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

李恪在大安宮待滿了七日,等到守殯之禮畢後,方纔回了自己的楚王府。守殯之後便是停靈,只待太上皇的獻陵落成,才能入土安葬。

李恪回府後的次日,楚王府門外。

自打八日前,太上皇李淵駕崩,爲表哀悼,長安城內各家各戶的走親訪友便就都停了,整個長安城都冷清了許多,直到殯禮結束後方才又慢慢地熱鬧了起來,而就在今日,楚王府也來了他的客人。

武媚娘長姐武順七月北上往代州,薛家祖祭後回了長安,直到今日才又登門拜訪。

武順自應山公府出發,到了王府門外下了馬車,還未進門,只看着眼前高懸門楹之上的“楚王府”三個字時,心中卻莫名地感嘆。

武順和賀蘭越石雖是去歲成婚,但他們訂婚卻是早在之前。

武士彠和賀蘭越石之父賀蘭師仁乃是故交,早在武德年末,武士彠和賀蘭師仁便爲武順和賀蘭安石定了婚事。

許是因賀蘭家乃是北地豪族的緣故,而武家又起於微末,故而武家和賀蘭家雖然聯姻,但在賀蘭師仁故後,兩家相交併不多,賀蘭家對武家和武順也不甚看重,這些都是武順自己便能看得出來的。

但自打貞觀七年末,武家二囡媚娘和楚王李恪定了親後,一切就都變了,原本對武順不冷不熱的賀蘭家一下子變得熱絡了起來,不止在京爲官的賀蘭家子弟常入府拜見,就連代州賀蘭家家主賀蘭絢都親自寫信問候,還特地囑託要他待賀蘭越石往宗祠祭拜。

賀蘭越石並非長房子,武順能以偏房媳婦兒入宗祠,已然是極大的殊榮,而這樣的殊榮自然不是因爲武順本身,她知道,這一切都是楚王府給的,都是李恪和武媚孃的面子。

對於武媚娘,武順說她不羨慕是不可能的,同樣都是武家女,嫡親姐妹,一載前她們還是相當的,可如今不過一載過去,武媚娘嫁入了楚王府,爲楚王正妃,已經成爲天底下所有女子中屈指可數的尊貴之人,而武順,卻只靠着武媚孃的德澤才被人高看了一眼。

若說嫉妒,倒也不至於,武家姐妹手足情深,武媚娘往日也幫她不少,武順倒也不至嫉而生恨,只是有時武順也會有一些懊惱。

武順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去歲楊妃在昭慶殿中問她們的話:“武順和武珝看着年紀尚小,可曾說了人家?”

那一次是她險些成爲楚王妃的機會,只可惜,這一切一開始就與她無緣。

可若是回到一開始呢,有時武順甚至會想,若是當初李恪洪湖遇難,在水上救起李恪的不是武媚娘,而是她武順,若是武順一早沒有和賀蘭越石定下婚約,那今日的楚王妃是不是就是她了。

這種想法看似荒謬,但也並非全無可能,她離楚王妃的位置曾經是那麼的近,只是從一開始就錯過罷了。

不過想想終究也只能是想想,武順看着楚王府氣派的門匾,恍惚了片刻,便就登門進了王府。

“阿姊,我和三郎方纔說起你,你便來了。”楚王府的內院中,武媚娘剛看見武順進門,便迎上前對武順笑道。

武順聞言,好奇地問道:“王妃怎的突然提起了我?”

武媚娘回道:“自打上皇病重,阿爹的身子便大不如前,越發地差了,我和三郎擔心阿爹一人在荊州爲官不妥,故而同父皇商議了此事,父皇已準阿爹自荊州都督任上去職,轉封文散官特進光祿大夫,在京中休養。到時我和三郎不在京中,阿爹那邊還需阿姊多上些心。”

武順聞言先是微微一陣詫異,沒想到李恪真爲武士彠要來了特進之職,而後才點了點頭,應了下來。

大唐朝制,文散官合計二十九階,特進光祿大夫居其二,官拜從二品,在開府儀同三司之下,而在金紫光祿大夫之上,雖不掌實權,但極爲尊榮,作爲武士彠這樣年邁的開國元宿而言,也算是極好的歸宿了。

大唐立國近十八載,榮退的開國元勳也有許多,但能得拜特進光祿大夫這等高階散官的卻不會超過八人,可見其中不易,武士彠不是李世民心腹,光靠着武士彠自己在李世民面前自然沒有這樣的分量,這裡面多半還是李恪的面子。

武順對武媚娘問道:“王妃如此交代,可是不日要隨殿下北上了?”

武媚娘回道:“父皇下了口諭,特准我年後隨三郎赴任幷州,待過段時間,祖父入葬,我便該北上了。阿爹那邊雖有兩位兄長照看,只是他們畢竟是男子,粗心了些,恐怕有做的不到的地方,所以還需阿姊常去看看。”

武順一口應道:“阿爹的事情,有勞殿下和王妃費心了,殿下和王妃但請放心,阿爹那邊我自當仔細照料着。”

武媚娘道:“阿爹年邁,榮養於長安,當也無旁事,但只怕萬一,日後阿姊在京,但凡有何事處置不來的,也只管去信太原便是。”

武順聞言,點了點頭,似有意動之色,正要開口,但隨即卻又停住了,並未說出話來,顯然是有些爲難了。

武順的反應落在李恪的眼中,李恪估摸着武順上門恐怕也是有要事,於是問道:“方纔只顧着同阿姊講丈人之事了,阿姊此番登門想必也是有事相商吧。”

有了李恪開口,武順再說自然就方便了許多,武順輕輕地應了一句,對李恪道:“我是有一事想請殿下幫忙。”

李恪問道:“能叫阿姊親自登門的想必也是要事,阿姊且說來聽聽,若是本王權責之內,本王必定相助。”

武順道:“說來倒也不是什麼緊要之事,只是我家夫君之事,夫君在長安爲官,雖然守着家,但卻總覺着太過庸碌了些,想着趁着正值盛年往邊州一趟,既爲歷練一番,也求個建功立業的機會,總不好都靠着祖上的遺澤過活吧,所以夫君特央我來一趟王府,請殿下幫個忙。”

大唐尚武,賀蘭越石出自武川賀蘭家,賀蘭家又是以武出身的世家門閥,賀蘭越石難免也會有建功立業的心思,也在情理之中。

李恪道:“這是好事,本王自當相助,只是不知兄長可有什麼想去的地方?”

武順回道:“大唐各邊州,戰事最頻的莫過於西北和河朔兩地,殿下主政河東,爲了避嫌,河朔自然就不便去了,不知西北如何?”

李恪聞言,思慮了片刻,應允道:“如此也好,河州都督、任城王李道宗乃本王宗內叔父,與本王交好,還賣本王幾分薄面,本王稍後便手書一封,將兄長薦於任城王。”

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九章 狼谷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六章 殺機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三章 南下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九章 奪河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二章 夜襲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四章 陰山下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六章 戍堡
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九章 狼谷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六章 殺機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三章 南下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九章 奪河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二章 夜襲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四章 陰山下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六章 戍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