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

袁承範勸李恪王駕撤離盱眙,本是好意,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謀其政,不知其難。袁承範爲臣子,又怎知李恪眼下的處境,如今的李恪早已是騎虎難下。

李恪以揚州大都督職,加御賜節鉞,調地方府軍入楚州治水,又上書稟奏李世民,請調山陽倉倉糧賑災,他已經動用了太多的特權,若是仍舊保不住大唐糧倉的淮南,那他便是罪過了,更何況還是要他當先撤離呢?

李恪看着袁承範,許是因爲決心已下,臉上竟沒有太多的慌張,一臉深沉着問道:“袁卿以爲本王還能退嗎?就算退,又能退到何處,揚州?江南?亦或是長安?”

李恪志在皇位,向有奪嫡之心,豈能不重民望,李恪若是就此離去,他在淮南的民望便是算是差到了極點,到時此事傳入宮中爲人所攻訐,李恪便算是徹底告別皇位之爭了。

不過袁承範哪知李恪的心思,袁承範以已李恪門人自居,於是道:“所謂千金之子不坐垂堂,殿下一身所繫乃淮南上下之人心穩固,豈能不小心仔細。”

李恪搖了搖頭道:“袁卿之言錯了,今日之局已然至斯,你們誰都可以退,唯獨本王不能退,也沒有退的餘地。”

袁承範看着李恪的模樣,心中大急,只當李恪少年意氣,爲了一時的顏面,竟不顧自身安危,要留在這已然是風雨飄搖的盱眙城。

袁承範見李恪固執,心中大急,連忙勸道:“殿下身份尊貴,不同常人,切莫爲了這一時之進退,犯性命之險,追悔莫及啊。”

李恪斷然道:“袁卿不必再勸了,本王心意已決,淮南大水,大唐百萬子民之安危懸於一線,本王身爲皇子,奉聖意牧守一方的大都督,豈能退卻,本王誓與淮南共存亡。”

誓與淮南共存亡!

此時的蕭月仙正端着茶水,站在門外,李恪之言傳入站在門外的蕭月仙的耳中,蕭月仙的心中猛地一顫。

李恪之言,彷彿一方巨鼎,落地有聲,在她的心中震盪。

面大危而不亂,臨巨險而不退,李恪今日的氣度,比起當初江陵被困,她的那些四散逃離,慌不擇路的兄長們,好上太多了。

就在此時,蕭月仙似乎明白了一件事情:就算他的父皇蕭銑當初苟延殘喘,撐過了江陵之圍,待家國天下傳到了李恪他們這一輩手中,樑國的那些皇子也沒有一個會是李恪的對手,蕭樑滅國幾乎是板上釘釘的。

一瞬間,兩人立場不同,雖爲死敵,蕭月仙對李恪也多了幾分敬佩。

“殿下,袁從事,請用茶。”李恪同袁承範說話的時候,蕭月仙也進了屋,用一方木盤端着茶水,對偏廳中的兩人道。

李恪見蕭月仙入內,接過蕭月仙遞來的茶碗,問道:“時候尚早,你怎的不在內室歇着,出來忙活,可是本王攪了你的睡意?”

蕭月仙回道:“非是如此,只是此事正是深夜,想必府中侍候的婢子也盡數歇息了,袁從事專程拜訪殿下,若是無人奉茶豈非失了禮數。”

“如此雖好,辛苦你了。”李恪輕輕拍了拍蕭月仙的手,輕聲道。

蕭月仙笑道:“妾身分所應當,殿下客氣了。”

蕭月仙一邊說着,一邊拿起一個茶碗,放在了袁承範的手邊,也滿滿地倒了一杯。

蕭月仙在這王府之中雖只是一介侍婢,無官無品,但既是李恪的身邊人,誰又敢輕視於她?莫說是袁承範這個水曹從事了,就算是揚州刺史賀休也需得讓她三分。

袁承範接過蕭月仙倒來的茶水,起身謝道:“有勞姑娘。”

蕭月仙道:“袁從事乃殿下近臣,殿下治水,還多有仰仗袁從事之處,袁從事何必見外。”

蕭月仙說完,放下了手中的茶壺,對柳眉微蹙地李恪問道:“殿下,妾身方纔偶然在門外聽得殿下之言,淮堤將破,殿下欲與淮南共存亡,可是真的?”

李恪問道:“方纔本王和袁從事的話你都聽到了?”

蕭月仙回道:“妾身並非有意竊聞,只是恰巧站在廳外,無意中聽得,還望殿下恕罪。”

李恪擺了擺手道:“無妨,此事非是秘聞,恐怕等到天明,整個盱眙城都會知道。”

蕭月仙面露不安之色,擔憂地問道:“難不成這淮南水情竟已經崩壞到如此地步了嗎”

李恪點頭道:“本王調府軍入淮,加築河堤,淮南水情雖以漸穩,但不料汴水竟突然決堤,灌入泗水,恐怕新築的淮水河堤也堅持不了多久了。待稍過些時辰,本王會命王府衛率將你和丹兒等女眷送回揚州,你不必擔心。”

這一次淮水水情究竟如何,李恪心裡也沒有半分底,實在是險地很,而蕭月仙和丹兒等女眷留在此處也幫不上什麼忙,李恪關心他們的安危,自然便有意安排人送他們回揚州。

蕭月仙聞得李恪之言,心中頓時急了。如今淮水大險,盱眙上下人心浮亂,正是她們趁亂渾水摸魚的時候,若是她被李恪送回了揚州,豈非是錯過了良機。

蕭月仙對李恪道:“殿下,妾身不願走。”

李恪聽了蕭月仙的話,先是稍稍有些詫異,但隨即心中也有了一絲隱憂。

蕭月仙與他府中的其他女眷都不相同,她的出現總是帶有幾分巧合的意思。

而且因蕭月仙是李恪的身邊人,王玄策也曾親自調查過蕭月仙的身世,但卻沒有絲毫的結果。

蕭月仙的過去便像是一張迷一樣的白紙,看似潔白無瑕,但裡面究竟寫了些什麼,誰都不知。可偏偏蕭月仙無論是容貌還是才情俱是上佳,這樣的人,此前絕不該是默默無聞之輩。

會有這樣的結果,解釋只有一個,那就是有人故意掩瞞了什麼。

李恪對蕭月仙道:“若是淮水決堤,屆時半個淮南都將化作一片澤國,你留在盱眙城中恐有性命之憂,聽本王的話,你還是先回揚州暫避吧。”

蕭月仙聞言,堅持道:“若是殿下在此,妾身每日擔憂殿下安危,豈能安坐揚州。妾身願陪在殿下身側。”

李恪看着蕭月仙一臉決然的模樣,心中雖有隱憂,卻也些說不出來的暖意。

李恪道:“你這又是何苦。”

蕭月仙道:“當初丹兒能陪殿下在漠北四載,今日仙娘也當如是,殿下之意已決,欲與淮南百姓共存亡,仙娘之意亦決,願與殿下共存亡,請殿下勿要趕仙娘回去。”

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七章 持節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七章 持節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章 校場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十章 圈套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章 收局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十四章 恩蔭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三章 南下第四十一章 收徒
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七章 持節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七章 持節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章 校場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十章 圈套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章 收局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十四章 恩蔭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三章 南下第四十一章 收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