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

李恪在立政殿待了許久,不止是和李世民聊了朝中政務,更扯了許多家常,但李恪卻始終沒有等到他想要的話。

李恪想自李世民口中聽到的話自然就是關於李泰的事情,此番李恪所爲,不止是爲了對付關隴門閥,更是爲了對付李泰,如能使李泰外放出京自是最好。

但李恪在殿中待了許久,卻不曾聽到李世民提起關於李泰的任何字眼,而李恪也不敢輕易試探或者多問,又待了會兒後告退回了東宮。

李恪回宮後,太子妃武媚娘和他的嫡長子李璄已經在承恩殿中等候了。

“阿爹,抱。”

四歲的小李璄雖然年紀還小,但已經可以獨自踉蹌着小跑了,李璄看着李恪進殿,高興地拽着屁股一路小跑了過去,往李恪的懷裡鑽。

李恪見狀,蹲下了身子,看着李璄上前,一把把李璄掐了起來,抱在了懷中。

李恪抱着小李璄,用自己的臉頰輕輕地摩挲着李璄肉嘟嘟,粉嫩嫩的小臉,對李璄問道:“阿爹不在的幾日,璄兒可有聽阿孃的話?”

李璄回道:“璄兒有聽阿孃的話。”

李恪聞言,笑道:“好,那既然璄兒這麼乖巧,明日阿爹便帶你去東市玩,可好?”

小兒貪玩,從來都是一樣,東市相距東宮近些,也是李璄最喜歡的地方,李璄一聽說李恪要帶他去東市玩耍,頓時樂呵了起來,要不是正被李恪抱在懷中,腿不着地,只怕已經跳地雀躍了。

“三郎回來了。”

武媚娘看着李璄在李恪的懷中玩鬧,也是面帶笑意,站在父子兩的身旁,看着兩人玩鬧了片刻。

李恪道:“我不在京中的幾日,辛苦媚娘了。”

武媚娘笑道:“你不也就這兩年才消停些,早年外鎮地方的時候也時常整月不見人影,媚娘已經習慣,何談辛苦,更何況宮中的事務還有幾位先生管着,武媚娘不過稍待着拿些主意罷了。”

“這幾日長安和朝廷的情況如何?”李恪對武媚娘問道。

武媚娘聞言,示意錦兒上前,抱過了李恪懷中的李璄,叮囑了句帶了出去玩耍了,而後纔對李恪道:“朝中之事想必三郎都已經清楚了,但有一事是媚娘在宮中聽母妃親口說的,三郎興許還不知道。”

李恪問道:“何事?”

武媚娘道:“就在朝中羣臣彈劾三郎,魏王自己也曾表態的次日,父皇便在宮中召見了魏王。”

李恪忙接着道:“那可知父皇同四弟說了些什麼,母妃可有告知”

武媚娘搖了搖頭道:“此事恐是絕密,父皇和魏王說些什麼媚娘便不得而知了,但就在魏王出宮的當日下午,父皇便又召見了竇誕。”

李世民試探愛子,自然是不欲爲旁人所知,更是絕密,楊氏雖爲貴妃,但查不出來也在情理之中,但提到竇誕其人,李恪不免覺着好奇了。

竇誕出自世家巨閥扶風竇氏,乃前隋重臣,司空竇抗之子,迎娶了李淵之女襄陽公主,官拜宗正卿,爵封莘國公。

竇誕出身名門,又是皇親國戚,更身兼要職,但其人卻纔幹尋常,不僅文不成,武更是不就,實實在在的一個靠着門楣顯貴的世家子弟,對於竇誕其人李世民也看不太上,但李世民卻單獨召見了他,李恪難免訝異。

“竇誕?父皇好端端地召見竇誕作甚?”李恪不解地問道。

武媚娘回道:“竇誕的嘴巴倒是鬆地很,聽宗正寺的消息,竇誕回衙後便命人拿來了李承乾嫡長子李象和魏王府的族籍,似是有將李象過繼給魏王的意思。”

聽着武媚孃的話,李恪倒也不覺着太過訝異,李承乾雖然謀反傷了李世民的心,但李世民疼愛李承乾依舊,李世民雖然不能赦免李承乾,但至少可以通過以過繼李象給李泰的方式保住李承乾一脈的富貴。

李恪道:“恩,李承乾畢竟是父皇嫡長,最得父皇寵愛,父皇這麼做倒也在所難免。”

武媚娘笑了笑道:“三郎說的是,但也不全是,父皇過繼李象給魏王只是表面,其實父皇此舉的背後也透露了一個信號。”

“媚娘何意?”李恪對武媚娘問道。

武媚娘並未直接回李恪的話,而是反問道:“三郎可知爲何父皇不將象兒過繼於你,而是過繼給了魏王。”

李恪道:“我是太子,我的嫡長將來是要繼承國祚的,象兒年長於璄兒,若是把象兒過繼給我,豈不亂了套。”

李恪是太子,大唐將來的皇帝,那李恪之子自然也同樣是未來的皇帝了,若是李世民把李象過繼給了李恪,李象便是李恪的長子,而李象又是李世民嫡孫,長幼不分,嫡庶失別,搞不好將來是要出大亂子的。

李恪是聰明人,這麼一說,這麼一想,也不必武媚娘在多提什麼,李恪已經知道武媚孃的意思了。

李恪道:“父皇把象兒過繼給李泰,這意味着儲位之爭李泰已經徹底出局了。”

但凡李世民還有哪怕半分立李泰爲儲的念頭,都不會過繼李象給李泰,因爲一旦過繼,將來皇帝傳承必出亂子,搞不好還能再鬧出個玄武門之變來。

有此一事後,李泰便算是徹底被李世民放棄了,魏王出局,大唐儲位至此與他再無關聯。

這對於李恪而言自然是個好消息,雖然在李恪的潛意識中,有意無意地總會把還是少年的晉王李治看作是他未來的對手,但事實上李泰纔是一直對他的儲君之位虎視眈眈,也是威脅最大的人。

李恪接着道:“如此說來,過繼象兒於李泰,於他而言倒是個噩耗了。”

武媚娘道:“至此以後魏王儲君夢碎,咱們只要在稍加把力,魏王出京外放便是必然。”

李恪問道:“媚孃的意思是?”

武媚娘回道:“成年皇子外放本就是朝規,只要使人再諫此事,父皇必會允准。”

武媚娘所言就是要將李泰一次徹底做死,叫他再也動彈不得,但李恪聽着武媚孃的話,想了許久,卻始終覺着有些不妥。

李恪道:“此事不可,現在的魏王只可捧殺,而不可踩殺,若是踩地急了,父皇憐子反倒前功盡棄了。”

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三章 奏對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四章 取義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七章 和親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一章 接風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六章 質子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四章 祿東贊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六十九章 行殯
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三章 奏對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四章 取義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七章 和親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一章 接風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六章 質子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四章 祿東贊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六十九章 行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