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屋內,燭火搖曳。
大有雖被關張趙許四人圍在當中,卻仍梗着脖子叫囂。
“他孃的,老子今天連你們一起打!”
話落,瞅準離得最近的趙雲,左手便要來揪他衣袂。
卻被趙雲就勢按住左手,往小腹上只一腳,騰地踢翻在地。
大有腹中吃痛,未及反應,許褚已經趕將上來。
似抓野兔一般,將他提溜起來,掄拳便要打。
張飛忙道:
“仲康且慢!讓俺來!”
言罷,一個箭步上前,提起醋鉢兒大小的拳頭揮去。
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
鼻子歪在半邊。
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
再來一拳,直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
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
兩拳下去,大有已是半死不活,哪裡捱得住第三拳?
撲通跪地,連連討饒:
“四位爺爺饒命!千萬饒我性命吶。”
方纔還猙獰的面孔,此刻只剩下狼狽與不堪。
劉備負手上前,厲聲責備道:
“吳大有,爾身爲人子,不孝高堂,與禽獸何異?”
“尊駕教訓的是!”
吳大有以頭搶地,磕頭如搗。
“小人今後定當晨昏定省,孝順老母!”
趙雲回首問那老嫗道:
“此獠當真是老夫人親子?”
唉……
老嫗嘆了口氣,垂淚道:
“不怕諸位貴人笑話,此確是老身不肖子。”
“自其染賭癮後,先賣田宅,再典祖器……”
她指着空蕩蕩的屋樑,“連先夫留下的‘積善之家'匾額,都已劈了當柴火燒。”
吳大有訕笑:
“阿孃,那不是冬日寒冷……我怕你冷着麼?”
“逆子!”
老嫗突然從枕下抽出一根藤條,“上次你說賣匾是爲阿公治病,結果呢?”
“結果……”
吳大有縮着脖子,“結果孫兒手氣太背。”
衆人見此,皆搖頭。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今日之事算是被劉備撞上。
所以出手相助。
可這天下還有多少戶這般人家呢?
劉備以遊俠之姿,救得了一戶,卻救不了千萬戶。
“這一趟出來,值了。”
劉備對一旁的李翊低聲說道。
“使吾看到了民間還有多少戶破碎家庭,吾輩更當奮發圖強。”
“以救千萬家。”
李翊乃低聲回道: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陛下在皇宮裡是萬民之主,可救蒼生於水火。” WWW. тt kǎn. ¢〇
“出了皇宮,陛下仍是那位古道熱腸的遊俠劉公。”
“不論遇上多少這樣的事,陛下總會出手的。”
“或許救不完,但能救一家是一家。”
劉備聞言大笑,拍了拍李翊的肩膀,讚道:
“子玉之言,甚合吾心意!”
說完,劉備再次轉向那老嫗,柔聲問道:
“吾輩恰好路過,叨擾許久,該當辭行了。”
“未知老夫人尚有何事,須我等出力?”
老嫗長嘆一聲:
“今日能得遇幾位貴人,是祖輩積德。”
“老身受貴人恩惠,本不該奢求更多。”
“只是……”
說着,老嫗將身旁那位女童拉至跟前。
“老身已時日無多,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這孩子。”
“只求諸位老爺,照拂這苦命的丫頭。”
說罷,示意那女童行禮。
女童乃伏在劉備跟前,頓首道:
“求老爺恩公收下阿雨吧!”
劉備捋須沉吟,他暗想這孩子也的確苦命,本性也不算壞。
加以教導,或可成器。
於是,溫聲說道:
“老夫人若是不棄,可攜阿雨往官塾安置。”
“丫頭讀書明理,您也能在那裡頤養天年。”
漢朝對女子的束縛沒有後世朝代嚴重,女子也是可以上私塾讀書的。
比如漢元帝皇后王政君在入宮之前,她就接受過良好的教育。
不過漢朝女子能接受到的最高級的教育,應該是宮庭教育與私人家教。
宮廷教育顧名思義,就是由官方主辦的教育。
而私人家教,一般是貴族出身,家庭裡面主動給她請輔導老師。
代表人物就是甄宓,她自幼好讀書,被家中姊妹調侃爲“女博士”。
不過劉備提議的將阿雨送進官塾,那基本上就是保送了。
這所位於天子腳下的名牌大學,校長可是天下聞名的水鏡先生。
“太好了,太好了。”
老嫗高興極了,連忙讓阿雨跪謝恩公。
阿雨淚眼婆娑,磕頭如搗:
“阿雨再不敢偷竊!定當好生唸書!”
