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天終於眷顧我一次了!
潁川,許縣。
卻說曹操自赤壁敗回以後,心下已知再無能夠與劉備爭奪中原。
於是,便遣鍾繇撫定關中地區,聯絡韓遂。
雙方約定,曹操取西川之地,韓遂並雍涼之地。
兩人脣齒相依,互取所需。
曹操需要一塊能夠穩定立足的地方。
韓遂則是一個有野心的梟雄。
雍涼地區,並非是韓遂一家獨大,這裡還有十餘家大大小小的諸侯。
諸如侯選、程銀、李堪、馬玩、成宜及張橫、樑興等輩。
在《演義》裡,這些人被老羅簡化成了馬超的部將。
但實際上,他們都是手中握有兵權的軍閥。
隨着馬騰被曹操軟禁,馬超出走幷州自立。
韓遂認爲,他統一雍涼地區只差一個契機了。
這時候,以曹操的軍事實力作爲後盾,向諸將施壓。
韓遂便被關中聯軍門推舉爲了共同的都督。
作爲利益交換,韓遂也將這些軍閥合兵一處,爲曹操壯聲勢。
以恐嚇威脅漢中的張魯、西川的劉璋。
於是,曹操一面命夏侯惇強遷中原人口至關中地區,修葺洛陽、長安等地。
一面又興設學校,延禮文士。
之後不久,便見着了西川使者張肅。
曹操與之交談過後,情知蜀地的豪強們,有意讓自己取代劉璋。
於是重賞張肅,拜其爲廣漢太守。
沒過多久,曹操又見着了張肅之弟張鬆。
張鬆因身材短小,威儀不及其兄,曹操心中不喜。
但出於政治需要,還是禮待了張鬆。
張鬆在曹操這裡,深感不如劉備厚遇。
可劉備不能馬上出兵西川,又不符合他的利益需求。
一時間,張鬆躊躇難決。
曹操多疑,便命人去查張鬆的行蹤。
得知其竟是從齊國出來的,心中更加疑惑,私下裡說道:
“……鬆自齊地來,至魏國後,並不多言西川之事。”
“其誠意大不如其兄,孤料此人已投劉備。”
於是,便有了殺張鬆之心。
這兩日,公府上的楊修與張鬆來往密切。
因見張鬆竟能將看過的文章,倒背如流,深感其有大才。
於是引以爲交。
待得知曹操有殺張鬆之心後,立馬找到張鬆,勸他趕緊回西川。
張鬆亦驚,卻又遲疑道:
“我奉命出使,今至齊至魏,皆無果。”
“似這般回去,必爲蜀人恥笑!”
楊修勸道:
“暫退非爲怯也,存身留命以待立功,纔是丈夫。”
“今齊國雖強,然魏國未必全輸。”
“劉備厚遇,不過爲圖西川耳。”
“縱足下助其得到蜀地,關羽、張飛、李翊必居上位。”
“劉備也必以此三人爲厚。”
“君之才志,終不見用。”
“平生之志,也未必能得到施展。”
“魏公方急才,建功立業,豈不遠勝於劉備乎?”
“此中利害,君當能夠明察。”
楊修的話語可謂字字珠璣,每一句話都說到了張鬆的心坎上。
留在館舍的這段時間,張鬆內心也十分掙扎。
他一面感慨劉備對其的厚恩,一面又希望在曹操這裡得到厚用。
正是矛盾掙扎之時。
楊修這話,可謂是一語點醒夢中人。
是啊,
不管劉備待自己有多好,他始終都是以關張李三人爲厚。
後起之秀中,又有諸葛亮、龐統、徐庶等輩。
更別提劉備身邊的股東已經趨於飽和了。
丹陽曹豹,東海麋竺、下邳陳氏,河北甄氏,燕代豪族……
此時的張鬆選擇去入股,又能分到多少股份呢?
