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漢軍來了,青天就有了!吳地易主,陰霾就散了!

江東,桂子浮香。

一道王命伴着冷徹的月色飛出宮門,直抵長江前線——

主帥陸遜頃刻去職,宗室子弟孫韶攜節鉞,代其位。

消息如一顆巨石般砸入死水,沿江營壘波盪不休。

士卒竊語,將官色變。

那“擁兵自重”四字像毒藤纏繞在每個人心頭,勒得人喘息艱難。

陸遜在軍中待了很多年,大夥兒與他相處時間不短。

尤其是這段時日,連勝漢軍數場。

吳軍將領們士氣正盛,這也正是陸遜威望的最高點。

可吳王一個“擁兵自重”的帽子扣下來,的確令每一個前線奮勇作戰的將士心中一寒。

就連烽燧臺上的狼糞煙似乎都滯重了幾分,默默俯視着江濤與人心一同翻攪。

三日後,新帥駕臨。

點將臺下,黑壓壓的吳軍將領按劍肅立。

甲冑反射着秋陽,一片冷硬的光林。

腳步聲起,一人穩步登臺。

此人身量極高,幾近八尺。

銀甲白袍,面如冠玉,眼若朗星。

端的是一副好皮囊,顧盼間自有宗室威儀。

正是孫韶,時年三十歲。

年方而立,春秋正盛。

他目光掃過臺下諸將。

朱然沉凝,呂範垂眸,賀齊面無表情。

那丁奉更是虯髯戟張,一雙虎目毫無避忌地直望上來。

底下的校尉、軍司馬們,氣息都屏住了。

凝重!

氣氛十分凝重!

顯然,

大家都對這樣一個軍功甚淺,靠着宗室身份,忽然空降過來的主帥十分不服。

孫韶深吸一口氣,聲朗氣清,穿透江風: “諸君!”

他一開口,語氣中帶着股不容置疑的力道。

“陸伯言之事,非空穴來風。”

“王上明察秋毫,證據鑿鑿。”

“今命韶來,非止代將,更爲整肅綱紀,以安軍心!”

他言語流暢,將吳王憂思、國勢之危、敵軍之迫一一道來,極盡煽揚。

然臺下迴應他的,只有一片更甚死寂的沉默,沉默底下壓着的是懷疑與驚瀾。

那一道道目光,或直視,或斜睨,或藏在盔檐陰影裡。

他們都在掂量,都在審度: 這繡虎否?

能敵江北那匹真正噬人的蒼狼——漢帥陳元龍乎? 陳登虎步江南二十餘載,凡是有軍旅生涯經驗的吳軍將領都知道。

陸遜也早已證明了自己的才能。

可這個孫韶到目前爲止,只是想強調他替換掉陸遜的合法性。

孫韶察覺衆人的異色,胸中一股燥火騰起,知非立威不可。

他忽將聲調一揚,拋出思忖已久的奇策,對衆人朗聲喊道: “江北恃舟楫之利,然我江南何所恃?”

“多的是精鐵與巧匠!”

“吾意已決,鑄連環鐵索百餘。”

“長數百丈、環重二三十斤,橫截江流險要!”

“再造丈餘鐵錐數萬,密植水底。”

“屆時,漢船乘風而來。”

“錐破其底,索阻其途,兼以寒潮將至,彼輩豈能飛渡?”

語畢,滿場皆驚。

朱然率先出列,拱手,聲音沉緩如悶雷: “大都督,此策恐……恐傷民過甚。”

“打造如此巨物,需徵發多少匠戶民夫?”

“耗用鐵料幾何?”

“若用於軍械鎧仗,可足三軍數年之用。”

“還望大都督三思。”

孫韶聞言,面色微沉,卻不看朱然,只目視遠方江面。

“朱將軍老成謀國,然豈不聞‘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法’?”

“鞏固江防即爲保民,一時之耗,換江東萬世之安,孰輕孰重?”

呂範見此,亦接口,只是他的語氣更加謹慎。

“大都督,朱義封所言甚是。”

“那陳元龍非是庸才,其人爲劉備鎮守江南二十餘載,位高權重。”

“今其陳兵江南,麾下二十萬虎狼之士,智計百出。”

“區區鐵索鐵錐,彼必有應對之法。”

“若勞民傷財卻徒勞無功,豈不……”

“呂將軍!”

孫韶驟然打斷,聲音冷硬如鐵。

面上那層溫雅皮囊盡數剝落,只餘下宗室貴胄的驕悍與新任主帥的戾氣。

“王命在此,帥印在此!”