隨後,劉備派遣趙雲護送阿雨與那老嫗去官塾。
並跟水鏡先生司馬徽專門打了招呼,讓他照看好阿雨。
自己則回宮去了。
洛陽宮,甘露殿。
暮色沉沉,宮燈初上。
劉備邀請李翊與自己一起共進晚膳。
金樽清酒,幾碟時令小菜,倒比往日大宴更顯閒適。
“子玉啊,”劉備舉盞輕嘆,“今日一行,朕方知民間疾苦,非奏章所能盡述。”
他望向窗外漸暗的天色。
“那吳家老嫗,若非親眼所見,朕豈能想到名門之後竟落魄至此?”
李翊執壺斟酒:
“陛下久居九重,羣臣奏事又多粉飾,難免隔閡。”
朝中大臣多是報喜不報憂,所以在深宮中呆久了,確實容易脫離底層百姓。
“所以朕愈發覺得……”劉備摩挲着酒盞邊緣,“當初你提議將阿斗送去紙坊歷練,實是良策。”
李翊眸光微動,沉吟道:
“太子紙坊待久了,自會識得五穀,知民生之多艱。”
“是啊。”
劉備忽的笑起來,“那小子上月來信,竟能說出‘一束竹料出紙幾何’,可比那些只會吟風弄月的世家子強多了。”
“子玉,來,再飲一杯。”
劉備親自執壺,爲對面跪坐的李翊斟滿酒樽。
“朕想起白日裡考覈的那個崔和,便一直心中不快。”
“察舉選官之制,橫亙我大漢四百年,朕身爲開國之君,又不太好變祖宗之法。”
“但若是不變,只怕將來會有更多似崔和一般人物,在地方上尸位素餐。”
“如此,朕的漢室江山,早晚毀於一旦。”
“念及此事,着實令朕頭疼不已。”
李翊雙手捧杯接酒,聞言笑道:
“陛下春秋正盛,此事原不必急於一時。”
“倒是今日太常所奏各州郡私塾興建之事,臣聽後甚感欣慰。”
“不錯,”劉備眼中閃過一絲喜色。
“自章武元年頒佈‘有縣必有學’之詔至今,各州郡上報,各州各縣都有私塾。”
“誠不相欺,朕頒佈此詔之前,尚未想過有縣必有學之詔能用不到兩年的時間便完成。”
“看來子玉與你的內閣還有朝中大臣們協調不錯,辦事如此爽快利落。”
“朕心甚慰,朕心甚慰!”
李翊放下酒樽,正色道:
“陛下聖明。”
“臣近日翻閱各地奏報,寒門學子入學人數較往年增長三成有餘。”
“雖不及預期,但也初見成效。”
“假以時日,必能爲國培育更多賢才。”
劉備微微頷首,目光卻漸漸深沉。
“私塾之事進展順利,然則……”
“呵呵,子玉今日微服出訪時,朕在街上聽到一句童謠。”
“唱的是——”
“舉茂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在聯想崔和案件,朕便嚐嚐思考國家選官之弊漏。”
“子玉,你可曾想過察舉制之弊?”
暖閣內一時寂靜,只聞銅漏滴水之聲。
李翊知道,這纔是今夜私宴的真正議題。
他略一沉思,便道:
“陛下所慮極是。”
“察舉制行世四百餘年,積弊已深。”
“地方豪強把持選舉,寒門俊傑難有出頭之日。”
“正是此理。”
劉備輕嘆一聲,“當年朕拜盧植先生爲師,所求者,不過入仕耳。”
“倘若無此師徒名分,縱然朕當時有功於國家,恐也難謀得一官半職。”
“正因如此,朕深察察舉之弊也。”
說着,又看向李翊。
“子玉既有此言,想必已有對策?”
李翊從容道:
“陛下不好輕易更易祖宗之法,但卻可改革舊法。”
“此前陽嘉新制之時,不就改革了舉孝廉之法麼?”
“陽嘉新制,對每年的孝廉、茂才加以考覈。”
“然崔和舊事已證明,此輩仍有可能矇蔽上聽。”
“愚以爲,可將每年的考覈加以規範。”
善!
