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李翊於西陵口,設壇借風。
至三更時分,果然東風大作,直唬得齊軍、吳軍將士駭然不已。
以諸葛亮、陳登爲首的衆將急忙找到李翊,諫言道:
“今東風既起,戰機不可失。”
“丞相宜早下令,發動進攻。”
“若使風至曹軍處,曹賊必解開鎖鏈,我軍失戰機矣。”
李翊乃道:
“當得一先鋒將,乘火船,去克曹軍。”
話落,以甘寧爲首的淮南將領,齊齊請戰。
若說馬上廝殺,他們確實不如江北人。
可要說在江南弄水玩潮,奪船登板,那他們無人可敵。
而面對一衆驍勇悍將的主動請纓,李翊並未點選任何一人。
只謂諸葛亮說道:
“吾有二人薦於督帥,若使他們出戰,必獲成功。”
此言一出,衆人都在那裡想,這麼多悍將李翊都沒看上。
究竟是哪兩個人,竟有能力承擔此次決戰的先鋒任務?
“蔡中、蔡和!”
話落,二將應聲而出。
“今欲破曹,非火攻不可。二君可願率火船爲前導?”
二蔡聞言,對視一眼,臉上皆有畏難之色。
兩人伏地請道:
“魏軍水寨森嚴,若事不成,恐誤丞相大事……”
一旁的陳登聞言,厲聲拍案,叱道:
“豎子何怯!曹軍鐵索連環,正爲火攻設耳!”
二人伏地,不敢頂嘴陳登。
李翊乃親自酒觴酌之,溫言對二人道:
“……汝等但依計行事即可。”
“功成之日,爵祿不少。“
“況曹操今不知汝二人已降我軍,若此次前去,曹操不疑。”
“待用火船燒着其連艦,吾大軍隨後趕來,破之必矣。”
二將這才領命,依照李翊吩咐,先使人發書至曹軍處。
送至長江邊,其書略曰:
——“臣蔡中、蔡和頓首再拜,謹呈魏公麾下:”
“臣等自受命潛入齊軍以來,夙夜憂懼,如履薄冰。”
“今探得齊軍機密,不敢不報。”
“李翊已暗結江東,欲於今夜,舉全軍來攻明公。”
“臣等竊聞此訊,肝膽俱裂。”
“念明公厚恩,豈敢坐視?”
“然李翊多疑,帳下耳目衆多,恐事泄遭戮。”
“故佯裝督糧,奪快船三十餘艘,自夏口夜遁。”
“今泊烏林上游三十里蘆葦深處,望丞相速遣輕舟接應。”
“若得面陳,願獻齊軍作戰詳圖,並指認江東細作。”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伏惟明察!”
“臣蔡中、蔡和泣血再拜。”
“建安十一年,冬十一月。”
曹操得蔡中、蔡和之書,急聚衆文武商議:
“今吾在長江邊,水軍已成。”
“連破淮南、東吳水軍。”
“蔡氏兄弟又發書來說,李翊欲趁今晚,傾力來攻。”
“孤欲迎戰,公等以爲如何?”
程昱諫曰:
“李翊多詐,前番連連挫敗,今反而傾力來攻。”
“明公不可輕信。”
曹操一捋鬍鬚,道:
“李翊雖然多詐,然吾之水師已成。”
“未有懼怕之理,縱然不敵,亦可退回江陵。”
在曹操看來,如果前番自己戰勝齊軍,是李翊故意示弱。
好讓自己輕敵,誤以爲水軍練成。
那麼大不了就是輸了,退回江陵去。
因爲即便兩邊戰力可能會有差距,但絕對不至於說能夠被一戰全殲。
可如果曹操賭贏了,蔡中、蔡和當真盜得齊軍軍要。
那麼曹操便能一舉擊破孫劉聯軍,將江南吞併。
雖然縫合不了失去河北的傷口,但江南人的血,足以爲他續命!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曹操決定還是賭這一把。
他不相信自己賭輸了,就會失去整個荊州。
於是,曹操上馬先看沿江旱寨,次看水寨。
乘大船一隻於中央,上建帥字旗號。
兩傍皆列水寨,船上埋伏弓弩千張。
曹操坐於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數百人,皆錦衣繡襖,荷戈執戟。
文武衆官,各依次而坐。
曹操遙望江對岸,謂衆人說道:
“孤今年五十有二矣,自與劉備爭雄以來,已歷十二年。”
“此戰若勝,得了江南。”
“以江南之地,並豫州之土,可吞徐州。”
“屆時劉備失其所倚,天下當吾有也!”
