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
其實,真要說富的話,還得是骷髏王的淮南最富。袁術只佔據了揚州的九江一帶。
但其實力卻能夠穩壓整個揚州的劉繇、許貢、王朗等諸侯。
這主要得益於當時南方開發的晚。
整個揚州的人口都集中在北方,也就是袁術所在的淮南。
並且此地非常適合屯田。
後來的鄧艾就曾在淮南廣開屯田,用七年時間得了三千萬斛糧食。
可見此地有多肥。
可惜的是骷髏王不當人,在淮南折騰了幾年,把這裡搞得民不聊生,人競相食。
接下來李翊提出來自己的構想:
“徐州諸郡之中,廣陵最適合屯田。”
“我欲請主公撥款億錢,配合陳元龍,開挖河渠,加快邗溝河道的建設。”
“然後引水灌溉,廣積軍糧。”
“同時,開通漕運的水路。”
之前陳登爲了勸劉備同意興修邗溝河道,只要了一千萬錢的經費。
這其實連零頭都不夠,剩下的錢都是陳家自己出的。
現在李翊主動幫陳登索要經費,希望加快邗溝河道的建設。
同時興修水利,開鑿河渠,引水灌溉廣陵的良田。
“……嗯,子玉有此志向,備自無不允之理。”
劉備向來從善如流,尤其面對的是李翊。
“未知廣陵一年能收上來多少糧食。”
李翊拍著胸脯保證:
“以廣陵之水利,陳元龍之才,一年不下百萬斛!”
“唔,這可是一個巨數。”
劉備微微一驚,若是光廣陵一郡便能一年貢獻百萬斛糧食的話。
那不管投入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шωш_ттκan_CΟ
歷史上,曹操曾經任命農業家棗祗在許都屯田。
一年下來,就收穫了一百萬斛糧谷。
這裡面的成功有兩個原因。
一是豫州確實是非常適合屯田,後來的鄧艾、司馬懿都是在豫州搞屯田。
二是棗祗是三國時期數一數二的農業大家。
在他的運營下,
曹操是“數年中所在積粟,倉稟皆滿”,使得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
後面纔有了挑戰袁紹的實力。
這便是屯田制的好處。
東漢末年豪強地主勢力急劇膨脹,瘋狂兼併土地,加強自己對無地流民的控制權。
而屯田制的實施,不僅能夠抑制土地兼併,還能夠使那些失去土地農民重新回到田裡來。
荒蕪的土地也能重新得到開墾。
“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
“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世之良式也。”
李翊有條不紊地爲劉備分析。
“去歲我們在下邳屯田,已經證明了屯田制度的優越性。”
“既然有了成功的經驗,政局又基本穩定了,那麼可以試著在全州推廣。”
“還是按照之前的政策,把耕牛借給百姓,用於農耕,然後按規定收租。”
“至於廣陵,正如翊適才所言,須重點發展。”
“興修邗溝河道,疏通漕運。”
“一來水利設施的完備,可以使農田的灌溉更加高效。”
“二來,漕運疏通之後,可以使我徐州大軍順著水路,沿江而下,加快行軍速度。”
“爲將來吞併江南做足準備。”
劉備耳提面命,認真聽著。
對李翊獨到的見解非常佩服。
他這位軍師,志存高遠,總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並且做了就一定要把它做好。
確實是一位知行合一的大賢才。
“軍師在全州推廣屯田,備並無甚意見。”
“只是廣陵直面江南,容易受到袁術的侵擾。”
“今雖已擊退袁軍,若來日復來,只恐農事生產受到影響。”
劉備也知道廣陵適合屯田,畢竟它橫跨淮南淮北,土地肥沃,物產豐饒。
奈何此地太容易受到骷髏王的騷擾。
你說稻穀萬一熟了,結果袁軍過來搶割,那這一年不是忙活了嗎?
李翊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便道:
“此易事耳,我們可在廣陵常駐兩萬人,用作軍屯。”
“每屯設六十人。”
“一面屯田,一面戍衛。”
“時日一久,廣陵自成徐州良田矣。”
說著,
李翊轉頭從房間裡取出一物,交給劉備。
劉備一愣,“這、這是耕犁?”
“主公可有覺得此物與尋常耕犁有什麼不同嗎?”李翊問。
“……嘶,好像輕便了不少。”
劉備拿在手裡,反覆把玩觀看。
“不錯,此物便是曲轅犁,是我託工匠打造的。”
李翊爲劉備詳細地介紹曲轅犁的好處。
此物便是對整個中國農業變革起到劃時代作用的農具。
漢朝時,全國仍在使用直轅犁。
用這種犁鏵耕地,需要兩牛一人的配置。
要知道耕牛那是何其寶貴?