“吾意便是軍令!!”

“此策關乎國運,非汝等可妄議!”

“再有惑亂軍心、抗令不遵者——”

他猛地按劍,劍格與鞘口撞出刺耳一聲鏗響。

“軍法從事,立斬不赦!”

殺氣如實質般壓下,將臺下所有異議碾得粉碎。

孫韶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其認爲這是朱然等將領欺負自己是初來乍到。

故意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倘若自己妥協,以後怎麼立威?

故拿出帥印,以權勢強行壓服衆人。

朱然喉結滾動,將話咽回。

呂範低頭退入班列,賀齊等人更無一字。

餘衆皆畏懼生事,不敢繼續進言。

孫韶拂袖,大喝: “傳令!沿江州縣匠工,即日徵調。”

“晝夜趕造!延誤者,斬!”

令下如山倒。

不過旬日,長江南岸幾處要害江段,已如修羅工場。

爐火日夜沖天,將半江秋水映得猩紅。

叮噹錘打聲、號子聲、監工叱罵聲,

拉拽鐵索的吭唷聲混雜一片,驚得魚沉雁喑。

民夫匠人赤膊穿梭於煙火之間,面容枯槁。

巨大的鐵環被逐一鍛出,絞合成猙獰的黑龍,在岸上越堆越高。

那冰冷沉重的死物,尚未入水,已先吸吮盡了生人之氣。

孫韶親臨督工,銀甲白袍在煙熏火燎中依舊醒目。

他負手而立,看那鐵索一環環扣緊,眼中灼燒着功業將成的熾熱。

諸將默然隨行其後,如同泥塑木雕一般,不發一言。

……

江北,漢軍大營。

秋風卷着肅殺之氣,掠過獵獵旌旗。

帳內諸將,皆面色凝重、

那鐵索橫江、鐵錐密佈的圖景,恍若一道冰冷的枷鎖,扼住了大江咽喉。

唯獨陳登,細覽帛書。

初時凝眉,繼而嘴角微揚,終至撫掌大笑,聲震軍帳: “妙哉!妙哉!天助我也!”

“孫韶孺子,真乃送我淮南一份厚禮!”

諸將愕然相顧,不解其意。

臧霸出列,濃眉緊鎖: “徵南將軍何出此言?”

“吳人據江險,鑄鐵鎖,設暗錐。”

“意在鎖斷大江,使我舟師不得寸進。”

“今冬迫近,水勢漸退,寒風起時,於我軍更爲不利。”

“徵南將軍豈不憂乎?”

陳登斂笑,目露精光,將帛書輕擲於案,負手說道:

“宣高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只知其表,未知其裡也。”

“江東基業,三世所積。”

“民殷國富,倉廩充實。”

“若彼輩高壘深溝,繕甲厲兵,憑江固守,與我持久。”

“則勝負之數,猶未可知。”

“縱能勝之,亦必曠日持久。”

“屆時耗我國力,傷我元氣。”

“此誠於我軍不利也。”

他站起身來,踱至帳中巨幅江圖前,手指輕點南岸。

“然今孫韶小兒,自知威望甚淺,不能服衆。”

“故爲立威於老將,逞能於孫權之前。”

“不行正道,專務奇巧。”

“傾舉國之力,徵發民夫萬千,耗鐵如山。”

“不爲鍛造鋒鏑堅甲以實軍備,反去鑄那死笨鐵索,沉於江底!”

“此乃捨本逐末,自毀干城之道也!”

“民力疲於徵役,怨聲載於無道。”

“鐵料空於無用,武庫必漸虛。”

“彼自掘根基,敗象已露,我豈能不喜?”

帳中諸將聞言,神色稍霽,然憂慮未去。

臧霸沉吟道: “徵南將軍說得倒也不無道理。”

“可雖然如此,也要準備。”

“鐵索橫江,終究是實打實的障礙。”

“我軍舟師若不能破,一切皆是空談。”

“冬日轉瞬即至,屆時風高浪急。”

“天寒水冷,破陣更難。”

伐吳戰事已經持續很久了。

將士們的厭戰度也逐漸升了上來。

等拖到“冬將軍”的到來,將士們只會更加苦不堪言。

而困擾漢軍最大的問題,還是突破長江防線。

只要過了江,那就是漢軍大顯神威的時候。

到時候張郃、臧霸、高順這一幫將領會告訴吳人,讓他們知道——

什麼叫全球第一陸軍!

