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事定

隨着秦叔寶破門,左武衛的人馬已經涌入內宮,在這一瞬間李恪一衆轉劣爲優,攻守交替,此處已經成了一邊倒的屠殺。

李世民下令秦叔寶肅敵,前後不過盞茶的功夫,侯君集的五百死士便就成了五百死人,橫七豎八地躺在宮內的地上,一動不動。

“末將秦瓊護駕來遲,還望陛下恕罪。”宮中大局已定,秦叔寶收住兵刃,闊步走到了李世民的面前,俯身拜道。

李世民見狀,連忙上前扶起了秦叔寶,道:“今日若非叔寶及時趕至,恐怕朕和楚王就成了逆賊的刀下亡魂了,叔寶有功無過,又何談恕罪,快快請起。”

“謝陛下。”秦叔寶道了聲謝,站起了身子。

待秦叔寶起身後,李世民又好奇地問道:“叔寶是如何知曉逆賊所圖,領兵前來護駕的?”

秦叔寶會在這裡,自然是因爲李恪提早打了招呼,畢竟李恪既然敢進東宮,自然是備好了後手的,駐防於和東宮一牆之隔的景鳳們的秦叔寶便是李恪的後手。

不過秦叔寶自然是不會如實告知於李世民的,秦叔寶回道:“今日,今日末將親自領兵巡防,過路景鳳門時聽得東宮內似有廝殺聲,又聽得玄甲軍中的哨笛,心知恐是陛下危難,故而強攻東宮。”

李世民聞言,笑道:“東宮乃儲君所居之處,你強攻東宮,就不怕攻錯了,擔了罪責嗎?”

秦叔寶回道:“末將是玄甲君出身,玄甲軍聞笛必進的軍令乃是陛下所立,陛下的軍令大過天,只要有陛下的軍令在,莫說是東宮的景鳳門了,就是太極宮的朱雀門末將也敢攻。”

“哈哈哈...”

聽着秦叔寶的話,李世民不禁笑了出來,李世民道:“叔寶你也是堂堂國公了,行事還是如此莽撞,不計後果。”

秦叔寶道:“在旁人面前末將是大將軍,是國公,但在陛下面前,末將仍是天策府的小卒,爲陛下衝鋒陷陣,萬死不悔。這些年來我大唐太平了,我們這些天策府舊將也富貴了,但末將每日所念的,夢中所想的還是追隨陛下征戰的日子。”

李世民聽着秦叔寶的話,心中不禁頗爲感懷,秦叔寶和侯君集同爲天策府老臣,秦叔寶身居高位卻仍初心不改,但侯君集已經利慾薰心,變了模樣。

李世民感嘆道:“只可惜並非人人盡如叔寶這般啊。”

秦叔寶道:“陛下放心,叛逆再多,也不過都是過樑小丑,有咱們這些老臣在,天下就沒人能動陛下一根毫髮。”

李世民聞言大爲寬慰,對李恪問道:“恪兒,叔寶護駕有功,也救了你的性命,你以爲該當如何封賞?”

秦叔寶護駕之功自當重賞,但李恪是秦叔寶的弟子,兩人的關係人盡皆知,李恪也不便爲秦叔寶邀賞過甚。

www⊙ Tтká n⊙ C 〇

李恪想了想,回道:“大將軍之榮已然極甚,爵位和官位上是難有進益了,但護駕之功若只賞賜金銀又未免顯得單薄,何不轉賞其子懷道?”

