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李子玉瞞天過海,太史慈渡水繞襲(爆更!求訂閱!)
劉備當即發令:“速去傳命廣陵太守陳登,令其做好防備,務必在我重返下邳之前守住。”
“其在廣陵,可便宜行事,不必報我。”
隨後,
又命簡雍馬上出使河北,面見袁紹,備言袁譚背刺盟友的無恥行爲。
最後,命關羽留守下邳。
考慮到他不喜歡與士人打交道,李翊建議留魯肅在其身邊輔佐。
魯肅本爲遊俠,又有真才實學,兩點都是關羽所喜歡的。
二人相性相合,可互補缺漏,相得益彰。
劉備做事雷厲風行,然後便是考慮出兵的問題了。
袁譚出動兩萬大軍,中間還夾雜著一支千人左右的騎兵。
這放眼整個天下,都是一支強橫的軍團。
劉備預估,要想快速擊退袁譚,少說也要出動一到兩萬人才行。
只是起大軍的一個缺點,就是發兵發的慢。
因爲要調動各營軍隊,還要調配糧草輜重,中間會耽誤時間。
而對老劉而言,他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時間。
李翊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便建議道:
“主公可還記得子敬從揚州購回來的鬥艦、艨艟嗎?”
“今既有戰船,不妨走水路。”
劉備頷首,又道:
“走水路確實更快,只是戰船不多,恐不能運送大軍。”
“來回兩趟,又要耽誤日程,糧草補給也會跟不上。”
李翊便道:
“既如此,我等只帶少量人馬北上琅琊。”
“然後就地徵用琅琊的兵馬來禦敵。”
因爲之前收服臧霸時,李翊讓泰山幫把家眷都送到了下邳。
所以老劉便放心地讓臧霸仍然坐鎮琅琊。
畢竟他們這幫泰山兄弟在琅琊也幹了些年頭了,比較熟悉那裡的人文地理環境。
臧霸手上的士兵,都是從泰山徵召的山地步兵,還是很能打的。
隨後劉備徵調趙雲爲先鋒,田豫爲次鋒。
自率下邳本部郡兵三千人,乘船北上。
以麋竺代理州中事務,王修、孫幹輔之。
曹豹率領本部丹陽兵,負責運送糧秣軍械。
出征前,李翊又單獨找到太史慈、徐盛。
“軍師有何吩咐?”
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有餘,美髯須,猿臂善射,弦不虛發。
此前孔融將其母親一併帶到徐州來,李翊託其母作書傳喚太史慈來投。
太史慈接到母親書信後,便從揚州半道而回,在劉備麾下做一都尉,負責訓練新兵。
歷史上的太史慈雖然投靠了孫策,但更像是半個諸侯。
因爲在劉繇死後,他接領了他的部隊,孫策並未要求充公。
而是獨立領軍,坐鎮一方討伐劉磐。
所以陳壽將他和劉繇、士燮放在一起列傳,都進的是驅除列傳。
“此役我軍將北討袁譚,諸公知否?”
“當然!袁譚背信棄義,劉使君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必然成功!”
太史慈義憤填膺,他平生最恨背信棄義之人。
“善!”
李翊負手而立,凝視不語。
俄頃,緩緩開口說道:
“今我主以三千之衆北上,匯合泰山軍,北擊袁譚。”
“此戰須得速戰速決,拖延不得,否則南徐恐爲袁術侵吞。”
“是故,我欲出一支奇兵,繞襲袁譚後路,斷其糧道。”
“兩位將軍,可願擔此重任?”
太史慈與徐盛相視一眼,旋即齊齊拱手道:
“任憑軍師調遣。”
“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這是何等的信任!
軍師居然把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了他們兩個新人。
太史慈與徐盛都認爲,這肯定是李翊有意要提拔他們。
不然不可能把如此艱鉅的任務交給他們。
如果真的成功繞襲了袁譚後路,斷了其糧道,那絕對是此戰的首功!
這份恩情,說是知遇之恩也不爲過。
“久聞東萊太史慈,鐵膽義無雙。”
“文向亦是忠而勤強,有膽略器用。”
“此次任務,交給你二人,我才放心的下。”
徐盛是琅琊本地小豪強,熟悉那裡的地形。
而太史慈則是青州人,又當過那裡的奏曹使,也比較熟悉青州地帶。
最重要的是太史慈完全具備獨領一軍的能力,他還有著“使命必達”的buff,交給他李翊是放心的。
當年東萊太守和青州刺史之間,曾爆發過矛盾,都向朝廷告狀。
按照當時的規矩,誰的奏章先到,朝廷就優先處理誰的,後到的就很難翻案了。
州府的信使先出發,東萊太守心急,只好找到太史慈,讓他去追趕。
太史慈晝夜兼程,披星戴月,最後還是沒能追上。
等到了洛陽公車門前的時候,太史慈便撞見州吏要進門了。
太史慈計上心頭,大搖大擺上前,要檢查州吏的奏章。
州吏見太史慈儀表堂堂,頗有威嚴,誤將他當成了京城官員。
便將奏章,恭恭敬敬地拿出來遞給太史慈。
誰料太史慈從懷中拿出筆刀,幾刀就給他毀了。
州吏正要驚呼,卻被太史慈一把給提溜到了車後面,然後告訴了他自己的真實身份。最後說,咱們倆都犯罪了,乾脆一起逃吧。
州吏聽了一臉懵,說你毀了我的奏章,我犯了什麼罪?
