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年少莫愁前路險,等閒逆水寒關,更

東三郡,是漢中分出來的三郡。

而雄踞三郡的主人是申耽、申儀兩兄弟,號稱申氏雙雄。

他二人已在此地雄踞了二十多年了。

既擅於治理百姓,還擁有精明的政治頭腦,可謂達於從政。

同時,申耽還是蜀漢歷史上唯一一位徵北將軍。

不過兩兄弟,其實是比較投機倒把的政客。

所以又叫上庸陳登。

誰來他們幫誰。

他們是東三郡當之無愧的土皇帝,跟陳氏父子很像。

所做的一切都是想保全東三郡,保衛自身家族的利益。

這日,

申耽立於城樓之上,遠眺漢水滔滔,眉間深鎖。

“上庸不得太平矣。”

他幽幽嘆道。

朝廷要對東三郡動手了,申耽也早早聞到了風聲。

對於這個問題,申耽幾乎沒有一點辦法。

他是本地豪族,手中握有幾千部曲。

雖只有幾千人,但都是精銳,非常能打。

可饒是如此,面對大漢王朝的天軍,那也是蚍蜉撼大樹。

沒有任何勝算的。

就算他超神發揮擊敗了第一波來的漢軍,第二波、第三波如何抵擋?

漢軍可以失敗無數次,但申耽只有一次。

就在申耽躊躇滿志之時。

其弟申儀按劍而來,低聲道:

“兄長,細作來報,漢中曹仁遣使將至。”

申耽聞言,面色更沉:

“果然來了麼……”

歷史上的孟達作爲一個反覆小人,卻能同時被魏蜀吳三國拉攏。

不是他能力有多優秀,而是上庸的地理位置太好。

對於蜀國,他是一個可以從南面進攻洛陽的戰略路線。

諸葛亮的繼任者蔣琬,就覺得諸葛丞相多次出兵秦川,實在太不方便了。

所以提出了沿漢水、沔水南下的戰略,目標就是進攻上庸。

改由上庸進攻中原。

而對於吳國而言,上庸是處於長江與漢水的交匯點。

它控制着襄樊至長安的重要通道。

所以東吳控制住東三郡,就能夠形成對曹魏的掣肘。

反過來,魏國控制住東三郡。

既可以壓制荊州方向來的吳軍,又能夠堵住蜀漢改走水路的士兵。

故東三郡,便成了三國都想要的戰略焦點。

曹仁作爲魏國如今的北地總指揮,當然不能讓申氏兄弟倒向劉備。

他必須拉攏二人,否則作爲西川門戶的漢中,就又多了一面受敵方向。

申耽長嘆一聲:

“吾等據守東三郡多年,今劉備承繼天命,三興漢室之勢已成。”

“若漢軍來攻,恐難抵擋。”

“不如早降,以免兵戈之禍。”

“那這魏使……?”

“曹仁此時遣使,必爲阻我歸漢!不如拒之門外。”

申耽拍案而起說道。

申儀卻擡手製止,勸道:

“且慢。”

“不妨一見,觀其來意。”

“若有不妥,再作計較。”

“以弟之見呢?”

申儀眼珠一轉,忽生一計:

“不若設油鍋以待。”

“若其敢入,再聽其言。”

“若畏縮不前,即逐之出城,以示我歸漢之心。”

申耽頷首,“善。”

於是命人在中軍帳前置大鼎,注油燒沸。

油泡翻滾,煙氣升騰,令人望而生畏。

未幾,城門洞開。

魏使高軒駟馬,直入府衙。

使者名喚傅巽,乃西漢義陽侯傅介子的後代。

於魏國中擔任侍中,算是魏國大臣了。

魏國直接派他前來,足以證明對東三郡的重視。

少頃,傅巽昂然而入。

他已年過五旬,面容清癯,雙目卻炯炯有神。

見庭中油鍋沸騰,竟面不改色,徑直上前。

申耽暗自驚訝,可仍是沉聲說道:

“魏使遠來辛苦。”

“然吾等已決意歸漢,若先生欲勸我背漢投魏,請入此鼎!”

傅巽聞言大笑,整理衣冠,昂首便向油鍋大步走去。

申儀見狀,急忙攔住:

“先生真不畏死耶?”

傅巽正色說道:

“死生有命,何足懼哉!”

“巽所惜者,乃二位將軍明珠暗投,自毀前程耳!”

申耽眉頭一皺,問:

“此話怎講?”

傅巽一拱手道:

“請容巽一言。”

“劉備今雖雄踞中國,然其麾下李、關、張、趙、陳等皆心腹重臣。”

“二位即便歸順,不過得一偏將之職,安能保有東三郡之權?”