陳登微微一笑,成竹在胸。

“彼有鎖江計,吾自有破鎖策。”

“此物看似駭人,實則破之易耳!”

遂傳令升帳,發號施令。

不數日,漢軍水寨依陳登之計,趕造出巨筏數十方。

那木筏皆以粗壯巨木捆紮,寬大穩實。

筏上皆縛草爲人形,披掛漢軍衣甲。

且皆手持矛杖,遠望之,與真人軍陣無異。

是夜,月暗星稀,江霧瀰漫。

數十巨筏被悄無聲息放入江中,順流而下,直漂向南岸吳軍重點設防之處。

吳軍哨塔之上,守卒忽見江心黑影幢幢,似有大批敵軍乘筏夜渡。

甲冑兵刃在微弱水光下偶有反光,聲勢驚人。

守卒大驚失色,不及細辨,誤以爲是漢軍來襲。

慌忙敲響警鑼,驚呼: “漢軍渡江了!”

“漢軍殺過來了!!”

“快過來幫忙吶!!”

沿江吳軍聞警,頓時一陣大亂。

弓弩手倉促放箭,箭矢多半落入水中,或釘在草人身上。

更有甚者,見“敵軍”來勢洶洶,竟膽怯先潰。

就在這片混亂之中,那數十巨筏緩緩漂過,筏底拖掛重重。

將吳軍精心佈設於水下的丈餘鐵錐,盡數掛提而起,拔離了原位!

暗錐之險,頃刻瓦解。

待吳軍將官察覺有異,穩住陣腳之時。

漢軍巨筏已完成任務,隨波盪開。

翌日,陳登再命於新造巨筏之上,立起十丈巨炬。

那火炬以乾柴、油布捆紮而成。

粗逾十圍,周身浸透麻油。

遇火即燃,烈焰滔天。

漢軍精銳水師乘艨艟鬥艦,護衛這些火筏,再度出擊,直逼吳軍鐵索橫攔之處。

吳軍見狀,心知不妙,急放箭阻撓。

然漢軍戰艦護衛嚴密,箭雨難近。

火筏被驅至鐵索之前,兵士以火箭射之。

麻油遇火,轟然爆燃! 剎那間,江面之上火龍翻滾,烈焰沖天。

灼熱之氣逼得兩岸人馬皆退。

那冰冷堅硬的連環鐵索,被這滔天巨火持續焚燒。

不過須臾,便發出不堪重負的呻吟。

環身赤紅,繼而熔斷! 一段,兩段,三段……

百餘條橫江鐵龍,在這烈焰焚燒下,紛紛斷裂!

沉入江底,亦或成爲扭曲的廢鐵。

鎖江大陣,灰飛煙滅! “擂鼓!進軍!”

陳登立於帥船之上,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長劍直指江南!

漢軍舟師士氣大振,戰鼓聲震天動地。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此役,淮南水軍大顯神威。