張鬆沉吟半晌,最終無奈地嘆了口氣。
旋即執楊修手謝道:
“……德祖之言,真令我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
“足下說的有理,只是如今曹公疑我,我再助他,恐有不妥。”
“此間有西川地圖一份,鬆已在上面標註了地理、縣邑、糧食屯駐之處。”
“有了此圖,曹公取西川之地應當不難。”
話落,張鬆將地圖取出。
他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再畫一張對他而言並不算難。
“此圖便請德祖,替我交給曹公。”
“鬆離家日久,也該回去了。”
楊修接過圖,連向張鬆說請君多多保重身體。
張鬆謝過,趁夜辭去。
隨後,楊修將西川地圖獻給曹操。
曹操得圖大喜,重賞楊修。
便會聚大臣,商議取漢中收川蜀之地。
恰逢夏侯惇自關中回,便一同商議征伐之事。
自夏侯淵戰死,曹仁接連挫敗,自信心受挫以後。
夏侯惇作爲宗室第一人,肩上的擔子不可不謂重如千斤。
此次撫定關中地區,夏侯惇亦有成長,當即對曹操諫言道:
“目今赤壁新敗,曹仁又挫於周瑜之手。”
“劉備剛得荊州,立足未穩,必不着急取西川之地。”
“我等宜先取漢中張魯,以得勝之兵取蜀。
“……如此可一鼓而下也。”
曹操大喜,拍了拍夏侯惇肩膀,讚道:
“……君之言,甚合孤意。”
“劉備精力都在南方,無暇西顧。”
“孤又聞河北近來滋事不斷,李翊亦無暇南顧。”
“所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今日天賜張肅兄弟於我,不取西川,悔之必矣!”
於是,曹操乃興師西征。
但是在西征之前,還有一個問題,亟待曹操解決。
那就是河北魏郡!
此地原本是曹操爲了擺脫河南士人的束縛,打算作爲新的政治立足點。
但因爲與李翊爭奪河北地區失敗,河北只剩下這一地,孤立無援。
曹操不得不又灰溜溜地回到河南,重新投入汝穎士人的懷抱。
可謂是老臉丟盡。
但饒是如此,魏郡的戰略位置依然很重要。
思慮半晌,曹操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曹操任命司馬朗爲魏公府掾,司馬懿爲魏郡太守。
又命郭淮爲行軍司馬,輔佐司馬懿。
這是曹操諸多人事任命之中,唯一一次沒有任用宗室將領。
單獨把外姓將領派到一處去的任命。
尤其司馬氏作爲大族,派去的還是魏郡這種富庶之地。
曹操此舉,令不少宗室武將,都來勸曹操三思。
由屬夏侯惇性情火爆,聲音激昂:
“魏公曾言,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與兵權。”
“今奈何將之外派到魏郡之處去?”
“倘若李翊來攻,司馬懿獻城而降。”
“如之何?”
夏侯惇雖與司馬懿交往不深,但見着這小子整天跟着曹丕鬼混,也不爽他。
他總覺得這人非常善於隱忍韜晦。
而且城府極深。
魏郡這麼重要的地方,怎麼能讓一外姓,還是大族出身的人單獨領之呢?
曹操冷冷一笑,道:
“……公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其表,而不知其裡也。”
“司馬氏一族,以司馬朗當家。”
“吾以用其爲我府上掾,其餘六兄弟亦在我軍中用事。”
“司馬懿有家族掣肘,安能叛我?”
“自奉孝歿後,孤遍觀年輕之輩,確實唯此人才略出重。”
“我欲用此人,替我擋住李翊河北來兵。”
衆人恍然大悟,原來曹操的戰略就是犧牲魏郡,以換取對漢中的攻打時間。
雖然當初說好拿下漢中,魏國就會出讓魏郡。
但政治人物說的話,聽聽就好。
關鍵時刻,還是得槍桿子硬。
司馬懿有軍略,郭淮也善於守備。
以魏郡之底子,應該能幫曹操爭取到不少時間。
計較已定,曹操正式興師西征。
分兵三隊:
前部先鋒夏侯惇、曹仁;
曹操自領諸將居中;
後部援軍曹洪、曹休,押運糧草。
早有細作報入漢中來。
張魯乃與衆將商議退敵之策。
“曹操勢大,吾在漢中,孤立無援。”
“欲舉城降之,不失封侯之位。”
“未知諸位祭酒以爲如何?”
