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雖然是山賊,但卻很有政治手腕。
從他能夠拉攏到匈奴人與烏桓人的支持,來對抗袁紹,就證明了他的手段不是尋常山賊可以比的。
但同時,張燕他本人又很善於自保。
堪稱武將版的賈詡。
一生多次躺贏。
如果你把張燕的經歷故事寫成網文,肯定會被網友罵慘。
因爲太順,太“無腦”了,網友會覺得這很不合邏輯。
然而歷史中的許多事,往往比網文更加魔幻。
張燕從起兵時,到繼承白嫖張牛角的部隊。
然後趁著袁紹征剿黑山軍,又莫名其妙白嫖了百萬黑山軍。
之後在與袁紹的交鋒中,本已落入下風,眼看著就要被袁紹滅掉。
偏偏又趕上官渡之戰爆發,給了張燕喘息的機會。
袁曹大戰期間,張燕也是全程觀望,絕不下場。
等分出勝負後,張燕又立馬舉衆歸降了曹操。
由於是帶資進組,曹操直接封了張燕爲平北將軍。
並賜爵封安國亭侯,食邑五百戶。
而曹操給張燕的工作也很簡單,就是讓他守鄴城。
等於是讓張燕遠離了戰場,早早地過上了舒心的日子。
之後,張燕在魏國安穩的渡過了自己的後半生,而爵位也一直傳到了曾孫一代。
這對於亂世中的人來說,張燕的一生已足以羨煞旁人了。
現在這個時間節點,張燕所統轄的黑山軍,在與袁紹的對峙中正處於下風。
張燕意識到了這一點,知道他們這些紀律紊亂的賊軍,是不可能與軍閥的部隊相比的。
縱有百萬數,也斷難能與袁紹軍相抗。
所以,張燕必須尋找一個外援。
公孫瓚是他最開始的盟友,但已經被困在易京出不去了。
而北方的烏桓人與鮮卑人,已經被袁紹拉攏過去,成了他北部的屏翼。
放眼天下,目今唯一能與袁紹相抗的,似乎只有位於河南的曹劉同盟。
張燕一直想尋一個機會,去河南與曹劉締結盟約。
但奈何袁紹逼得緊,兼之又恐自己“賊軍”的身份不爲曹劉所容。
故而遲疑未進。
不想前不久竟意外收到了來自徐州李郯侯的邀請函。
這對張燕而言,無異喜從天降。
遂力排衆議,馬不停蹄,星夜兼程地趕赴到了下邳。
見到了那位聲名遠揚,能力出衆的李子玉。
李翊給張燕的第一印象便是,聰明、睿智、堅毅。
良好的第一印象,加深了張燕想與河南合作的決心。
畢竟他此來不是代表他自己一個人來的,他身上更負有百萬黑山人口的未來。
只是……
張燕知道,李翊這人並不好對付。
他只能通過沉默、冷靜來儘量淡化自己,渴望與河南合作的情緒。
若不然露出破綻,被李翊抓住,他必然獅子大開口。
從而使自己在談判中陷入不利。
“張將軍近年來過得好嗎?”