甘寧、徐盛、周泰、蔣欽、陳矯等一衆水軍將領,各自率部,傾巢而出。

毫無預兆下, 陳登突然便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渡江戰役”。

太過於突然, 莫說吳軍沒有防備,便是許多底層漢軍將士,也是突然被告知要上前線了。

萬千舟船如脫繮猛虎,乘着風勢,分作兩路,直衝南岸。

鐵索既除,江路暢通無阻,漢軍銳不可當。

半日過後,

江風捲着焦糊與血腥的氣味,掠過殘破的烽燧與傾頹的營寨。

漢軍的戰旗已插上南岸數處高地,獵獵作響,宣告着鎖江神話的破滅。

江面上, 斷碎的巨筏、焦黑的鐵索殘骸與未曾清理的浮屍隨波沉浮。

無聲訴說着不久前那場焚江斷索的慘烈。

陳登用兵,如庖丁解牛,洞悉肯綮。

一把烈火,非但焚盡了孫韶賴以立威的鐵索大陣,更幾乎燒乾了吳軍積攢多年的士氣與精銳。

漢軍乘勝登陸,勢如破竹。

吳軍雖有朱然、丁奉等老將臨危不亂,收攏敗兵。

倚仗江南水網密佈、城壘尚堅,拼死抵擋,終究難挽狂瀾於既倒。

一場場血戰接踵而至。

吳軍士卒雖奮勇,然新敗之餘,心膽已寒。

更兼漢軍挾大勝之威,甲堅刃利,攻勢如潮。

賀齊戰死於蕪湖水寨,麾下親兵盡歿。

呂範爲保大軍退路,死守秣陵渡口一日夜。

身被數創,力竭而亡,其部曲十不存三。

江防諸營,處處告急。

屍骸塞途,江水爲之染赤。

不過,

好在終究是江東基業深厚,城高池險。

加之朱然、丁奉等宿將拼死力戰。

漢軍戰線過長,後續乏力。

終是在丹徒、京口一線,被勉強阻住。

陳登擔心繼續拉長長線,會使得已經登陸的漢軍有危險。

即陷入孤立無援,被吳軍圍殲的境地。

於是一聲令下,果斷讓已登陸南岸的漢軍撤回江北。

此戰的戰略目標已經達成了,

漢軍燒燬的不僅僅是吳軍的鐵索大陣,更是他們信賴長江天險的驕傲。

吳軍大量精銳部曲主力,爲防止漢軍渡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此戰可以說是真正打斷了吳軍的脊樑。

所以爲了求穩,陳登情願放棄,將已經插了漢旗的江南之地的士兵,給撤回到江北來。

待稍作休整,再組織一波大規模的登陸。

徹底擊潰吳軍,滅了吳國! 到時候,便是真正的一統江南了。

對於吳軍而言,他們勉強守住了他們的“信仰”——長江。

然此“守住”二字,代價何其慘重!

經此一役, 吳國多年精心編練、堪稱中流砥柱的長江水師及沿岸精銳步卒,幾乎損失殆盡。

樓船艨艟,或焚或沉。

江面上再見不到往日帆檣如林的盛況。

能征慣戰的老兵銳卒,非死即傷。

營中空蕩,唯聞傷者哀鳴不絕。

建業城中,愁雲慘淡。

往日笙歌宴飲之地,如今只聞快馬傳遞軍情的蹄聲與哀慼的哭聲。

吳地百姓聞言,無不痛哭流涕,哀痛親人的逝世。

吳王宮深處,燈火徹夜不熄。

前線帥帳內,氣氛更是壓抑得令人窒息。

孫韶昔日俊雅的面容,如今佈滿憔悴與血絲。

銀甲蒙塵,白袍染污。

面對陳登發動的渡江戰役,孫韶可沒有退縮。

他也同樣奮勇作戰,拼死抵抗了。

事實上, 歷史上的孫韶,本就是一個戰功赫赫,善待兵卒的將領。

只可惜的是, 歷史上的孫韶也是一個慢熱成長性的。

現在的他,正是年輕氣盛之時。

他被驕傲矇蔽了雙眼,不能接受吳軍慘敗的事實。

尤其是自己精心大戰的鐵索大戰,被陳登一戰擊潰。

但細思極恐的是, 不管有沒有鐵索大陣,都不會影響陳登發動今日這場渡江戰役。

也就是說,

陳登早已具備打出這場“大勝”的實力,卻一直不發動。

他只是在等一個時機。

等吳軍更換主帥,軍心震盪。

等孫韶下令打造鐵索,軍民怨懟的時機。

爲此,他情願一直將戰事拖着,拉高自己軍隊的厭戰度也在所不惜。

因爲打仗的最高的境界就是——

朕觀千章萬句,不出乎多方以誤之一句而已。

致人而不致於人,就是多方以誤。

等着別人犯錯,就是最好的戰機。

陳登在這方面,實在是太老辣了。

孫韶深吸一口氣,望着案上那捲觸目驚心的傷亡簿錄,手指抑制不住地微微顫抖。

帳下諸將,朱然沉默如鐵,丁奉面帶寒霜。

其餘倖存將校亦多是垂首不語,或有目光掃過孫韶時,難以掩飾那怨憤與冰冷。

“大都督!”

一員偏將踉蹌闖入,聲音嘶啞,“京口營又報,能戰之兵已不足五百,懇請援兵!”

“朱桓將軍處箭矢耗盡,齊軍攻勢未減,該如何是好?”

孫韶猛地擡頭,眼中盡是血絲。

他深吸一口氣,似要壓下胸腔中翻涌的恐慌與無力,聲音乾澀而尖銳: “兵……兵從何來?!”

他環視帳內,無人應答。

沉默良久,他猛地一拳砸在案上,震得筆墨跳起:

“傳令!即刻行文各郡縣。”

“實行三丁抽二,五丁抽三!”

