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醋意

雖是新婚之喜,軟玉溫香,但李恪身爲太子,不止東宮,還兼掌刑訴之事和地方要員的栓選,每日的事情頗多,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在西池院和朗日林芝廝摩,早早地便起身回了光天殿。

當李恪到光天殿的時候,武媚娘早已到了殿中。李恪的事情太多,故而手頭的許多事情都是武媚娘在幫着打點,由武媚娘草擬章程,而後李恪謄抄用印。

這些事情頗耗心裡,常人也做不來,但武媚娘卻偏有如此天賦,還對這些事情樂此不疲。

只是今日的武媚娘來的比往常都要早些,李恪按着時間纔到,武媚娘已經把身前的文書整理了近半了,怕不是在光天殿裡已經待了一個時辰上下了吧。

“三郎來了。”武媚娘正在案前坐着,看着李恪進殿,對李恪笑道。

武媚孃的醋勁李恪是知道的,以往李恪不宿宮中都免不得被她抱怨兩句,昨日這麼大的動靜,直接嫁了新人進東宮,武媚娘不可能毫無動靜。

李恪進殿,對武媚娘道:“媚娘今日起地倒是早。”

武媚娘坐在案前,一面整理着桌案上的東西,一面瞥了李恪一眼,幽幽地回道:“是媚娘起地早了,也是三郎起地遲了。”

李恪走到桌案邊,抱着武媚娘,攬着她的腰肢,對武媚娘道:“媚娘還需歇息好纔是,不然爲夫該心疼了。”

武媚娘輕輕地拍了拍李恪的手背,帶着些抱怨的語氣對李恪道:“媚娘哪有三郎這般閒適,昨夜三郎不在,璄兒遲遲地不肯歇,早早地也醒了,吵着要阿爹呢。可三郎昨夜正洞房花燭呢,媚娘也不敢攪擾了三郎的興致,去哪兒能給璄兒變個阿爹出來呢,自己能哄着了。”

武媚娘這次的法子倒是比以往更高明瞭些,今日武媚娘並未抱怨李恪冷落了自己,而是抱怨小李璄思念李恪,吵着鬧着要李恪,這就叫李恪無可奈何了。

李璄是李恪嫡長子,也是獨子,可是李恪的心頭肉。李璄想見阿爹,那是親暱父親,喜歡着呢,這一句話倒是把李恪堵住了,任憑是誰也說不出武媚娘半句不是來。

李恪賠笑道:“這確是爲夫的不是了,爲夫今夜便去承恩殿陪着璄兒,陪着媚娘,別的哪兒都不去了。”

武媚娘聽着李恪的話,臉上非但沒有半點笑意,反倒長長地嘆了口氣,對李恪道:“這倒也不必了,咱們東宮剛來了新人,難免孤獨愁苦,三郎去陪着她便好了,璄兒這邊還有媚娘陪着呢,還無大礙,可別冷落了新人。”

李恪聞言,忙道:“媚娘說的這是哪裡話,你是太子妃,我的正妻,璄兒是我的嫡長,我不陪着你們還去陪着誰。”

武媚娘道:“媚娘自然也想三郎每日陪着,只是怕三郎分身乏術,抽不開身而已,若是叫三郎每日陪習慣了,將來東宮再進了更多的新人,三郎來不了承恩殿,璄兒一時不適應又該如何,我們母子還是先趁着這些時間先受着的,也沒什麼的。”

武媚娘說着,竟扭過身,背過了頭去,瘦削的肩膀還微微顫動,彷彿是受了極大的委屈一般。

李恪看着武媚娘有些抽泣的模樣,雖然心中明知她是有些借勢而爲的嬌作,但心裡還是不忍了,這可不是旁人,是陪他一路走到今日的妻子,獨子李璄的生母。

李恪從背後抱起武媚娘,將她放在了自己的膝上,對武媚娘柔聲道:“好了,爲夫知道媚孃的心意,爲夫又怎忍心辜負媚娘呢。你是我的妻子,璄兒是我的長子,我不陪着你們還能陪着誰。我向你保證,日後無論是誰,無論什麼時候,我都是會以你們母子爲重的。”

其實李恪身爲太子,將來的大唐皇帝,身邊絕不會只武媚娘一人,武媚娘是聰明人,也從不會這麼強求李恪。

武媚娘自己知道,現在武媚娘年輕貌美,不管是誰,她都有絕對的信息能夠栓得住李恪的心,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後呢,她若是縱是恃寵而驕,攆去了李恪身邊的女子,時日久了,兩人之間也難免生隙。

武媚娘要的從來都不是獨寵,否則她不會縱容蕭月仙的存在,她只是要李恪視她最重,確保自己的正妻之位和李璄的嫡長之位穩固罷了,武媚娘等的就是李恪這句話。

武媚娘扭過頭來,淚眼朦朧地望着李恪,問道:“三郎說得可作數?”

李恪當即道:“那是自然,媚娘若是不信,爲夫可以立誓...”

說着,李恪舉起手來,便是一副要對天立誓的模樣。

武媚娘見狀,忙抓住了李恪的手,按了下去,轉瞬間破涕爲笑,對李恪道:“三郎的話,媚娘自然是信的。”

李恪道:“爲夫待媚娘之心日月可鑑,媚娘知道便好。”

其實李恪待武媚娘如何,沒有人比武媚娘自己更加清楚了,也是旁人都有目共睹了,李恪幾乎是把能給的一切夠給了武媚娘,將武媚娘捧在了手心,就是尋常百姓人家也沒有這樣寵妻的,更何況是皇室。

武媚娘也是有備而來,想聽的話他已經聽着了,剩下的便是她該展現自己身爲東宮主母,太子正室寬容大方,容人之量的時候了。

武媚娘善解人意,通情達理地對李恪道:“吐蕃公主萬里來唐,是帶着兩國和親嫁入咱們東宮的,三郎還是不可怠慢,不然該叫別人說出咱們大唐和東宮的不是了,今日吐蕃公主纔來東宮,三郎今晚還是去西池院歇吧。”

李恪問道:“那你和璄兒呢?”

武媚娘回道:“三郎待媚娘有這份心便好了,媚娘原只是擔心璄兒一人在屋中枯乏無趣,這纔想着三郎能多陪陪他,別的倒也無妨。”

李恪幹這種事情也不是頭一遭了,武媚娘見狀哪還不知李恪的心思,擺了擺手示意光天殿裡的侍婢退下,帶上了殿門。

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一章 朝覲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七章 命格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七章 反常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五章 拒婚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十四章 恩蔭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五章 汗庭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十八章 請旨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章 敲打第八十一章 懲處
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一章 朝覲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七章 命格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七章 反常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五章 拒婚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十四章 恩蔭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五章 汗庭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十八章 請旨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章 敲打第八十一章 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