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安置

午後,大宴結束,各自回府,李恪和武媚娘也乘馬車回了東宮。

在回東宮的路上,李恪倚在馬車的車廂內,靠着身後的軟墊,雙目微闔,似在想着什麼事情。

“三郎將納美人,爲何還是愁眉苦臉的一副模樣?”武媚娘坐在李恪的身旁,看着李恪凝眉苦思的模樣,對李恪問道。

李恪道:“美人?這位吐蕃公主的模樣誰都沒有見過,還不知是美是醜,何談的美人,萬一模樣駭人,如東施之輩呢。”

武媚娘帶着幾分醋意,對李恪道:“難不成三郎這般模樣竟是爲了這位吐蕃公主的容貌嗎?看來三郎果真是對吐蕃公主上了心了。”

李恪覺着武媚娘話中的酸意,捏了捏武媚孃的臉頰,對武媚娘笑道:“怎麼了,方纔在大宴中要我娶吐蕃公主的是你,現在酸上的怎麼還是你。”

武媚娘道:“媚娘原不是擔心咱們東宮不應下此事,恐叫父皇下不來臺嘛,可誰曾想三郎竟然這麼快就惦記上了人家吐蕃公主的美色了。”

要說給李恪身邊添人,武媚娘不管嘴上怎麼說,腦子裡怎麼權衡,心裡的第一反應自然還是不樂意的,但兩國和親乃是大事,李世民既已有同意的意思,武媚娘就只能同意,武媚娘現在這麼說多半也只是在試探李恪的態度。

李恪笑着搖了搖頭道:“我若是貪圖吐蕃公主的美色,直接使人去問過祿東贊便是了,還何必在此愁苦,我現在心裡想的可不是這些。”

武媚娘問道:“那三郎在想些什麼?”

李恪回道:“我在想日後如何處置與吐蕃的關係,有了這層關係在,將來若是我大唐先對吐蕃動手,似乎就有些不妥了。”

武媚娘看着李恪及謹慎又急切的模樣,不禁有些好奇了,武媚娘道:“這和親不過纔是草議,公主都還未送來長安,三郎就想着毀和而戰的事情了嗎?”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是隻我在想着,父皇也在想着,同樣地,松贊干布和祿東贊都在想着此事,今日所謂之和平,背後不過是大唐和吐蕃在搶着時間而已,誰先跑贏了時間,誰就會先動手。”

大唐和吐蕃之間早晚必有一戰,這是國家利益所決定的,與其他無關,這些利益相爭更不會因爲李恪和朗日林芝即將到來的和親而有半分的緩和,在國家大利麪前,一場徒有其表的聯姻實在是顯得無足輕重。

而兩國之間必有一戰,這是大唐心知肚明,吐蕃也心如明鏡的事情,這場聯姻註定了只是粉飾太平的一場作秀,是給兩國由戰轉和舉行的一場叫雙方看了都稍能放心些的儀式罷了,但再次由和轉戰終也只是時間問題。

這個時間也許是三年,也許是五年、十年,但終會到來。沒有人會因爲這場聯姻而對對方有半分的心慈手軟,這場秀,誰當真,誰就輸了。而就在這段短暫的太平時間內,如何處置兩國的關係卻也叫李恪不得不小心謹慎。

李恪在家國利益面前絕對是端地清輕重的,這一點武媚娘絕對相信,武媚娘看着李恪的模樣,也知道李恪所言確實,於是對李恪問道:“三郎以爲我大唐與吐蕃間能太平幾年?”

李恪回道:“這個恐怕沒有一個確數,需得看兩國行事的速度。我大唐這邊,定方奉我之命正在吐蕃練兵,還需數載時日,父皇也欲削關隴門閥,增加對西北軍府的掌控,這樣不是短時間內便可一蹴而就的。

至於吐蕃那邊一樣,松贊干布稱王不過十載,吐蕃還需安定內患,平定高原,同樣需要時間,誰先成事,誰便可佔得先機。”

大唐和吐蕃都在蒸蒸日上之時,君臣上下都野心勃勃,絕不會安分,李世民、李恪、松贊干布俱是如此。

吐蕃地處高原,只待南面諸國一平,便可全定高原,屆時南面雪域高不可攀,吐蕃再想擴張便只有往東和往西北這兩條路了。

往東便是鬆洲和吐谷渾,直攻大唐,往西北則是大軍入西域,和大唐在西域爭雄,無論吐蕃怎麼選,都免不了要和大唐相爭。

而大唐也是一樣,大唐南國俱已稱臣,伐之不仁,李恪北伐後北疆已定,而往東則是一片汪洋大海,飛鳥難渡,大唐要想外擴疆域唯一的選擇就是往西,要麼是吐蕃,要麼是西域,大唐早有開拓西域之意,攻滅高昌便是明證,所以說爲了西域,大唐與吐蕃一戰,絕無可避免。

武媚娘問道:“既如此,那三郎準備如何安置吐蕃公主?”

李恪想了想,回道:“你回宮後安排人到西池院收拾一下,吐蕃公主來後便將她安頓在西池院吧。”

西池院在東宮西北角,最是僻靜的地方,既安靜,平日裡人煙也少,若是有什麼不妥也能一眼瞧出端倪來。

武媚娘接着問道:“那那位隨婚使呢?雖說欽陵年幼,才十一,但和太子側妃居於一處還是不妥,還是要另行安置的。”

聽着武媚孃的話,李恪的嘴角挑起了一絲笑意,對於欽陵這個本該在十餘載後這個名震西北的吐蕃殺神,李恪既然要了他來,自然就有安置他的法子了。

李恪道:“欽陵還是少年,便不必另行安排地方了,他天資極佳,不可浪費了,給他在弘文館裡安排個屋子便好。他畢竟是吐蕃使臣,也不能太怠慢了些,便讓他以後每日留在弘文館中習文助教吧,《論語》、《孟子》等,凡仁義之書都是要叫他熟讀的,如此將來我同祿東贊也有個交代。”

武媚娘不解地問道:“三郎既知大唐和吐蕃早晚必有一戰,又說欽陵天資極佳,爲何不放縱欽陵在長安聲色犬馬,叫他樂不思蜀呢,反倒要留他在弘文館讀書,將來若是回國三郎就不擔心養虎爲患嗎?”

李恪笑了笑道:“吐蕃不是大唐,他沒有這般深厚的底蘊,就眼下而言,就算給吐蕃十個、一百個孔穎達,也比不過給一個李靖。留着欽陵在弘文館讀書便是,將來他若能修成鴻儒纔是最好。”

“如此也好,我回宮後便安排此事。”武媚娘點了點頭,應了下來。

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六章 分封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十七章 朝議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八章 婚成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九章 醉客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四章 藥箱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六章 質子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九章 拒親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十三章 南下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
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六章 分封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十七章 朝議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八章 婚成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九章 醉客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四章 藥箱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六章 質子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九章 拒親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十三章 南下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