“凡十五以上、六十以下男丁,盡數徵發入伍!”

“違令者,斬!”

“怠慢者,斬!”

此令一出,帳中頓時一片死寂,連空氣都彷彿凍結了。

瘋了!

完全是瘋了! 孫韶顯然是不能接受吳軍戰敗的現實。

敢這樣強行徵兵,吳軍光是防止軍隊叛亂就十分困難了。

更別指望他們能去打仗了。

吳軍相比漢軍,本來就不佔優勢。

當初陸遜數勝漢軍,都不敢輕易跟陳登打大決戰。

而今,孫韶防備不足,被陳登率先發動了這場大規模的“渡江戰役”。

其結果,毫無疑問是令人黯然神傷的。

老將朱然終於忍不住,豁然起身,聲音沉痛已極。

“大都督!不可!萬萬不可啊!”

“強行徵發,無異於竭澤而漁!”

“青壯盡數離田,今歲糧賦何出?”

“家中無丁,老幼誰養?”

“此令一下,江東腹地必生怨懟。”

“民心潰散,恐生內變!”

“軍無戰心,驅市人而戰,徒增傷亡耳!”

“陳登一戰打斷了我軍的脊樑,大都督不可一誤再誤啊!!”

孫韶此刻已被巨大的壓力與失敗的恐懼攫住,有些失心瘋地厲聲喊道:

“朱將軍!豈不聞‘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今漢軍陳兵江北,虎視眈眈。”

“若無兵卒,何以守土?何以保國?”

“縱有萬般艱難,亦需先解燃眉之急!”

“此事吾意已決,勿復多言!”

他語氣決絕,甚至帶上了一絲癲狂。

“王命在此,敢有阻撓徵兵者,以通敵論處!”

軍令如山,帶着血腥味迅速傳遍江東大地。

頃刻間,無數郡縣鄉村如遭浩劫。

如狼似虎的督郵郡兵闖入閭里,砸門破戶。

繩索加身,驅趕壯丁。

田疇荒蕪,桑梓蕭條,哭聲震天。

白髮老母抱子痛哭,新婚妻子扯夫衣角,稚齡兒女追喊父親……

一幅幅人間慘劇,在曾經富庶的江南水鄉上演。

那些被強徵入伍的新兵,面黃肌瘦。

衣衫襤褸,眼中只有茫然與恐懼,何曾有過半分戰意? 他們被匆匆押送至前線營壘,塞上一柄鏽蝕的刀或一支削尖的竹竿。

甚至衣甲都不齊全,便被驅趕上陣。

軍營之中,氣氛愈發詭異。

倖存的老兵們看着這些連隊列都站不整齊的“同袍”,眼神冰冷,充滿鄙夷與絕望。

他們深知,

這些未經訓練、心懷怨憤的農夫,上了戰場只能是送死。

甚至可能衝亂本已脆弱的陣型。

而新兵們則瑟縮在一起,抱在一處,對即將到來的戰鬥充滿恐懼。

對將他們拉離家園的將帥充滿恨意。

“這打的什麼仗……”

深夜,營寨角落,有低低的嗚咽與抱怨。

“家中老母病重,孩兒尚幼,卻被拉來此地送死……”

“聽聞那漢帥陳元龍用兵如神,鐵索都燒斷了,我們拿着這燒火棍,如何抵擋?”

“還不是上面那……”

聲音壓得更低,充滿了怨毒,“若非他胡來,豈有今日之禍!”

謠言、恐懼、怨恨如同瘟疫在營中蔓延。

逃兵日漸增多,雖抓住便即斬首示衆,亦無法遏制。

軍官彈壓愈狠,底下暗流愈洶涌。

長江滾滾,依舊奔流。

但曾經雄視江北的吳軍水陸壁壘,如今只剩下一具被強行填充了哀兵怨卒的空殼。

在漢軍虎視之下,風雨飄搖。

朱然巡營時, 望着那些面無人色、目光呆滯的新卒,以及老兵臉上那麻木的絕望。

只能是深深地嘆息,對身旁丁奉說道:

“軍心至此,縱有孫、吳復生,亦難迴天矣。”

“江東元氣,真真傷在這一紙徵令之下……”