李翊率先打破沉寂,走至張燕桌前,親自爲他斟了一杯酒。
張燕忙雙手舉盞,接過李翊倒來的酒水。
“承蒙郯侯掛念,去歲收成正好,勉強得以自足。”
黑山軍是黃巾軍的組成部分之一。
跟黃巾軍一樣,都是自帶種子、工具,甚至還有耕牛。
所以靠著種田,也能勉強自給自足。
何況黑山衆渠帥,時不時下山去劫掠富庶的冀州諸縣。
兩重保險,使得雖有百萬人口,倒也能夠過活。
“……只是,袁軍勢大,迫的近。”
“若無外援,張某恐也難以久持。”
張燕略作試探,表明了自己的難處。
“……嗯,袁賊自號大舜之後,出姓於陳。”
“此前淮南袁術就曾私藏玉璽,已爲曹司空、劉將軍所滅。”
“今袁本初坐擁四州之地,佔我漢家城池,卻不肯向朝廷中樞輸送錢糧。”
“此舉形同叛亂,論罪該誅。”
李翊也當即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此前,曹劉在陳地開會時,就曾提議,要求袁紹向陳地朝廷輸送錢糧。
一開始大夥兒都以爲,袁紹四世三公,出手闊綽,肯定不會吝惜這點錢糧。
雖然對袁紹來說不多,對曹劉而言也不算肥。
但大戰在即,能多薅一點兒是一點兒。
到時候真送過來,自然是曹劉先拿七成。
剩下一成給陳地百官,一成給劉寵、駱俊,一成給朝廷府庫。
本該是皆大歡喜的局面。
結果袁紹,竟然不許!
袁紹在拿了朝廷的好處,受封大將軍之位,假節後,居然連些許錢糧都不肯拿出來。
袁紹只推脫說是,忙於“北逆”戰事,實在拿不出錢來。
對此,曹劉立即上書朝廷,下詔譴責袁紹的“叛逆”行爲。
雖然這只是輿論攻擊,但開戰前能造一點兒勢,就造一點兒勢吧。
比如現在,李翊就可以在,袁紹不肯輸送錢糧給朝廷這件事上做文章。
“張將軍乃先帝親封的平難中郎將,袁逆佔據漢家城池,征伐漢家官員。”
“將軍可願做朝廷忠臣,爲國家討賊否?”
李翊也開始試探,向張燕拋出橄欖枝來。
張燕雙眸一亮,站起身來,鄭重其事地向李翊一拱手:
“……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正當以爲兩家結盟如此順利之時,張燕忽又話鋒一轉,面露爲難之色。
“只是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
“袁紹勢大,我黑山部衆,遠在常山孤立無援。”
“若袁紹舉大軍來攻,燕當何以拒之?”
李翊雖知這是張燕在漫天要價,但仍先作詫怪之狀。
“兗州曹司空,徐州劉將軍,俱是張將軍的盟友。”
“將軍何謂孤立無援?”
張燕暗道李翊果然棘手難纏,只得道:
“張某的意思是,我部衆俱在常山,與河南之地相去甚遠。”
“縱曹司空與劉將軍與我作盟,又如何及時來救?”
張燕既是在要價,又是在袒露他們黑山軍的困境。
畢竟他們是真幹不贏袁紹。
歷史上,若不是趕上官渡之戰爆發,張燕早就被袁紹給滅了。
雖然袁曹大戰期間,張燕作壁上觀,沒有下場。
但等到205年,張燕舉衆歸順曹操時。
所帶去的人口,已只剩下十多萬人了。
雖然十餘萬人,對於人口稀少的漢末,依舊是一筆巨財。
但這顯然沒法跟巔峰時期的百萬人口相比。
這其中,
既有受戰亂影響導致人口減少的因素。
也有麾下渠帥不受控制,各自爲政,轉去他處的原因。
這也是張燕真正要想“招安”的根本原因。
他這個黑山大王當得有名無實,大夥兒只是名義上奉他爲王。
他要真能調動麾下所有渠帥。
那百萬黑山賊,就不至於被袁紹殺得山谷空空了。
遠的不說,就單說與他一道來徐州的渠帥眭固、白饒等人。
這幫人也就表面尊重他,真要讓他們爲自己賣命。
張燕第一個不信。
“張將軍的難處,李某能夠理解。”
“但張將軍也要明白我們河南的苦衷。”
“眼下西至關中,東至東海,沿著黃河沿岸,俱在修築城牆,預備河北戰事。”
“我們雖想援助黑山,但也是有心無力吶。”
張燕也算見過世面,面對李翊如此說話,當即彎脣笑道:
“郯侯不必嚇唬張某,我知您宅心仁厚,足智多謀。”
“您肯定有辦法,勞您在劉將軍面前美言幾句,多說些好話。”
“多少援助黑山些物資。”
“您肯定不忍心見我黑山之民,俱爲袁軍所殺,曝屍荒野不是?”
