹操在中軍處,遙望隔江,看看月上。

照耀江水,如萬道金蛇,翻波戲浪。

曹操深吸一口氣,換作從前,他見到這番景象,心中必是豪情萬丈。

然此時,曹操臉上只比從前多了幾縷風霜。

忽然,一軍指說:

“江南隱隱有一簇帆幔,使風而來!”

曹操急忙憑高望之,報稱:

“皆插青龍牙旗,內中有大旗。”

“上書有蔡中、蔡和名字。”

曹操大喜,謂左右人道:

“此二人果不欺我,得蔡氏相助,此戰勝矣!”

那二蔡率艨艟三十艘,內載硝磺魚膏,外覆青幔,僞作糧船。

直往曹操中軍隊處進發。

蔡中心中怦怦直跳,悄聲謂一旁的蔡和說道:

“今背曹向劉,萬一打輸,必遭曹操滅門!”

如果他們站在曹操這邊打輸了,劉備不一定會殺他們。

可如果他們站在劉備這邊打輸了,曹操肯定會滅他們全族。

更別提,此時的二蔡是背叛了曹操,還要使計僞作糧船,來欺騙他了。

蔡和一咬牙,獰聲道:

“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李相爺命我等載火船擊之,既上了船,便無退路。”

“若是功成,不說拜將封侯,也當榮妻蔭子,足可以富貴後半生!”

“……好罷,但願此行能夠順遂。”

二將計較已定,加快了腳下船筏。

一面又使艄公水手呼喊,言說是自己人,請曹公不要放箭。

船隻漸漸靠近,因是黑夜,程昱在船上觀望良久。

總算看清時,瞳孔登時放大,急忙攔住曹操喊道:

“明公!快快叫人截住來船!”

“來船必有詐!休教他近!”

曹操亦爲程昱所嚇,忙問道:

“仲德何以知之?”

程昱以手指曰:

“糧在船中,船必穩重。”

“今觀來船,輕而且浮。”

“更兼今夜東南風甚緊,倘是其裝載引火之物而來。”

“我之大船,俱已被鐵索連住,何以當之?”

曹操聞言一驚,頓時醒悟。

忙問衆人,誰能去阻攔來船。

文聘自告奮勇道:

“某在荊州,常年習水,頗爲熟練,願請一往!”

言畢,身跳下小船,用手一指。

十數只巡船,隨文聘船出。

文聘站立於船頭,大叫道:

“魏公有令,南船休要靠近,嚮往江心拋住!”

衆軍士跟着一起呼喊:

“快下蓬,不得再進!”

蔡中、蔡和對視一眼,忙商議道:

“曹操似已察覺,我火船又未近前。”

“如之奈何也?”

兩人正一籌莫展之時,忽聽得耳畔弓弦響動。

一箭掠過,直射向前,正中文聘左臂。

文聘大呼一聲,倒在船中,被衆人救起。

蔡中、蔡和大驚,連忙回頭。

只見一支船隊跟在身後,領軍者正是徐盛。

徐盛大呼曰:

“相爺命爾等近前燒船,又何須顧慮?”

“今已到此,只管殺之!”

話落,把手一招。

一衆淮南水軍,直突向前,殺向文聘船隊。

文聘因負箭傷,不便指揮,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船傷立時大亂,各自奔回。

徐盛親自操舵,率軍發向曹操大船處。

蔡中、蔡和二人見此,連忙使人跟上。

一不做二不休,徹底反了他孃的了!

南船距曹操水寨,只隔兩裡水面。

徐盛傲立船頭,用刀一招。

前船一起發火,火趁風威,風助火勢。

船如箭發,煙焰漲天。

徐盛率輕舟,逆流而上,直往前殺。

曹操見是淮南水軍,痛呼道:

“蔡兒詐我!蔡兒詐我!”