張魯這個人比較特殊。
他是漢末三國時期,唯一一個政教合一的諸侯。
不過五斗米教並不是張魯創建的,是他殺了張修之後搶過來的。
不過此教確實是在張魯手中發揚光大的。
張魯有手段,有野心。
既殘忍,又有仁慈的一面,是一個典型的亂世梟雄。
因爲在面對劉璋的戰事中,屢屢獲勝,所以張魯不止有漢中之地。
還佔據了巴西、巴東地區。
事實上,巴郡之所以會一分爲三。
就是因爲劉璋幹不贏張魯,被張魯給佔了巴郡以北。
劉璋纔不得不將巴郡的行政區域給重新劃分,以方便管理。
張魯的野心,也從來不滿足於漢中地區。
他一心想將自己的五斗米教發揚光大。
因爲入教的信徒,需要繳納五斗米,所以稱之爲五斗米教。
簡稱“米教”。
而張魯作爲漢中太守,也不叫太守,叫“師君”。
他手下的兵也不叫兵,叫“鬼卒”。
手下的官員叫“祭酒”。
高級一點的官員則叫“治頭大祭酒”。
眼下的張魯,一門心思地撲在自己的教上。
在他看來,如果獻了漢中給曹操。
自己僅僅只是失去一個漢中,得到的卻是整個關中地區啊!
他不僅能把五斗米教傳到關中去,還能傳到潁川這個士人樂園去。
這對張魯的誘惑力,可是太大了。
“……師君,此議萬萬不可!”
說話之人,乃是張魯之弟張衛。
他也信五斗米教,但卻是個硬骨頭。
在他看來,漢中富庶,咱們也擁兵數萬。
進可以取西川之地爲王,退亦能擋住關中來犯之兵。
豈有將江山拱手而讓之禮?
“……漢中最險無出陽平關,守住此關,魏兵莫能進也。”
“我意在關隘左右,依山傍林,下十餘個寨柵,以此迎敵。”
“師君只管在漢中,多撥糧草以應付足矣。”
張魯只想着怎麼投降能夠體面一些,待遇能夠好一些,以方便他傳教。
但沒想到弟弟張衛堅持要戰,張魯只好應從。
乃遣楊昂、楊任二將助弟守禦陽平關,即日啓程。
軍馬到關下,即下了寨。
夏侯惇、李典等前軍先到,聞陽平關已有準備。
便離關外十五里處下寨。
是夜,軍士疲睏,各自歇息。
忽聞寨後一把火起,卻是楊昂、楊任二將殺到。
夏侯惇、李典各自上馬,倉促應戰。
因軍士遠來疲睏,很快被漢中軍衝破。
二將回見曹操,曹操叱道:
“汝二人爲我軍中宿將,隨孤行軍多年。”
“豈不知兵若遠行疲睏,可防劫寨?”
“如何不作準備?”
於是,欲懲治二人。
忽又想起,自興平元年以來,自己對上劉備也是屢戰屢敗。
赤壁那麼大的優勢,都打輸了。
如今又哪有臉面來責怪這二將呢?
念及此,曹操無奈地嘆了口氣,又道:
“權且赦你二人罪過,待破關之時,當須盡力。”
二人謝恩,加入曹操軍中,繼續行軍。
曹操親自引兵來看陽平關,此地山勢險惡,林木叢雜,不知路徑。
看得曹操直搖頭,嘆道:
“陽平關如此堅固,急切難下!”
左右將士,紛紛言道:
“吾等自關中出兵,長安、雒陽之糧,遠勝漢中。”
“陽平關早晚能下!”