太史慈則表示,你不給我奏章,我怎麼能毀呢?
別人肯定都以爲你是我的幫兇。
州吏被太史慈給忽悠瘸了,只能跟著太史慈一起逃亡。
結果太史慈剛出洛陽,就踩了一腳剎車,打了個方向盤,又調頭回去了。
再到公車署遞上郡府的奏章,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等州府知道這事時,再派人去,朝廷都已經判案完了,不再受理。
太史慈便這樣以一己之力,幫助郡府壓了州府一頭,名噪一時。
這事兒還上了當年的大漢熱搜。
原文在六#9@書/吧看!
通過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太史慈不僅武勇過人,他同樣足智多謀,還有一點小腹黑。
“軍師放心,我等一定不辱使命!”
太史慈、徐盛異口同聲,向李翊拍著胸脯保證。
“善,我給你們四十條船,你們便走海路,登上青州,襲取袁譚糧道。”
“我們會在前線與袁軍對峙。”
“待爾等繞襲成功之日,便是袁軍敗亡之時。”
二將皆是熱血沸騰,齊聲拱手:
“得令!”
……
三日後。
劉備領著本郡兵馬,經由沭水乘船北上,在琅琊成功會合了臧霸的泰山兵馬。
袁譚早早派人去南方探聽消息。
在得知郭貢、袁術確實出兵之後,果斷下令大軍南下。
想要趁亂襲取徐州北部諸郡。
袁軍剛剛在青州擊敗田楷,士氣正是高昂。
一進入琅琊,便勢如破竹,一連取下諸多縣城。
劉備到時,琅琊北部縣城已大半淪陷。
徐州諸將無不憤慨,紛紛請戰,希望收復琅琊北部縣城。
劉曄獻策道:
“今袁軍方於青州大勝,士氣正旺。”
“不妨先堅守琅琊,待其心氣耗盡,然後方可還擊。”
李翊也表示:
“我已遣太史慈、徐盛兩位將軍繞襲袁軍後路,襲其糧道。”
“只要他二位功成,袁軍必然大亂。”
“到那個時候,我軍纔可進兵。”
劉備從其言,命令琅琊各縣關口守將皆不得出戰,全部收縮至城內,據守不戰。
這時,老劉喜怒不形於色的性格便起積極作用了。
琅琊北部縣城淪陷,劉備面色平靜,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
但私下裡,劉備還是單獨找到了李翊,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道:
“軍師,備竊聞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慎。”
“琅琊剛剛收復,人心浮動,若是遲遲不進兵,備只恐當地百姓真的投了袁譚。”
“況子義、文向那邊走得是海路。”
“海路不比水路穩健,風浪甚大,容易迷失航線。”
“萬一出什麼差池,只恐延誤軍機。”
劉備雖然沒出過海,但他知道,出海非常容易受天氣影響。
稍有意外,就可能耽誤時間。
而打仗,最需要的就是準時準點,容不得差池。
“主公勿憂。”
李翊耐心寬慰劉備,他知道這些天老劉堅守不戰的策略,是頂著很大壓力的。
外有百姓疑慮,內有諸將忿忿不平。
雖然堅守的策略是他獻的,但壓力卻要由老劉這個拍案定奪的主公承受。
這也是謀士與主公的最大區別。
“太史子義身爲東萊人,年少時經常往來遼東與江東,不知出海過多少次了。”
“這徐州自青州的航線,他已是輕車熟路,定然不會迷失。”
“況子義乃使命必達之人,今領重任,豈會辜負?”
劉備頷首,選擇相信李翊,相信太史慈一定不會辜負他們君臣的信任。
又過十日。
四十艘戰船組成艦隊,正沿著海岸線順風北航。
大旗在艦船上迎著海風飄揚,“太史”二字直欲破旗而出。
太史慈按立船頭,與徐盛並肩,目光斜望著陸地方向。
“這條路我熟悉,再往前便是樂安國。”
“只要從這條道上去,便能直接繞襲袁軍後路。”
太史慈用手指了指前方,臉上浮現堅毅之色。
“虧得有子義,否則我等不知還要走幾日的路程。”
徐盛發出一聲慨嘆,在太史慈的指引下,艦隊完全沒有迷失方向。
一路順利北上,成功繞到了樂安國。
“到了!”
太史慈順著日落方向,向著海岸線再三確認,眼神漸漸明亮起來。
“樂安到了,可以著陸了!”
……
今晚還有一更,兄弟們千萬別錯過!另外再次感謝“靈犀卻難長久”和“英白拉多貝利亞”兩位大哥的大額打賞,感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