劉備對這個提議是沒有反對意見的。
而且要改的阻力也不大,畢竟這本就是漢朝舊制。
劉備只不過是在此基礎上,加以完善,使得每年中央的考覈更加嚴格規範罷了。
“此時便交由內閣辦理,待擬好具體章程之後,交由朕定奪。”
Wшw✿ ttκд n✿ ¢Ο
“喏。”
敲定好這個方案後,劉備又道:
“子玉方纔所言,規範孝廉考覈,朕深以爲然。”
“只是……若僅止於此,恐怕仍難撼動世家根基。”
李翊微微一笑,拱手道:
“陛下所慮極是。”
“臣正有一策,可徐徐圖之。”
“哦?”
劉備眉頭一挑,示意他繼續。
“臣以爲,可先增加每年的孝廉、茂才名額。”
李翊語氣沉穩,卻字字如刀。
“如今各州郡歲舉孝廉,名額稀少,世家豪族尚且爭得頭破血流。
“寒門更是難以出頭。”
“若將名額翻倍,甚至三倍,則世家子弟雖多,卻未必能夠盡佔。”
劉備沉吟道:
“若名額大增,豈非讓更多世家子弟入仕?”
“反倒助長豪族氣焰?”
畢竟察舉制就是舉薦的親朋好友。
要不然袁紹四世三公,難不成家族代代都是三公人才嗎?
這顯然不可能。
李翊搖了搖頭,解釋道:
“……非也。”
“臣之意,是先增名額,再設考試。”
“考試?”
劉備目光一凝。
“正是。”
李翊眼中閃爍着銳利的光芒,沉吟道:
“凡被舉爲孝廉、茂才者,皆需入京參加朝廷統一策試,擇優錄取。”
“譬如,若某州舉孝廉十人,最終只取前三名授官,餘者遣返。”
“如此一來,世家子弟雖多,卻未必能盡數通過考覈。”
“而寒門俊傑若真有才學,必能脫穎而出。”
察舉制雖然對世家大族是一種福利機制。
但並不是說,世家大族真的能夠百分百壟斷官位。
據後世統計,
整個兩漢四百年,通過察舉制晉升的人當中——
官僚貴族子弟大概佔了69.6%。
富豪子弟佔了6%。
平民百姓佔15.7%。
窮苦平民佔8.7%。
也就是說,父、祖上無任何官位的平民、貧民加起來,大概佔了24.4%左右。
佔了全國的四分之一。
這個比例看起來雖然不高,但在那個年代已經屬於是創舉了。
在察舉制之前,平民百姓是不可能有這麼好的當官機會
因爲漢朝之前的選官制度,最早是西周的世卿世祿制。
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有個好爹,一切都好。
沒個好爹,再努力都沒有用。
然後就是戰國時期的軍功授爵制。
這也不用考試,純看軍功。
那就是要你把腦袋別腰上,戰場殺敵,回來當官。
軍功授爵制,也算是創先河的,給了底層人民一個可以當官的機會。
但這時候世卿世祿制依然存在。
意思就是,
你拼不了爹,那你就去拼命。
但國家是不可能一直打仗的,且這種制度是在告訴你,當官兒就得拿命來賭。
對於底層人民來說,出頭依然很困難。
所以到了西漢時期,察舉制的出現是極具歷史進步意義的。
雖然它依然很拼爹。
但平民想要出頭,至少不用再把腦袋別腰上了。
雖然它四百年滋生了一大批像袁紹這樣四世三公的豪門貴族。
但不可否認的是,察舉制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
不過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不會因爲某一個人而駐足停留。
到了劉備這一朝,察舉制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需求了。
齊漢王朝迫切地需要一個更加先進、更加公平的選官制度,來爲帝國服務。
而選官制度中,放眼整個古代——
科舉制就是封建時期所能做到,相對最公正、最進步的制度了。
你當然可以說科舉制依然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依然存在舞弊的案例。
但是,以古代社會的生產力,已經沒有比科舉更好的選官制度了。
從改良造紙術、改良印刷術,到大量鋪設私塾。
李翊無不是在爲科舉制度做準備。
但必須要說明的一點是,科舉制本質上是在損害世襲貴族的利益。
隋唐時期推行的科舉制,就一直很不順利。
李世民能夠喊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是因爲他是天可汗,底下沒人敢跟他作對。
靠着君主個人的威望,慢慢推行科舉制。
饒是如此,科舉制真正完善,且被社會接受得等到黃巢的出現了。
黃巢的事蹟,給世家大族們敲響了警鐘。
如果你不接受科舉制,那老百姓就要把你的人頭掛路燈了。
也就說科舉制在古代真正完善,
需要花費至少三百年時間,外加一個黃巢。
這項工程太過龐大了,顯然不是李翊這一代人能夠完成的。
李翊所能做的,就是先把科舉制這個框架搭好。
留給後人一個模板,讓他們在此基礎上改良完善。
這下,是真的只能相信後人的智慧了。
當然了,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
漢末是世家大族發展的一個峰口。
這個峰口選擇很關鍵。
如果走曹魏的老路,那就是下一個魏晉南北朝。
如果李翊能完成自己的宏偉計劃,就能避開魏晉時期的劫難。
爲此,李翊已經準備太久太久了……
聽完李翊的分析,劉備思索片刻,緩緩點頭:
“愛卿此法,倒是巧妙。”
“只是……那些落選的世家子弟,豈不怨恨?”