曹操蹙眉,謂衆人說道:
“吾興大兵來此,早晚驚動劉備。”
“此輩知我攻漢中,必來取我中原之地。”
“中原不能久守,吾宜當速下漢中爲善。” 按理說,曹操能打下一處是一處,不應該隨便放棄自己苦心經營的地盤纔是。
怎奈何劉備的勢力已經完全將他包裹了起來。
戰略比的就是“勢”,一旦勢能輸了,再去守這些地方又有什麼用呢?
爲此,曹操只能戰術性放棄中原,將資源傾斜到關中去。
正議之時,背後一聲喊起,箭如雨發。
楊昂、楊任分兩路殺來。
曹操大驚,慌忙引軍迎之。
雙方混殺一場,各自罷兵。
接下幾日,張衛皆是據險而守,依山築壘,連綿十餘里。
曹操着急下城,率軍士強攻。
一連攻打數日,死傷甚衆,竟不能進。
曹操無奈,夜坐帳中,愁眉不展,謂諸將道:
“陽平險固,張衛據守嚴密,我軍久攻不下。”
“長此下去,中原必亂。”
於是,便有了撤軍的打算。
程昱諫道:
“今賊勢未見強弱,明公何故自退耶?”
曹操嘆道:
“米賊每日提備,急難取勝,孤一時無策也。”
正躊躇間,忽聞關外山林之中,蹄聲如雷,似有千軍萬馬奔騰而來。
曹操大驚,急令諸將戒備。
“……小心米賊夜襲!”
未幾,哨騎飛報:
“稟魏公,非敵軍也。”
“乃數千麋鹿自山林驚出,直衝張衛大營!”
什麼,此言一出,帳中諸人皆驚。
曹操連忙起身出帳,攜衆人憑高望之。
原來陽平山野多麋鹿,張衛軍連日伐木立寨,驚擾獸羣。
是夜,鹿羣受驚,竟如山洪傾瀉,直奔張衛營寨而去。
張衛寨中士兵,聞得寨外驚天動地,誤以爲是曹兵前來夜襲。
全都打起精神,準備禦敵。
誰料聲音將近之時,竟是數千頭麋鹿,如洪水般奔騰而來。
一舉便衝破了張衛軍大寨寨門。
衆鬼卒哪裡見過這種陣仗?
被嚇得四散奔逃,驚慌失措。
早有人報知張衛,張衛出營來看,亦被眼前景象震驚。
“……這、這簡直不是人力所爲!”
“莫非這曹操亦懂妖法,能驅喚野獸乎!”
張衛駭然,親眼目睹麋鹿衝破營寨,營柵盡毀。
士卒們猝不及防,嚇得驚慌四散。
自相踐踏,亂作一團。
衆軍士逃竄之際,誤打誤撞,竟不慎入了曹洪大營。
曹洪正在率部巡營,忽見前方火光沖天,人影紛亂。
誤以爲是張衛夜襲,當即下令:
“……賊軍劫營,諸軍隨我迎敵!”
曹軍聞令,奮勇衝殺。
張衛軍本已大亂,又遭曹軍猛攻,頓時潰不成軍。
曹操見此,撫須大笑:
“天助我大魏!天助我大魏!”
“看來老天也有眷顧我曹操的時候!”
見着眼前光景,曹操感動地涕泗橫流。
此前,老天總是眷顧劉備。
甚至在冬天時,借“東南風”給他打自己。
如今,自己也得天助。
使上天喚來數千頭麋鹿,來助自己破敵了!
曹操抓住機會,趁機下令,全軍拔營。
猛攻張衛大寨!