哈哈哈……
李翊牽脣一笑,道,“張將軍比李某料之還滑呀。”
張燕低著頭,溫聲答道:
“不敢當,張某這點兒威風在您老面前可就抖不起來嘍。”
“……罷。”
李翊一揮手,蹙起眉心,“說正經的,我河南現在正全力備戰河北戰事。”
“從豫州汝南,揚州淮南,一應輜重、錢糧、器械,俱往黃河南岸調運。”
“是真沒法援助黑山物資。”
李翊正式向張燕袒露心跡,他們正在全力備戰河北戰事,實在沒有多餘資源拿出來給他地諸侯輸血。
尤其兗州曹操,他的縱深太短,一旦使袁軍渡過黃河,幾乎一馬平川。
所以兩家正在聯合在黃河南岸修築堡壘等防禦工事,屯兵於前哨。
是真沒法支援黑山,不是裝的。
張燕表情凝重,眉心緊蹙,他意識到李翊沒有騙他。
河南確實對黑山有心無力。
若是在五年前,張燕來向河南求援倒還差不多。
因爲那時的張燕,勢力範圍拓展到了黃河一帶。
河南支援他,不會費太大氣力。
但在經過袁紹一波圍剿之後,整個黑山部衆都萎縮在了常山一帶。
都跑到子龍老家去了,河南如何給他遠程輸血?
更別提,五年前是二袁爭霸,曹劉都還是別人的小弟。
時過境遷,五年後早已換了人間。
談判進展的並不順利。
張燕不辭辛勞,遠來徐州,就是爲了與河南締結同盟,共抗袁紹。
但他要的,並不是口頭同盟,甚至一紙盟約。
張燕想要的,是實打實的好處。
在談判期間,張燕又話裡有話的暗示李翊。
黑山部衆,他並不能全部掌控。
中間有不少人是心向袁紹的。
這幫賊人都是好利之徒,如果你河南不能拉出實際好處,拉攏到他們。
那麼,縱然他張燕與袁紹有過節,不死不休。
但他可管不住手下人,會不會去投靠袁紹。
張燕這話,幾乎算是威脅了。
可張燕卻並沒有危言聳聽。
畢竟老袁家那四世三公的招牌擺在那兒,對黑山民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早在初平二年時,
張燕就因爲在袁紹與公孫瓚的爭奪冀州,而選擇站隊公孫瓚。
結果有不少人就因此離開了張燕。
在初平四年時,魏郡有袁軍叛變,聯合黑山賊,一度佔據了鄴城。
又因爲黑山渠帥陶升叛變,而被袁紹平定了叛亂。
袁紹也升任了陶升爲建義中郎將。
可見,黑山軍中不少人都還是心向袁氏的。
這其中也包括眭固眭白兔,在被曹操擊敗後,他親自率軍去北方找袁紹求援。
現在張燕暗示李翊這番話,既是威脅也是警告。
百萬黑山衆,看似數量龐大,人口驚人。
但畢竟各自爲政,一盤散沙。
你河南願不願意拉攏他們,自己看著辦吧。
反正我張燕是管不住他們的。
一向睿智果敢的李翊,在聽完張燕道明黑山內部情況之後,此刻竟也陷入了沉思。
大堂之內,鴉雀無聲。
每一個人都屏氣凝神,大氣也不敢出。
雖然這件事與現場不少人都無關,比如山越宗帥祖郎、費棧二人。
他們本來只是食客,莫名見證了一場政治博弈。
暗覺精彩的同時,在見到兩名政治老手的交鋒後,又覺緊張萬分,直呼過癮。
“……好。”
在沉吟了許久之後,李翊終於鬆口。
緩緩睜開雙眸,出聲詢問張燕條件。
“……張將軍開個價吧。”
“一百萬斛糧食!”