用兩頭牛就太浪費畜力了。
並且直轅犁操作起來也很不方便,須要人在後面一直壓住犁鏵,費時費力。
而曲轅犁的受力點則向前移了很多,可以使人簡單的扶住犁鏵保持住方向即可。
曲轅犁的一經問世,輕而易舉地便擊敗了笨重又難以操作的長直轅犁。
這東西的工藝其實並不複雜,只需在直轅犁的基礎上,稍作改良便好。
李翊只花了一月多的時間便弄好了。
可他爲何直到現在纔拿出來呢?
這就不得不提曲轅犁的發展史了。
這個東西既然不復雜,耕種效率又高,爲何直到唐朝才被髮明出來?
因爲在隋唐時期,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向南方轉移,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
水稻的產量也大面積的提高。
而曲轅犁與直轅犁相比,最大的優點就是迴轉自如,便於深耕。
非常適合南方水田使用。
徐州大部分地區都還在種植小麥、谷粟。
並不適合曲轅犁的推廣。
但廣陵不同,廣陵橫跨淮南淮北,內部也有大量的湖泊。
非常適合種植水稻。
既然現在要全面開發廣陵,在此屯田,那李翊便將曲轅犁拿了出來,打算在全郡進行推廣使用。
“……唔。”
老劉輕輕地撫摸著犁鏵,他畢竟也是底層出身,對於農事還是懂的。
此物的問世,絕對能夠極大提高耕作的效率。
用更少的人力、畜力,來耕種更多的土地。
“先生知天時,識地利,察人心,精謀略,善用兵。”
劉備對李翊這一年多做的事如數家珍,“居然還懂農桑。”
“先生真乃神人吶!!”
老劉躬身拜道。
李翊連忙上前扶住,托起來,正色說道:
“此乃祖先供給的營養。”
“翊不過一隻小蠶,吃了幾片桑葉,吐了幾縷蠶絲罷了。”
劉備微微一愣。
他是發自內心尊重地李翊,更對他的謙遜高尚的品德由衷地感到敬佩。
上前緊緊握住李翊的手,一本正經地說道:
“可若沒有春蠶吐絲,又怎能織出錦繡玉帛,萬里河山?”
劉備雖是上位者,但也時時察聽民聲。
他早就聽說了徐州百姓,把李翊比作是:
“奇謀如留侯,用兵如淮陰,保境安民,匡佐濟世則殊於酇侯矣。”
真是高祖顯靈!
他劉備祖墳得冒多少青煙,才能遇到一個既是張良又是韓信,還能是蕭何的大賢才?
“不知這……曲、曲轅犁,先生有多少件?”
劉備問。
“只此一件。”
李翊因爲還在試驗,所以並沒有大規模打造。
何況這事兒也得先和劉備提前商量。
“今可使能工巧匠,以此模型連夜打造。”
“之後再交給陳元龍即可。”
“只要速度夠快,應該能夠趕上明年的春耕。”
劉備大喜,欣然同意。
“聖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天子心者得諸侯。”
“得諸侯心者得大夫。”
“得大夫心者,便只能得士者。”
“此曲轅犁乃利民之物,子玉能明孔、孟之道,心繫百姓。”
“備由是感激。”
隨後,劉備將曲轅犁交給了陳登。
陳登也是個農業專家,搞農事生產也是頂尖兒的高手。
當見到曲轅犁時,自是驚歎不已,忙問哪裡來的。
劉備乃將李翊發明曲轅犁一事說了。
“誒呀呀!”
陳登找到李翊,激動連連拍打他的肩膀。
“子玉啊子玉,此物大利於農事,何不早與我取來?”
李翊笑道:
“此前忙於淮南戰事,不宜談農事。”
“今袁軍既退,我諫主公屯田,故而取出此物。”
“元龍既爲廣陵太守,可將之推廣給本地郡民。”
陳登點頭如搗蒜,喜道:
“有此物什,廣陵將爲天下良田矣!”
李翊又道:
“既然元龍也來了,正好咱們一起議論下一件事吧。”
劉備一怔,原來還有別的事是嗎?
李翊點頭,道:
“主公來時,應該已經見過劉始宗與許子將了吧?”
劉備眸子一凜,表情頓時變得嚴肅起來。
劉先是代表荊州來的,許劭則是代表揚州來的。
而兩家的主人都與自己同爲宗室。
此來的目的,劉備多少也能夠猜到幾許。
“此前許子將曾希望廣陵出兵,配合劉揚州夾攻孫策,收復曲阿、丹徒。”
“我以主公遠出未歸爲由,暫時將之擱置了。”
李翊如實向劉備彙報他不在時的情況。
劉備頷首,又問道:
“那劉始宗呢?他此來是想……?”
陳登大聲道:
“只恐劉景升有併吞江南之志!”
