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

“啓稟殿下,昨日死去的書生是城西採文堂的弟子,確是商戶之子無疑。”次日巳時近午,李恪遣人出去調查的結果便傳了回來,對李恪稟告道。

李恪問道:“那他的祖上呢?”

興許這個書生與朝中權貴並無直接關聯,但興許他的祖上曾經爲官,亦或是哪家門人。

但王府僕從回道:“其祖上均是農戶,家境清貧,也是到了其父輩纔開始經商,稍有些家財。”

李恪聽了僕從的回話,眉頭不禁皺了起來。

李恪接着問道:“那你可曾查到是何人起鬨,要他們來尋本王做主的?”

僕從搖了搖頭道:“屬下無能,那日人多眼雜,又是在亂哄哄的青樓之中,查不出究竟是何人”

李恪擺了擺手道:“無妨,昨日生了這樣的事情,青樓之中勢必混亂,此事怪不得你。”

李恪身旁的岑文本聞言,擺了擺手,示意僕從退下,對李恪道:“殿下,事已至此,臣以爲當務之急不是調查故意起事之人,而是殿下當設法與此事撇清關係,免得身陷其中。”

李恪問道:“先生的意思是?”

岑文本道:“殿下本就與欲谷設不合,殿下下帖子命大理寺嚴辦此案倒也無妨,但事已至此,何不就此停手。”

李恪道:“可他們若是就此處死欲谷設呢?死一個欲谷設本王自無所謂,欲谷設冤死與否,本王也不在乎,只是欲谷設若是這麼死了,在朝的那些突厥人又該如何?”

此次突厥降唐,突厥人中封官的不在少數,若是能仔細培植,在朝中也算是一股不弱的勢力。

李恪乃是庶子,在朝中根基淺薄,李恪本欲借執失思力的路子漸收突厥人爲己用,自然不想就這樣和突厥人徹底對立。

岑文本知道李恪的意思,對李恪道:“殿下是擔心自己摻和進此事,而此事又要了欲谷設的命,不利於殿下拉攏執失思力人等,是否?”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弟子曾出使突厥四載,大唐數位皇子中能收突厥爲己用者,非我莫屬。”

岑文本道:“殿下欲收突厥爲己用,壯大羽翼,自是好事,可良禽擇木,木也需擇良禽,眼下突厥新降,實力固然龐大,但其中良莠不齊,並非人人儘可堪用,殿下欲要收攏何必急於一時。”

突厥上下盡降大唐,其中固然有阿史那思摩、執失思力這樣的良將,也有欲谷設這等成事不足之輩,若是與他們走的太近,恐生亂子。

李恪道:“岑師的意思是弟子此事不宜牽涉太深,只需點到即止便可?”

岑文本道:“欲谷設一事背後的意圖尚不明朗,殿下此時若涉入太深,恐中了圈套。”

李恪聽着岑文本的話,不禁陷入了沉思。

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爾、執失思力...

現在的大唐,沒有任何比李恪更清楚這些突厥將領將來在大唐走到何等的地步,將來的突厥一衆將領在大唐軍方,乃至整個官場又是何等的勢力,這股勢力擺在李恪的眼前,李恪不想吃,不動心是不可能的,但現在動手,背後的風險去也是顯而易見。

就在李恪左右爲難的時候,清早外出楚王府司馬王玄策卻已經回府了。

“殿下,欲谷設一案結了。”王玄策一進門便對李恪道。

“結了?”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臉上露出了一絲訝色。

李恪忙問道:“是何結果?”

王玄策回道:“右驍衛司馬陳封平今日早間入大理寺作證,力證欲谷設並未欺打那書生,那書生不過是自己不長眼,撞上了欲谷設,跌落摔死的。”

李恪接着問道:“那大理寺最終的裁定呢?這書生家人的意思呢?”

王玄策回道:“大理寺最終裁定是爲誤殺,責罰欲谷設罰銀三千兩,仗二十,這書生家人也認了大理寺的判罰,領着三千兩罰銀回去了。”

李恪不禁奇道:“好端端的一個人,摔死了,難道這書生家人便這樣作罷了嗎?”

王玄策道:“臣也覺得此事蹊蹺,所有剛纔又命人專程前往這書生的街坊四周查問了一番,這才知道,原來這書生犯了癆病,就算沒有欲谷設這一下,也活不了多久了,那書生的家人與其在大理寺和欲谷設糾纏不清,還不如拿了罰銀回去,還能爲那書生的襁褓幼子留一份家業。”

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解釋,頓時明白了過來。

ωwш★ тTk án★ C〇

三千兩銀子,莫說是對尋常的小商戶,就算是對朝中大員而言也不是一個小數目。三千兩銀子足以在寸土寸金的長安城置辦一份不菲的產業,更是尋常商戶經營數十載也未必能掙來的錢財,面對這樣的錢財,他們豈能不動心。

更何況那書生本就命不久矣,能用他那條本就沒幾天的命,換來子嗣衣食無憂,倒也划得來。

不過這樣一來,李恪卻越發地想不通了。

難道此事當真是他多慮了,原本此事只是一個巧合,並非是衝着他李恪來的?

李恪問道:“那此事便算是過去了?”

王玄策的臉色依舊沉悶,搖了搖頭道:“依臣來看,麻煩恐怕纔剛剛開始。”

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猛地想起了什麼,對王玄策問道:“可是外面又在風傳什麼?”

王玄策道:“殿下猜對了,如今外面正在風傳,此事之所以能如此快地結案,俱是因爲殿下出面相助。外面還在風傳殿下愛民如子,若百姓有冤,殿下比大理寺、刑部,甚至比御史臺還要秉直有效。”

由王玄策所言,如今外面所傳揚的話俱是對李恪聲望有益,但李恪聽在耳中,後背卻猛的一下子溼透了。

李恪只是一個皇子,除了一個尚不之官的揚州大都督,並無其他官職在身,亦無司法之權,外面的百姓竟把他擺在了大理寺、刑部、御史臺這三法司之上,這豈是好事。

別的不說,光是這三法司的官員又該如何看待李恪?更何況此事若是傳到了李世民的耳中,李世民又會如何想,這是一個庶皇子該做的事情嗎?

看着是百姓主動來尋的李恪,可若非親眼所見,這事怎麼想都像是李恪故意插手,藉此邀買名望。

欲谷設一案,欲谷設不過折了三千兩銀子,受了二十板子,但李恪卻在無形中開罪了三法司,得罪了欲谷設,甚至還有可能叫李世民心生忌憚,李恪光是想着,心中都覺得一陣寒意。

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十八章 請旨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章 佯攻第七章 武家女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章 易爵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
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十八章 請旨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章 佯攻第七章 武家女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章 易爵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