申儀冷笑:

“雖然如此,然也好過爲魏國白白送命的強。”

“莫非貴國能許我兄弟更大富貴?”

傅巽從袖中取出一卷竹簡,朗聲道:

“曹公親筆:若申氏歸魏,可永鎮上庸。”

“歲賜糧十萬斛,精鹽百石,蜀錦百匹。”

“此乃天子詔命,豈敢有虛?”

申耽、申儀兩兄弟聞言,眼中精光一閃。

十萬斛糧,百石精鹽,蜀錦百匹。

這對東三郡而言,是巨利!

如果傅巽說的是真的,那魏國開出的條件確實非常優厚。

甚至都不能叫優渥了,

因爲魏國提到了最關鍵的永鎮上庸這一點,而沒附加其他的條件。

僅憑這一點,便足夠令人心動。

更別提,魏國每年還要額外給申氏兄弟錢糧補助了。

這簡直就是百億補貼曹多多啊。

兩兄弟心念俱是一動。

www◆тt kan◆C O

最終,還是申耽先強壓住心動,故作淡然道:

“劉玄德仁義佈於四海,今我等若能舉三郡之地相投。”

“其必能待我等厚。”

“未必便不如曹公。”

傅巽近前一步,聲音壓低:

“將軍明鑑。”

“劉備以復興漢室爲名,最忌地方豪強。”

“其創建內閣,任由李翊爲首相。”

“李某執政數年來,連續打壓地方豪強。”

“近來又興辦私塾,改良察舉制度。”

“其每一條政策,幾乎都是衝着地方豪族來的。”

“公等作爲本地大族,難道覺得自己能夠獨善其身麼?”

二人一愣,面面相覷

傅巽的話還在繼續:

“我蜀魏國地廣人稀,正需如二位這般雄才人物鎮守邊陲。”

“況二公既在上庸地,應當知曉,曹公素厚蜀中大族。”

“這比之劉備要仁厚許多罷?”

傅巽說的是實話,曹操爲了鞏固自己在川蜀的統治,出賣了大量國家權益給本地大族。

以換取他們的支持。

不然曹操也打不贏漢中之戰。

當然,歷史上的魏國本身也向世家大族妥協了。

恍若如今急需世家大族支持的蜀魏政權?

只是現在,蜀魏的本土派與東州外來派的矛盾積攢越來越嚴重。

看着隔壁老劉着手改革選官制度。

曹操也已經開始考慮,是不是他也該換一個新的選官制度,以加強中央集權?

帳內一時寂靜,唯聞油鍋“咕嘟”作響。

傅巽的話語,如同針扎一般刺耳。

申耽握劍之手微微發顫,顯然內心掙扎。

申儀開口問:

“若我等歸魏,曹公何以保我家族平安?”

傅巽微笑:

“除方纔所許,更可表奏天子,封二位爲列侯。”

“子孫世襲,與國同休。”

當然,這裡說表奏天子只是場面話。

實際上就是曹操單獨私下封了。

不過遙尊劉協爲帝是蜀魏的法理基礎,面子功夫還是要做的。

傅巽一邊說着,一邊從懷中取出一方錦盒。

“此乃曹公印信,請將軍過目。”

申儀接過細看,確是魏王金印。

傅巽又提醒二人道:

“東三郡是北連漢中,南接荊襄。”

“倘若漢軍當真來犯,魏王不會置之不理的。”

言外之意,你兄弟二人覺得我們是在讓你們白白流血。

但漢軍若真的來犯,魏軍是不是見死不救的。

傅巽說的也是實話。

畢竟東三郡的戰略位置太重要了。

劉備又是皇朝正統,又是三興漢室。

曹魏在輿論宣傳上,完全沒有優勢。

所以只能給出優渥的條件,來拉攏申氏兄弟。

現在,擺在兩兄弟的面前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抉擇。

到底是選擇投漢,歸降朝廷。

還是選擇投魏,效力曹公?

兩兄弟是標準的投機政客,不在乎正統不正統,只關心自家家族的既得利益。

劉備是個忠厚人,投了他,肯定不會虧待咱們。

至少不用擔心被殺。

後半生安心做個富家翁應該沒什麼問題。

但正如傅巽所言,

劉備是靠自己兄弟得的天下,不是靠世家大族。

世家大族壟斷了國家大量的土地、人口、以及最重要的知識分子。

可以說是劉備要重點打擊的對象。

他任命自己的心腹李翊當首相,李翊也的確這樣做了。

他兄弟二人放在漢朝,天生就是“政治不正確”。

投過去,大概率是要被邊緣化的。

雖然說富家翁對很多人來說依然很滿足。

但對比你之前作爲土皇帝,一下子跌落神壇。

前後的落差還是非常大的。

反觀如今的益州,那裡就好像是如今世家豪強最後的狂歡似的。

大族們可以肆無忌憚的兼併土地,收刮美女。

曹操對此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只要他們肯爲自己出錢出人就夠了。

那裡簡直是豪族們最後的淨土。

“兄長以爲如何?”

