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

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

卻說李翊組建考察團,前往幽州進行實地考察。

打算找到一條適合幽州自己發展的道路。

考察團隊俱唯李翊馬首是瞻,紛紛表示,他們會擁護李翊的決定。

言外之意,他們都希望由李翊拿來主意。

畢竟幽州的開發工作十分艱難,肯定是需要從其他地方調動資源的。

而考察團隊中,只有李翊有這樣的權力。

李翊乃對衆人說道:

“幽州之事,幽州決之。”

“昔禹治水,隨山刊木。”

“管仲治齊,通貨積財。”

“今當因地制宜,宜走訪其境,然後拿定主意。”

李翊的意思也很明白,你們怕粘鍋,不敢拿主意。

讓我這個領導來拿主意,那我也不能馬上拿出來。

必須得親自去實地考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當然了,大體的思路還是有的。

幽州苦寒,搞農業肯定是走不通的。

那麼無非就是發展紡織業、鹽鐵貿易,邊境馬匹、牲畜貿易、臨海捕魚等等。

不過說來容易,做起來難。

道理大家都懂,可具體該怎麼做,怎麼實施。

那就是考察團隊數不盡的工作了。

所以,李翊決定繼續北上,往更加寒冷的右北平郡出發。

併爲此行,定下了四個目標。

第一,堪地理。

考察團隊此行須度山川險易,然後根據地理環境來因地制宜。

第二,訪耆老。

通過詢問疾苦利病,來了解當地百姓的真實民生狀況。

第三,測氣候。

如果時間允許,考察團隊還要記錄寒暑雨暘。

第四,察邊貿。

通過核胡漢市價,推動邊境貿易的發展。

目標定下之後,考察團繼續北上。

邊趕路,邊記錄。

風土人貌,地理環境,民生狀況皆在其列。

行至一座山時,李翊問衆人這裡是什麼山。

左右答是徐無山。

李翊便問左近縣民爲什麼這麼少。

左右人便解釋說,徐無縣有一個名士,名叫田疇。

此人原先是劉虞屬下,公孫瓚殺劉虞之後,他便隱居到了徐無山中。

營造了一塊地處深遠險峻,卻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

田疇親自耕種糧食用來供養父母。

由於他能力突出,品性高尚。

很多百姓都跑去歸附他,幾年時間,其麾下人口就達到了五千多戶。

由於田疇麾下人口越來越多,大家就一同推舉他做右北平郡守。

田疇便強調說自己隱居在這裡,不是爲了圖安樂的。

如果你們要跟着我,就得聽話。

衆人答應,田疇便制定了有關殺傷、盜竊、訴訟的法律。

規定犯法重的人治死罪,其次的也要抵罪,共有二十多條。

此外,還興辦了學校,加強了與烏桓人、鮮卑人的溝通。

可以說,田疇能力是相當傑出的。

李翊聽完田疇的故事後,便謂左右人說道:

“……田疇雖有才學,然非朝廷所命。”

“吾令行至此,彼聚衆自專,藏匿人口。”

“使官府不得徵稅役,非法也!”

於是命許褚帶兵去將田疇抓起來。

甄堯急忙諫道:

“……丞相!”

“曏者田疇隱徐無山,百姓歸之,推爲首領。”

“疇乃制律令、立庠序,通烏桓、鮮卑,儼然一方之治。”

“其人名重北疆,士民仰之若父母。”

“若遽以兵加之,恐失人心。”

“宜先禮後兵,示以恩信。”

“惟望丞相三思!”

李翊沉吟良久,才緩緩頷首:“善。”

於是更令許褚,讓他持書往召。

諭以朝廷之意,請田疇來見。

若其不從,再行征討。

許褚領命,即攜虎衛,往徐無山去。

野人田疇,初聚衆于徐無山時,已達五千餘戶。

又在俊靡、無終聚衆兩千餘戶。

前前後,三縣已爲他累積七千戶衆。

遂自結塢堡,生存在南邊漢人官府和北邊烏桓、鮮卑部落的夾縫之中。

由於田疇領導有方,所以不論是袁紹、公孫瓚之爭,亦或是李翊的北征遼東。

兩場大戰事,都未波及到田疇的戶衆。

他所治下的徐無山,算是幽州少見的世外桃源了。

一名三十出頭的文士,身騎大馬,腰挎寶劍,策馬緩步馳騁於農田之中。

身後從騎,俱只佩刀,並不着甲。

田裡的農夫見了這文士,都會向他問好,然後致意行禮。

望着衆人勞作的身影,文士在馬背上不禁發出一陣感慨:

“今歲年景頗佳,當得豐稔,庶民除飽食之外,當有餘糧。”

左右人皆爲之稱賀,說道:

“……此皆賴府君仁政,吾輩方得安樂!”