李翊笑道:
“陛下多慮了。”
“增設名額,世家必喜。”
“此利大於弊之事,地方豪強世家豈有反對之理?”
還是利用人性弱點。
雖然察舉制主要服務於世家,但世家內部也要分家。
每年的孝廉、茂才名額就那麼幾個。
基本上被那些關係硬的大族給壟斷了。
其他世家當然不甘心。
如果朝廷願意增設名額,他們肯定舉雙手贊成。
雖說要考試,但至少給了他們一個機會。
這是妥妥的陽謀。
“設考試,寒門亦可進。”
“世家子弟雖多,但朝廷只取最優者。”
“他們只會怪自己才學不精,而非怨恨朝廷。”
“況且,名額既增,他們反倒會覺得機會更多,不會激烈反對。“
劉備眼中閃過一絲讚許。
“這便是子玉常說的溫水煮蛙麼?”
“正是。”
李翊頷首,正色說道:
“若驟然廢除察舉,必遭世家反撲。”
“但若先增名額,再以考試篩選。”
“久而久之,世家便會習慣朝廷主導人才選拔。”
“待時機成熟,再逐步削減舉薦之權,最終使考試成爲入仕唯一途徑。”
不可否認的是,科舉制相較於本時代,步子邁得還是比較大的。
因爲按照正常發展路線,察舉制過後,應當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就是走錯的峰口,直接把世家大族推向了頂峰。
完全看門第,看家庭背景,然後把人分成九等。
家庭背景好,哪怕是傻子也能當官。
家庭條件不行,那你就是一輩子受苦的命。
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豪族”正是如此。
但要說明的一點是,九品中正制在當時依然有進步意義。
因爲東漢末年的時候,地方的豪門權貴已經把持了察舉,弊端百出。
被察舉的人,因察舉人才能當官。
所以他不會感激朝廷,而是感激舉主。
這也是東漢二元君主制產生的原因,屬下可以對地方官吏稱臣。
但對一個大一統王朝而言,對除皇帝以外的人稱臣真的好嗎?
所以九品中正制說白了,其初衷就是把選舉中的品第人物權收歸中央,收回地方官員的人事權。
這是有利於打擊地方豪族,加強中央集權的。
爲了收回地方權力,不得已爲之。
這是九品中正制的積極意義,但也僅限於此。
當曹魏真的把人事權收回到中央以後,再想改已經回不了頭了。
其弊端開始大量出現,
比如全國的人才都集中到大中正所在的中央。
這就導致地方無才,行政效率降低。
無人治理地方,地方垮臺,中央難以獨存。
再比如,官員的升黜均操之於中正手中。
則官員便無心於公務,一味地競相奔走,襲取社會名譽。
不再關心本職工作,其上司對此卻無可奈何。
所以,爲了儘快收回地方權力,可以採取九品中正制。
但以漢末四百年積攢的弊端,一旦施行了,後面就得承擔其所帶來的後果。
所以,李翊決定跨過這一步。
直接挑戰更加艱難的科舉制度。
“善!”
劉備撫掌大笑,“如此一來,既不激怒世家,又能逐步削弱其壟斷,真乃妙策也。”
李翊舉杯敬道:
“陛下聖明,此事若成,不出十年,天下英才盡歸朝廷所用。”
微微一頓,又補充一句,“也盡入陛下彀中。”
劉備欣然飲盡杯中酒,目光望向殿外漸亮的天色,慨然道:
“好!好一個溫水煮蛙……子玉,此事便由你全權操辦!”
李翊深深一拜:
“臣,定不負陛下所託!”