丁奉默然,手握刀柄,指節發白。

只望着江北漢營連綿的燈火, 那燈火,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明亮,都要迫近。

……

建業,吳王宮。

秋意已深,殿外的梧桐葉落盡了最後一絲繁華,只剩下枯枝嶙峋地刺向灰濛濛的天空。

孫權高踞王座之上,往日顧盼生威的碧目此刻卻深陷於眼窩之中,緊握着案角的手指因用力而骨節發白。

那一道道從前線馳回的敗報,如同冰冷的鐵錐,一字字釘入他的心神——

鐵索焚燬,水師喪盡. 賀齊、呂範等大將歿於王事,漢軍已在南岸立穩腳跟……

每一個字都在抽空他全身的力氣,更撕扯着他那不容觸犯的權威與自尊。

就在這片令人窒息的沉默中,一人整肅衣冠,穩步出列. 正是丞相顧雍。

他面容清癯,此刻卻籠罩着一層決絕的悲憤。

他深深一揖,聲音沉痛而清晰,打破了殿內的死寂。

“大王!前線喪師辱國,非天時不助,實乃人謀不臧!”

“孫韶年少輕躁,不諳兵事。”

“徒以宗室之身,妄逞鐵鎖橫江之奇談,致有今日之禍!”

“其纔不堪主帥之任,昭然若揭!”

“臣,懇請大王速做決斷。”

“罷孫韶之職,重新起用陸伯言。”

“以陸遜之才望,或可收拾殘局,穩定軍心民心啊,大王!!”

此言一出,如同巨石投入死水。

重新啓用陸遜,便是直指孫權先前罷黜陸遜、任用孫韶之舉大錯特錯。

話音未落,一人已閃身而出,正是中書郎呂壹。

他面白無鬚,眼神銳利如刀,尖聲斥道: “顧相!此言何意?”

“孫韶將軍乃大王親命,代天巡狩,總督軍事!”

“汝言其不堪,豈非暗指大王用人不明,洞察有失?”

“此乃是對王的大不敬!”

這頂帽子扣得極大,直戳孫權痛處。

孫權的臉色瞬間變得更加難看,嘴脣緊抿。

目光陰沉地掃過顧雍,卻並未立刻發作。

只是默然不語,那沉默本身便是一種壓力。

呂壹見孫權未斥責自己,氣焰更盛。

轉向孫權,語氣轉爲一種爲其分憂的懇切。

“大王明鑑!”

“齊帥陳登狡詐,擁兵二十萬,勢大難制。”

“此乃國勢之差,非戰之罪也!”

“前線戰報歷歷,孫韶將軍自接任以來,夙夜匪懈。”

“臨陣之際,亦親冒矢石,奮勇抵抗。”

“奈何國力懸殊,終致失利。”

“豈可因一時之敗,便全然歸咎於主將,更質疑大王聖斷?”

呂壹的意思也很明確。

漢軍本來就勢力龐大,整體實力遠比吳軍要強。

前線戰報也寫得很清楚了,孫韶將軍確實是奮勇抵抗漢軍進攻了。

之所以沒能打贏,僅僅是因爲雙方國力差距巨大而已。

而不是因爲大王您用人失誤。

孫權聞言,似爲自己找到了臺階,喃喃自語,彷彿自我安慰:

“唔……呂卿所言……亦不無道理。”

“齊強我弱,非韶一人之過也。”

顧雍見孫權竟被如此混淆視聽,痛心疾首,再次高聲奏道: “大王!即便戰敗有國力之因。”

“然孫韶戰敗之後,不思穩軍安民,反矯王命,行暴政於江東!”

“強行徵丁,三丁抽二,五丁抽三。”

“閭里爲之空,田疇爲之荒。”

“怨聲載道,哭聲盈野!”

“此非禦敵,實乃自毀干城!”

“若不斷然制止,恐外患未平,內變先起!”

“屆時國將不國啊,大王!!”

呂壹早已備好說辭,立刻冷笑反駁道:

“顧相真是居廟堂之高,不聞前線之急!”

“我且問你,我軍主力盡喪,江防空虛。”

“若不緊急徵募新兵,以何阻擋齊軍鐵蹄?”

“莫非以丞相之口舌乎?”

“新兵孱弱,若不以數量彌補,又如何堪用?”

“孫將軍所爲,雖有僭越之嫌,然皆是爲國家存亡計,爲大王社稷慮!”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法!”

“若事事皆要請示大王,往復商議,貽誤戰機。”

“致使齊軍長驅直入,這滔天大罪,顧相可能承擔?!”