文士一蹙眉,喟然道:

“公等慎勿稱吾府君,吾非常朝命官。”

衆人紛紛答:

“……朝廷雖未有詔,然我等只認田府君。”

原來這名山羊鬍須的文士,就是田疇。

就在衆人閒聊之時,忽見山背方向,奔來數騎。

田疇眯起眼睛,心中揚起一股不詳的預感。

往常這個時候,都是鮮卑人、烏桓人來找他們“借糧”。

當然,這裡的鮮卑、烏桓俱是指塞外鮮卑、塞外烏桓。

與此前被李翊平定掉的三郡烏桓,並非同一批人。

田疇是劉虞的屬下,他的對夷狄政策跟老領導差不多。

都是選擇安撫優待爲主。

鮮卑、烏桓借糧,田疇便借了。

雖然都是有借無還,但總比爆發戰事衝突、死人好得多。

畢竟一場戰爭所靡費的開支,遠遠超過田疇所送給夷狄的資費。

“……田公,那好像是漢人騎兵。”

有眼見的下屬,伸手一指。

指出迎面來的騎兵隊伍,並不是胡騎。

田疇乃道:

“目今幽州已降劉備,我等乃是‘化外之民’,官府早晚會對我們下手的。”

田疇心裡明白,劉備的人早晚會來找自己。

不管他把當地百姓待得有多好,任何政府都不能容忍一個非法政權存在。

此前沒來人,只是單純自己的影響力還不是很大。

如今來人了,就說明有官員注意到了自己,然後上報了。

“幽州或許來了大人物,我等且迎上去看看。”

田疇一招手,示意衆人跟他一起去見迎面來的漢騎。

兩隊騎兵照面,互通姓名之後。

許褚直接開門見山:

“足下既是田子泰,就請隨我去見我家丞相罷!”

田疇笑道:

“在下不過是一山中野人,丞相乃是千金之子。”

“怎會想要見我?”

許褚淡淡回答:

“丞相吩咐,俺們豈敢多問?”

“汝只管隨俺同去,何必多言。”

衆皆覺許褚言語無狀,欲待拔刀。

卻見他身軀壯碩,面色兇狠,一看就不是一個好惹的主。

乃放棄了這個念頭。

田疇一捋鬍鬚,旋即臉上擠出一抹笑容:

“……許將軍遠來辛苦,不妨先隨在下到正堂一敘。”

“我命人殺豬宰羊,以慰勞諸位將士。”

許褚不假思索答:

“丞相命汝等即刻前去,並未叫我等留在這裡飲宴吃肉。”

“況吾等公務在身,尚未辦妥丞相交代之事。”

“怎敢因私廢公?”

田疇見許褚油鹽不進,已知他不是一個容易對付的主。

並且相信了許褚的身份,也相信了請他去的人肯定是當今齊國丞相。

畢竟只要國家級的領導人手下,纔可能有許褚這般沉着冷靜,質重少言。

田疇乃拱手道:

“許將軍所言甚是,請帶路罷。”

屬下人拉住田疇衣袂,關心說道:

“田公不可獨往,我等隨您一同前去。”

田疇揮了揮手,拒絕了衆人的好意。

“丞相犯不着爲難我一山野小人,公等休慮。”

況說句大逆不道的話。

當今丞相,自己就是一個山野之人出身。

野人又何必爲難野人呢,不是?

田疇跟隨許褚,很快到了徐無縣,見着了李翊。

李翊命之入座,田疇見禮畢。

終於見到了鼎鼎大名的天樞先生之後,田疇發覺他比自己想象的還要年輕。

本以爲該是一個五十左右的老頭,不曾想他看起來比自己還小上幾歲。

田疇乃起了試探之意,微一拱手,問道:

“久聞丞相大名,未知召我一山野閒人所爲何事?”

閒人?

哈哈哈……

李翊大聲一笑,“足下可不是閒人。”

言訖,面色一變,厲聲詰問道:

“吾且問汝,爾無朝廷敕命,安敢聚衆藏民。”

“私設律令,治徐無山?”

