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終南山,號洞天之冠,自長安城外三十里起,往西綿延八百里。

終南山又爲帝都後院,蓋又因山中常年霧氣彌繞,飄飄宛若仙家道境,故又名太乙山,爲修道聖地,天下聞道之士莫有不知者。

太醫令王瓊能爲大唐太醫之首,其醫術卓絕,自不容置喙。

但官家的卻也未必就是最好的,至少在李恪的眼中,唐立國之初,天下最好的大夫絕非太醫令王瓊,而是名垂千古,活人無數的藥王孫思邈,而孫思邈的藥廬便在這終南深山之中。

孫思邈久壽,生於西魏大統七年,而近已年近九旬,在大唐,如此壽數縱不說絕無僅有,也絕對是屈指可數的了。

而自昨日李恪入宮進諫之後,李恪便向李世民提及了孫思邈之事,孫思邈名聲在外,李世民雖貴爲皇帝,卻也知道。

只不過李世民在貞觀元年,也曾遣人前往終南山延請孫思邈,邀其入宮擔當太醫令一職,但孫思邈志在著書,只在宮中待了幾日便辭官離去了,李世民也拿他沒有半點辦法。

不過此次李恪爲了救杜如晦性命,還是向李世民請纓,奉帝命,以親王之尊親自前往一趟終南山,請孫思邈出山,孫思邈倒也沒有回絕的道理。

李世民救杜如晦之命心切,既李恪自願跑着一趟,李世民自無不允之禮,當即便應了下來,賜一應符節,着李恪往終南山。

孫思邈雖是在山中修藥書,但倒也並非全然與世隔絕,李恪命人仔細詢問了居於終南山中的山民,終究還是問到了孫思邈的住處。

孫思邈居於南夢溪,位處終南山腹地,李恪騎着馬,在王玄策及一衆王府親衛的陪同下沿着崎嶇難行的山路往山中探行。

李恪看着山路兩旁的景緻,紅果伴花,虹霽如弦,奇色絕美,李恪不禁對身旁的王玄策感嘆道:“想不到這終南山中還有如此勝景,若本王早知,早該來此一覽了。”

王玄策道:“此處已是終南深山,雖景色絕佳,但也極是難尋,今日能得見此景,倒也是緣分。”

李恪聞言,笑道:“終南山之大,此處更是偏僻非常,想那些所謂的終南名士若當真想要做那避世高人,大可往西多走上幾步,來這南夢溪,保管帝王想尋都尋不得。”

南夢溪極偏,若非是孫思邈這等蜚聲在外的大名士,而李恪又是在山民指引之下按圖索驥,尋常文士居於此處豈能察覺,李恪見多了那些借隱士之舉求名入仕的文人,故而有此一言。

王玄策也有功名之心,但他卻求之正途,對那些所謂隱士也很是不屑,王玄策道:“所謂隱士,不過是借出世之名博得名望,以爲晉身之階,作爲入仕的籌碼罷了,沽名釣譽之輩算得上什麼高士。”

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也贊同地點了點頭。

立唐之初,借入終南山隱居以求名望之人尚還不多,待到了玄宗年間,名道司馬承禎之後,此風便猛然大漲,更有終南捷徑之言了。

不過孫思邈顯然不是沽名釣譽之輩,他若是有意爲官,早在前隋便能位居人上,何必在這深山中守着他的醫書一待便是數十寒暑。

孫思邈的藥廬位在南夢溪旁的密林之外,臨溪而建,李恪尋了半晌方纔得見。

藥廬地方不大,莫說是與李恪華屋千間的楚王府想比了,就連長安尋常的門戶人家都有所不如。

“真隱士,當如是也。”李恪站在藥廬前,看着眼前簡陋的幾間木屋感嘆道。

李恪一衆到了藥廬之外,李恪的護衛便要上前叩門,不過卻被李恪伸手攔了下來,孫思邈乃當世名士,豈可隨意怠慢。

李恪攔下了準備上前的護衛,親自走到了藥廬門外,對門內朗聲道:“孫真人,小子李恪前來拜會,還望開門一見。”

李恪之言出口,過了片刻,藥廬內走出了一個鬚髮半白,精神矍鑠的老者,乍一看去,最多也就是知天命之年,誰能想到這竟是一個年近百歲的老人。

老者開了門,一眼看去,見門外站了十多人,如此陣仗,又看了看站在衆人最前,衣着華貴、氣宇不凡的李恪,心想必是朝中哪家權貴人家向他求醫來了。

孫思邈看着李恪,問道:“不知小公子是哪家子弟,來尋老道有何要事?”

孫思邈不同於尋常大夫,他除了治病救人之外,更是修道之人,故而以道自稱。

李恪拱手回道:“小子乃大唐楚王李恪,此番正是奉父皇之命前來,請孫真人出山相助。”

孫思邈聽了李恪的話,波瀾不驚的臉上也露出了一絲訝色。

先前他在屋中聽到李恪二字,只當自己是聽岔了,抑或是同名之人,如今聽了李恪的話,才知自己並未聽錯,眼前的這個少年正是名震長安的三皇子李恪。

孫思邈拱手回道:“原來竟是楚王當面,老道多有失禮了。”

李恪聞言,問道:“真人也知李恪之名?”

孫思邈雖隱居在此著書,但他也並非全然與世隔絕,李恪的大名他還是聽過的。

孫思邈回道:“那是自然,殿下爲救關中百姓,出國爲質四載,活人無數,老道豈能不知?”

李恪謙虛道:“小子行事不過略盡綿力而已,比不得真人博學古今,著書以澤萬世。”

孫思邈生性淡泊,沒有太多的心思同李恪在此閒談,於是問道:“方纔殿下口言奉皇命前來,卻不知陛下傳詔有何要事?”

李恪道:“父皇欲請先生出山救人?”

李恪的話早在孫思邈的意料之中,此前朝廷邀他前往宮中爲官,孫思邈性情淡泊,自然不願,縱是回絕了也無不可。

可如今李恪卻是奉皇命而來,請他救人,孫思邈倒是不便直接回絕。

孫思邈問道:“卻不知要救的是何人?”

李恪如實回道:“尚書右僕射,杜相杜如晦。”

李恪原以爲孫思邈既已詢問了何人,便該是有意前往的,而且醫者仁心,李恪又是親自來此,孫思邈斷沒有回絕的道理。

可不料孫思邈聽了李恪的話,當即搖了搖頭道:“如若病的是杜相,請恕老道不能前往。”

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章 命格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章 拉攏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一章 接風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章 引薦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章 拒辱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三章 召見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二十章 初定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七十章 雍王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六章 送歸
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章 命格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章 拉攏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一章 接風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章 引薦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章 拒辱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三章 召見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二十章 初定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七十章 雍王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六章 送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