於是,急命水軍以艨艟鬥艦迎之,勿使火船靠近。

徐盛先令軍士伏於船舷,待敵艦近,忽發火箭。

火鴉蔽日,曹軍前陣盡焚。

然北軍勢大,徐盛爲前部,人數不多。

一輪箭雨下來,矢如飛蝗。

徐盛左臂中箭,血染徵袍,猶大呼酣戰。

……

與此同時,甘寧率錦帆郎,夜斫曹營。

入了曹寨深處,甘寧一箭射殺守門人員。

然後率軍士殺入,就於草上放起火來。

太史慈見着火起,也依照命令,放了十數處火,接應甘寧。

趙雲、黃忠分頭放火吶喊,四下裡鼓聲大震。

守着岸上大營的曹軍,因曹操帶走了主力,又見齊軍來勢洶洶。

不少人都心生怯意,棄寨而走。

剩下有宿將者,穩住衆人,命人查看。

才發覺,原來這支軍馬並不是齊軍主力。

適才齊軍縱火,也不過是虛張聲勢。

曹公的主力大軍既然帶去了江上與齊軍決戰,齊軍不可能不帶走主力。

於是率衆殺出,奮勇搏殺。

刀折則拳搏,拳裂則齒齧。

廝殺一夜,

江水爲之赤……

李翊立於船上,持望遠鏡,觀望前方之戰局。

東風拂過他的面頰,乃收起器具,站起身來,謂衆人說道:

“風勢愈來愈大,乃天賜良機,”

“諸君勉之,滅曹就在今日。”

“可令置備好的火船,全部發出!”

諸葛亮從其言,讓火船全部出發。

火船順風而下,曹寨中船隻一時盡着。

又被鐵環鎖住,避無可避。

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

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

烈焰張天,煙炎灼雲。

一派通紅,漫天徹地。

北軍哀嚎震野,赴水溺死者不可勝數。

“不!攔住,將之攔住!”

曹操在火船上大呼,滿眼的不可置信。

然而,任憑曹操如何呼喊,火勢都是止也止不住的了。

曹操見此,只得下令,讓船隻趕快靠岸,退回到岸上去。

然而火勢甚大,魏軍一時間也撤不完。

荊州水軍大多會水,不少人奪了小船,便脫了大船逃命去了。

有未能搶得戰船的,便直接撲入水中。

戰船漸漸往岸邊靠時,忽有人來報:

——說甘寧、黃忠、趙雲等輩劫了魏營,現在回不去了!

曹操大驚,在往江上看時。

幾處煙火掠過,周泰已經率軍殺到,箭步跳在小船之上。

背後數人駕舟,冒煙突火,來尋曹操。

曹操見見勢急,方欲跳上岸時,忽逢曹洪駕一小腳船來迎。

“魏公,快往這邊走!”

曹洪奮力向前,拉住曹操,救他上船。

而曹操棄去的那隻大船,則盡被大火燒着,沒在水中去了。

曹洪一手持盾,一手持刀,與十數人死死保護曹操安危,護他飛奔上岸口。

總算得脫,曹操乃棄舟登岸,遺甲如山。

蔣欽率輕騎截擊,馬蹄忽陷泥淖之中。

蔣欽乃徒步揮劍,身被數創。

周瑜率軍,自側翼掩殺,親執桴鼓,流矢貫臂,血染徵袍。

諸葛亮督後軍運籌,讓得勝戰船,慢慢靠岸。

就在衆人準備下船之時,忽見曹仁率鐵騎突至。

其人數不多,顯然是爲了掩護曹操撤退。

不過曹仁很會把握戰機,專挑齊軍上岸無備之時殺來。

諸葛亮急令弓弩齊發,曹仁退而複合。

戰至日昃,江岸積屍沒踝。

比及暮時,曹軍已全線潰退。

李翊登高望之,見江流盡赤,浮屍塞川,仰天嘆曰:

“一將功成萬骨枯,願此戰過後,天下能夠早定!”

左右人聞之,無不垂淚。

後世有《臨江仙·赤壁懷李子玉》一首:

萬里長江翻血浪,

千艘焚盡艨艟。

東風借與少年雄。

錦囊藏日月,

羽扇裂蒼穹。

莫道書生難破虜,

火雲燒徹曹公。

功成獨坐看潮紅。

濤聲哭壯士,

杯酒酬英雄。

……

好在戰事基本宣告結束,曹軍的全線大潰,註定了曹操將失去與劉備爭奪江南的機會了。

“相爺,曹操主力已潰,下令追擊罷!”

關平在側,進言說道。

李翊眉頭皺起,忽然下了一道命令:

“可令主力軍隊撤回,這擒曹操之功,讓給周瑜便是!”