田疇面色不改,有條不紊地解釋道:

“此皆百姓所推,非某僭越。”

“況幽州屢遭鮮卑、烏桓寇掠,胡虜之患不絕。”

“官府又不顧百姓死活。”

“燕民不能聊生,故才相聚自保,僅此而已。”

侍立在一旁的關平,見田疇語帶譏諷之意,立馬出聲斥責道:

“大膽!”

“丞相討烏桓、平遼東,縱橫天下,掃清燕薊。”

“何得說邊境不寧,胡虜肆虐?”

田疇手指北方:

“丞相所平三郡烏桓,然塞外烏桓、鮮卑仍舊不時擾邊。”

李翊面色稍霽,道:

“吾來此地,正爲興幽州之利也。”

“念汝情有可原,暫不予追究。”

“若汝肯助本相協理,過往罪責,既往不咎。”

田疇久聞李翊大名,當即便問李翊打算如何興幽州之利。

畢竟他當年躲在徐無山隱居,就是受不了公孫瓚的暴政才躲起來的。

若是李翊實施仁政,給幽州百姓帶來幸福生活。

那他犯不着跟李翊作對。

即便讓他交出權力,甚至麾下的九千人口,如數交還給官府。

田疇也不覺所謂。

只是幽州太特殊了。

不單單苦寒貧瘠,還面臨北方遊牧的威脅。

即便你在這裡發展了某種產業,經濟搞起來了。

結果轉頭遊牧見你富,不用跑多遠,直接南下就給你一搶而空了。

等於你白乾。

而且即便幽州屯有重兵,也不行。

幽州守軍,只能保證幽州不淪陷。

卻不能保障這裡的產業,不遭到胡虜騎兵的踐踏、破壞。

畢竟他們來去如風,搶完就跑。

你官兵人多來得慢,人家已經搶完走了。

人少了罷,人家連你一起搶。

所以大部分統治者都是將幽州當成是一個軍事重鎮。

很少有人說會在幽州大力開發,投入大量資源的。

畢竟戰事一起,全給嚯嚯了。

但李翊本人卻對此很有信心,將自己的建議提出來。

“當開邊市,與胡互易,畜牛羊。”

“然後設鞣革之坊,以興工織。”

田疇蹙眉,搖了搖頭,否決了李翊的建議。 “胡人狡詐,恐難信也。”

雖然田疇也採取了劉虞的撫定胡虜的政策。

但那只是因爲實力弱小的權宜之計罷了。

倘若真有實力,田疇肯定不會給胡虜好臉色看。

李翊見田疇反駁自己,面露不悅,拂袖叱之:

“吾今諭策於汝,非聽汝諫也!”

“但言能與否即可!”

言外之意,你在教我做事?

田疇見李翊震怒,乃拱手賠禮:

“在下失言,丞相恕罪。”

“然胡人衣食所資,不過逐水草、牧牛羊。”

“我漢家有何物,能使其不購則斃?”

“況僅恃胡市,欲振幽州民生,豈非畫餅充飢耶?”

田疇提出了兩點疑問。

第一,與胡人貿易,那也得有讓胡人大量需要,且大漢能夠大規模提供的東西吧?

第二,即便貿易頻繁,但也只針對邊境。

幽州全境,幅員遼闊。

僅靠邊市貿易,如何使得幽州全境的經濟得到振興?

對此,李翊逐條爲田疇解釋:

“夫鹽者,胡人之所必資。”

“幽州東瀕滄海,實擅煮海之利。”

最好帶動經濟發展的,毫無疑問是古代版的“石油”——食鹽。

只不過這時候的製鹽技術不發達,人們還做不到大規模生產食鹽。

同時像之前田疇所提到的,幽州作爲邊關,太容易起戰事了。

投入大量資源投入起來的產業,太容易遭到破壞。

……得不償失。

但這並不能否認,瀕臨渤海灣的幽州,有着大規模生產海鹽的潛力。

當然了,考慮到食鹽在古代特殊的戰略定位。

李翊肯定也不能放縱幽州官民生產海鹽。

所以下一句,便是對自己的建議的補充:

“吾可以頒佈一條鹽法,設通商之區。”

“廣募竈丁,專司其業。”

“如此,則邊貿有恃矣。”

“至若汝之疑慮,吾試爲汝解之:”

“一曰鹽業興,則民得傭工,貨得流通。”

“二曰胡馬南售,其利倍蓰。”

“三曰革坊織廠既立,裘毳精良,可輸四方。”

“此皆振興幽州之良謀也,安得謂無用耶?”