嘶……
劉備很想說元龍你吼那麼大聲幹什麼。李翊有條不紊地分析道:
“如今主公與袁術大戰於江南,袁術部將孫策又與劉繇激戰,爭奪吳郡、丹陽的地盤。”
“劉景升在荊州,少受戰禍,今見揚州混亂,豈無出來分羹之理?”
李翊取出地圖,用手爲劉備解構當前形勢。
“廬江毗鄰荊州江夏,中間隔著大別山。”
“若是劉表得了廬江,便能將自己的影響力拓展到揚州、豫州一帶。”
“對於荊州而言,絕對是一件好事。”
歷史上真實的劉表可不是曹操評價的那樣,有名無實,守戶之犬。
劉表除了有單騎入荊州的人生高光之外。
在那之前,人家也是一個妥妥的有爲青年。
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無一錯版本!
他不僅身長八尺,容貌溫和偉岸。
而且與同鄉的張儉等人並稱爲“八及”。
意思就是說特別能忽悠別人追隨自己,妥妥的傳銷大師。
(看來這也是老劉家的血脈優勢了)
而“八及”在大漢是個什麼地位呢?
當時全天下名望最高的是“三君”。
三君之下,分別是八俊、八顧。
然後纔是八及。
看見沒,人劉表年紀輕輕就打上國服前三十了。
絕對的人中龍鳳。
而歷史上的劉表爲了得到江夏,不僅與骷髏王達成合作,化敵爲友。
甚至還想出兵染指交州。
不僅自己任命了交州刺史,還派兵與當時的交州牧張津年年交戰。
劉表是個有野心有手段的人,他一面使人和劉繇交流,看他是否需要自己的援助。
一面又派劉先來找劉備。
因爲劉備正在與袁術交戰,劉表希望能與劉備達成合作,一起瓜分袁術的淮南。
按劉表的構想,他估計是想要廬江,九江則留給劉備。
而劉表的謀劃的精明之處便在於,他雖然想要廬江,卻不想派兵。
他主動把三百艘戰艦賣給劉備,就已經是表達了自己的誠意。
而親善揚州刺史劉繇,也是想爭取廬江的表奏權。
這一切的謀劃,都符合劉表定下的戰略方針。
多頭下注,坐收漁利。
用我們的錢,買徐、揚二州人的血。
這便是荊州劉景升的籌謀。
“既如此,子玉與元龍覺得應該如何迴應劉始宗?”
聽完李翊的分析後,劉備也對劉表的野心有所瞭解。
當即徵詢李翊、陳登兩人的意見。
陳登怡然不懼:
“劉景升坐擁荊州尚不知足,還想把手伸進揚州來。”
“依我看,不如回絕了他。”
陳登的執政風格向來剛強,建議劉備莫要讓劉表來摻和江東事務。
“不可!”
李翊出聲阻止,“劉景升雖然狼子野心,但其並未與我主交惡。”
“況且賣戰船於我主,已是有恩于徐州,豈可此時與之結怨?”
但……
陳登略有遲疑,在他看來,劉表只會想聽到兩個回覆。
要麼兩家合作,共同瓜分袁術。
要麼你拒絕了我,咱們以後各走各道,你有事也莫來求我。
“劉景升想要廬江,給他也無妨。”
“此地豈是輕易可得的?”
李翊道出關鍵所在。
廬江屬於揚州爲數不多的肥地。
這裡的土地開發成熟,人口衆多,並且和荊州水陸相連。
劉表一旦得到了廬江,便有了全取揚州的機會。
這你讓揚州那幫人怎麼想?
袁術本來就視揚州爲自己的領土。
劉繇則是正兒八經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對這裡的領地有合法宣稱權。
至於揚州其他的勢力,許貢、王朗、嚴白虎,這些人又豈會坐視劉表坐大?
包括劉繇麾下的笮融、薛禮,那都是野心勃勃之人。
追隨劉繇的目的,就是想在揚州謀取一塊自己的地盤。
劉表坐擁荊州,本身實力就已經很強了,若是讓他得了廬江。
其他勢力絕對不會善罷甘休。
“我們不妨表面同意與劉表的結盟,只是要虛與委蛇。”
李翊提出自己的想法,劉表既然想花錢讓我們爲他流血,那我們就使勁花你的錢。
至於流多少血,就由我們自己說了算。
“倒也可以,只是劉荊州已坐擁大州。”
劉備吐露自己的擔憂。
“南收零陵、桂陽,北據漢川。”
“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戰艦上千艘。”
“只恐合作不成,反養一虓虎在身旁。”
荊州可不似徐州遭受過大規模的戰亂。
並且劉表也比劉備要早經營很多年,也很有手段。
只用了幾年時間,便從一個要人沒人,要錢沒錢的孤寡老人,成爲了如假包換的荊襄之主。
面對賊寇,他恩威並施,各路土匪山賊紛紛洗心革面,對他心悅誠服。
北方各州的名士紛紛來荊州避禍,劉表也是傾力接濟。
把荊州變成了亂世之中難得的一片清淨之地。
並且還產生了一個奇景:——
在這個亂世之中,荊州竟然文教興盛。
以致於出現了一個“荊州學派”,劉表甚至還牽頭編纂了一部天文學專著《荊州星佔》,流傳了上百年。
劉表絕對是有名有實的亂世良牧。
所以,
在面對這樣一個有手段,有實力,並且同樣也擅長籠絡人心的漢室宗親。
劉備簡直覺得劉表就是自己的加強版,如何能夠放心的讓他參與到揚州的事務裡來?