他句句緊扣“爲國”、“爲君”,將孫韶的暴行粉飾成不得已而爲之的忠勇。

孫權聽着,自覺呂壹之語更順耳,更能維護他的顏面,緩緩點頭: “呂卿所言,切中時弊……形勢危急,確需權宜。”

“……韶之所爲,雖過激,其心……或亦可諒……”

“大王——!”

顧雍見孫權竟如此昏聵,只聽讒言,不納忠諫。

一股熱血直衝頂門,積壓的憤懣、失望、對江東未來的絕望瞬間爆發出來。

他不敢相信,當年意氣風發的江東之主,如何會變成這個樣子! 此刻,顧雍忘卻了君臣禮儀,猛地擡頭。

伸手指向王座,蒼老的身軀因激動而劇烈顫抖。

聲音淒厲,字字泣血:

“昏君!無道昏君啊!”

“信佞臣,遠賢良。”

“縱容宗室,禍國殃民!”

“今日之敗,非天災,實人禍!”

“皆因汝忠奸不分,賞罰不明!”

“如此下去,江東三世基業,必毀於汝手!”

“汝有何面目見先主於地下?!”

“有何面目對江東百萬塗炭生靈?!”

這一聲“昏君”,如同驚雷炸響在死寂的大殿。

所有大臣駭得面無人色,撲通跪倒一片。

孫權被這突如其來的當面斥罵驚得愣住,隨即無邊的暴怒如同火山般噴發!

他猛地站起,臉色由青轉紫,額上青筋暴跳。

抓起案上地茶盞狠狠砸在地上,碎片四濺!

“狂悖老奴!安敢如此辱罵於孤!!”

他聲音嘶啞,充滿了殺意。

“來人!將顧雍拖出去!”

“斬了!立斬!”

殿前武士如狼似虎上前便要拿人。

“大王息怒!”

張昭、虞翻等老臣魂飛魄散,連忙膝行上前。

死死抱住孫權的衣袍下襬,叩頭不止。

“大王!顧雍狂言,罪該萬死!”

“然其乃三世老臣,歷任輔政。”

“若因直諫而誅,恐寒天下之心,損大王仁德之名啊大王!”

“是啊大王!顧相只是一時激憤,口不擇言。”

“念其多年勞苦,乞饒其死罪!”

羣臣紛紛叩首哀求,殿內哭求聲響成一片。

孫權胸膛劇烈起伏,眼中殺意翻騰,但殘存的理智與羣臣的苦勸終究讓他未能立刻下達處決的命令。

正如諸大臣所言,顧雍不僅僅是老臣,德高望重。

其更是江東頂級大族。

倘若真把他殺了,孫權纔是真正要被架在火上烤,騎虎難下。

只不過,適才顧雍撕破臉,當着文武百官的面辱罵他。

如果他孫權被做出要“殺”他的樣子,那他這個吳王也別當了。

所以羣臣們出面跪地求情,其實也是間接地給了孫權一個臺階下。

他死死盯着被武士按住、卻依舊挺直脊樑、滿面悲憤不屈的顧雍。

半晌,從牙縫裡擠出一句話:

“好……好……”

“不殺……孤不殺你……”

他猛地一揮手,彷彿要揮去這極大的羞辱。

“剝去其冠帶!罷黜其丞相之位!”

“逐出建業!永不敘用!滾!”