申儀望着哥哥,顯然對魏國開出的條件十分心動。

申耽卻倍加擔心,遲疑道:

“然漢室畢竟是正統,劉備勢大。”

“其兵鋒正盛,與之對抗,萬一失敗,則兄弟便大禍臨頭了。”

傅巽見此,立即插言打斷:

“將軍此言差矣。”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

“今漢祚看似雖興,不過是因劉備他姓劉罷了。”

“倘使光武皇帝,不是劉姓,而今漢祚安在哉?”

“大丈夫遇事,不可不決。”

“二位將軍既雄踞一方,當爲子孫長計深遠。”

兩兄弟對視一眼,交換了個眼神。

少時,申耽長嘆一聲,揮手下令撤去油鍋。

他站起身來,執傅巽手說道:

“先生肝膽照人,申某佩服。”

“請回稟曹公,容我兄弟再思三日,必給答覆。”

傅巽深施一禮:

“望將軍勿負魏望厚望,傅某告退。”

待傅巽離去,申儀急道:

“兄長究竟作何打算?”

申耽踱步至窗前,望着上庸城連綿屋舍:

“十萬斛糧,百石鹽,列侯之爵……劉備能給麼?”

這點錢糧,劉備完全拿得出來。

只是他爲什麼要給申氏兄弟?

我把你滅了,你們東三郡不也是我的嗎?

歷史上的東三郡就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所以申氏兄弟選擇了投降。

之後劉備便派遣了劉封、孟達接管這裡。

等於是變相架空二兄弟的權力,加強了對本地的控制。

後來孟達背叛蜀漢投靠曹魏,曹丕待之甚厚。

但卻並未剝奪孟達在上庸的權力。

因爲孟達是主動投過去的,曹丕怕派人接管,會把孟達逼走。

所以寧願讓他成爲一個半獨立的諸侯。

因爲孟達帶着東三郡背叛,對蜀漢來說是一個打擊。

我雖然得不到東三郡,但蜀漢也沒了。

所以我可以不拿,只要你別拿就可以了。

這便是曹丕的態度。

經過一番思想掙扎,兄弟二人到底是沒能頂住永鎮上庸的誘惑。

決定投靠曹魏。

他們致書回信給曹仁,表明了自己願意合作的態度。

曹仁得信大喜,立馬回信。

說張郃已調動宛、洛之兵,不日將至。

所以他也會立馬發漢中之兵過來協防,十天便到。

這期間,請申氏兄弟務必加強防務。

其書略曰:

“申將軍明鑑:”

“得悉二位深明大義,歸順魏王,仁甚慰之。”

“今已調集漢中精兵,星夜兼程,十日之內,必至上庸。”

“張郃雖欲動宛、洛之軍,然其路途遙遠,縱使急行,亦難先至。”

“二位但請穩守城池,待我大軍一到。”

“內外夾擊,必使劉備之謀不成!”

“魏王已表奏天子,封二位爲列侯。”

“世鎮東三郡,望勿疑慮。”

申耽覽畢,將竹簡緩緩合上,臉上浮現出一絲釋然之色。

他看向身旁的申儀,道:

“曹將軍既已應允,十日之內,漢中援軍必至。”

“張郃雖欲動宛、洛之兵,然其軍未發,豈能先至?”

申儀也鬆了一口氣,撫掌笑道:

“既然漢中援軍十日便至,那我等無憂矣。”

“劉備用張郃爲將,聽說到現在都還在選派將領。”

“從洛陽到上庸,少說十五日路程。”

“等漢軍到時,曹仁將軍的援軍早就到了。”

“我等無憂矣。”

兄弟二人相視而笑,心中大定。

申耽遂下令加固城防,多備滾木礌石。

又遣斥候探查四方,以防漢軍突襲。

有了如此準備,兩兄弟再無了顧忌。

話分兩頭,

時值春雨連綿,泥濘的山道上,一支軍隊正艱難前行。

馬蹄深陷泥中,甲冑溼透。

士卒們面色疲憊,卻仍咬牙趕路。

隊伍最前方,一員老將身披鐵甲,目光如炬。

正是漢朝名將——張郃。

“快!再快些!”