張燕啓脣更是瞭然,斬釘截鐵地說道。
唔……
饒是現場有不少看客,但當聽到張燕開出的條件之後,仍是忍不住屏氣凝神。
這簡直是獅子大開口啊!
“……呵呵,張將軍莫非欺吾年少。”
“李某豈八歲童蒙,不識數目?”
李翊也算官場老手了,面對張燕的開出的驚人條件,表現的異常冷靜。
“燕豈敢大言欺人,誆瞞郯侯?”
“然黑山實有百萬之衆,從河南到常山,去除損耗。”“百萬斛糧,又能剩多少呢?”
或許有人會疑問,爲什麼一打仗糧食就消耗的快。
難不成前線將士多出來幾張嘴不成?
確實多出來幾張嘴,那便是餵養這些前線士兵的民夫。
他們把糧食運到前線去,他們得吃糧。
但是這些精壯的民夫,他們可不產糧。
勞動力被拉到前線去了,田地沒人耕種,自然導致糧食越打越少。
其實路途損耗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還是勞動力脫產。
要是有充足的勞動力,可以保證將士既能在前線打仗,後方還有足夠的人種田。
那國家就成了一臺戰爭機器,可以無限制對外擴張。
但這在古代,是絕對沒法實現的。
張燕在這次談判中,取了巧,談到了糧秣損耗問題。
卻迴避了一個關鍵問題,
那就是百萬黑山人口,並不是人人都要上前線作戰。
他們有不少民衆,是自給自足的。
你這是百萬人,又不是百萬兵。
怎麼能把軍事上的問題一併放在這上面討論呢?
“……這不是河南所能負擔的。”
李翊斬釘截鐵的回覆張燕,拒絕了他開出的條件。
而這自然也在張燕的預料之中,便問:
“那麼郯侯能給出多少糧秣?”
“……三十萬斛,這是河南所能給出的極限了,既是如此,我也得先請示劉將軍。”
“李某自己做不得數。”
李翊信誓旦旦,故作爲難。
顯得這三十斛糧食,都已經是他咬緊牙關,下定很大決心才同意給的。
張燕牽脣一笑。
“這三十萬斛糧秣,只怕不夠前線將士打仗的。”
“九十萬斛如何?”
“……不行,四十萬斛,不能再多了。”
“若不然,河南情願單打獨鬥,獨自對抗袁紹。”
“至於足下麾下渠帥,任其自去耳,與我何干?”
李翊表現出強硬的態勢。
彷彿自己所開出的這個條件,張燕不接受的話,他便要宣告談判破裂了。
雖然兩人的談話時間不長,但流速卻十分緩慢。
兩人的大腦都在飛快旋轉,拚命試探對方的底線。
尤其是張燕,他眯起眼眸,絞盡腦汁思考這究竟是不是李翊的底線?