待聊完劉備的心事後,李翊又開始聊自己的心事。
他取出今日劉備給他買的錦緞,說道:
“如今京畿之地,售賣蜀錦,我們不可不引起重視。”
劉備收斂笑意,目光漸沉。
“司馬懿此人,朕素知其能。”
“當年在河內時,他便精於治政。”
“如今竟被曹操派去專管蜀錦,可見其志不小。”
“正是。”
李翊點頭,意味深長地說道:
“蜀錦本爲益州特產,其質地遠勝他州。”
“如今被司馬懿以‘官營’之法統制,不僅產量大增,更以低價傾銷各地。”
“今日洛陽街市所見,蜀錦已佔七成,而幽州毳貨不過二三。”
“長此以往,幽州商路必受重創。”
李翊擔心的並不是蜀錦有多麼暢銷,讓魏國變得多麼多麼強大。
那倒不至於。
魏國說到底只是一州。
就算換成是歷史上的諸葛亮來,即便使出渾身解數,那也不可能發育得贏一統中原的大漢吶。
李翊真正擔心的是,這玩意兒會搶佔幽州毳貨的市場。
要知道,李翊之所以能夠讓幽州實現自給自足。
很大程度上就依賴於當地的毛皮生意。
但毛皮相較於錦緞是上不得多少檯面的。
爲此,李翊只能選擇營銷。
通過自己的名人效應來帶動品牌效應。
不僅自己帶頭穿,還讓幽州大小官員穿。
有了這些措施,才使得幽毳有那麼點像“高端貨”了。
但這高端貨畢竟是營銷出來的。
論成本、論工藝都是遠比不上蜀錦的。
所以蜀錦要是真的傾銷進來,很容易讓北方的達官貴人改穿蜀錦,而放棄幽毳。
這對於幽州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李翊是絕不會眼睜睜看着自己一手搭建的貿易體系,被一匹蜀錦摧毀。
所以在街市上一見着蜀錦,便立馬對其引起高度重視。
劉備沉吟片刻,忽而笑道:
“子玉,朕記得你在幽州時,可是帶頭穿毳衣,甚至下令官員皆以毳貨爲禮服。”
“這才讓幽州毛皮行銷天下。”
“怎麼,如今怕賣不過司馬懿了?”
李翊自嘲一笑:
“陛下說笑了,幽毳雖暖,但終究是毛皮之物。”
“論華美精緻,自然不及蜀錦。”
“那些世家貴胄,哪個不是追慕浮華?”
“若讓他們習慣了蜀錦的輕軟絢麗,誰還願意裹着厚重的毳衣?”
劉備挑眉,“那依你之見,該如何應對?”
李翊眼中閃過一絲銳色,正色道:
“臣以爲商路講究一個利益。”
“如果只是單純禁售,在利潤的驅使下,照樣會有人走私。”
“何況貿易禁運,本就是雙刃劍,我國商人亦受其害。”
“所以與其全面禁售,倒不如放開。”
“只是須嚴格納入朝廷管控,並加以限制。”
“哦?”
劉備眉梢一揚,“朕願聞其詳。”
“第一,先禁蜀錦入京。”
李翊沉聲道:“
“陛下可下詔,以‘敵國之貨,不可輕入’爲由,限制蜀錦在洛陽、長安等京畿之地的流通。”
“至少也要讓其價高難求。”
劉備眉頭皺起,沉吟道:
“此舉恐難以服衆。”
“商賈逐利,若強行禁止,反倒容易引發黑市,得不償失。”
李翊早有準備,繼續道:
“請循其本,我等限制蜀錦,非是懼其富強曹魏。”
“而是恐其妨礙幽毳銷路。”
“今請擡幽毳之名。”
“既然蜀錦以‘奢’取勝,那幽毳便以‘貴’立身。”
“陛下可下詔,定幽州上等雪貂毳爲‘御貢’,非功臣不得賜。”
“再令朝中重臣、將領皆着毳服覲見,使其成爲‘功勳之衣’,而非尋常富戶可僭越。”
雖然幽毳整體不如蜀錦美觀大氣。
但如果真集中資源織造,那還是能織出比較名貴美觀的大衣的。
像雪貂皮,可遇不可求。
李翊當然不是爲了賣它,而是爲了“擡”它,擡高它的聲價。
主打一個營銷。
“……嗯,以名位擡價,必然官家貴族子弟爭相效仿,此計可行。”
劉備眼中一亮,認可了李翊這條策略。
李翊鄭重拱手:
“陛下,涿郡乃我齊漢龍興之地,幽州更是北疆屏障。”
“若因經濟衰敗而民生凋敝,將來如何抵禦胡虜?”
