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奉茶

午前,長安城北,太極宮。

楊妃所在之昭慶殿屬內院,居後宮,李恪和武媚娘自楚王府北向,取近道,自嘉猷門入宮。

嘉猷門便在內宮西南角,是爲內宮西門,此處戒備森嚴,尋常外臣自然不得進出,不過李恪爲皇子,又有李世民特敕,嘉猷門外守着的禁軍自然不會攔他。

過了嘉猷門便算是入了內宮,嘉猷門相距昭慶殿也不算遠,只需過了相鄰城門的千步廊,過了彩絲院和紫薇殿,便就到了昭慶殿。

“兒李恪攜新婦媚娘,拜見父皇,拜見母妃,給父皇、母妃奉茶。”昭慶殿偏殿中,李世民和楊妃正坐於上首,李恪和武媚娘立於殿下,雙雙手捧着茶碗,俯身拜道。

李世民看着殿下並肩而立的楚王夫婦,面露笑意,接過了李恪手中的茶碗,擡手道:“虎頭快快起身,媚娘也快快起身。”

“謝父皇。”李恪和武媚娘應了一聲,站起了身子。

李恪起身後,一旁坐着的楊妃接過武媚娘奉上的茶碗,緩緩地啜了一口,對李世民輕笑着提醒道:“陛下,恪兒已經成婚了,若是再喚乳名恐怕有些不妥了。”

李世民因寵愛李恪,無論是在私下還是在朝堂之上,常以乳名“虎頭”稱之,李恪以往年少,又未成婚,李世民喚李恪乳名倒也無妨,可如今李恪既已大婚,便是成了年,李世民若是再喚乳名,在旁人看來便有些不妥了。

“不錯。”

李世民也放下了手中的茶碗,點了點頭道:“貴妃所言極是,恪兒成婚後便不再是少年人了,日後朕在人前稱呼,確是該仔細些。”

李恪聞言,回道:“父皇嚴重了,兒臣縱是成婚,也還是父皇之子,父皇喚兒一聲乳名也是應當的。”

一邊站在李恪身旁的武媚娘見狀,也道:“媚娘生於幷州文水,在文水有一句鄉語,叫做:‘兒旬不過六,爹喚五十九’,這話中之意便是說父輩喚兒親暱,縱是喚到五十九歲,只要不過六旬都是無妨的。更何況陛下乃海內之主,行事更是便宜,自可百無禁忌。”

李世民聽了武媚孃的話,笑道:“恪兒年少,不過才十六,等他到了六旬,尚需四十四載,那是朕還在否都是兩說了。”

“父皇之言差矣。”李世民之言方落,武媚娘竟一本正經地糾正起了李世民的話。

武媚娘聰慧可人,斷不會說些不顧長幼尊卑的胡話來,故而武媚娘雖然當面否了李世民之言,但李恪卻絲毫也不擔憂,他比誰都清楚,武媚娘最通人情世故,絕非口無遮攔之輩。

果然,正如李恪所想的那般,武媚娘對李世民道:“父皇治國不過八載,但海內承平,四夷臣服,有‘天可汗’之譽,可謂德披堯舜,功過漢武,成先王未有之業。

凡天下英主必有上蒼庇護。漢武帝尚有七十壽數,父皇行伍出身,功更在其上,治國之年也不會弱了他,四十四載後,父皇必還能坐於此,看望楚王府一脈的重孫成婚呢。”

“哈哈哈...”聽得武媚孃的話,李世民高聲笑了出來,整個偏殿內外都能聽得仔細。

李世民是明君,也聽得進魏徵口中的那些逆耳忠言,但這不代表李世民便不喜歡聽些好聽的話,而且這些好聽話還恰恰說進了他的心窩裡。

李世民是明君不假,但他卻不是完人,甚至他還是個貪婪之人,不過李世民與那些貪色、貪色、貪威的昏君不同,李世民貪的是名,貪的是功,貪的是壽,武媚孃的話正中李世民下懷,他豈能不喜。

李世民的耳邊聽多了逆耳忠言,偶爾聽些歌功頌德的話,自然老懷大慰,但這些話朝臣不能說,李恪也不能說,因爲他們一旦說了,難免會有諂媚之嫌,整個大殿之中,唯一能說的就只有這個剛剛嫁入楚王府的兒媳了。

一來武媚娘是女子,不涉朝堂;二來武媚娘年少,又方纔嫁於李恪;三來武媚娘乃老臣之女,功勳之後,這番話從她口中說出,便顯得自然了許多,也不叫李世民生疑。

李世民指着武媚娘,笑道:“這些話不是虎頭教你說的吧。”

武媚娘回道:“殿下雖對父皇最是敬重,但這些話都是媚娘自己的意思,不是殿下教的。”

李世民點了點頭道:“哈哈,不錯,虎頭爲人雖然最是忠孝,但說話卻刻板老成了些。虎頭知大義而不畏死,若有危難,他必是第一個擋在朕面前,用自己的性命護着朕的人,可這些話,要他當面說,他是萬萬說不出口的。”

武媚娘聞言,竟一下子掩嘴笑了出來,武媚娘看着李恪,對李世民笑道:“媚娘一直以爲殿下文武雙全,待人也最是溫和,若非父皇說起,媚娘斷還不知殿下竟還有如此木訥的一面。”

武媚孃的話聽着是當着李世民的面打笑李恪,但李恪清楚,這是武媚娘不經意間在幫他說話,討得李世民歡心,故而李恪也不說話,只是就這樣站在那邊,一副拿武媚娘也無可奈何的模樣。

正如李恪所想的那般,李世民聽着武媚孃的話,連忙擺了擺手道:“媚娘之言可是偏頗了,虎頭這不是木訥,這是至孝。當年突厥叩城,兵逼渭水,也是虎頭不聲不響地進宮請命,北上爲質四載,那年的虎頭才八歲啊。虎頭的心裡藏着火,嘴上雖不說,但心裡對朕卻熱乎着呢。”

李世民說着,面色微微有些動容,似乎又想起武德九年,渭水河邊那邊迎風北上的少年。

武媚娘看着李世民,回道:“父皇說的是,世人都說父子情重,媚娘是女子,以往不知,今日才明其中深意。”

武媚娘一言一行看似幼稚,甚至有些逾矩,但仔細看來,卻是進退有據,言辭也合乎心意,李世民看着身旁的李恪和武媚娘兩人,愛屋及烏之下,對這個兒媳是越發地滿意了。

李世民看着兩人,突然又想起了什麼,擔心李恪和武媚娘年少,不知禮數,於是問道:“明日是你們歸寧之日,你們該知曉的吧,可曾備好了禮,到時莫要不知禮數,叫應國公看了咱們宗室的笑話纔好。”

李恪回道:“此事兒臣知曉的,歸寧之禮也已備下,父皇但請放心。”

李世民聞言,先是點了點頭,而後又補充道:“明日是王妃第一次回門,當需隆重些,若只是些許俗物恐怕有所不足,朕爲你再添上一件,待歸寧時同你們一同送到應國公府上。”

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八章 鞠文泰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五章 引薦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七章 和親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十九章 鹽行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
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八章 鞠文泰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五章 引薦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七章 和親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十九章 鹽行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