顧雍被粗暴地褪去官袍,摘掉進賢冠,花白的頭髮散亂下來。

他仰天大笑,笑聲蒼涼而悲愴,不再看那御座上的君王一眼、

踉蹌着,卻依舊保持着最後的尊嚴,一步步走出了這座他曾嘔心瀝血輔佐的宮殿。

回到故鄉後,顧雍便一病不起,藥石無醫。

憂憤交加,國事糜爛。

君昏臣佞,一切的理想與堅持都已崩塌。

當然,也有陰謀論者認爲。

顧雍這也是想找一個避禍的機會。

畢竟隨着前線吳軍將士的潰敗,漢軍的勝利只是時間問題。

顧雍此舉,不僅僅跟孫權劃清了界限。

還來了一場“真人秀”,立住了自己諍臣的人設。

將來漢軍一統江南,需要本地望族的支持來鞏固統治。

那便是他重新出山的機會。

當然,這一切也都成了世人的臆測。

自此,

吳宮殿堂之上,再也聽不見那般逆耳忠言。

呂壹之輩氣焰更熾,而羣臣皆緘口自保,噤若寒蟬。

君臣離心,上下相疑。

那層深刻的裂痕,如同江東基業上一道無法癒合的傷口。

在漢軍壓境的巨大陰影下,無聲地潰爛。

江東的天空,陰霾密佈,再無晴日。

……

第385章 似李相爺這般敢功成身退,尋仙訪道,縱情山水的又有幾人呢?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28章 魚膾外交(求追讀!)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第378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兒輩們皆已成婚,元老們終究是真的老了第15章 徐州的水太深,很難把握(求追讀!)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70章 曹操:“大耳賊欺我太甚!”(求追讀!)第62章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軍製!(求追讀!)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270章 一時瑜亮,周郎見孔明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194章 關公封侯震三輔,文丑大兵圍曹劉第387章 君不見,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46章 修耕植以蓄軍資(求追讀!)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381章 吳人自毀長城,末日將至第351章 孫權:合肥,孤來了!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311章 亂世被髮好人卡,何嘗不是一種悲哀第277章 齊國政場風雲變,幾多官吏下河南?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367章 司馬懿五月渡瀘,七屠南蠻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83章 袁譚敢來,定叫他有來無回!(爆更,求訂閱!)第382章 司馬懿出師北伐,諸葛亮總制雍涼第273章 荊州關公來投第162章 劉備:敢罵我的軍師?真是活膩了!第344章 如果你們父親不是皇帝,不是首相,第166章 郯侯為天下計,豈見小民哉?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277章 齊國政場風雲變,幾多官吏下河南?第212章 龐統:馬超竟是先生的迷弟?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250章 說過多少遍了,工作的時候稱職務!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338章 劉備:朕剛當上皇帝,你便要抗旨嗎第194章 關公封侯震三輔,文丑大兵圍曹劉第235章 李翊收關家義子,麋竺回冀州探親(附當前勢力圖)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32章 天下英雄聚陳地,訴衷情,覓封侯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48章 教老劉真正的禦人之術(求追讀!)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第381章 吳人自毀長城,末日將至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75章 大漢魅魔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第388章 英雄們戰勝了長江,百萬雄師過大江!第294章 天下女子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驚豔全場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何其多也!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358章 偷彭祖八百壽,孔明延年;開海上絲第270章 一時瑜亮,周郎見孔明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278章 御人術劉備獨斷,西陵口李翊借風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82章 徐璆震驚,劉備一年到底幹了多少事?(求首訂!55)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
第385章 似李相爺這般敢功成身退,尋仙訪道,縱情山水的又有幾人呢?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28章 魚膾外交(求追讀!)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第378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兒輩們皆已成婚,元老們終究是真的老了第15章 徐州的水太深,很難把握(求追讀!)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70章 曹操:“大耳賊欺我太甚!”(求追讀!)第62章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軍製!(求追讀!)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270章 一時瑜亮,周郎見孔明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194章 關公封侯震三輔,文丑大兵圍曹劉第387章 君不見,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46章 修耕植以蓄軍資(求追讀!)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381章 吳人自毀長城,末日將至第351章 孫權:合肥,孤來了!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311章 亂世被髮好人卡,何嘗不是一種悲哀第277章 齊國政場風雲變,幾多官吏下河南?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367章 司馬懿五月渡瀘,七屠南蠻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83章 袁譚敢來,定叫他有來無回!(爆更,求訂閱!)第382章 司馬懿出師北伐,諸葛亮總制雍涼第273章 荊州關公來投第162章 劉備:敢罵我的軍師?真是活膩了!第344章 如果你們父親不是皇帝,不是首相,第166章 郯侯為天下計,豈見小民哉?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277章 齊國政場風雲變,幾多官吏下河南?第212章 龐統:馬超竟是先生的迷弟?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250章 說過多少遍了,工作的時候稱職務!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338章 劉備:朕剛當上皇帝,你便要抗旨嗎第194章 關公封侯震三輔,文丑大兵圍曹劉第235章 李翊收關家義子,麋竺回冀州探親(附當前勢力圖)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32章 天下英雄聚陳地,訴衷情,覓封侯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48章 教老劉真正的禦人之術(求追讀!)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第381章 吳人自毀長城,末日將至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75章 大漢魅魔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第388章 英雄們戰勝了長江,百萬雄師過大江!第294章 天下女子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驚豔全場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何其多也!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358章 偷彭祖八百壽,孔明延年;開海上絲第270章 一時瑜亮,周郎見孔明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278章 御人術劉備獨斷,西陵口李翊借風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82章 徐璆震驚,劉備一年到底幹了多少事?(求首訂!55)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