“司馬懿傾銷蜀錦,表面是商戰,實則暗藏削我根基之禍!”
“所以爲大局計,臣以爲當加徵關稅。”
“關稅?”
劉備略一思索,便明白其中關竅。
“你是說,對蜀錦課以重稅,使其價高難銷?”
“正是。”
李翊點頭,“據臣所察——”
“蜀錦之所以能迅速佔據洛陽市場,正是因爲司馬懿刻意壓低價格。”
“甚至不惜虧本傾銷,只爲擠垮我朝本土織物。”
“若我們對其加徵五成乃至翻倍之稅,則蜀錦售價必然暴漲。”
“尋常商賈無力承擔,自然轉向幽毳。”
劉備沉吟道:
“可如此一來,蜀錦反倒因稀少而更顯珍貴。”
“那些世家大族恐怕會更追捧,豈不助長其名望?”
李翊微微一笑,分析道:
“……陛下所慮極是。”
“但物以稀爲貴,卻也以貴而難求。”
“蜀錦若因關稅而價高,只有極少數豪族能享用。”
“而絕大多數富戶、官員則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幽毳。”
“久而久之,幽毳依然會是主流。”
“而蜀錦則淪爲少數人的奢侈玩物,再難動搖幽州經濟根本。”
“如此一來,既不徹底禁絕蜀錦,免生黑市之弊,又讓幽毳穩佔市場。”
“加徵關稅還可爲國庫增收,可謂是一箭三雕。”
“此所謂以價制勝也。”
“好,好一個以價制勝!”
劉備撫掌大笑:
“司馬懿想以商戰亂我經濟,朕便以關稅反制。”
“子玉此策,深得朕心!”
李翊鄭重說道:
“陛下,經濟之爭,亦是國運之爭。”
“幽州若衰,則北疆不穩。”
“北疆若亂,則中原難安。”
“任何事物,我等都不可輕視。”
劉備大喜,即從之。
當即於次日早朝時,宣佈頒佈“限蜀錦令”。
此策一出,不過一月時間,立刻打亂了原有的市場秩序。
……
洛陽西市。
一名身着錦袍的河東衛氏子弟拍案而起,指着櫃上的蜀錦怒道:
“五百錢一尺?”
“去歲不過百錢,何故暴漲至此耶?”
東家擦着汗陪笑:
“郎君息怒,朝廷新頒關稅令。”
“蜀錦入境,十稅其六。”
“小本經營,實在……實在……”
“荒謬!”
那衛氏子弟甩袖而去,口中猶自憤憤:
“必是那李翊妒我世家用度奢華,故設此苛政!”
“哼!”
政策一頒佈,馬上就有奇效。
蜀錦在中原的銷量開始大幅降低。
齊漢之所以能夠抗住蜀錦的傾銷,還是跟李翊的貨幣改革有關。
李翊已經重塑了國家經濟,所以可以通過正常的經濟手段來制裁司馬懿。
但歷史上的曹魏不行。
因爲歷史上的曹魏改革貨幣失敗了,直接一夜回到解放前。
貨幣系統變成了最原始的“以物易物”。
這就導致蜀錦成了硬通貨,曹魏根本制裁不了蜀漢。
所以你便能看到曹丕一邊穿着蜀錦,一邊臭罵魏國官員,讓他們不要再穿蜀錦的奇葩景象。
……
益州,成都。
細雨迷濛的清晨,蜀錦工坊蒸騰的染缸霧氣與巴山煙雨混作一團。
司馬懿負手立於晾錦臺前,享受着蜀錦爲他帶來的海量財富。
發展蜀錦,絕對是他人生中做過最正確、最輝煌的事。
不今富強了國家,也富裕了自己。
“令官!”
錦官丞陳祗氣喘吁吁奔來。
“剛剛得到諜報,齊國對蜀錦課以十稅六的重賦,洛陽西市的蜀錦價已翻五倍!”
“什麼!?”
司馬懿青白麪皮微微抽動。
“好個李翊,竟用此等市井手段!”
“令官,中原買我們錦緞的商人較之去年已大量減少。”
“照此下去,今年的國庫收入……恐無法向魏王交代。”
司馬懿眉頭緊皺,心急如焚。
“暫緩往中原銷售!”
司馬懿一揮手,“此事容我考慮考慮。”
他懂軍事、懂人生、懂職場。
但貿易戰,確實不是他的長項。
面對李翊的一系列制裁,司馬懿竟不知所措。
全然不知如何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