魏兵一齊衝進寨中,天價放起火來。
夏侯惇引兵殺到,逢着楊任,二將交鋒。
戰約三十餘合,夏侯惇暴喝一聲,一槍將之刺死。
餘衆駭然,被夏侯惇殺敗。
張衛眼見大勢已去,只得獻關投降。
曹操既得了陽平關,暫時將張衛拘於軍中。
一面繼續進兵,直奔南鄭而去。
張魯聞說陽平關失守,弟弟張衛被俘。
一時間方寸大亂,於是打算依照原計劃,開城投降。
閻圃連忙勸諫說道:
“……師君此時萬萬不可投降!”
張魯便問:
“曏者開戰之前,我擁陽平關即數萬鬼卒。”
“公等便說不可降。”
“今陽平關失守,鬼卒俱被魏兵殺散。”
“公等仍勸我不可投降,莫非要吾與漢中同死乎?”
“……師君,在下非是此意。”
閻圃定下心神,有條不紊地爲張魯分析道:
“今公戰敗,以急往,其功爲輕。”
“不如且依巴中,然後委質,功必多也。”
在閻圃看來,咱們是戰敗而降。
無功有過,後果不堪設想。
倒不如咱們先逃到巴中地區,那裡的異族首領不是與咱們關係不錯嗎?
如果我們到了那裡能拉上他們一起投降,咱們可就是有功之人了。
如此一來,再跟曹操談投降事宜,纔會穩妥。
曹操也纔會厚待我們。
人的一生要走很多路,但關鍵的只有幾步!
閻圃是一個稱職的謀士。
最開始張魯想要稱“漢寧王”時,閻圃就出來反對。
說你稱了王,你是漢中的一把手。
不稱王,也是漢中的一把手。
那爲什麼要稱王呢?
這不是憑空給自己樹敵嗎?
如今再次來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閻圃再次幫助張魯將利益最大化。
張魯從之,於是率衆奔往巴中。
漢中富庶,張魯帶不完全部財寶。
左右之人,都勸張魯焚寶貨倉庫,不給曹操留。
張魯乃道:
“我本就不欲與曹操爭鬥,只是意未達耳。”
“今不得已而出奔,倉廩府庫,民之有也,吾安忍廢之?”
於是將寶庫全部封鎖,是夜二更時,引全家老小出奔。
曹操率軍趕到南鄭時,也不叫人追趕,先命人去查府庫。
這是曹操的習慣,每克一地,先收刮戰利品爲第一要務。
本來,曹操對府庫的期望,就是哪怕只留一點就好了。
可沒想到張魯竟將府庫封存完好,裡面的寶物也無人動過。
於是,曹操甚爲憐之。
這時,夏侯惇等衆紛紛趕來,勸諫曹操說道:
“魏公,目今漢中已下,宜速去差人將張魯擒下。”
“其在漢中佈政多年,其人不死,漢中之地必不能長久。”
此前說過,攻城略地不是打下來就真的是你的了。
只有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完全控制以後,它纔是真正地屬於你。
僅是軍事佔領,它只是暫時屬於你。
所以夏侯惇才建議曹操,先把張魯拿下再說。
曹操搖了搖頭,說道:
“張魯既將府庫封存完好,說明其有意投靠於我。”
“只是方打敗仗,不敢直接投降,所以才逃去巴中。”
“可差人去往巴中勸降,言說孤願厚待於他。”
“請張師君不必再躲躲藏藏了。”
於是,派遣使者奔赴巴中地區,去勸降張魯。
至於張魯逃到巴中以後,依照閻圃之言。
利用自己“張天師”的名號,成功勸降了袁約、樸胡等三巴夷王。
衆王聞天師至,皆率部出迎。
張魯登高而呼:
“……今吾等據險抗命,徒苦黎民耳!”
“願公等以天下蒼生爲念!”
於是焚符籙、封府庫,率衆北降。
正好曹操勸降的使者也到了,見張魯竟將三巴夷王一併帶來投降了,大喜過望。
衆人一起去見曹操,曹操親自出迎。
見張魯部伍整齊,糧械無損,嘆曰:
“……此真保土安民之士也!”