這是一個商場談判理論。
即當你走進商店時,買一件心儀已久的商品。
但它的價格卻高出了你的預期,你知道這個價格肯定虛高。
你自己有一個最高能接受的價格,並且你也知道店主肯定也有一個最低能接受的價格。
通過討價還價,你不僅想讓商品價格低到你的預期,並且要儘可能接近店主的最低價。
因爲越接近,你就省得越多。
而店主正好相反,
他想讓商品價格儘量接近你的最高價,越接近他就掙得越多。
你知道這一點,你也知道他知道這一點。
但你們都不知道對方的底線到底是多少。
於是你們便會開始博弈,
在這個過程中,你們會不斷拋出假的底線。
並且虛張聲勢,努力地讓對方相信這就是你的底線。
到了最後,你們便會以交易破裂相互威脅。
若真交易破裂,這無疑會是一個雙輸的局面。
你沒買到東西,店主也沒能掙到錢。
但你們都會裝作毫不在意的樣子,坦然接受這雙輸的局面。
以此來給對方施壓。
這時,你會轉身慢慢走向店門。
這是最緊張最考驗的時候。
你會後悔,因爲店主的價格你是能接受的,你在猶豫要不要回頭。
店主也會後悔,少掙總比不掙好,他在猶豫要不要叫住你。
你每多走一步,氣氛便會多緊張一分。
你們都忍不住想妥協,又都希望對方先妥協。
這就是此時張燕與李翊所面臨的局面。
張燕是那個店主,李翊是這個買客。
但張燕的商品是獨一無二,別處買不到的。
而李翊這個買主也是張燕在能力範圍內,唯一能夠找到的。
對於李翊而言,
黑山軍擁有龐大的勢力,不論戰時或平時都能發揮出巨大作用。
戰時,它作爲紮根於冀州西部的一根尖刺,能夠很大程度的牽制袁紹的軍力。
和平時期,若能將他們轉化爲普通民衆,便能得到充足的勞動力。
若是去征剿,他們藏在大山之中,反而費力不討好,頗費錢糧。
對於張燕而言,
袁紹與他不死不休,張燕几乎不可能跟袁紹達成和解。
但他又不是袁紹的對手,只能尋求外援。
放眼周邊,唯一能夠跟河北抗衡的,只有曹劉的河南。
若是談判破裂,
李翊會失去一根尖刺,並且黑山軍有不少人會被袁紹吸附,間接資敵。
張燕則無法繼續管理百萬黑山人口,各自作鳥獸散。
張燕自己也極有可能退出歷史舞臺,轉而投於鄉間爲盜,不復今日好局。
顯然,雙輸局面是兩人都不希望看到的。
兩人都在等對方先妥協。
此時大堂內氣氛,彷彿凝固一般。
堂內的主角雖只兩人,但周圍食客就也都跟著緊張起來。
不知談判的結果,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而告終。
突然,一道炸雷般的聲響,自堂外傳出。
“五十萬斛糧!”
“不知這個數目,張將軍能不能接受?”
就在大夥兒都在屏氣凝神,跟著緊張之際,竟全都被這堂外的聲音給驚擾。
正要起身看,是哪個膽大之徒敢來攪擾之時。
只見來人於萬丈夕光中走來,
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臂頗長,面相頗爲厚重威嚴。
李翊見此,趕忙上前施禮。
“……主公,怎的親來了?”
劉備笑著拍了拍李翊的肩膀,“備若不來,只恐軍師疲於應付黑山來客。”
李翊正色答,“若再給翊半個時辰,黑山之衆已盡附河南矣……”
呵呵~
劉備溫聲笑道:
“軍師這些時日,頗爲憂勞河北事務,又要兼管河南軍政,大是辛苦。”
“備適才剛剛處理完幾個無知小輩,聞說軍師正於州府接待冀州來客,便過來看看。”
“……看看汝這小郎,會捉燕兒不會。”
最後一句,顯然已是開玩笑。
劉備平日本不苟言笑,但唯獨在李翊面前例外。
尤其李翊平日太忙,每日兩眉緊鎖,令劉備看了頗爲心疼。
遂每每在李翊面前時,劉備都會盡量以寬鬆活潑的方式,讓李翊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
故李翊即便是提及河北之事時,劉備也多不甚關心,只盼李翊少些負擔。
“……哈哈,翊這點皮毛小伎,如何敢在主公面前獻醜?”
“主公快裡邊請!”
