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

次日,午後,昭慶殿。

天高氣爽,入了秋的長安城沒有夏末的悶熱,也沒還沒有臨冬的冰冷,正是一歲中雖是舒爽之時。

楊妃次子,十二歲的樑王李愔正領着年僅六歲的高陽公主李芳齡在後殿的池塘邊垂釣玩耍。

李愔手中拿着細竹做的釣竿,正安靜地坐在池塘邊的石階上,一雙明眸緊緊地盯着落鉤的方向,一動不動。

“阿兄,你已經下竿快一炷香了,你怎的還不起竿?”李愔掛餌下鉤約莫一炷香的功夫,李愔身前池塘的水面依舊平靜如鏡,不見半分漣漪,李愔還能坐得住,一旁的高陽已經沒了耐心,不禁地催促了起來。

李愔解釋回道:“這魚兒還未咬鉤,我起竿作甚,就算起了杆也是沒有魚獲的。”

高陽扭頭看了看兩人腳邊的竹簍子,裡面空空如也的一片,別說是魚了,就連跟水草都沒有。

高陽託着腮,耐不住性子問道:“那還要等到何時?阿兄,你是不是不會垂釣呀?”

李愔聞言,當即坐直了身子,一臉正色地回道:“我怎的不會了,善釣者有言:‘垂釣與爲人一般,君子曰靜,定心寧神,不動如山,便得能成’。垂釣不比其他,要能坐得住的,若是如你這般浮躁,縱是釣到天黑,恐怕也釣不着半條來。”

高陽道:“阿兄引經據典,說的倒是在理,可怎的就是釣不着半條。阿兄若是漁夫,怕是連溫飽都難求了。”

高陽的嘴巴一向最是厲害,雖然年幼,但爭辯起來卻不輸旁人,李愔只得掩飾道:“想必是這塘中的魚已經被釣光了,故而如此,改日我命人再多放些魚進去便好。”

高陽一下子笑了出來,指着池塘對李愔笑道:“阿兄釣不來魚便賴這池中無魚,若是大兄在此,想必早就釣滿了一簍了。”

在高陽看來,長兄李恪似乎是無所不能的,垂釣自然也不在話下,若是長兄李恪垂釣,這小小的一個竹簍早便該滿了。

李愔自然也對長兄李恪極是敬重,但他聽了高陽的話,還是爭辯道:“阿兄也是不善垂釣的,更何況這池中本就無魚,縱是阿兄在此,也釣不上魚來。依我看,我們還是改日放了魚後再釣吧。”

李愔說着,作勢便要收回釣竿不在此處垂釣了。

李愔把釣竿收回,還在往回纏着魚線,就在此時,昭慶殿平時在楊妃身邊伺候的一個宮婢靠了過來,對李愔和高陽道:“兩位小殿下,楚王妃進宮,貴妃要你們速回內殿拜見。”

楊妃育有兩子一女,其中以李恪爲長,李恪乃是李愔和李芳齡一母同胞的嫡親長兄,武媚娘爲楚王正妃,便爲長嫂,李愔和李芳齡自當禮敬,武媚娘入宮,他們特去拜見也是應當的。

李愔依言,當即便丟下的手中的魚竿,起身要去內殿,可就當李愔起身後正要離去的時候,李愔低頭望去,卻發現高陽還在池塘邊坐着,絲毫沒有起身的意思。

李愔道:“小妹這是怎了,怎的還不起身,可別叫阿孃和兄嫂等地久了。”

高陽還在坐在池塘邊,搖了搖頭道:“我不願去,你同阿孃說我身子不適,回去歇息了便是。”

說完,高陽從池塘邊拿起魚竿,竟自己抱着釣起了魚來。

李愔看着兀自坐在池塘邊的高陽,有些無奈地嘆了口氣,李愔是真正看着高陽長大的,高陽之所以不願去見武媚娘,其中的緣故李愔自然是清楚的。

高陽倒也不是不喜武媚娘,只是不喜李恪的楚王妃,以往李恪尚未大婚時,最是疼愛的便是高陽,時常入宮陪她玩鬧,凡事也都依着她,可自打李恪大婚,便不再是少年了,行事多了些約束,也沒有那般多的時間入宮陪她,高陽性子又有些霸道乖張,能喜歡纔是怪事。

“此處臨水,高陽在此坐着,你們便在此陪着她,不可擅離半步。”高陽的脾氣最倔,一時半會也勸不過來,李愔見狀,只得吩咐了宮婢照看着些,自己先去了內殿。

——————————————

內殿中,武媚娘正同楊妃挨着坐於一處,品茶論事。

“恪兒不在府中,偌大的一個楚王府,我兒可還能照看地過來?”楊妃看着武媚娘,笑着問道。

楚王府上下數百人,人多事雜,武媚娘爲楚王妃不過月餘,楊妃擔心武媚娘年少,手腕不足,故而問了此事。

武媚娘回道:“阿孃放心,王府中雖事務繁雜,但有丹兒和錦兒從旁協助,倒還忙得過來。”

楊妃道:“如此便好,王府不比尋常人家宅院,不止規矩多,內外諸人諸事也雜地很,還需打點同京中各府的關係,並不容易,日後若有不明的,隨時可來宮中問我。”

“謝阿孃,日後媚娘若有不知的定向阿孃請教。”武媚娘笑着應了一聲。

楊妃聽武媚娘應下,拉過了武媚孃的手,先是疼愛地輕輕拍了拍,而後一臉正色叮囑道:“我兒雖年少,但卻聰慧地緊,以後慢慢學着便是,只不過有一事,我兒須得記着,切不可大意。”

武媚娘是楊妃長媳,待她甚好,視若親出,說話也一向和藹,很少如現在這般鄭重,武媚娘見狀,神色一正,問道:“不知何時,阿孃但管吩咐。”

楊妃道:“恪兒現在幷州統軍,位置顯要,朝中不知多少雙眼睛正盯着恪兒,日後你同恪兒來往信件都需仔細,免得爲人所趁。”

武媚娘聽得楊妃的話,點了點頭,先是應了下來,而後問道:“阿孃突出此言,可是因昨日朝堂之事?”

楊妃道:“不錯,此事你也知道了。”

武媚娘道:“三郎得父皇信重,委以重任,位高權重,眼中盯着三郎的人不少。”

楊妃道:“不錯,恪兒掌權在外,不比朝中那些尸位素餐之輩,朝中紛爭,視他爲敵的不在少數,也正是因此,日後你在京中才要多加謹慎。”

武媚娘想了想,道:“阿孃所言甚是,不過常言也道,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長此下去總也不是個辦法。”

楊妃看着武媚孃的模樣,似乎已有計較,於是問道:“我兒可是有法子了?”

武媚娘道:“韋挺是魏王師王珪所薦,多半也是魏王的人,昨日朝堂之事自然也就是魏王在後謀劃,魏王若在長安,難免時刻盯着三郎,我們何不尋個機,使得魏王外放出京?”

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八章 婚成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二章 夷男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章 祿東贊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二章 夜襲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
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八章 婚成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二章 夷男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章 祿東贊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二章 夜襲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