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

李恪聽着右驍衛士卒的話,頓時一驚。

席君買何許人也,力能格虎,手臂開得六石強弓,只以百二十人輕騎便敢衝萬人之陣的蓋世猛將,整個大唐,能敵席君買的不會過一手之數,可如今,席君買竟在河東被人難住了。

赤手空拳,能和席君買打成平手的必也是悍勇之人,這樣的人絕不會是庸碌之輩,無名之徒,而貞觀年間,在河東,李恪想了想,卻只有一個可能——薛仁貴。

李恪心中想到這個名字,便再也待不住了,翻身上馬,便往陌刀營軍營而去。

陌刀營奉李恪之命駐紮於晉陽城西北角,李恪專門爲陌刀營新闢的營盤中,這處營盤相距盛雲樓不過八九里的距離,李恪乘快馬盞茶便至。

李恪到了營中,便直奔校場而去,果然,就在陌刀營的校場外圍,已經圍上了許多士卒,數百人將整個校場圍地水泄不通。 шшш ▪тт kдn ▪¢O

當初諾真水一戰,席君買一招速殺薛延陀猛將拔野力,名震河東邊軍,如今席君買又同人較武,自然引地許多人圍看。

“大都督來了,大都督來了。”衆軍見得李恪來此,這才紛紛避讓,給李恪讓開了一條路,讓李恪上得前去,而就在李恪過路之後,衆人又紛紛圍了回去,看着場中的兩人。

李恪走到校場外圍的最前,校場中的兩人,一個持百鍊銀槍,一個持方天畫戟廝殺正酣。

場中席君買手中的銀槍正如毒蛇吐信,快如閃電,直刺新軍的左側肩胛骨,席君買氣力駭人,這一刺又來地極快,李恪自幼習武,師從名將秦叔寶,也是個中高手,縱是放在禁軍主將中也是名列於前的,但面對席君買這一槍,自問也沒有接下的把握。

可與席君買交手的新軍顯然也非泛泛之輩,面對席君買勢如破竹的一槍,新軍手握畫戟,看似輕描淡寫地一揮,將席君買手中的銀槍盪開,而後腰身一轉,竟是一戟自側面劈向了席君買。

這新軍手中的大戟長近一丈,戟身有兒臂粗細,李恪粗略望去,這方天畫戟怕不是在百斤上下,尋常人拿都不易,可這新軍卻用地極是順暢,看似毫不吃力。

這新軍一戟劈下,足有數百斤之力,可席君買倒也不見絲毫慌張,席君買收回銀槍,豎槍一擋,也穩穩地擋住了新軍劈下的一戟。

這新軍倒也是硬氣,自己的大戟被席君買擋下,竟也不撤戟出去,反倒雙手緊握戟身,和對面雙手持槍的席君買較起了力來,欲憑着自己的氣力將席君買壓垮。

這新軍與席君買年紀相仿,都不過二十上下,正是氣壯之年,又都是當世罕有的猛將,向來少有人敵,如今遇到了旗鼓相當的對手,誰都不願退讓,兩人竟就這樣雙手持兵,較上了氣力。

“君買和這新軍相鬥多久了?”李恪看着場中的一幕,隨便尋來身邊一個陌刀營的士卒,問道。

士卒如實回道:“回大都督的話,約莫半柱香的功夫了。”

李恪聽了這士卒的回話,點了點頭,心中不禁有些焦急了。

場中兩人相鬥,看似險象環生,但兩人武藝超卓,也都還算穩當,一時倒也無礙,只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更何況通過這杆方天畫戟,李恪已經越發肯定了這新軍的身份,李恪愛才,自然不願這兩人中有任何一人受傷。

李恪盯着場中的局勢,看準了時候,就在兩人槍戟相接,相互角力的時候,李恪奪過一旁士卒手中拿着的陌刀,一躍而至兩人身邊,猛地一振刀身,自下而上揮刀,竟是用巧勁分開了兩人的兵器。

“好!好!好!”

李恪下場,雖是用的巧勁,但陌刀極重,李恪拎着陌刀卻毫不吃力,輕如鴻羽,也足可見李恪的氣力和武藝俱是不俗,場中的衆軍見李恪一刀分開了纏鬥着的兩人,不禁高聲喝了聲彩。

“照你二人這樣比下去,何時纔是個頭,且停手吧。”李恪盪開了兩人手中的兵器,提着陌刀,對兩人道。

“諾。”兩人被李恪分開,席君買看着眼前站着的是李恪,當即應了一聲,收起了手中的銀槍。

這新軍不過昨日方纔入營,未曾見過李恪的模樣,本也不知眼前的男子是何人,但這新軍卻知席君買的身份,席君買是楚王殿下的親衛統領出身,以諾真水之功拜正四品右驍衛中郎將,掌陌刀營軍使。

席君買是李恪絕對的心腹,漫說是晉陽城了,就是整個河東,敢如此嚴令席君買的能有幾人?能叫席君買如此恭敬的又有幾人?自不必說,眼前這個武藝不俗的少年必定是楚王殿下無疑了。

這新軍猜到了李恪的身份,當即將手中的畫戟倒插在地,俯身拜道:“小卒拜見大都督。”

李恪也把手中的陌刀交到了一旁的席君買的手中,雙手扶起了身前拜倒的新軍,道:“快快請起。”

“謝大都督。”新軍應了一聲,起身對李恪道。

待新軍起身後,李恪才瞧仔細了他的模樣,這新軍身高八尺餘,身材堅實寬闊,樣貌尚算白淨,頗有幾分硬朗。

李恪看着眼前的新軍,問道:“你叫何名,哪裡人士?”

新軍執禮回道:“小卒名作薛仁貴,絳州龍門人。”

果然,李恪聽了新軍的話,心中一震,薛仁貴的回話正是印證了李恪此前的猜想。

大唐立國之初,猛將不少,諸如程知節、薛萬徹、丘行恭俱是悍勇之輩,一時之選,可當世能同席君買打成平手的,卻沒有幾人,現在河東的,李恪一時間能想到的也只有“薛仁貴”這一個名字。

此時,一旁的席君買上前對李恪拱手道:“殿下來的正好,此人便是末將要舉薦於殿下的人選,此人武藝不俗,與末將不相伯仲,正可抵末將之缺。”

席君買也是坦蕩之人,面對與自己不相伯仲的薛仁貴沒有絲毫嫉才、妒才之心,反倒親自舉薦於李恪。

李恪聞言,問道:“君買的意思是要他接你之位,入楚王親事府?”

席君買道:“不錯,薛仁貴之勇當世罕有,稍加歷練可爲良將,若只做一陌刀營士卒,實在可惜了。”

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六章 拜府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十八章 山路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章 初定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一章 朝覲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八章 山路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五十章 相爭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章 李世民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
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六章 拜府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十八章 山路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章 初定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一章 朝覲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八章 山路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五十章 相爭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章 李世民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