衆人趁着酒興,紛紛拱手拜道:
“劉備、李翊,皆螻蟻耳,必非曹公敵手!”
“今爭江南正是拼命之時,而劉備只遣一後生,並五萬之兵下江南。”
“而水戰之兵只有三萬。”
“其雖有東吳水軍相助,然孫氏據江東已歷三世,絕非劉備之鐵腕助力。”
“兩家早晚生隙。”
“反觀明公,並荊襄八郡,蔡氏歸附、獨攬荊州大權。”
“羣雄並起,豪傑逐鹿,天下必歸明公!”
衆人不吝讚詞,對着曹操就是一番吹捧。
但大夥兒也不算無腦吹。
他們提到了一個關鍵點,就是爭江南是要命的時候。
而面對如此重要的戰略之地,劉備卻未引起高度重視。
不是不重視,是高度重視。
劉備所能動員的兵馬,絕不止五萬,但只遣了五萬人下江南。
中間又怕壓不住各派,有意扶持新人上位。
如此瞻前顧後,畏手畏腳,投鼠忌器。
天時地利人和皆不佔,其敗北之狀可見也。
所以衆人也算是有理有據地拍曹操馬屁。
主要是因爲曹操這幾年在與劉備的交鋒中,連番受挫,自信心大不如前。
衆人也開始時常鼓勵曹操,盼他能夠打起精神。
曹操聽罷,果然受用。
正好水軍都督毛玠詣帳下,報說大小船隻皆已搭配連鎖停當。
旌旗戰具,一一齊備。
只等魏公調遣,隨時準備進兵了!
曹操大喜,至水軍中央大船上坐定,
喚集諸將,各各聽令。
水旱二軍,俱分五色旗號。
水軍中央黃旗,毛玠統領。
前軍紅旗,曹休統領。
後軍皁旗,呂虔統領。
左軍青旗,荊州降將文聘統領。
右軍白旗,呂通統領。
馬步前軍紅旗,郭淮統領。
後軍皁旗李典,左軍青旗樂進。
右軍白旗曹仁。
水陸路都接應使:夏侯惇、曹洪。
護衛往來監戰使:李通,曹真。
其餘驍將,各依隊伍。
這套陣容,已是曹操能動員出的最全面,最強大的陣容了。
曹操這個人就是這樣,他始終相信一個真理:
古之成大事者,莫不爲之獻上一切!
曹操不是沒有打過逆風局。
江南之戰目前的情況非常特殊。
從戰場形勢上講,魏軍佔優勢,齊軍落下風。
而從整體的戰略上講,魏國落下風,齊國盛極一時。
對於曹操來說,打輸了赤壁之戰,將徹底失去與齊國爭雄的機會。
而如果打贏了,成功吞下江南之地,則能夠與齊國回到同一個起跑線上。
反觀劉備呢?
