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

太極宮南,門下省,政事堂。

李恪向李世民首倡凌煙閣之議,而後滿朝譁然,朝中各部要員無關文武,都把目光放到了擬定名錄和位次章程的李恪和他的東宮之上,甚至其中還不乏登門造訪的。

但李恪行事卻也穩妥地很,此事既然敏感,開了頭例便免不了開次例,所以李恪索性不在東宮,到了宮外的別苑暫住,直到幾日後於政事堂議論此事時才又現身。

政事堂在門下省,是宰相議事的所在,李世民原本是鮮少至此的,但李世民把議定凌煙閣人選的地方不放在甘露殿,卻專門放在了政事堂,爲的就是告訴百官,今日的名單和座次是皇帝、太子,還有諸位宰相共議之後的結果。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當李恪到了政事堂時,李世民和諸位宰相已經先他而到,李恪對李世民拜道。

看着李恪入內,殿中的諸位宰相也紛紛起身迎道:“臣等拜見太子。”

李世民擡了擡手,示意李恪起身,而後對李恪笑道:“太子今日來的可是遲了。”

朝中有人上門拜會李恪,這事李世民怎會不知,李世民此言多半便是在打笑李恪了。

李恪回道:“還不是父皇給兒臣安排的差事,這幾日來常有人來宮中要見兒臣,兒臣不便相見,便躲在了宮外,這才趕到宮中。”

李世民聞言笑了笑,待李恪坐下後才又對李恪問道:“朕交由你的事情,你做的如何了?”

李恪回道:“父皇開國創圖,滅前隋,平反王,定突厥,安西域,威服四夷,此乃千古未有之功,其他王朝縱終國祚也難及此,但父皇卻在短短二十載間成事。我大唐有如此氣象,既因得聖主,又因諸賢輔弼,故父皇麾下能臣無數,俱爲一時之選,要定二十四人決其位次着實不易。”

李世民聽着李恪的話,確也深以爲然,大唐立國至今雖只二十載,但立下的功業確是卻多朝代十數代帝王累積都做不到的,而在這短短二十載李世民卻做到了這等成就,自然也是君臣協力的結果,而大唐如此多的英才,想要定出二十四人,再決其位次,確是爲難了李恪。

李世民問道:“那太子可有什麼想法?”

李恪回道:“兒臣依諸臣的功勳,共定下上中末三人,上者諸臣之首,功列第一,中者可立中,較之上下,而末者位列於後,優者可進,劣者不入。至於這功業的先後,則需父皇和衆位宰相商議,非兒臣一人便可定奪了。”

“不錯,太子所言極是,也很是妥當。”諸臣功業,卻非李恪一人可定高低,李恪所言確也在理,李世民點了點頭,贊同道。

接着,李世民又問道:“不知太子定的上、中、下分別是何人?且說來聽聽,朕和諸位宰相也給你參議參議。”

李世民之言一出,殿中的幾位宰相便紛紛提起了耳朵,李恪若是定了整個名單,李世民興許還會做些調整,但李恪只定了三人,又是上中下作爲比參的三人,李世民大概率就會以李恪定下的爲準,不在調整了,也就是說,李恪稍後口中說的名字,就是功臣第一了。

凡大唐朝堂,能爭這功臣第一的並不多,滿打滿算不過五人而已,一是宗室名王,獨稱軍功的李孝恭,二是貴戚豪族,英冠人傑的長孫無忌,三是賢輔謀深,遭逢明主的杜如晦,四是命世之才,善建嘉謀的房玄齡,五則是南平吳會,北定突厥的李靖,旁人較之他們都要弱上一籌。

而在今日的大殿中,這五人中除了李孝恭外,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李靖四人都在政事堂,他們自然是必進凌煙閣的,但他們對於這個排次卻也很是在意,雖然表面上看似風輕雲淡,但耳朵正等着李恪的話。

“諾。”李世民之言一落,李恪當即應了一聲。

其實對於這上中下三個位次,中位和末位都不難定,難就難在這個首位。

這五人中,李孝恭是他的宗族長輩,宗室子弟功列第一;杜如晦和李恪交好,更是李恪的東宮詹事府詹事;房玄齡智計百出,最爲李世民信重;李靖有滅突厥之功,是李靖將李恪從突厥迎回了長安;至於長孫無忌便更不必說了,與李世民論親、論功都在前列。

若只表面上看,這五個人誰論第一,似乎都說得過去,但似乎又都難以服衆,卻是個難題,可李恪卻早有了處置的法子。

這五人中不乏有人和李恪走的頗近的,有族親,屬官,也有業師,若是在這幾人中選,自然難以定奪,但李恪卻另闢蹊徑,偏生不選和自己走的近的,既幾方爲難,也叫外人說了閒話。

李恪道:“兒臣擬定長孫司空爲首,秦少保爲中,英國公爲末。”

李恪之言一出,李世民的臉上露出了笑意,屋中的衆人也都明白了李恪的高明之處。

長孫無忌和李恪一向不和,這是滿朝皆知的事情,可李恪偏偏定了與自己不和長孫無忌爲功臣之首,自然不會有徇私的嫌疑,反倒更顯地李恪大度公允。而且以長孫無忌的功勳和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也覺得壓得住場面,坐得住這功臣之首的位置。

一旁的長孫無忌也不曾想到李恪竟會把他立於首位,心中也是一驚,長孫無忌忙起身推辭道:“臣何德何能,竟得太子垂青,列衆臣之首。臣惶恐,還望太子另擇賢良。”

長孫無忌的話雖是在推辭,但功臣第一的位置誰又不想要呢?尤其是李世民,更是覺着李恪的定位甚和他的心意,倒也不枉他在太子加封大典上的刻意安排了。

李世民笑道:“輔機便不必推辭了,太子之言甚和朕意,這上中末三位定地極好,這麼定了。”

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六十章 密信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三十章 圈套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二章 拒辱第十四章 恩蔭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章 拉攏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七章 急招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十章 破陣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章 將行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一章 接風第十九章 夏乏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章 墜馬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六十章 密信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章 請辭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
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六十章 密信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三十章 圈套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二章 拒辱第十四章 恩蔭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章 拉攏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七章 急招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十章 破陣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章 將行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一章 接風第十九章 夏乏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章 墜馬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六十章 密信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章 請辭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