張郃厲聲喝道,聲音穿透雨幕,“上庸若有變,我軍遲至一日,則大勢去矣!”

軍中兩名年輕將領,關興、張苞策馬趕上,面露憂色。

關興抱拳道:

“張將軍,將士們連日急行,困頓不堪,可否稍作休整?”

張郃眉頭緊鎖,沉聲道:

“興公子,苞公子,此行非比尋常。”

“申耽、申儀素來反覆,近日我遣使安撫,竟皆遭冷遇。”

“吾恐二人已暗投曹魏,若待其漢中援軍至,則東三郡必失!”

“屆時再想取,便難了。”

張苞擦去臉上雨水,咬牙道:

“然春雨連綿,道路泥濘,人馬皆疲。”

“如此強行軍,恐將士難支……”

張郃目光一凜,忽而揚鞭指向遠方,喝道:

“汝二人之父,關雲長、張益德,皆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何等英雄!”

“今汝等年少,豈可因區區風雨而退縮?”

關興、張苞聞言,胸膛一熱,羞愧難當。

關興握緊長刀,朗聲道:

“張將軍教訓得是!興豈敢辱沒家父威名?”

張苞亦挺直腰背,高聲道:

“既爲國家效力,縱使刀山火海,亦當一往無前!”

張郃見狀,微微頷首,隨即又看向另一側沉默不語的年輕將領——趙統。

這是趙雲長子。

諸子之子,屬他年紀最小。

不想如此艱難的行軍條件,後輩中就他沒有發聲抱怨。

這倒跟趙雲那沉穩的性格頗有些相似。

“好,咱們接着趕路。”

說罷,張郃翻身下馬,竟親自執鞭在前。

踏着泥濘,徒步而行。

衆將士見狀,無不振奮,紛紛咬牙跟上。

三日後,雨勢稍歇。

遠處,上庸城的輪廓已隱約可見。

張郃勒馬遠眺,眼中精光閃爍:

“終於到了……”

關興、張苞等人亦面露喜色,連日急行的疲憊似乎一掃而空。

張郃沉聲道:

“全軍列陣,先圍城下寨,探明虛實!”

“若申氏兄弟已降魏,則立攻之。”

“若尚在猶豫,則威逼之,使其不敢妄動!”

衆將齊聲應諾:

“喏!”

春雨初歇,上庸城頭,旌旗獵獵。

申耽、申儀兄弟聞報漢軍已至城下,登時大驚失色。

“怎會如此之快?”

申耽拍案而起,面色鐵青,“曹將軍援軍未至,張郃竟先兵臨城下?”

申儀亦面露驚惶:

“兄長,莫非……張郃早已料到吾等歸魏?”申耽咬牙道:

“速登城一觀!”

兄弟二人披甲登城,只見城外黑壓壓一片漢軍。

陣列森嚴,刀槍如林。

張郃跨馬立於陣前,身披鐵甲,目光如電。

申耽強自鎮定,高聲喝道:

“張將軍!吾等乃漢臣,鎮守上庸多年,何故引兵來犯?”

張郃冷笑一聲,揚鞭直指城上:

“申耽、申儀!爾等暗通曹魏,背主求榮,還敢自稱漢臣?”

申儀大怒:

“張郃!休得血口噴人。”

“吾兄弟忠心漢室,何曾通魏?”

張郃冷哼一聲,從懷中取出一封密信,高舉示衆:

“此乃爾等與曹仁往來密信,已被我軍截獲。”

“證據確鑿,還敢狡辯?”

申耽、申儀一見那信,登時面色慘白。

申儀急道:

“此信……此信定是奸人僞造!”

“欲陷害我等,張將軍不可輕信。”

張郃厲聲喝道:

“漢天子有令,討伐不臣!”

“爾等若尚有半分忠心,便開城投降,或可免死。”

“若執迷不悟,城破之日,玉石俱焚!”

申耽冷汗涔涔,低聲對申儀道:

“事已至此,唯有死守待援。”

“曹將軍援軍明日便至,吾等只需再撐一日!”

“一日便好!”

明日就是第十天了。

只要曹仁的援軍趕到,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申儀咬牙點頭:“好!”

隨即,申耽高聲迴應:

“張郃!吾等問心無愧,爾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要戰便戰,吾申家絕不會屈服於你!”

張郃聞言,不再多言,揮劍喝道:

“攻城!”