赤壁之戰打輸,無非就是退回江北。
他本身也沒有在江南之地投入太多兵力。
就算打出了建國以來的最醜陋戰績,江南軍全軍覆沒。
那劉備依然還有徐州軍、青州軍、河北軍,幽州軍,遼東軍。
當然,這些軍隊只有青徐冀三州的兵力是主力,也是劉備掌控力最強的。
其餘戰區的士兵,對劉備而言一是太遠調動不方便。
二是他們大多守禦邊關,不能擅自離去。
三是這些士兵的組成,很多是由當地豪強帶出來的,劉備不一定調得動。
比如鮮于輔、張南、焦觸等幽州豪強。
但劉備手上,依然握有一支可以左右天下形勢的兵力。
總結一句話就是,
赤壁之戰,老劉輸得起。
所以他可以穩紮穩打,一面派人經略江南,一面又慢慢消化自己北方的土地。
同時還能夠着手於穩定內部局勢。
但是曹操已經輸不起了,面對江南之地,幾乎已是賭上全部身家。
他要與劉備在做最後一搏!
令畢,水軍寨中發擂三通,各隊伍戰船,分門而出。
是日夜晚,各船拽起風帆,衝波激浪,穩如平地。
北軍在船上,踊躍施勇,刺槍使刀。
前後左右各軍,旗幡不雜。
又有小船五十餘隻,往來巡警催督。
曹操立於將臺之上,觀看調練,心中大喜,以爲必勝之法。
謂左右人道:
“吾水軍已成,何愁不能破齊軍?”
於是教且收住帆幔,出水寨,直往烏林方向去。
大船渡江,如履平地。
曹操立於船頭,正是傲睨得志之時。
程昱過來找到曹操,說道:
“明公,昱思來想去,總覺此事不妥當。”
曹操問曰,“何處不妥?”
程昱對曰:
“曏者齊軍連敗,士氣挫動,今怎敢傾盡全力來攻?”
“況李翊善料人心,蔡中、蔡和本非忠義之輩。”
“若爲李翊所誘,倒戈卸甲而降,如之奈何也?”
曹操聞言,憤然曰:
“此輩若敢叛我,孤自取二人頭顱做福物,用來祭旗!”
程昱微微一頓,看向周圍船隻,被鐵索緊密地連接在了一塊兒。
“船皆連鎖,固是平穩。”
“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
曹操仰頭大笑:
“仲德多慮矣,凡用火攻,必借風力。”
“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耶?”
“吾居於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
“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懼哉?”
“若是四月小春之時,吾早已提備矣,更不在此時出戰!”
曹操也不傻。
春天之時,曹操已下江南。
彼時爲何不找齊軍決戰?
並不單單是因爲水軍沒訓練好,更是因爲當時在吹東南風。
曹操纔不會處在上游,傻傻地去跟齊軍硬碰硬呢。
諸將皆拜伏曰:
“丞相高見,吾等不及。”
“此役必破齊軍,生擒李翊!”
曹操顧謂諸將,鼓舞衆人道:
“劉備之兵,多爲青、徐、燕、代之衆,不慣乘舟。”
“今能水中作戰者,惟陳元龍淮南一軍耳。”
“諸公水功已成,儘管奮戰!”
“……必勝!必勝!”
衆人鬥志昂揚,振臂高呼。
他們個個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立志要打破齊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大船穿寨而出,直往江南進發。
卻說南岸隔夜聽得鼓聲喧震,遙望曹操調練水軍,探事人報知諸葛亮。
諸葛亮登山望之,又來報李翊。
李翊從容答曰:
“吾已知之矣。”
“曹操水軍已過了州陵,直奔赤壁而來。”
“可教軍士早做準備,江南之戰,一戰可定。”
諸葛亮驚問道:
“相爺何以知之?”
李翊乃將自己的望遠鏡遞給諸葛亮。
諸葛亮久聞李相爺有一能夠窮極千里之目的神器。
此神器,除李翊外,只有齊王劉備使用過。
諸葛亮一直想用一用,不想李翊隨手就給了自己。
乃雙手小心翼翼接過,搭於眉前,觀之。
遙遙望見江北水面,艨艟戰船,排合江上。
旗幟號帶,皆有次序。
“相爺!”
“曹軍果然中計,舉全軍而來。”
“是否擊之?”
諸葛亮心中其實已有計較,但是在前輩面前表現的異常恭順。
李翊澹澹答:
“可擊!”