秦叔寶冊上柱國,官拜左武衛大將軍,爵封國公,秦府門外更是奉旨立戟十二,就武將而言,已是榮寵至極,再想進一步,除非就是拜相了,但秦叔寶精熟軍務,卻不通政事,拜相又有些不妥,如李恪所言轉賞其子秦懷道倒是個不錯的法子。

李世民點了點頭道:“好,那便依楚王所言,冊叔寶長子秦懷道爲歷城郡公,可擇一子再傳,至於官職嘛,秦懷道還年少,先拜右衛將軍。”

郡公之封,擱在權貴如雲的長安並不出挑,但大唐開國功勳子弟,縱是父輩已經位極人臣,但子輩封爵至郡公的卻不過寥寥數人,很是難得。

更何況秦懷道乃秦叔寶嫡長子,將來必是要繼承秦叔寶的國公之位的,而李世民也有言在先,日後待秦懷道繼封國公後,秦懷道的郡公爵又可另擇一子傳下,李世民這是要給秦家一門雙公了。

秦懷道不在此地,自然無從謝恩,秦叔寶聞言,連忙拜道:“末將代犬子謝過陛下隆恩。”

此番李世民遇刺,若論護駕之功,秦叔寶固然出力甚大,但卻仍需退居次位,因爲此次救駕,建功最大的乃是李恪。

但不知怎的,李世民封賞完秦叔寶後,便就對封賞之事和李恪所立之功隻字不提了,其中可能的緣故無非有二,一是李恪和李世民乃親父子,不是外人,不必如此講究,而第二個可能性就是李世民已經有了封賞李恪的計劃,只是封賞過大,或許不便即刻提出來罷了。

而如今的李恪已是親王之首,兼領北都太原,除了東宮之位,還有什麼能叫李恪更進一步的呢?李恪想着此事,心中不禁揣度起了李世民的心思。

而就在李世民封賞完秦叔寶之後,方纔躲進光天殿躲藏的李承乾已被張世貴領人尋了出來,張世貴命人拉着李承乾,便拖到了李世民的跟前。

現在的李承乾的模樣比之方纔更有不如,髮絲凌亂,面沾泥灰,顯然在捉拿李承乾的時候張世貴也廢了些功夫。

李承乾被如一隻死狗般從光天殿裡被拖了出來,丟在了李世民的腳前,神色頹敗,落魄不堪,誰還能想到眼前之人竟是大唐的太子。

李世民就這樣盯着李承乾,悶不做聲,而李承乾也畏畏縮縮地縮在地上,不敢開口,場面彷彿一下子僵住了。

片刻之後,終於還是李恪先開了口,李恪一邊伸手想要扶住李承乾,一邊對李承乾道:“阿兄,你先給阿爹認個錯吧,咱們畢竟是一家人,沒什麼過不去的。”

李承乾所爲確是鑄成大錯,若是李世民開口喝罵他一頓,李承乾決計是隻有受着的份,半句不敢回嘴,但李恪一開口,李承乾瞬間便被點着了。

在李承乾看來,他能有今日,都是因爲李恪,如果不是李恪步步緊逼,他又何必兵行險着,走到這一步。

李承乾擡手猛地一把打向了李恪的手,帶着怨恨道:“你少在這裡假惺惺了,我認不認與你何干!”

李恪的手方纔爲李世民抓箭,已經受了傷,如今又被李承乾這麼猛地一打,剛剛止住血,包紮好的傷口又破裂了,包紮的白布也被李恪手掌中浸出的獻血染紅,格外叫人矚目。

李世民見狀,怒道:“你阿弟有傷在身,逆子怎敢如此。”

李承乾道:“李恪狼子野心,早就盯上我的儲君之位,若非他,我何必如此。”

李世民聞言,指着李承乾,痛心疾首道:“你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你被侯君集誆騙,竟還把罪責推於旁人,你可知道,就在你逼宮之前,你阿弟還在爲你求情,求朕留着你的太子之位!”

李承乾看着李世民的模樣,顯然已經對他失望已極,而對李恪信重有加,現在的他說地再多也不過是自取其辱,轉而閉口不言了。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的模樣,對他也是失望已極,李世民對張世貴吩咐道:“你安排人接管東宮,汰換內外衛率,太子的事情待明日朝會再議。”

李世民說完,也不再看李承乾一眼,扭頭便走了。

第三章 李世民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章 夜襲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章 墜馬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十二章 夷男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五章 定親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章 岑長倩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六章 佯攻
第三章 李世民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章 夜襲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章 墜馬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十二章 夷男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五章 定親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章 岑長倩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六章 佯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