一聲令下,漢軍如潮水般涌向城牆。

此役,雖只出動了一萬漢軍。

但他們都是帝國精銳,擁有最高的軍餉,最好的待遇。

以及最先進的裝備與工程器械。

通過出動最少的人,走高質量道路。

能夠極大減少軍費開支。

自稱帝以後,在李翊的建議下,劉備便漸漸開始從數量理念改爲質量理念了。

雲梯架起,箭矢如雨。

申氏兄弟率親兵死守城頭,滾木礌石紛紛砸下。

一時間殺聲震天,血肉橫飛。

關興、張苞二小將奮勇當先,攀梯而上。

雖幾度被擊退,卻仍悍不畏死,反覆衝殺。

申耽見漢軍攻勢兇猛,親自持刀督戰,厲聲喝道:

“頂住!頂住!援軍將至!”

“只守一日,我等便是勝利!”

血戰半日,漢軍暫退,城上守軍亦死傷慘重。

申儀喘息道:

“兄長,我軍部曲僅數千,若再這般消耗,恐難支撐……”

申耽面色陰沉:

“速遣探馬,再探曹將軍援軍消息!”

次日,探馬回報:

“稟將軍!曹將軍大軍因春雨泥濘,行軍遲緩,恐需再耽擱數日……”

申儀聞言,幾乎癱坐在地:

“再耽擱數日?吾等如何撐得下去?”

申耽亦面如死灰,喃喃道:

“天亡我也……”

“天亡我也……”

城外,張郃已重整軍陣,戰鼓再起。

漢軍的第二輪攻勢,即將開始……

成都,魏王府。

夜色沉沉,燭火搖曳。

曹操獨坐案前,手中緊攥着一份前線戰報,眉頭深鎖。

啪!

曹操猛地拍案而起,大呼:

“壞了!”

堂下衆謀士、將領聞聲驚起。

蔣濟上前一步,拱手問道:

“大王何故驚憂?”

曹操面色陰沉,將戰報擲於案上:

“曹仁來信,言其已發兵援上庸。”

“然春雨泥濘,行軍遲緩,恐需耽擱數日。”

趙儼捋須沉吟:

“漢中至東三郡本就路途艱難,春雨阻滯亦是常理,大王何必.”

“糊塗!”

曹操厲聲打斷,“張郃乃沙場宿將,豈會不知申氏兄弟之重要?”

“漢軍必是晝夜兼程趕路。”

“若曹仁因區區雨水延誤路程,則申耽、申儀危矣!”

話音未落,曹操忽然身形一晃,以手扶額。

近侍慌忙上前攙扶,卻被他揮手推開。

“父王!”

世子曹丕見狀,急忙趨前跪拜,“父王自枝江歸來後,夙夜操勞。”

“兒臣懇請父王保重身體,稍事歇息。”

曹操望着曹丕關切的面容,神色稍緩:

“子桓有心了。”

說着緩緩坐回席上,卻仍緊握扶手,指節發白。

司馬懿見狀,沉聲道:

“大王勿憂。”

“可即刻遣快馬加急,命曹將軍不惜代價速援上庸。”

曹操目光一凜:“傳令!”

“在!”殿外侍衛齊聲應諾。

“選精銳探馬,八百里加急趕赴漢中!”

“傳孤口諭:‘申氏存亡,關乎東三郡得失。’

“縱使人馬俱疲,亦須星夜馳援,不得有誤!”

“喏。”

待傳令官匆匆離去,曹操仍坐立不安,忽又喚道:

“再派一隊輕騎,沿途換馬不換人,務必在兩日內將令送到。”

曹丕見狀,親自奉上一盞熱茶:

“父王且寬心。”

“子孝叔叔素來穩重,得此嚴令,必不敢懈怠。”

曹操接過茶盞,卻無心飲用,只是長嘆一聲:

“申氏兄弟若失,則東三郡門戶洞開。”

“劉備若得此地,便可威脅川蜀門戶,況荊州仍在其手,唔……”

說着,又是一陣眩暈。

自枝江征戰無果回來以後,曹操的偏頭痛愈發嚴重。

幾乎每日至少一犯。

“父王!”

曹丕急忙扶住,“太醫!快傳太醫!”

曹操擺手制止,“無妨。”

他強打精神,對衆臣道:

“諸君且退下,孤要靜思對策。”

衆人退下後,殿內只餘曹操父子二人。

燭火幽微,映得曹操面色愈發晦暗不明。

顯是對東線戰事愁悶不已。

曹丕見狀,趨前低聲說道:

“父王,兒臣近日偶遇一異士,或可爲父王解憂。”

曹操擡眼,略顯疲憊地問道:

“哦?何等人物?”

曹丕恭敬道:

“此人姓管,名輅,字公明,平原人士。”

“此人自幼便喜仰視星辰,夜不肯寐,父母不能禁止。”

“常雲家雞野鵠,尚自知時,何況爲人在世乎?”