諸葛亮大喜,即回帳中,開始調撥諸將。先喚甘寧過來,吩咐道:
“興霸引一支軍,率軍望南岸走,只打北軍旗號。”
“直取烏林地面,正當曹操屯糧之所。”
“可深入軍中,舉火爲號!”
甘寧欣然領命,率錦帆郎去了。
又喚太史慈到前來:
“子義爲大王久鎮邊陲,今正當用武之時也。”
“可率本部豫章軍,直奔雲社地界,斷曹操襄陽來的援軍。”
“但凡見着曹兵相逼,放火爲號。”
“若見着紅旗,便是吳軍之兵前來接應,勿要殺錯。”
太史慈拱手稱是,領命退去。
這兩隊兵行程最遠,諸葛亮率先吩咐。
然後又趙雲領三千兵,前去烏林接應甘寧,助他焚燒曹操寨柵。
第四支兵,諸葛亮喚來高順。
命他率本部陷陣營軍士,直截彝陵界首。
只要看着烏林火起,以兵應之。
第五隊喚老黃忠來,亦領三千兵,直取漢陽地界。
從漢川殺奔曹操案中,看白旗接應。
第六隊,喚蔣欽領三千兵,盡打白旗,往漢陽接應黃忠。
六隊船隻,各自領命,分路去了。
然後即教蔡中、蔡和安排火船,前往與曹操約定之處。
然後又命徐盛率一隊船隻,在後面接應二將。
又謂徐盛道:
“倘蔡中、蔡和有二心,即於背後殺之!”
顯然,即便到最後一刻,諸葛亮仍然不能對蔡氏兄弟完全放心。
他不像李翊,用人完全相信自己的主觀的意識。
諸葛亮一生爲謹慎,對於這種貪生怕死之輩,他不得不多留一個心眼。
分派完後,
諸葛亮又調撥主力部隊。
一隊領兵軍官周泰,二隊領兵軍官,三隊領兵軍官陳矯,四隊領兵軍官陳登。
由他本人親自統領。
四隊軍官,各引戰船三百隻,前面各擺列火船二十隻。
諸葛亮隨後請來李翊上大艨艟上“觀戰”。
當然,實則是爲了讓他督戰。
然後派人聯絡周瑜軍馬,令他發船渡江,配合齊軍進攻荊州水師。
周瑜接到傳令,即率軍入江。
不表。
……
卻說曹操引軍直奔烏林方向去,靜靜等候蔡中、蔡和到來。
舟船正行之時,忽覺東風甚緊。
程昱急忙入告曹操道:
“明公,似乎不太對。”
“適才明明在吹西北之風,靠近江南之時,忽然東南風甚緊。”
“只恐有錯,宜早提防。”
曹操一捋鬍鬚,沉吟道:
“冬至一陽生,來複之時,安得無有東南風?”
“仲德不必爲怪,待領了蔡中、蔡和之後,便與齊軍決一死戰!”
於是乘風前進,直往赤壁位置去。
是時東風大作,波浪洶涌。
曹操在中軍處,遙望隔江,看看月上。
照耀江水,如萬道金蛇,翻波戲浪。
曹操深吸一口氣,換作從前,他見到這番景象,心中必是豪情萬丈。
然此時,曹操臉上只比從前多了幾縷風霜。
忽然,一軍指說:
“江南隱隱有一簇帆幔,使風而來!”
曹操急忙憑高望之,報稱:
“皆插青龍牙旗,內中有大旗。”
“上書有蔡中、蔡和名字。”
曹操大喜,謂左右人道:
“此二人果不欺我,得蔡氏相助,此戰勝矣!”
那二蔡率艨艟三十艘,內載硝磺魚膏,外覆青幔,僞作糧船。
直往曹操中軍隊處進發。
蔡中心中怦怦直跳,悄聲謂一旁的蔡和說道:
“今背曹向劉,萬一打輸,必遭曹操滅門!”
