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侯君集

大唐開國之初,名將無數,李靖、李績、屈突通、李孝恭、秦叔寶等俱是名帥猛將,留名青史,千載可聞,但就在這些名將中有一個人卻頗爲特殊,此人便是侯君集。

侯君集出身名門上谷侯氏,其祖父侯植官拜北周驃騎大將軍,肥城郡公,其父侯定遠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俱是一時名將,侯君集也是實打實的將門出身,與李靖相似。

但侯君集雖然也是名門出身,其心性和才幹卻和李靖大相徑庭。李靖雖有大功在身,但行事謹慎穩重,侯君集頗受聖寵,生性張揚;李靖深諳用兵之道,曠古爍今,但侯君集卻只是李靖弟子,所學不多。

在侯君集西征高昌之前,侯君集已經幾番官拜尚書、大將軍,但他的軍功卻不甚顯著,唯一拿的出手的只有隨李靖征伐吐谷渾之功而已。

不過侯君集雖然軍功不顯,但他在諸將之中,在李世民心裡的位份是能夠排進前十的,因爲侯君集自少年始便跟隨李世民,也是當年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者之一,極得李世民信重。

侯君集,性矯飾,好衿誇,少年習弓不成,卻仍自詡勇武,這樣的人性格里便存在着最天然的巨大缺陷,能成事,卻也能壞事。

而李恪用人向來主張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尤其是心腹之人更是如此,故而孤傲莽撞的侯君集雖然位高權重,但在李恪看來侯君集還遠遠比不上蘇定方,甚至比不上年才弱冠的裴行儉,李恪向來對他敬而遠之,在朝堂之上對他更是從不理睬。

李恪謹慎,不願惹了侯君集這等人,但有的人卻並非如此,太子李承乾在軍中的根基極淺,遠遠比不得李恪,若能有機會拉攏上侯君集,李承乾自然是不會錯過的。

不過李承乾畢竟是太子,要拉攏朝中大將還是要避諱着些,以免被拒了倒是其次,若是傳到李世民和言官的耳中便麻煩了。

不過好在李承乾的東宮內有一心腹,也是侯君集的女婿,名作賀蘭楚石,賀蘭楚石出自武川賀蘭氏,以祖上之功蔭封東宮千牛備身,爲李承乾所信重,倚爲心腹。

賀蘭楚石和賀蘭越石同出武川賀蘭氏,賀蘭楚石乃是楚王妃武媚娘長姐武順丈夫賀蘭越石的同宗兄長,只是他們兩人雖爲同宗,但關係卻一直鬧得很僵。

賀蘭楚石乃賀蘭家長房子弟,在賀蘭家的聲望本也極高,力壓早年亡父的賀蘭越石一房,但就在賀蘭越石娶了武順後,這一房便搭上了楚王府這艘大船,再加之李恪又在河東爲官,代州武川亦在李恪轄下,故而賀蘭越石在一房的聲望在族中猛漲,近年來已經反壓長房一頭。

賀蘭楚石因李恪的緣故被賀蘭越石壓了一頭,本就對李恪不滿,再加之賀蘭楚石在東宮爲官,和李承乾共進退,便更是如此了。

賀蘭楚石是侯君集的女婿,自然也是李承乾用以拉攏侯君集的最佳人選,賀蘭楚石奉李承乾之命宴請侯君集。

李承乾身份敏感,東宮又是人多眼雜的是非之地,李承乾初次宴請侯君集的地方不在東宮,而在長安城北的樂仙樓。

“本宮在父皇身邊長成,早聞侯大將軍威名,早欲拜會,只是一直無緣,近日方知楚石竟是大將軍之婿,才請楚石出面宴請大將軍,還望大將軍勿覺唐突。”

其實李承乾想要拉攏軍方勢力,欲結交侯君集,侯君集又何嘗不想結交李承乾。

去歲李恪北伐,侯君集曾向李世民自請爲北伐大軍先鋒,李世民有點贊同的意思,並以此事問於主帥李恪,但李恪卻一口否決了用侯君集的提議,轉而力主用官位和資歷都不如侯君集的蘇定方。

愛將侯君集請將,但愛子李恪卻不允,對李世民而言,愛子和愛將誰更親自然不必多言,更何況李恪爲帥,若是將相不和也是大忌,故而李世民未準侯君集之情,而是用了李恪力主的蘇定方,這也纔有了蘇定方後來的大功。

薛延陀國力非吐谷渾可比,故而李恪北伐之功,也遠非侯君集隨平吐谷渾之功可比,侯君集雖惹不起李恪,但心裡對此事卻一直耿耿於懷。

有了此事,再加上李恪本就一向對他疏遠,侯君集也知李恪多半是對他有些不滿的,將來若是李恪得勢,那他侯君集在朝中哪還有自處之地。侯君集想要對付李恪,可他自己又不是李恪的對手,故而侯君集也早想結交太子,制衡李恪了。

侯君集也端起酒杯笑道:“太子客氣了,末將與司空大人乃是舊交,也早欲結識太子,這一杯酒該是末將敬太子纔是。”

侯君集說完,端起手中的酒杯,仰頭一飲而盡。

侯君集這麼一說,李承乾心中頓時一喜,他也清楚,今日自己拉攏侯君集的事情多半是成了。

李承乾也將杯中的美酒飲盡,緩緩放下了酒杯,對侯君集道:“今日本宮在此設宴,宴請大將軍,是爲兩事,一爲結識大將軍,二是爲大將軍祝捷,祝大將軍西征大捷,早日凱旋。”

侯君集聞言,笑道:“太子消息靈通,想不到末將也就是今日才收到的消息,太子竟已經知道了。”

李承乾笑着問道:“這消息雖然還未發下,但這點路子本宮還是有的,不過大將軍可知大將軍的西征帥位是誰舉薦來的?”

侯君集聽着李承乾的話,起初只當是李承乾舉薦的他,特來向他示好來了,於是道:“可是太子的意思?”

李承乾擺了擺手道:“自然不是,本宮和大將軍可謂相見恨晚,怎會有這般心機。”

侯君集聞言,眉頭微皺,問道:“不知太子此言何意?”

李承乾回道:“大將軍的帥位是三弟舉薦的。”

“竟是楚王?末將自問與楚王並不相熟,楚王怎會這麼做?”侯君集萬未想到他此番掛帥竟和李恪相關,可他自問和李恪從來不和,李恪怎會將這建功之機讓於侯君集,侯君集不解地問道。

李承乾道:“本宮聽宮人所言,秦叔寶悍勇無雙,父皇本欲命使秦叔寶掛帥,藉此戰立威西域,震懾諸胡,但卻被三弟勸了下來,大將軍當知秦叔寶是三弟的什麼人。”

侯君集面色一沉,回道:“滿朝皆知,他秦叔寶是楚王的師父,楚王的一身武藝便是秦叔寶所授。”

李承乾點了點頭道:“正是,西南吐蕃之戰乃必勝之局,三弟便使與他交好的舊部薛萬徹、執失思力、牛進達三人前往,而四千裡之遙,前路未卜,勝負難言的高昌國卻撇開秦叔寶,力薦大將軍前往,此爲何意大將軍還不清楚嗎?”

第十五章 定親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九章 醉客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章 爭執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八章 婚成第九章 飲酒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章 拜府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八章 聘禮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章 陰山下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十七章 朝議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章 圈套第五章 汗庭
第十五章 定親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九章 醉客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章 爭執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八章 婚成第九章 飲酒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章 拜府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八章 聘禮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章 陰山下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十七章 朝議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章 圈套第五章 汗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