“與鄰兒共戲,輒畫地爲天文,分佈日月星辰。”

“比及稍長之時,即深明《周易》。”

“仰觀風角,數學通神,兼善相術。”

“天下皆號其爲神童,是“年少成名的大才。”

曹操眉頭微挑,又問:

“可有實證?”

曹丕立即道:

“確有奇事。”

“一日管輅至郭恩府上,忽有飛鳩棲於樑上,悲鳴不止。”

“管輅當即斷言:‘明日當有老者自東方來,攜豚酒相訪。’

“主人雖喜,當有小厄。”

“次日果有客至,一如所言。”

“郭恩謹記管輅警示,命客人節飲慎食,小心火燭。”

“不料射鳩之時,箭矢中枝反彈。”

“竟傷一小兒手臂,血流不止,舉家驚惶。”

曹操眼中閃過一絲興味:

“還有他事?”

曹丕又道:

“管輅曾訪安德令劉長仁,見喜鵲急鳴於屋脊。”

“管輅道:‘鵲言東北有婦,昨夜殺夫,將嫁禍西鄰。’

“不過日暮,當有訟至。”

“果然黃昏時分,東北村民來告,鄰婦殺夫後反誣西鄰仇家所爲。”

曹操聽罷,撫須沉思:

“此人倒有些門道,可召來一見。”

次日,管輅應召入府。

只見他身長不足七尺,形貌粗陋,皮膚黝黑。

蒜頭鼻上生着幾顆麻子,走起路來搖搖晃晃,腰間還掛着個酒葫蘆。

入殿後也不跪拜,只是隨意拱了拱手:

“山野之人管輅,見過魏王。”

曹操見其形容邋遢,毫無威儀,心中頓生不悅。

但礙於曹丕情面,勉強道:

“聞先生善卜,不知可願爲孤一測?”

管輅咧嘴一笑,露出參差不齊的黃牙:

“卜卦小事,不過……”

Wшw★ тт kan★ ¢O

說着,拍了拍酒葫蘆,“得先潤潤嗓子。”

曹操臉色一沉。

曹丕見狀,連忙命人取來美酒。

管輅接過酒壺,仰頭痛飲,酒水順着鬍鬚直流到衣襟上也渾不在意。

飲罷抹嘴道:“痛快!魏王想問什麼?”

曹操強壓怒氣,冷聲道:

“先生既通卜筮,東三郡之事,可有明示?”

管輅仰首飲盡壺中殘酒,衣袖拭過鬍鬚,忽而斂容正色:

“歲在乙巳,章武五年,天狗食月於翼軫之分。”

他掐指虛劃,聲音漸沉,“當有宗室大將,星隕東南。”

曹操聞言,眉峰驟聚:

“此言何意?”

管輅醉眼朦朧,卻透出幾分清明:

“天機不可盡泄。”

“魏王只需記得,今年慎遣宗親出征,尤忌東南兵事。”

“荒謬!”

曹操拍案而起,案上竹簡震落一地。

“孤麾下猛將如雲,豈會因爾等方士妄語畏首畏尾?”

“來人!將這狂徒逐出!”

侍衛持戟上前,管輅卻放聲長笑,踉蹌着向殿外走去。

曹丕見曹操面色鐵青,連忙奉茶勸慰:

“父王息怒,江湖術士之言,豈可盡信?”

曹操接過茶盞卻不飲,咬牙道:

“裝神弄鬼之徒,也敢妄議軍國大事!”

忽覺一陣眩暈,茶盞脫手墜地,摔得粉碎。

“父王!”

曹丕慌忙扶住。

曹操擺手:

“無妨。”

目光卻追向殿外管輅離去的方向,低聲喃喃,“東南……宗室……”

“這樣子桓,你馬上派人去告訴曹仁。”

“上庸三郡能保則保,不能保切不可強求。”

“……喏、喏……”

越是到晚年,曹操性情便越是感性。

開始變得愈發重視親情起來。

他不止一次派人去找丁夫人,勸她回來。

可丁夫人始終避而不見。

數年前,曹操在河北損失了夏侯淵。

他絕對不能再失去另一名股肱大臣了。

曹丕小心翼翼地伺候曹操睡下,躬身離去。

是夜,曹丕秘密造訪管輅下榻的客館。

燭光下,管輅正箕踞獨飲。

見曹丕到來,也不起身,只是笑道:

“世子夜訪,不怕魏王知曉?”

曹丕示意左右退下,親自掩上門扉,鄭重作揖:

“先生日間所言,丕思之再三,恐有深意。”

“特來請教。”

管輅爲曹丕斟酒:

“世子所慮,非在東南戰事吧?”