於是拜張魯鎮南將軍,封閬中侯。
授樸胡巴夷校尉,賜金印紫綬。
賞袁約等帛千匹,金銀各千斤。
由此,漢中之地爲曹操所並也。
……
話分兩頭,卻說李翊辭了劉備,回到了自己闊別已久的河北。
由於治所在渤海,中途要經過許多郡縣。
李翊每到一處,必考察各郡政績。
有功必賞,有過必罰。
每過一處,必煥然一新。
百姓皆爲之稱善。
此時的渤海,尚不知李翊已回河北。
因爲現在的風雲人物,乃是那個傳說中能夠呼風喚雨的仙人左慈。
左慈到渤海,繼續施展自己的“仙術”。
巡縣各地,大施符水,替人治病。
許是宣傳到位,亦或是人云亦云。
左慈的名聲越來越響亮,教衆也越來越多。
傳聞,
渤海之濱,左慈設壇施術。
其符水治病,不取分文,百姓感其德,日聚千人。
左慈乃終日揮拂塵、灑甘露。
病者飲之即愈,愚氓拜之如神。
未及半載,信衆遍及七縣。
眼見信衆越來越多,
忽一日,左慈登高臺而呼:
“……貧道下凡,非貪財帛。”
“然天道有常,積善方能消業。”
話落,遂命童子,設“”滌心功德箱”於壇前。
立“解厄簿”記下捐者姓名。
並口中言道:
“……錢非入我囊,實爲洗爾等罪孽。”
一時之間,愚夫愚婦爭相捐獻。
老嫗典釵,農夫鬻谷。
商賈捐半歲之利者,不計其數。
有清醒者私語:
“……昔免費濟人,今何故斂財?”
信衆怒叱:“汝心不誠,安知仙長深意!”
眼看百姓漸漸有些“失控”,官府乃出動吏兵,禁止百姓捐款。
徐庶等人都知道,這種募捐行動,會使得河北財富大量流失。
然而官府的強制干預,惹得民怨沸騰。
張遼大怒,欲率兵將左慈拿下,將其活生生烤死、
並說道:
“倘若那妖人當真有通天本領,能夠呼風喚雨。”
“便可求來三尺甘霖,以救自己。”
“否則,焚死不足惜也!”
荀攸、徐庶等人攔住,勸張遼冷靜行事。
張遼謂二人道:
“公等皆讀書人,何不達理?”
“昔南陽張津爲交州刺史,聽信邪教。”
“舍前聖典訓,廢漢家法律。”
“鼓瑟焚香,常以紅帕裹頭。”
“讀邪俗道書,雲以助化。”
“自稱可助出軍之威,後竟爲敵軍所殺。”
“此等事甚無益,諸君自未悟耳。”
“吾欲殺左慈,正思禁邪覺迷也。”
“曏者李相將河北之事,付與我等,只盼能夠穩住時局。”
“今左慈妖人,煽動人心,吸納教衆,騙取民衆財產。”
“公等如今卻還在投鼠忌器,不敢殺之。”
“何也?”
徐庶乃道:
“正因左慈頗得人心,我等不好擅自爲之。”
“權等相爺回來再說。”
正說之時,忽有一小吏興沖沖地跑進大堂。
“大喜!大喜啊!”
小吏跌跌撞撞,伏在衆人膝下拜道:
“……稟諸位將軍、先生,相爺!相爺回來了!”
衆人聞言,頓時喜出望外。
荀攸、徐庶同時起身,笑容滿面。
“快!通知各級官員,準備出城去迎!”
李翊離開一年,很多事,須要他親自解決。
衆人就盼着回來,如今總算得償所願。
與此同時,
有安插在城外的教徒,將李翊歸來的消息報給了左慈。
“李子玉天下奇才,如今其驟然歸來,必是衝着仙師去的。”
“如之奈何?”
衆教徒紛紛問。
左慈緩緩睜開眼睛,伸手撩了一把金子,脣角不自覺地勾起一抹淺笑。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