說人話就是,製鹽產業,帶動就業,大量提供就業崗位。

促進經濟發展、貨幣流通。

而胡人輸入進來的牛羊,可以賣到到內地去。

比如李翊在冀州廣開了羊肉餃子館,對牛羊等肉源需求頗大。

而幽州可以同時大量設置鞣革坊、紡織廠。

牛羊所提供的皮革、羊毛,能夠製成皮革、毛衣。

如果銷售的好的話,甚至能夠起到一定的品牌效應。

乃至暢銷全國。

此諸葛蜀錦之故事也,並非空穴來風。

田疇對此將信將疑,李翊卻直接開口:

“我意在幽州諸郡沿海區域,開設幾個製鹽場。”

說着,李翊站起身來,將地圖平鋪在田疇面前。

然後提筆,在他想要開鹽場的地區畫上了圈。

“凡吾所圈之地,設爲鹽業特邑。”

“此邑不循常法,專事煮海之利。”

意思就是李翊畫出來的地方,視爲經濟特區。

可以不完全按照齊國的法律來製鹽,擁有特殊的經濟地位。

既然想將鹽,作爲與胡人貿易的主要產物。

那麼就是得大規模生產。

就像李翊說的那樣,在特定區域,頒佈特殊律法。

大規模生產的同時,間接提供就業崗位。

只有食鹽生產的多了,才能把它的成本給壓下來。

而這壓成本的最關鍵所在,就是提供更加先進的製鹽技術。

幾日後,李翊召見了當地的鹽戶。

正式教授他們更加先進的製鹽辦法。

“擇平闊潮間,沙細土實之地。”

“潮退則露,潮漲則沒,是爲上佳鹽埕。”

“然後設一蒸發池與結晶池。”

“先掘溝渠,引海水入蒸發池。”

“經日曝成滷,再引入結晶池。”

“投蓮子驗之,蓮浮則滷成,蓮沉則續曬。”

“待滷水凝晶,以木耙聚之,曝幹裝袋。”

“每歲三月至九月,可獲三季,得鹽必巨。”

李翊由淺入深地向鹽戶門講授了新的製鹽方法——曬鹽法。

曬鹽法比之原來的煮鹽法,更加簡單易行,成本低廉。

不過也有缺點,就是是生產效率較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

但李翊寧可要它的“成本低”。

畢竟只有成本低了,才能獲取更高的利潤。

同時,海鹽生產,只要是臨海就能夠大規模製作。

非常適合幽州大量毗鄰海灣的城市。

渤海灣沿岸水淺,尋找漲潮時堪堪被淹沒、退潮時又能裸露出來的灘塗。

然後稍加圍堰改造成鹽田,也是比較容易的。

但曬鹽法第一個字便是“曬”。

考慮到北方尤其是幽州的日照不足。

所以需要再曬掉部分水之後,將滷子給收集起來。

再用煮鹽法完成最後的濃縮。

不然遇上大雨,或日照不足的天氣。

要麼前功盡棄,要麼遲遲不能竣工。

所以最後用煮鹽法作爲首尾工作,是有必要的。

這也是李翊一直強調的因地制宜。

所以接下來幾天。

李翊便坐着四輪車,在衆人的陪同下,沿着海岸線考察。

一日要視察十幾裡地,看看哪些地方適合做灘塗鹽場。

確定好後,便命手下人去圍灘塗。

田疇爲表誠意,主動組織麾下民戶,作爲勞動力。

帶頭去圍灘塗,很快便圍了二十里長。

田疇這樣做,也是希望能夠帶領治下百姓發家致富。

畢竟李翊要搞經濟特區,這些第一批的勞動力,肯定是最大的受益者。

至海濱時,李翊觀其地勢,又謂左右人說道:

“此處可設港口,通青州海川,販茶絲珍貨。”

“商船往來,抽其關稅,亦爲利源。”

還是藉助渤海灣,大力發展海船,已加強幽州與青州之間的聯繫。

如此,不僅能夠帶動經濟,還能使兩地政治進一步鞏固。

李翊身邊諸吏,皆幽州本土官員。

這些當官兒都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乃紛紛蹙眉諫曰:

“……築港所費不貲,恐難爲繼。”

“況且收益需很長時間才能見效,國家如今正是用錢之際。”

“丞相是不是考慮先暫時不——”

李翊立馬出聲打斷,駁斥衆人:

“昔管仲設‘輕重魚鹽之策’,使齊富甲諸侯。”

“今幽州負海,若仿其制,豈非天賜利源?”