曹丕指尖輕顫,酒水濺出杯沿。

他壓低聲音:“先生明鑑。”

“丕雖居世子之位,然……”

他環顧四周,幾不可聞道,“……然子建才高,深得父寵。”

“每見父王與子建談詩論文,丕便如坐鍼氈。”

管輅凝視杯中晃動的月影,忽問:

“世子可知‘李樹代桃’之典?”

“這、這是《漢樂府》的詩集。”

作爲三曹之一,曹丕的文學才能也不弱。

自是一下子便聽懂了管輅的話外音。

“不錯。”

管輅仰頭飲盡杯中酒,“桃李本同科,何必爭春風?”

“世子只需謹記:務本實,遠虛華,自然根深葉茂。”

曹丕急切追問:

“先生是說……?”

管輅大笑,“天意早定,世子何必憂心?”

“若世子非要追問,那在下只能贈世子四個字——‘守拙藏鋒’。”

正躊躇間,管輅已起身送客:

“夜已深,世子請回吧。”

曹丕會意,從懷中取出一袋金珠:

“區區薄禮,聊表謝意。”

管輅卻將金珠推回:

“山野之人,要這些阿堵物作甚?”

說罷,竟自轉身入內,留下曹丕獨立中庭。

夜風微涼,曹丕立於廊下,目送管輅的身影消失在街角。

身後,心腹謀士吳質趨步上前,低聲道:

“世子,大王命八百里加急傳令曹將軍,是否即刻遣使?”

曹丕目光幽深,指尖輕輕摩挲着腰間玉佩,沉吟不語。

吳質一愣,見曹丕不語,接着說道:

“軍情緊急,若遲了,恐誤大事。”

曹丕忽而冷笑:

“季重以爲,子孝此戰若勝,於國於孤,孰利孰弊?”

吳質聞言,神色一凜,不敢輕答。

曹丕負手望向夜空,聲音低沉:

“諸叔父擁兵自重,父王在時尚能制衡。”

“若他日”

話未盡,卻已透出深意。

吳質會意,試探道:

“世子之意是”

曹丕轉身,目光銳利如刀:

“傳令可發,然父王口諭需略作調整。”

他取過竹簡,親自提筆,筆鋒在簡上沙沙作響。

寫罷,交予吳質,“照此傳達,一字不可易。”

吳質接過細看,只見書信內容雖然也是催督曹仁趕快支援上庸。

但卻又將“盡力而爲”的意思給隱去了。

形成歧義,彷彿在暗示曹仁上庸乃東三郡門戶,關乎國運。

王命爾不惜代價,務必克之似的。

吳質額角滲出細汗,低聲道:

“世子,此令”

曹丕冷然截斷:

“父王憂心國事,孤身爲人子,自當分憂。”

“曹將軍乃國之棟樑,必能體會父王苦心。”

吳質不敢多言,只得躬身:

“臣這就去辦。”

曹丕算是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比較奇葩的皇帝了。

他是極爲罕見的,同時砍掉皇權三條大腿的皇帝。

這三條大腿是:宗室、外戚、宦官。

其中,宗室對拱衛皇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曹丕不知抽了什麼瘋,防範宗室比防範外姓大臣還要厲害。

他寧願相信外姓人,也不願相信自家人。

對待宗室——尤其是近支宗室,可以用嚴苛來形容。

曹氏諸王在此原則下,簡直動彈不得。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等到高平陵之變時。

曹魏遠支宗室中,能夠寄以重任的人已經凋亡殆盡。

剩下的人,完全起不到相應的支撐作用。

宗室成員不管在個體上還是在整體上,都沒有能力勝任當時複雜的環境和變局。

從曹叡託孤於曹爽時的糾結,再到曹爽在高平陵之變的拙劣表現。

以及後來曹魏皇室對於司馬氏的反抗,幾乎都沒有遠支宗室的任何身影。

而這些人,在制度設計中,本來應該是國家的支柱。

都說魏晉朝是給世家大族賣鉤子。

但至少在曹操一代,他還始終堅持着自己的底線。

那就是重用夏侯曹,通過扶持宗室來與世家形成抗衡。

使得國家大權不至於完全落入世家大族手中。

即便曹操到了川蜀,讓渡了部分權力給本土豪族,這個原則依然不可撼動。

可曹丕的想法不一樣。

他認爲這些叔叔伯伯、掌握了國家的主要權力。

他必須扶持自己的心腹起來,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爲此他不惜把權力大量讓渡給世家。