李翊彎脣一笑,將劉備請入堂內。
兩人適才的談話,俱在堂外,堂內之人尚不知發生了何事。
李翊便又爲衆人介紹,說道此人便是徐州之主。
漢左將軍,下邳侯,領徐州牧劉備劉玄德是也。
衆人聞說是主人家到了,遂紛紛起身施禮。
“見過劉將軍。”
“見過劉將軍。”
“……劉將軍幸會。”
衆人見禮之時,又兀自打量劉備形貌。
果真如傳聞中說的一般,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貌甚異。
“……這位想必便是張將軍了。”
劉備走至張燕身前見禮。
張燕連忙還禮。
劉備執其手,一臉真誠地說道:
“聞說張將軍,因輕勇走趫捷,故軍中號曰‘飛燕’”
“時人皆謂之張飛燕。”
“備走南闖北,識遍天下英雄,今日見著張將軍。”
“方知何謂氣概參天,雄烈過人。”
張燕被劉備握住手,與之對視,見其言語真誠,便道:
“劉將軍過獎了,燕實不敢當此美譽。”
“……呵呵。”
劉備牽脣一笑,四目相對,坦誠說道:
“方今雄豪並起,將軍能以一鄉之衆,合黑山百萬之民。”
“威震河朔,播名天下。”
“如何當不得這般讚譽?”
唔……
雖然明知這只是劉備的客套話,但由於他說的太過真誠。
以至讓張燕這個老油子都頗爲感動。
李翊在旁側看著,不由暗歎了一口氣。
你說你,跟我談早早答應不好嗎?
非要逼我徐州出動大漢魅魔,你才肯服服帖帖是不是?
看見張燕那已經半沉淪的樣子,李翊知此事已經成了一半了。
劉備的話還在繼續:
“……今袁紹擁四州之地,民戶百萬。”
“雖號爲大將軍,終因權奪利,未有心繫王室。”
“備料其久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
有其君,必有其臣。
劉備上來跟李翊的話術套路,幾乎如出一轍。
都是先踩一腳袁紹,把他打成反賊再說。
只不過劉備比李翊扣得帽子還狠,
李翊只列數了袁紹的罪狀,劉備直接把袁紹打成是跟董卓一樣的反賊。
這個標籤就太狠了。
當然了,劉備完全有證據。
畢竟袁紹想擁立劉虞爲帝這事兒,衆人皆知。
尤其劉備當時還在北方,對此事知之甚細。
你說天子尚在,你袁紹竟敢擁立劉虞爲帝。
不是董卓是什麼?
就算這件事最後告吹了。
那也是人劉虞心存漢室,識大體。
跟你袁紹這個反賊沒關係。
玩兒政治嘛,
就是得會扣帽子,羅織罪名。
其實,細數歷朝歷代你都會發現,這些政治人物最喜歡的就是扣帽子。
他們能把一件很小的事,說成是一件很嚴重的事。
又能把一件極爲嚴肅的事,儘量去淡化它所造成的影響。
總之就是,怎麼有利於自己怎麼來。
現在河南與河北別說是兩邊的領導人了,就是兩地的百姓都知道。
兩地開戰只是時間問題。
在熱戰開始之前,自然是先冷戰。
儘量給自己造憂,增加輿論優勢。
河南這邊,指責袁紹不遵王室,不繳錢糧,是叛逆。
河北這邊,指責曹劉挾持天子,虐殺忠臣,是漢賊。
反正,誰掌握話語權,誰就能贏得冷戰。
“張將軍乃先帝所封的平難中郎將,斷不能與反賊爲伍。”
“待到來年開春,我河南便要對河北用兵。”
“到時候懇請張將軍務必助備一臂之力,備感激不盡!”
劉備緊緊拉著張燕的手,雙目對視,一臉真誠地說道。
“事若就,備爲上奏天子,表奏張將軍的功績。”
“以張將軍之功,封侯拜將,自不在話下。”
“只要張將軍點頭,備即刻將五十萬斛糧秣送上貴府。”
“另去陳地,請一道聖旨,以作討賊文書。”
“張將軍奉聖旨討賊,應能安撫黑山衆部渠帥。”
“……不知張將軍意下如何?”
唔!
張燕眼眸一蹙,心中思緒萬千。
望著劉備那誠懇厚道的神情,實不忍相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