此言一出,左右之人無不爲之一驚。

他們爲了赤壁一戰,準備了將近一年。

不就是奔着活捉曹操去的嗎?

相爺把這份天大的功績讓給周瑜,是什麼意思?

……

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226章 去了子玉,來了孔明,老劉臥龍鳳雛集齊矣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27章 士人豪族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求追讀!)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166章 郯侯為天下計,豈見小民哉?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309章 李翊:逆子,你是要跟吾打擂臺?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9章 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張飛(求追讀!)第222章 袁氏故吏:李翊弄曹瞞如嬰兒,我等誓死追隨劉將軍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312章 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爺讓步!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311章 亂世被髮好人卡,何嘗不是一種悲哀第23章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求追讀!)第191章 李翊妙算謀東城,徐州諸郎施穴攻第248章 曹操:劉備有的,孤不能沒有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297章 劉備賜婚,李翊感慨:大王真是害苦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27章 士人豪族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求追讀!)第332章 半生起落,換詩中幾許。滿腹風雲何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301章 魏延 陳到:丞相,我們太想進步了!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320章 中原大戰:翊歷戰至今,不下六十餘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329章 讓你守一年的雄關,你一天就丟了?第63章 老劉發小牽招來也!(求追讀!)第200章 若向三國覓君臣,李郎才氣配劉君第62章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軍製!(求追讀!)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288章 劉備:丞相是寡人之蕭何,卻不須爲第6章 百折不撓,終不為下(求追讀!)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劉不王,臣不敢爲此破第155章 君臣相得,遙相顧,道是帝業未可知第219章 李翊使妖法,呼神兵鬼卒?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280章 曹操挾民渡江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234章 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不負班超之志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54章 泰山幫兄弟以後跟玄德公混了!(求追讀!)第288章 劉備:丞相是寡人之蕭何,卻不須爲第48章 教老劉真正的禦人之術(求追讀!)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94章 出海去遼東?也就軍師能想的出來!(求訂閱!)第165章 我比老劉先有子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58章 徐盛歸附,孔融接到(求追讀!)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234章 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不負班超之志第246章 周郎英姿取廬江,曹操腹背受強敵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288章 劉備:丞相是寡人之蕭何,卻不須爲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2章 我料曹操久不將撤兵矣(新書,求收藏!)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
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226章 去了子玉,來了孔明,老劉臥龍鳳雛集齊矣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27章 士人豪族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求追讀!)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166章 郯侯為天下計,豈見小民哉?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309章 李翊:逆子,你是要跟吾打擂臺?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9章 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張飛(求追讀!)第222章 袁氏故吏:李翊弄曹瞞如嬰兒,我等誓死追隨劉將軍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312章 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爺讓步!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311章 亂世被髮好人卡,何嘗不是一種悲哀第23章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求追讀!)第191章 李翊妙算謀東城,徐州諸郎施穴攻第248章 曹操:劉備有的,孤不能沒有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297章 劉備賜婚,李翊感慨:大王真是害苦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27章 士人豪族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求追讀!)第332章 半生起落,換詩中幾許。滿腹風雲何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301章 魏延 陳到:丞相,我們太想進步了!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320章 中原大戰:翊歷戰至今,不下六十餘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329章 讓你守一年的雄關,你一天就丟了?第63章 老劉發小牽招來也!(求追讀!)第200章 若向三國覓君臣,李郎才氣配劉君第62章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軍製!(求追讀!)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288章 劉備:丞相是寡人之蕭何,卻不須爲第6章 百折不撓,終不為下(求追讀!)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劉不王,臣不敢爲此破第155章 君臣相得,遙相顧,道是帝業未可知第219章 李翊使妖法,呼神兵鬼卒?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280章 曹操挾民渡江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234章 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不負班超之志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54章 泰山幫兄弟以後跟玄德公混了!(求追讀!)第288章 劉備:丞相是寡人之蕭何,卻不須爲第48章 教老劉真正的禦人之術(求追讀!)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94章 出海去遼東?也就軍師能想的出來!(求訂閱!)第165章 我比老劉先有子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58章 徐盛歸附,孔融接到(求追讀!)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234章 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不負班超之志第246章 周郎英姿取廬江,曹操腹背受強敵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288章 劉備:丞相是寡人之蕭何,卻不須爲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2章 我料曹操久不將撤兵矣(新書,求收藏!)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