與虎謀皮,焉有其利。
李翊看出老劉內心的擔憂,“劉表治荊州,確實有手段,但主公有個優勢,是劉表沒有的。”
“什麼優勢?”劉備問。
“我。”
李翊正色答道,“主公還有我。”
其實現在的劉表與劉備,真的就只差了一個李翊。
因爲劉備在徐州遇到的問題,跟劉表在荊州遇到的問題是一樣的。
只不過劉備有李翊幫他解決掉了,而劉表卻是孤身一人。
誠然,荊州號稱帶甲十餘萬。
確實,單就荊州而言,是真的可以拉出十萬雄兵來。
注意是荊州能拉出來,而不是劉表能拉出來。
劉表對荊州的控制力,遠不如劉備現在對徐州的控制力強。
因爲荊州的世家同樣強大,能夠以下克上。
蔡、蒯、龐、黃四大世家把持著荊州權柄。
其餘各地世家,更是力量雄厚。
劉表當然也在努力拉攏這些世家了。
比如:重用蒯氏兄弟借力打力,與蔡家聯姻等。
是不是很像劉備歷史上拉攏徐州世家的手段?
劉備同樣重用陳氏父子、丹陽派等大族,並且與東海望族麋家聯姻。
只不過老劉最後失敗了,丟了徐州。
劉表也沒好到哪去,直到死都是孤身一人,連自己的親兒子都信不過。
所以一向謙遜的李翊,這纔會在劉備面前出奇的表示:
——你還有我!
劉備在徐州的問題李翊幫他解決了。
但劉表卻沒人能幫他解決荊州的問題。
史書上,曾評價袁紹爲:“外寬內忌,好謀無斷。”
其實陳壽也用這句話評價了劉表。
估計本初同學這時候都要罵娘了。
明明是兩個人的差評,爲何最後卻要我獨自承受?
除了陳壽的評價之外,
曹操曾說劉表是守戶之賊,賈詡也說他是多疑無決,無能爲也。
而劉備擔心劉表有野心,跟他合作,之後會摁不住他。
那劉表到底有沒有野心呢?
答案是當然有,而且很大。
但卻是一個不用過於擔心的野心。
何也?
劉表常常自比西伯,即周文王。
周文王號稱,“天下三分有其二猶服事殷。”
意思就是說他特別能苟。
苟到商朝氣數已盡,他兒子周武王才能一舉滅商。
劉表也是懷著這樣的心思,以爲保守荊州,四處渾水摸魚,坐收漁利。
日後這天下自然就是他的了。
可是他卻錯誤的估計了形勢,拿前朝的劍來斬本朝的官。
商朝與漢朝國情完全不同。
商朝當時內憂外患,你不碰它,它自己也會慢慢倒下。
而漢末卻是羣雄並起,越打越強。
兼併到最後,順手就能把你也給兼併了。
而正如史書所言,劉表性格是多疑的。
這也成了阻止他進取天下的重要因素。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爲他一個人孤身來荊州,天天在這些世家大族之間搞平衡。
稍微一個不謹慎,就被別人給推翻了。
你說劉表他能夠輕信別人嗎?
剛入荊州時,他單槍匹馬。
進一步九死一生,退一步十死無生。
所以他只能斷絕猶豫,一往無前。
可當他坐穩荊州,年齡增長之後。
得到的越多,害怕失去的也就越多。
看似功成名就,實則孤立無援。
他既不願相信蔡、蒯、龐、黃等世家大族。
也不相信張繡、劉備等外州客將。
可以接納他們爲自己守土,但一旦讓他們獨自領兵,劉表就猜忌不斷。
甚至於自己的兩個兒子,都不願相信。
劉表多疑猜忌的缺點,到晚年被無限放大。
這一點,其實跟袁紹也很像。
袁紹、劉表的成功與失敗,其實都能在對方身上找到影子。
“善!既如此,你我可同去見劉始宗!”
在李翊的勸說下,劉備相信劉表對自己構不成大的威脅。
正如李翊所言,
我有李子玉,可你劉表在荊州看似前呼後擁。
實則,始終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