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殺俘

薛延陀的軍制與大唐不同,大唐地方雖多行府兵制,每逢戰事,徵調府軍上陣,有些府軍士卒雖也需自備弓刀和載運糧草的馬驢之類,但騎兵戰陣殺敵的戰馬卻都是軍府所備。

但薛延陀卻不同,薛延陀的士卒雖也多是戰時徵召,但薛延陀騎兵所用的戰馬卻是他們自行帶來的,爲他們自己所私有,若是戰馬被劫了,便是他們自己的損失。

而且此處相距浚稽山尚有數百里,若是他們戰馬被劫,便無馬可乘,需得自行走回浚稽山,路途遙遠,尋常人如何遭得住?

故而當前部正同唐軍交戰的薛延陀士卒看着自己的戰馬被劫,頓時慌了,哪裡還有繼續戀戰的心思,只顧得連忙擺脫糾纏着的唐軍,去救自己的戰馬。

可欲速則不達,更何況戰場之上本就唐軍佔盡先機,薛延陀士卒越是想退,便越是被唐軍死死纏住,進退不得,死傷也是驟增。

從唐軍左右兩翼出輕騎繞後,再到薛延陀後軍被襲,前後不過盞茶的功夫,前方的戰事已經頓時急轉直下,唐軍已經穩穩佔據了優勢。心思不在,軍心不穩的薛延陀士卒只有被剿殺的份了。

這些薛延陀士卒亦是精銳,但是他們一向打貫了順風仗,自打薛延陀崛起漠北以來,還從未有過如今日這般被敵軍壓着打,時間稍短或還尚可,但一久,便沒了鬥志,漸漸地,竟有人棄械請降了。

三萬薛延陀士卒入陣,廝殺片刻,損失慘重,而此時戰陣之中,所存薛延陀士卒已不足兩萬,剩下的薛延陀士卒見有人率先請降,開了先例,竟也都紛紛棄械降了唐軍,所剩下的不過數千人還在負隅頑抗。

“大都督,薛延陀前部請降。”薛延陀士卒請降,便有前軍通報,蘇定方見狀,忙對李恪稟告道。

此時大勝在即,本該是李恪欣喜之時,可李恪看着陣前場中躺着的唐軍士卒,嘴角微微抽動,臉上原本掛着的笑意也被越發地衝淡,到了此時,臉上竟再也擠不出哪怕半分笑意。

所謂“慈不掌兵”,這樣的道理李恪自然清楚,方纔陣前廝殺正酣,你來我往之時,李恪尚還不覺。可當唐軍漸勝,看着慢慢地顯得稀疏的戰場,看着遍地的屍體,李恪的心裡反倒越發地沉重了。

兩軍酣戰許久,薛延陀士卒死傷萬餘,折軍近半,大唐士卒又何嘗不是如此,一戰之後,唐軍的死傷也在數千之數。

李恪稍稍近前,看着地上躺着的唐軍士卒,面沉如水,半晌前,他們可都還是活生生的河東兒郎啊,還是無數河東父老妻兒的牽掛,可現在,便躺在了諾真水的草原之上,魂斷異鄉。

李恪不是初經行伍,當初大唐北伐之時李恪所見的死傷遠比眼下還要多得多,可那時的李恪只是質子,並非主帥,那些士卒的死他還無法體會地如此真切。

可這一次,李恪身爲三軍統帥,執掌殺伐大權,他才明白了過來,原來將軍身上擔着的不止是一場戰局的勝負,他身上擔着的更是數萬同袍的生死。

大軍出征,數萬袍澤都將自己的性命託於他手,他必須要負起這個責任,把他們活着帶回去。

看着滿地的唐軍屍首,李恪在心中慢慢地做出了一個決定,一個可能會叫他被口水生生淹沒的決定。

“殺。”李恪的口中緩緩吐出了一個字。

李恪的語氣平淡,彷彿面對着的不是萬餘薛延陀士卒,不是人命,而是萬餘牛羊那般輕巧。

但旁人不知,蘇定方跟隨李恪多年,他很清楚李恪的脾性,李恪在怒到極致時往往表現出的不是暴跳如雷,而是沉靜如水,在本該生怒的時候,李恪越是平靜,越是代表着李恪心中已然怒極。

不過蘇定方畢竟不是外人,若是旁人知曉李恪生怒,自然不會去觸碰李恪的黴頭,只管依命行事便是,可蘇定方不同,蘇定方是李恪的心腹愛將,自然要爲李恪考慮。

蘇定方道:“殿下,薛延陀士卒已降,若是殺之,恐怕會遭非議,朝堂之上於殿下極爲不利,而且殺俘不詳,對殿下也有妨礙。”

蘇定方所言,是出自大局,這萬餘薛延陀士卒已降,若是李恪執意要殺,必定引得朝中百官彈劾,甚至留下暴虐之名,於李恪不利。

可李恪既說出了話,自然也有他的堅持,李恪道:“今日這些人若是不殺,待來日本王北伐,他們又是我大唐的敵手,爲了今日這一仗,本王已經摺損數千兒郎,難道來日再戰,本王還要爲了今日所謂的仁慈損兵折將嗎?”

李恪頓了頓,咬牙接着道:“況乎我大唐數萬兒郎北上卻敵,卻有數千人葬身北地,怎能就此作罷,本王總要給他們一個交代,給河東父老一個交代!”

蘇定方聽着李恪的話,看着李恪眼中的殺氣,似乎覺出了李恪話中的意味,顯然,李恪還有其他的意思。

蘇定方問道:“殿下的意思是?”

“除惡勿盡,薛延陀既敢入我大唐之境,本王便要將他們的性命盡數留下。”

說着,李恪俯身自定北的馬背上取過掛着的虎頭湛金槍,高舉過頂,高聲喝道:“傳本王令,全軍衝鋒,此戰不抓俘,只以首級論功,能斬大度設者,官升五級,賞金百斤,良田千畝。”

李恪很清楚,李恪奉李世民之命經略河東,爲的就是平滅薛延陀,今日殺的薛延陀人越多,來日北伐,唐軍的敵人便越少,李恪自然是想將眼前這五萬薛延陀士卒盡數除盡,以爲來日北伐鋪路。

至於所謂的“仁慈”之名,並不能助李恪取勝,更不能幫李恪奪得儲位。李恪要之何用?

“諾!”蘇定方知曉李恪的心思,李恪下令,蘇定方當即應諾,手中令旗猛揮,大唐五萬士卒得令,紛紛撲向了不遠處的薛延陀大軍。

戰局瞬息萬變,李恪看的出來勝局已定,另一邊的大度設自然也看得出來。

大度設看得出來,隨着唐軍大舉壓進,戰局已經開始收尾,這時的大度設才清醒過來,原來他所謂戰無不勝,引以爲傲的浚稽山薛延陀精銳,在唐軍的面前竟也只是如此而已。

大度設自知迴天乏力,看着自己手中的殘軍,也沒了和唐軍爭鋒的資本,只得棄了前軍,轉馬便逃,往北奔去。

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章 加註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章 敲打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十一章 奉茶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七章 反常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十五章 拒婚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
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章 加註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章 敲打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十一章 奉茶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七章 反常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十五章 拒婚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