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

“三郎似乎對侯君集此人頗不放心?”武順和賀蘭越石走後,武媚娘和李恪還在廳中,武媚娘便開口對李恪問道。

李恪點了點頭回道:“不錯,侯君集此人桀驁狂妄,又與本王不和,本王擔心他會挾機報復。”

武媚娘不解道:“侯君集也是行伍中人,以三郎今時今日在軍中的聲望,他也敢亂來嗎?”

李恪道:“他是昔年玄武門的元謀功成,玄武門之事從頭到尾他都出力甚多,故而極得父皇信重,這天底下除了父皇,他連藥師公都不看在眼中,何況本王,在他侯君集眼中,本王不過一個豎子而已。”

武媚娘擔憂道:“那兄長此行豈不是難了?”

李恪回道:“侯君集雖與本王不和,但本王畢竟是親王,在他之上,他明面上是絕不敢亂來的,只盼着兄長能謹慎些纔好。”

武媚娘道:“西征之事不在三郎轄下,三郎確也不便查手。”

只要賀蘭越石不出長安,那李恪便還能護得住他,可他隨大軍去了西域,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高昌國距長安四千裡之遙,李恪也是鞭長莫及。

賀蘭越石和武順才走,李恪和武媚娘還在說着西征之事,而就在片刻之後,便突有王府的門人前來通稟:門外一人自稱劉仁軌,持楚王手令在門外求見。

李恪聽得劉仁軌在門外求見,臉上頓時露出了笑意,他等了這些日子,劉仁軌總算是到了,李恪一面命人將劉仁軌引去書房,一面自己往書房走去。

爲官者的書房多堆積機要之物,也是極爲敏感的所在,尋常人肯定是不能擅入的,李恪專程命人將劉仁軌帶進書房說話,自然是要用作心腹了。

劉仁軌,出自中原門閥尉氏劉氏,劉氏雖是中原豪族,亦在世家名門之列,但劉仁軌卻是劉氏旁支庶子,雖然掛着個世家子弟的空白名頭,卻不比農戶子弟好上多少,家境貧寒,亦屬寒門。

劉仁軌生於前隋仁壽元年,少年恭謹好學,農耕之餘也不綴學事,束髮之年便以文名聞於鄉野,但他雖有才名,可他的仕途卻一直不順,現已年近不惑,還是隻是一個不入流的咸陽縣丞。

大唐開國之初,政治清明,李世民更是求賢若渴,凡有才幹之士多能有所任用,但劉仁軌偏卻特殊,劉仁軌仕途坎坷,也不盡是劉仁軌自己的緣故。

劉仁軌入仕,起自管國公任瑰的提拔,武德年初,時任河南道安撫大使的任瑰賞識劉仁軌之才,行赤牒舉薦其爲息州參軍,劉仁軌始步入仕途。

任瑰投效李淵甚早,也是大唐的開國功勳,劉仁軌極得任瑰賞識,本該也是貴人相助,年少有爲,仕途順暢的,但偏偏任瑰和隱太子李建成交好,滿朝皆知,玄武門之後任瑰便遭清算,調離中樞,劉仁軌作爲任瑰門下,自然也是如此。

其實對於李建成舊部,李世民自己的態度倒是頗爲大度寬和的,諸如名盛者魏徵、王珪之輩都被委以重任,偏偏就是劉仁軌這樣的小角色既不入李世民之眼,地方官員也不敢輕用,這才蹉跎十餘載,無甚進益。

若是沒有李恪的恩遇,劉仁軌的官運在貞觀一朝頂天了也就是一個給事中,封公拜相那都是高宗朝的事情了,劉仁軌也知道自己的處境,故而當他得知李恪欲調用他時他也是萬分激奮和不解。

楚王李恪之名,劉仁軌如雷貫耳,凡李恪所用之人,從起初的岑文本、王玄策,再到後來的馬周、席君買,無一不是聲名大噪,劉仁軌對此次機會自然很是珍惜和慎重。

“門下劉仁軌,拜見大都督。”劉仁軌跟着門人小心翼翼地進了書房,對李恪拜道。

劉仁軌來見李恪之前也是下過功夫的,凡軍中官吏,李恪從來不喜人喚他殿下,而要喚他大都督,劉仁軌轉任的幷州大都督府司馬正是軍中文官,自然也需喚李恪一聲大都督纔是。

“正則(劉仁軌表字)可是叫本王好等啊,本王年前招你,你開春纔到,來得可是遲了。”李恪沒有架子,和劉仁軌所設想的也不同,上來便對劉仁軌玩笑道。

劉仁軌回道:“門下雖受大都督之命,但咸陽之事亦不可廢,門下也是釐清舊事後纔來府上拜見,還望大都督勿怪。”

李恪擺了擺手道:“無妨,正則做事有始有終,這是好事。”

劉仁軌道:“謝大都督體諒。”

李恪指着自己身前的座位,對劉仁軌道:“正則一路辛苦,先坐吧。”

“諾。”劉仁軌得令,依言在李恪身前坐下。

待劉仁軌坐定後,李恪這才接着問道:“正則可知本王爲何要招你來府?”

劉仁軌回道:“門下不知,還請大都督明示。”

李恪道:“本王官任幷州大都督,本該往河東任職,但母后新故,父皇精力不足,朝中內外許多事情父皇還需本王相助,故而下特旨命本王留京。本王在京固然可以顧及京中諸事,但河東那邊的軍務便難免處置不周了,所以本王要你來。”

劉仁軌聽着李恪的話,不解地問道:“大都督以親王之尊兼領幷州大都督,奉旨都督河東邊事,如若要用人,天下願爲大都督效力的不知多少,爲何大都督偏生選中了門下。”

李恪新立爲嫡子,聲望正隆,只要他下教令徵詔,天下士子願爲他效力的不在少數,在這些人中劉仁軌並不算出色的,爲何李恪偏卻選中了他,這正是劉仁軌一直萬分疑惑的。

劉仁軌的本事李恪很清楚,劉仁軌是誰,十餘年後鎮遼東、破百濟、平高句麗、克新羅,水路用兵兩者皆長的當世名帥,真正的大器晚成,這樣的人李恪當然要用,只是李恪卻不能這麼同劉仁軌說,

李恪道:“因爲本王官拜幷州大都督,本王的司馬便是要代本王和英國公一道坐鎮太原的,但太原魚蛇混雜,宗室、世家、豪強、胡族各色人等皆有,本王需要一個有能力又足夠強項之人前往,正則正和本王心意,只是不知你可願做本王的強項令嗎?”

李恪口中的強項令便是漢光武時敢攔公主車架,處死公主家奴的洛陽令董宣,董宣行事剛正,不畏權貴,倒是和昔年劉仁軌斬殺折衝都尉魯寧時所爲頗似,故而李恪有此一言。

劉仁軌蹉跎十多年,又怎會不抓住眼下的良機,而且李恪說的很清楚,是代李恪協助李績坐鎮河東,這不就是下一個馬周嗎?

劉仁軌當即道:“承蒙大都督不棄,門下願爲大都督效死。”

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十二章 敲打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五章 拒婚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章 圈套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十四章 求親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六章 質子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十三章 誤會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七章 考較第六章 石室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
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十二章 敲打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五章 拒婚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章 圈套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十四章 求親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六章 質子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十三章 誤會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七章 考較第六章 石室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