如果他們站在曹操這邊打輸了,劉備不一定會殺他們。
可如果他們站在劉備這邊打輸了,曹操肯定會滅他們全族。
更別提,此時的二蔡是背叛了曹操,還要使計僞作糧船,來欺騙他了。
蔡和一咬牙,獰聲道:
“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李相爺命我等載火船擊之,既上了船,便無退路。”
“若是功成,不說拜將封侯,也當榮妻蔭子,足可以富貴後半生!”
“……好罷,但願此行能夠順遂。”
二將計較已定,加快了腳下船筏。
一面又使艄公水手呼喊,言說是自己人,請曹公不要放箭。
船隻漸漸靠近,因是黑夜,程昱在船上觀望良久。
總算看清時,瞳孔登時放大,急忙攔住曹操喊道:
“明公!快快叫人截住來船!”
“來船必有詐!休教他近!”
曹操亦爲程昱所嚇,忙問道:
“仲德何以知之?”
程昱以手指曰:
“糧在船中,船必穩重。”
“今觀來船,輕而且浮。”
“更兼今夜東南風甚緊,倘是其裝載引火之物而來。”
“我之大船,俱已被鐵索連住,何以當之?”
曹操聞言一驚,頓時醒悟。
忙問衆人,誰能去阻攔來船。
文聘自告奮勇道:
“某在荊州,常年習水,頗爲熟練,願請一往!”
言畢,身跳下小船,用手一指。
十數只巡船,隨文聘船出。
文聘站立於船頭,大叫道:
“魏公有令,南船休要靠近,嚮往江心拋住!”
衆軍士跟着一起呼喊:
“快下蓬,不得再進!”
蔡中、蔡和對視一眼,忙商議道:
“曹操似已察覺,我火船又未近前。”
“如之奈何也?”
兩人正一籌莫展之時,忽聽得耳畔弓弦響動。
一箭掠過,直射向前,正中文聘左臂。
文聘大呼一聲,倒在船中,被衆人救起。
蔡中、蔡和大驚,連忙回頭。
只見一支船隊跟在身後,領軍者正是徐盛。
徐盛大呼曰:
“相爺命爾等近前燒船,又何須顧慮?”
“今已到此,只管殺之!”
話落,把手一招。
一衆淮南水軍,直突向前,殺向文聘船隊。
文聘因負箭傷,不便指揮,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船傷立時大亂,各自奔回。
徐盛親自操舵,率軍發向曹操大船處。
蔡中、蔡和二人見此,連忙使人跟上。
一不做二不休,徹底反了他孃的了!
南船距曹操水寨,只隔兩裡水面。
徐盛傲立船頭,用刀一招。
前船一起發火,火趁風威,風助火勢。
船如箭發,煙焰漲天。
徐盛率輕舟,逆流而上,直往前殺。
曹操見是淮南水軍,痛呼道:
“蔡兒詐我!蔡兒詐我!”
於是,急命水軍以艨艟鬥艦迎之,勿使火船靠近。
徐盛先令軍士伏於船舷,待敵艦近,忽發火箭。
火鴉蔽日,曹軍前陣盡焚。
然北軍勢大,徐盛爲前部,人數不多。
一輪箭雨下來,矢如飛蝗。
徐盛左臂中箭,血染徵袍,猶大呼酣戰。
……
與此同時,甘寧率錦帆郎,夜斫曹營。
入了曹寨深處,甘寧一箭射殺守門人員。
然後率軍士殺入,就於草上放起火來。
太史慈見着火起,也依照命令,放了十數處火,接應甘寧。
趙雲、黃忠分頭放火吶喊,四下裡鼓聲大震。
守着岸上大營的曹軍,因曹操帶走了主力,又見齊軍來勢洶洶。
不少人都心生怯意,棄寨而走。
剩下有宿將者,穩住衆人,命人查看。
才發覺,原來這支軍馬並不是齊軍主力。
適才齊軍縱火,也不過是虛張聲勢。
曹公的主力大軍既然帶去了江上與齊軍決戰,齊軍不可能不帶走主力。
於是率衆殺出,奮勇搏殺。
刀折則拳搏,拳裂則齒齧。
廝殺一夜,
江水爲之赤……
李翊立於船上,持望遠鏡,觀望前方之戰局。
東風拂過他的面頰,乃收起器具,站起身來,謂衆人說道:
“風勢愈來愈大,乃天賜良機,”
“諸君勉之,滅曹就在今日。”
“可令置備好的火船,全部發出!”
