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

“楚王殿下留步,楚王殿下留步。”

李恪剛自兩儀殿出來,走在雲階之上,正欲出宮,卻突然聽到身後傳來一陣呼喚聲。

李恪聽到身後有人喚他,便停下了腳步,轉身望去,只見身後一個步履稍顯蹣跚的老人正扶着雲階旁的石階往他靠來。

李恪定睛一眼,來人竟是御史大夫溫彥博。

溫彥博乃是朝中老臣,已年近六旬,獨自一人下這層層雲階小有不便,已顯得有些吃力。

李恪見狀,忙返身向後,伸手扶着正在下階的溫彥博,兩人一同往下慢走。

“方纔溫相可是在喚李恪?”李恪一邊扶着溫彥博,一邊問道。

李恪貴爲皇子,兩人之間李恪爲君,溫彥博爲臣,溫彥博見李恪竟出手扶着自己,手中一亂,忙對李恪道:“殿下乃當朝親王,老臣豈敢叫殿下攙扶。”

溫彥博說着,便想要甩開李恪的手,自己走着。

不過李恪卻笑了笑,繼續抓着溫彥博的手臂道:“此處又無旁人,哪有那般多的君臣之分,在李恪眼中,溫相便是李恪的舊識尊長,別無他意。”

李恪待人謙和,彬彬有禮,連溫彥博一個老邁的臣子尚且關心有加,倒是與方纔在大殿之中的張揚模樣全然不同,彷彿是兩個人一般。

溫彥博與李恪並非初識,兩人在李恪北上爲質之時便在陰山見過,只不過那時李恪還是質子,溫彥博還是剛剛被縱回大唐的臣子。

舊識尊長,溫彥博聽了李恪的話,不由地便想起了四年前,請命北上,將他自突厥換回的謙謙少年,那時的李恪便是如此恭遜有禮,四年之後,李恪還是如此模樣。

溫彥博對李恪笑道:“四載未見,殿下還是少年風姿,英氣逼人啊。”

李恪聽得溫彥博之言,也笑道:“溫相也是一樣,精神矍鑠,老當益壯。”

溫彥博聞言,擺了擺手道:“比不得當年了,當年在陰山落下了病根,此時還好些,一到深冬老臣這兩條腿便痠痛難當,幾難自忍。”

武德八年,溫彥博爲幷州道行軍長史,隨幷州道行軍總管張瑾出兵,在太谷兵敗被俘,雖遭頡利嚴刑逼問唐軍虛實,卻依舊不吐半字,因此被惱羞成怒的頡利打入陰山苦寒之地關押,一關便是一年,直到李恪北上方纔得回長安。

那是的溫彥博已經年過五旬,哪裡受的住那般酷寒,以至於留下了病根,每逢天寒雙腿便劇痛難當。

大唐能有今日,離不開這些滿身風骨的老臣,李恪一臉肅穆道:“溫相的腿疾是爲我大唐而患,李恪絕不敢忘。”

溫彥博笑道:“老臣這點小傷豈敢同殿下在突厥所受之苦相比,不說旁的,就連老臣這條命都是殿下給的。”

溫彥博一邊說着,一邊在李恪的攙扶下往階下走去,李恪走的很慢,很細心,沒有絲毫的不耐煩。

李恪雖爲親王,但在他的面前從沒有半點架子,待他至誠。

溫彥博走在石階上,側頭地看了李恪一眼,恍惚間竟彷彿看見了他的幼孫溫翁歸的模樣一般,剎那間,溫彥博看着李恪的眼睛竟有了一種看着自家後輩的溫和與疼愛。

溫彥博看着身旁的李恪,突然開口道:“老臣拿大,仗着年歲比殿下虛長數十,有一句話送於殿下,不知殿下願不願聽?”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對溫彥博道:“溫相但請之言,李恪洗耳恭聽。”

溫彥博對李恪道:“所謂‘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衆必非之。’曹魏李康之語殿下可曾聽聞。”

溫彥博之言一出,李恪便立刻明白了溫彥博的意思,溫彥博說的想必就是方纔大殿之事。

李恪問道:“溫相想必是覺得李恪方纔在大殿之中說的差了。”

溫彥博道:“老臣並非此意,方纔殿下所說金詞玉語,一言中的,正是謀國之言,與老臣所想不謀而合。”

李恪接着問道:“那溫相的意思是?”

溫彥博道:“殿下說的不差,但做的卻缺了幾分火候,有殿下方纔所言,恐怕難免朝中大臣猜忌,殿下需得千萬仔細啊。”

溫彥博對李恪說着,彷彿是一個滿經世事的老者,正在循循教導着自己的後輩。

李恪聽着溫彥博的話,自然知道他說的何意。

李恪非是太子,但今日在大殿之內卻做地太過顯眼,把包括太子在內的滿朝文武都給蓋了過去,這樣做固然搶得了一時風頭,但卻開罪了太子一黨,尤其是長孫無忌等人,恐怕得不償失。

李恪淡淡笑道:“溫相是在爲李恪安危擔憂吧。”

溫彥博道:“殿下年少,不知朝堂深淺,殿下之言許是一心爲國,言之無意,但聽在旁人的耳中便有了其他味道,容易爲人所妒啊。”

一個年紀六旬的老人,散朝之後竟還專程趕來同他說這些話,李恪看着溫彥博苦口婆心的樣子,心頭浮起一陣感動。

他對溫彥博有恩不假,但那些並非他有意爲之,可溫彥博卻將恩情記在了心中,把他當作晚輩來照看。

方纔在大殿之上,甚至有一瞬間李恪也不知道自己圖的是什麼,圖名利,圖帝寵,還只是爲了大唐和突厥軍民的安危,抑或兼而有之,李恪說不清的。

不過李恪對方纔大殿所爲終不後悔,該來的總會來,不會因爲他一時蟄伏而退散。

李恪頓了頓才道:“方纔大殿之事我若不說,又等何人來說,事關大唐社稷,北境安危,雖明知險地,李恪亦不悔矣。”

李恪話放落,一陣涼風拂面,吹動李恪的鬢角的髮梢,也揚起了他飄飄的衣角。

四年前溫彥博雖未在長安,但恍惚間他彷彿能夠看到當初李恪在自請爲質,北上突厥時的模樣。

“殿下高義。”溫彥博對李恪讚道。l

李恪笑道:“溫相謬讚了,我一介豎子何來的高義,只是這世間事再難,總要有人去做,而我便要做那個做事的人。前路艱難,雖千萬人,吾往矣。”

溫彥博聽着李恪的話,心中一陣震盪。

李恪少年英姿,同他相比,就連原本還算出彩的太子李承乾也顯得不過爾爾。

溫彥博心中竟突然生出了一種奇怪的心思:將來若他爲帝,大唐將會是何等模樣?

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八章 惡陽嶺第八章 鞠文泰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三十章 破陣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九章 狼谷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八章 聘禮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
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八章 惡陽嶺第八章 鞠文泰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三十章 破陣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九章 狼谷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八章 聘禮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