“況吾身爲丞相,國家用度,吾豈不明?”

“爾等但行分內之事,又何須多問?”

一句話,

我是丞相,還是你們是丞相?

你們一羣本地吏官兒,用得着來提醒我這個國家二把手國庫用度問題?

衆吏被懟的啞口無言,紛紛低頭,不敢發聲。

李翊乃出聲笑道:

“吳越爭霸,皆賴舟楫之利。”

“漢武開邊,亦設樓船之師。”

“海道既通,則商貨自集,何憂成本乎?”

“爾等只見其耗,未見其利。”

“設港之後,非但商稅可徵,更可興漁鹽之業。”

“使漁民出海獲魚,醃以爲鯗。”

“轉售他郡,其利倍增!”

李翊既然在幽州用曬鹽法,大力發展了海鹽。

自然不能放過捕魚業。

畢竟古代鹽之所以重要,並不單單是因爲它要用來吃。

更重要的是,古代可沒有保鮮的冰箱。

шωш¸ ttk an¸ ¢ ○

通過用鹽醃製肉類、魚類,便能起到保鮮作用。

鹽是古代般的“冰箱”。

這纔是確立它地位的核心。

所以一面從胡虜那裡進口肉類,一面出海捕魚得到魚類。

都是能夠發揮海鹽作用,大量製成醃肉、醃魚的。

再將這些醃製品賣出去,幽州的經濟不就發展起來了嗎?

至於港口建設資費所需,捨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李翊遂不聽衆議,決意行之,即下令道:

“着即勘址興工,擇良吏督造。”

“凡參與此事者,務須盡心,若敢懈怠,必究其責!”

衆雖憂其艱難,然不敢違,皆拱手應命:

“謹遵鈞諭!”

在李翊的力排衆議下,幽州開始大規模僱傭勞工,徵發徭役。

一面修建港口,一面維修灘塗。

可謂人人出力,個個不閒。

但萬物競發的背後,是一張又一張高額的成本支出。

沒辦法,幽州想要自給自足,前期就是得幫它填基礎設施。

等它體系成型之後,就可以從放血槽變加血包了。

冀州也是剛剛恢復生產,所以李翊又給青州的老劉寫信。

讓他再撥一筆款下來,並連通青州與幽州之間的商船貿易。

並定下了主要商品——茶葉。

茶葉對於漢人而言,可能更多是待人接客的用品。

而對遊牧民族來說,更像是一種生活必需品。

因爲遊牧主要食用高脂肪的羊肉、牛肉。

大量的油脂囤積在體內,就需要用茶葉來消化油脂。

這也是爲什麼宋朝給遼人繳納歲幣的清單中,會有茶葉的原因。

既然決心打通邊市貿易,自然要把茶葉也作爲商品大宗裡的一環。

在做完手上工作之後,

李翊又帶人回了漁陽郡。

漁陽太守乃當地豪族鮮于輔,隨李翊徵遼有功,被授位漁陽太守。

他作爲本地土人,對北方遊牧政權比較熟。

李翊便讓他牽線,爲自己約見鮮卑人,商議開通邊貿的具體事宜。

因爲自檀石槐崛起之後,鮮卑已經取代了匈奴的霸主地位。

成爲了北方的第一強權。

在接到上級統治以後,鮮于輔趕忙前去疏通關係,聯繫鮮卑人。

說是齊國丞相想要開通邊境貿易,加強兩國之間的交流。

鮮卑人也非常很多部。

其中,軻比能部算是比較親漢的。

所以第一時間派出使者去見李翊,看看漢人想如何貿易。

如果條件優渥,那就大力合作。

如果條件苛刻,就果斷回絕。

於是,三日之後。

不少鮮卑部、烏桓部的使者,如約來到漁陽郡,與李翊會面。

李翊設宴款待衆來使,然後命令許褚,將衆來使的佩劍、武器全部收繳。

其帶來的護衛,也不許入正堂。

此舉立馬招來了衆人的不滿。

暗想他們是抱着和平友好的態度,纔來商討邊市問題的。

結果李翊上來就給他們一個下馬威,收繳他們的武器甲冑。

還不許護衛進堂,未免欺人太甚了。

不過衆人在塞外也多聽聞李翊英明,其名震北疆的戰事,亦是如數家珍。

知他是一個強橫的人,雖有不滿,但還是選擇了忍耐。

井然有序地進了正堂,見禮畢,依次坐下。

李翊說了兩句客套話之後,便將自己的開邊市想法說了出來。

並表示,諸位若是沒有意見,咱們就這麼辦了。

衆使者也沒想到李翊性子這麼急,八字尚未有一撇就要馬上開了。

其中一名胡使站起身來,彎腰向李翊行了一禮:

“……相爺公,恕在下不知中原禮節,多有冒昧。”

“只是相爺適才提到的,要我諸部販賣牛羊至漢地。”

“然我部牲畜亦是數量有限,相爺開出的數目又頗大。”

“我等如何能夠將之兌現?”

李翊雲淡風輕地說道:

“吾盡掌北方權柄,總制河北,令出則山海可移。”

“既握調度之權,何難使胡漢兩民,俱豐衣足食?”

……

(本章完)

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2章 我料曹操久不將撤兵矣(新書,求收藏!)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248章 曹操:劉備有的,孤不能沒有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158章 此為陽謀,兩杯毒酒,任君擇一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60章 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同(求追讀!)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120章 利用好手牌,專克曹賊第272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91章 備得李翊,正如高祖得良 平也(求訂閱!)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58章 徐盛歸附,孔融接到(求追讀!)第85章 劉備軍難道是長翅膀飛過來的?(求訂閱!)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212章 龐統:馬超竟是先生的迷弟?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217章 劉備:先生之學識,超邁今世千載矣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88章 劉備震驚,難不成我真是天命所歸?(求訂閱!)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197章 三萬對十一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62章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軍製!(求追讀!)第219章 李翊使妖法,呼神兵鬼卒?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83章 袁譚敢來,定叫他有來無回!(爆更,求訂閱!)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27章 士人豪族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求追讀!)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48章 教老劉真正的禦人之術(求追讀!)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驚豔全場第225章 釃酒臨江,萬民擁護,固一世之雄也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173章 黃忠:李輔導劉輔導,能教好我兒子的就是好輔導!第93章 曹操:大耳欺我太甚所以向他求和吧(求訂閱!)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273章 荊州關公來投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93章 曹操:大耳欺我太甚所以向他求和吧(求訂閱!)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211章 袁紹:漢之善於兵者,無過於李翊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132章 天下英雄聚陳地,訴衷情,覓封侯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35章 合作共贏,三七分成(求追讀!)第23章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求追讀!)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18章 聰明人最瞭解聰明人(求追讀!)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11章 張飛震驚,張良人物被我們三兄弟遇上了?(求追讀!)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
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2章 我料曹操久不將撤兵矣(新書,求收藏!)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248章 曹操:劉備有的,孤不能沒有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158章 此為陽謀,兩杯毒酒,任君擇一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60章 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同(求追讀!)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120章 利用好手牌,專克曹賊第272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91章 備得李翊,正如高祖得良 平也(求訂閱!)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58章 徐盛歸附,孔融接到(求追讀!)第85章 劉備軍難道是長翅膀飛過來的?(求訂閱!)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212章 龐統:馬超竟是先生的迷弟?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217章 劉備:先生之學識,超邁今世千載矣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88章 劉備震驚,難不成我真是天命所歸?(求訂閱!)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197章 三萬對十一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62章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軍製!(求追讀!)第219章 李翊使妖法,呼神兵鬼卒?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83章 袁譚敢來,定叫他有來無回!(爆更,求訂閱!)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27章 士人豪族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求追讀!)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48章 教老劉真正的禦人之術(求追讀!)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驚豔全場第225章 釃酒臨江,萬民擁護,固一世之雄也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173章 黃忠:李輔導劉輔導,能教好我兒子的就是好輔導!第93章 曹操:大耳欺我太甚所以向他求和吧(求訂閱!)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273章 荊州關公來投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93章 曹操:大耳欺我太甚所以向他求和吧(求訂閱!)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211章 袁紹:漢之善於兵者,無過於李翊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132章 天下英雄聚陳地,訴衷情,覓封侯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35章 合作共贏,三七分成(求追讀!)第23章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求追讀!)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18章 聰明人最瞭解聰明人(求追讀!)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11章 張飛震驚,張良人物被我們三兄弟遇上了?(求追讀!)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