諸葛亮從其言,讓火船全部出發。
火船順風而下,曹寨中船隻一時盡着。
又被鐵環鎖住,避無可避。
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
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
烈焰張天,煙炎灼雲。
一派通紅,漫天徹地。
北軍哀嚎震野,赴水溺死者不可勝數。
“不!攔住,將之攔住!”
曹操在火船上大呼,滿眼的不可置信。
然而,任憑曹操如何呼喊,火勢都是止也止不住的了。
曹操見此,只得下令,讓船隻趕快靠岸,退回到岸上去。
然而火勢甚大,魏軍一時間也撤不完。
荊州水軍大多會水,不少人奪了小船,便脫了大船逃命去了。
有未能搶得戰船的,便直接撲入水中。
戰船漸漸往岸邊靠時,忽有人來報:
——說甘寧、黃忠、趙雲等輩劫了魏營,現在回不去了!
曹操大驚,在往江上看時。
幾處煙火掠過,周泰已經率軍殺到,箭步跳在小船之上。
背後數人駕舟,冒煙突火,來尋曹操。
曹操見見勢急,方欲跳上岸時,忽逢曹洪駕一小腳船來迎。
“魏公,快往這邊走!”
曹洪奮力向前,拉住曹操,救他上船。
而曹操棄去的那隻大船,則盡被大火燒着,沒在水中去了。
曹洪一手持盾,一手持刀,與十數人死死保護曹操安危,護他飛奔上岸口。
總算得脫,曹操乃棄舟登岸,遺甲如山。
蔣欽率輕騎截擊,馬蹄忽陷泥淖之中。
蔣欽乃徒步揮劍,身被數創。
周瑜率軍,自側翼掩殺,親執桴鼓,流矢貫臂,血染徵袍。
諸葛亮督後軍運籌,讓得勝戰船,慢慢靠岸。
就在衆人準備下船之時,忽見曹仁率鐵騎突至。
其人數不多,顯然是爲了掩護曹操撤退。
不過曹仁很會把握戰機,專挑齊軍上岸無備之時殺來。
諸葛亮急令弓弩齊發,曹仁退而複合。
戰至日昃,江岸積屍沒踝。
比及暮時,曹軍已全線潰退。
李翊登高望之,見江流盡赤,浮屍塞川,仰天嘆曰:
“一將功成萬骨枯,願此戰過後,天下能夠早定!”
左右人聞之,無不垂淚。
後世有《臨江仙·赤壁懷李子玉》一首:
萬里長江翻血浪,
千艘焚盡艨艟。
東風借與少年雄。
錦囊藏日月,
羽扇裂蒼穹。
莫道書生難破虜,
火雲燒徹曹公。
功成獨坐看潮紅。
濤聲哭壯士,
杯酒酬英雄。
……
好在戰事基本宣告結束,曹軍的全線大潰,註定了曹操將失去與劉備爭奪江南的機會了。
“相爺,曹操主力已潰,下令追擊罷!”
關平在側,進言說道。
李翊眉頭皺起,忽然下了一道命令:
“可令主力軍隊撤回,這擒曹操之功,讓給周瑜便是!”
此言一出,左右之人無不爲之一驚。
他們爲了赤壁一戰,準備了將近一年。
不就是奔着活捉曹操去的嗎?
相爺把這份天大的功績讓給周瑜,是什麼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