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

李恪的楚王府距東宮不遠,以李恪的腳程,不滿一炷香的功夫便可趕至東宮,但李恪人到東宮的時間卻是有講究的。

李恪若是到的早了,顯得耳目靈通,在東宮留有耳線,只會叫李世民忌憚,若是去的遲了,李承乾乃李恪長兄,李恪尚且不甚關切,又如何圓的過兄弟情深之說。

在李恪自丹兒口中得知消息後,並未立即趕往東宮,而是換了身常服,稍稍壓了壓時間,才趕往了東宮,正趕在李承乾舅父長孫無忌之後,卻又在羣臣之前。

當李恪趕到光天殿之前,李世民還在殿中,還未離去,而在光天殿外已經陸陸續續聚集了不少人。

“陛下,楚王前來探視太子。”李恪到了光天殿外,李世民近侍常塗進殿對李世民稟告道。

李承乾還未轉醒,爲了避免攪擾到李承乾,李世民有命,將前來探視的衆人都擋在了殿外,不得入內,就連李恪想要探視李承乾,也需通稟。

李世民聽得李恪專程前來探視,現在殿外等候,於是道:“準三郎進殿。”

“諾。”常塗應了一聲,下去領了李恪進殿。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拜見皇后。”李恪進殿,看着正在殿內坐着的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上前拜道。

李世民擡了擡手,對李恪道:“恪兒有心了,快快起身。”

“謝父皇。”李恪應了一聲,直起了身子。

李恪起身後,靠近了些,看了眼牀榻之上躺着的,面色蒼白的李承乾,眉頭微皺,對一旁侍候着的太醫令李蓮心,緊張地問道:“李太醫,皇兄的傷勢如何?可有大礙?”

李蓮心如實回道:“太子性命倒是無礙,已經用了針,再過些時候便可轉醒,只是腿上傷着實重了些。”

李恪聞言,得知李承乾性命無礙,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才放心道:“性命無礙便好,腿上的傷多養些時日,總是能養好的。”

李恪的話出口,殿中衆人的臉色並未見半分輕鬆,李世民也仍舊是一副眉頭緊鎖的模樣。

李世民嘆了口氣,回道:“若當真是如虎頭所言那般,只是叫太子吃些苦頭,反倒好了,方纔李蓮心已經診治過了,太子腿上的傷,只怕是難愈了。”

李恪聞言,臉上頓時露出了滿滿的訝色,他沒想到,李承乾的腿竟就這樣斷了。

這時李恪也明白李世民如此愁眉苦臉的緣故了,李承乾身爲太子,爲一國儲君,將來是要登基,做大唐帝王的,在天下萬民,海內臣邦的面前,他的儀態便代表了大唐,如今李承乾的腿斷了,若是無法痊癒,將來又如何君臨天下?

而李世民如此,一旁長孫無忌的臉色也難看地厲害。

以往太子失德,大可以年少爲由,多加管教便是,可如今太子的腿傷了,從此以後行動多有不便,李承乾本就岌岌可危的儲君之位,便又多了一層危機,而且這一層危機是永遠無法抹除的。

只是今日李恪的反應,卻着實出乎了長孫無忌的意料,李承乾墜馬,生死難料,李恪本該是受益之人,但李恪對李承乾的安危卻似乎很是擔憂,在自李蓮心口中得知李承乾性命無虞後,也明顯鬆了口氣。

長孫無忌識人無數,自詡還有幾分相人之能,他看不出李恪的神情有半分作僞的樣子,反倒真像是關心李承乾的生死一般,這着實叫長孫無忌有幾分不解。

長孫無忌看着李恪站在一旁,一言不發的模樣,心中反而更有幾分隱憂。

若是此時李恪表現出對李承乾太過熱切,亦或是對太子之位的野心,這一切反倒在長孫無忌的意料之中,不至叫長孫無忌心亂如麻,可如今李恪面色沉靜,片語不發,便叫長孫無忌越發地猜不出李恪的心思了。

眼下雖還是在東宮,但不知不覺,朝堂上的博弈已經悄然開始。

李恪在光天殿中待了一炷香的功夫,李承乾還是沒有轉醒的意思,未免攪擾了李承乾歇息,依着太醫令李蓮心的意思,李世民便命衆人紛紛退出了殿去。

李恪剛出了光天殿,正欲離去,卻看到了從他身旁一同出殿的魏王李泰。

李泰走到了李恪的身旁,悠悠地嘆了口氣,似是惋惜地對李恪道:“太子皇兄正當風華之年,不想竟遭遇此厄,斷了腿,着實叫人惋惜啊。”

李世民諸子,儲君之位爭的最兇的便是李承乾、李恪、李泰,還有李佑四人,不過李恪無論聲望還是聖寵都不足與前三人相比,故也不足爲慮,李承乾斷了腿,太子之位自然越發地危機,李泰心裡不去偷着樂便是好的了,又怎會爲李承乾惋惜。

不過李恪與李泰處境相當,倒也懶得去點破李泰,只是應道:“青雀說的是,皇兄年不過十六,便遇此劫數,對他的打擊着實是大了些。”

李泰看了眼李恪,問道:“此事之後,卻不知皇兄作何打算?”

李恪聞言,稍稍一頓,問道:“什麼打算?不知青雀問的是何事?”

李泰回道:“自是皇兄南下之事,太子突逢此變,恐怕朝中難免變數,說不得父皇還有用得着皇兄的地方。”

李恪聽了李泰的話,頓時明白了過來,這李泰哪是在問李恪南下的安排,分明就是在試探李恪。

李恪若是因李承乾受傷推遲南下的時間,那李恪自然就是對儲君之位蠢蠢欲動了。

太子失德,此番又落得了殘疾,失了君儀,朝中上下,恐怕不少人都在揣度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還能坐到幾時,李泰動了心思,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李恪又怎會叫他看出了端倪,李恪不動聲色地回道:“南下之事我自當依從父皇的安排,我雖是心繫皇兄安危,但畢竟身擔重任,隨意耽擱不得,待出了正月,我便該南下了。”

李泰聽得李恪如期南下,隱約也知道了李恪的意思,拱了拱手對李恪道:“皇兄南下,若是有什麼需要小弟在朝中相助的,皇兄只管開口,小弟必不推辭。”

李泰的話說的倒是客氣,李恪除了要動太子,倒也沒有什麼要同李泰聯手的,只是拱手回道:“青雀有心了,爲兄謝過。”

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章 夜襲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章 祿東贊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六章 岑長倩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六章 殺機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八章 請旨第八章 婚成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
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章 夜襲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章 祿東贊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六章 岑長倩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六章 殺機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八章 請旨第八章 婚成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