自廢武功,廢掉了不少曹氏宗族。

如果問,司馬懿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崛起的。

那毫無疑問,就是在曹丕一朝開始壯大的。

曹操推行“唯纔是舉”,其實就是變相的打壓世家。

而曹丕爲了更好地投入世家懷抱,推出九品中正制這種有利於士家的制度。

正因爲有利於士家,所以曹丕才更好將之拉攏,收買人心。

待吳質退下後,曹丕獨自立於庭中,夜風吹動袍角。

他望着星空,攥緊拳頭,指甲深深掐入掌心:

“諸叔父子建”

“莫怪子桓心狠,我這麼做都是爲了我大魏的江山社稷着想。”

……

第383章 百里長街送孔明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94章 出海去遼東?也就軍師能想的出來!(求訂閱!)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217章 劉備:先生之學識,超邁今世千載矣第130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344章 如果你們父親不是皇帝,不是首相,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125章 以弱勝強,可往也!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172章 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雄豪傑,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235章 李翊收關家義子,麋竺回冀州探親(附當前勢力圖)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309章 李翊:逆子,你是要跟吾打擂臺?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365章 朕敬慕高祖,但並不想成爲高祖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387章 君不見,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348章 關羽 張飛 趙雲 許褚算個什麼東西?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373章 起二十萬大軍,五軍伐吳第102章 江東傑瑞,李翊弄之如嬰兒(求訂閱!)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378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兒輩們皆已成婚,元老們終究是真的老了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72章 淮南劉子揚(求追讀!)第308章 人心是最好的一課,劉禪與李治的成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第73章 腹黑狠人魯子敬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378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兒輩們皆已成婚,元老們終究是真的老了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379章 本就是在做逆天改命的事,又何惜一身臭皮囊?第248章 曹操:劉備有的,孤不能沒有第352章 合肥有我,便無敵!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158章 此為陽謀,兩杯毒酒,任君擇一第72章 淮南劉子揚(求追讀!)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375章 進則亢龍有悔,退則蒺藜生庭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365章 朕敬慕高祖,但並不想成爲高祖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212章 龐統:馬超竟是先生的迷弟?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11章 張飛震驚,張良人物被我們三兄弟遇上了?(求追讀!)第37章 搶人才的時候到了(求追讀!)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77章 上架感言第154章 曹孫劉三家聯合,抗袁紹?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125章 以弱勝強,可往也!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234章 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不負班超之志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132章 天下英雄聚陳地,訴衷情,覓封侯第315章 劉備:河北居然這麼富,李相這幾年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326章 馬謖這一死,比他一生的貢獻都要大第110章 許劭震驚,李翊強的可怕,這我主還玩個毛?(求訂閱)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
第383章 百里長街送孔明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94章 出海去遼東?也就軍師能想的出來!(求訂閱!)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217章 劉備:先生之學識,超邁今世千載矣第130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344章 如果你們父親不是皇帝,不是首相,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125章 以弱勝強,可往也!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172章 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雄豪傑,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235章 李翊收關家義子,麋竺回冀州探親(附當前勢力圖)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309章 李翊:逆子,你是要跟吾打擂臺?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365章 朕敬慕高祖,但並不想成爲高祖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387章 君不見,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348章 關羽 張飛 趙雲 許褚算個什麼東西?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373章 起二十萬大軍,五軍伐吳第102章 江東傑瑞,李翊弄之如嬰兒(求訂閱!)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378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兒輩們皆已成婚,元老們終究是真的老了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72章 淮南劉子揚(求追讀!)第308章 人心是最好的一課,劉禪與李治的成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第73章 腹黑狠人魯子敬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378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兒輩們皆已成婚,元老們終究是真的老了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379章 本就是在做逆天改命的事,又何惜一身臭皮囊?第248章 曹操:劉備有的,孤不能沒有第352章 合肥有我,便無敵!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158章 此為陽謀,兩杯毒酒,任君擇一第72章 淮南劉子揚(求追讀!)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375章 進則亢龍有悔,退則蒺藜生庭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365章 朕敬慕高祖,但並不想成爲高祖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212章 龐統:馬超竟是先生的迷弟?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11章 張飛震驚,張良人物被我們三兄弟遇上了?(求追讀!)第37章 搶人才的時候到了(求追讀!)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77章 上架感言第154章 曹孫劉三家聯合,抗袁紹?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125章 以弱勝強,可往也!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234章 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不負班超之志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132章 天下英雄聚陳地,訴衷情,覓封侯第315章 劉備:河北居然這麼富,李相這幾年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326章 馬謖這一死,比他一生的貢獻都要大第110章 許劭震驚,李翊強的可怕,這我主還玩個毛?(求訂閱)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