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圈套

亂臣,自然是要被押來長安問罪的,但有功之臣便不必了。

阿史那雲是否心向大唐,這些都是李恪一面之詞,但這些偏卻無從查證,除了李恪,誰都不知道。

李恪說阿史那雲心向大唐,誰都拿不出反駁的證據來,更何況阿史那雲本就從曾從逆。

在李恪的口中阿史那雲反倒成了有功之臣,顏相時聽了李恪的話,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反駁了。

過了半晌,顏相時才道:“阿史那雲若是有功,殿下緣何不將她帶回長安領功,反倒偷偷將她放了。”

李恪既然這麼說了,便早知顏相時會這麼問,於是回道:“阿史那雲雖是年少,但卻不喜名利,只願爲兩族百姓之和而盡心盡力,眼下她正受本王所託,在陰山爲我大唐安撫突厥百姓,助唐軍穩固陰山,難道不可嗎?”

顏相時聽了他的話,恨不得直接指着李恪的鼻子同他爭辯,而這在大唐朝堂之上並不少見,甚至連直接動手的都有,但李恪身份在此,他又不敢隨意冒犯。

看着李恪在大殿之上狡辯,下面坐着的長孫無忌已經覺出了不妥,顏相時已處被動,今日想要李恪吃大虧,只怕是難了。

顏相時乃名儒顏之推之孫,出自山東名門琅琊顏氏,爲復聖顏回後人,顏氏自詡儒門正宗,以儒學傳家,顏相時既爲顏家子弟,文采自不必多言。

若是引經據典、旁徵博尋,李恪自然不是顏相時的對手,但若是比起胡攪蠻纏,十個顏相時也不是李恪的對手。

顏相時只能道:“朝堂之上,殿下所言當有憑據,不可信口開河。”

李恪道:“顏大夫若要憑據,你大可命你在突厥的眼線查上一查便知真僞,何必在此與我爲難?”

顏相時一介文臣,亦非權貴,軍中更無根基,他在突厥哪有什麼眼線,她得到的消息都是長孫無忌給他的,他如何能查的真僞。

不過顏相時方纔左口一句自突厥得到的消息,右口一句自突厥得到的消息,李恪已經坐實了他在突厥安插有親信的事情,現在他倒是兩邊難做人了。

顏相時聽了李恪的話,憋了半天,臉都憋地通紅,卻也憋出了幾個字:“臣在突厥何曾有什麼眼線,殿下不要血口噴人。”

李恪道:“顏大夫若是在突厥沒有眼線,又是何人告訴的你這些,有些哪來的口供?”

李恪幾句話之間,瞬間攻守轉換,原本還在彈劾李恪的顏相時便反過來被質問了。

李恪抓住了顏相時的口實,窮追猛打,原本彈劾李恪私縱阿史那雲之過,現在竟成了顏相時再在突厥安插眼線之爭,現在氣勢洶洶的反倒成了李恪。

李世民何等聰慧,看着顏相時的模樣,哪裡還不知他的背後必定是有人指使的。

顏相時此時實在是有苦難言,他總不能告訴李恪,他手中的消息和證據都是長孫無忌給他的吧,他若是真的這麼做了,長孫無忌第一個就要了他的命。

而與此同時,大殿上的長孫無忌等人也都一致地選擇了保持沉默,這個時候誰敢跳出去?

誰跳出去誰就等於是自己承認了自己是顏相時背後的主使之人,一下子,整個大殿都安靜了。

顏相時情急之下,只得道:“臣在突厥並無眼線,但阿史那雲是突厥阿史那氏之後,他心向突厥此乃人之常情,何須憑證。”

李恪聽了顏相時的話,眼珠子一轉,想到了什麼,於是回道:“顏大夫的話未免太過偏激了,阿史那雲雖是亡國之後,但卻未念故國,心向大唐。”

顏相時絲毫沒有察覺到李恪話中的陷阱,反而道:“阿史那雲亡國之後,殿下說她不念故國,心向大唐,未免太過可笑了吧。”

顏相時已是情急,沒有意識到自己方纔話中的意思,但說者無意,聽者卻有心。

顏相時話音剛落,李恪低着頭,嘴角閃過一絲難以察覺的笑意,顏相時落了他話中的圈套了。

果然,顏相時的話落入了旁人的耳中,大殿之中有人的臉色瞬間變得極爲難,那個人就是中書令蕭瑀。

蕭瑀乃南朝梁明帝蕭巋第七子,亦是亡國之後,方纔顏相時的話可不止是指摘了阿史那雲,也在不經意間言語開罪了蕭瑀。

亡國之後,這本就是宰相蕭瑀心裡最爲敏感地方,顏相時這麼說,無疑也是在打他的臉。

蕭瑀性情剛正,也是個暴脾氣,他聽了顏相時的話當即大怒,哪管什麼場合,當着李世民的面一拍桌案,起身指着顏相時怒喝道:“顏相時,你竟敢羞辱於我!”

顏相時看着蕭瑀激動的反應,這才意識自己方纔的失當之處,方纔他竟被一個十二歲的少年給算計了。

阿史那雲是亡國之後,蕭瑀也是,他說了阿史那雲,豈不也是說了蕭瑀嗎?

顏相時哪裡敢在此時開罪蕭瑀,顏相時忙賠罪道:“蕭相息怒,下官絕非此意。”

面對顏相時的賠罪,蕭瑀的怒火卻並未有半分消退,蕭瑀朝着上首的李世民拜道:“啓稟陛下,顏相時胡言亂語,信口開河,請陛下下令,將顏相時逐出大殿。”

李恪雖對蕭瑀親姐蕭後有恩,但此時蕭瑀本不準備插手,但現在,已經他也坐不住了。

大唐立國未久,許多臣子都是降自前隋,疑惑是王世充、竇建德、杜伏威等人,顏相時的話可不止是開罪了蕭瑀,同時也開罪了他們。

“請陛下驅逐顏相時,以正朝堂。”片刻間,要將顏相時逐出朝堂的聲音已經越來越大,顏相時一下子變作萬夫所指,呆在了原地。

李世民看着顏相時的模樣,心中的怒火已經漸起。

李恪對大唐的忠心,李世民沒有絲毫的質疑,若說李恪叛唐,李世民第一個便不會相信。

顏相時已經犯了衆怒,李世民本也不想保他,李世民正想接着這個機會給朝中那些膽大妄爲的言官好好教上一課。

李世民指着顏相時,對大殿中的侍衛道:“來人,把這狂言之徒給朕拿下,逐出大殿。”

“諾!”大殿中的侍衛領命,上前拿下了呆若木雞的顏相時,押出了大殿之中。

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章 墜馬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三章 李世民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九章 夏乏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三章 誤會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六章 佯攻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十章 拉攏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十二章 敲打
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章 墜馬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三章 李世民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九章 夏乏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三章 誤會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六章 佯攻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十章 拉攏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十二章 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