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

李恪以馬周和席君買文武二人掌控六曹諸務和士卒每日操演,他的手便伸進了右驍衛最爲緊要的地方,不過一日的時間,右驍衛便半入李恪之手,但高甑生卻毫無辦法。

自打李恪領了右驍衛,衛內諸務雖多由馬周打點,但每日需要李恪來拿主意的還有許多,李恪每日雖算不得多忙碌,但卻總需待在右驍衛府衙之中,不得擅離值守。

“大將軍,臣馬周求見。”右驍衛主衙的公房內,李恪正在讀着兵書,門外傳來了馬周的聲音。

“進。”馬周乃李恪心腹,替李恪總掌右驍衛諸務,李恪聽到馬周的聲音,心知必是有要事回報,於是道。

“大將軍,再過些時日便將過夏,便是右驍衛輪蕃之時,不過依今日新發尚書省文令,蕃上之時後延一月,眼下衛中衆人似乎頗有怨言啊。”馬周行事雷厲風行,又是李恪親信,沒有那般多的虛禮,一進內衙便對李恪道。

李恪聞言,面露不解之色,問道:“府軍上蕃事關重大,輕易更易不得,尚書省這是何意?總該不會專對我右驍衛一家吧。”

自打杜如晦去職尚書省,任閒官調養身子,尚書右僕射的位置便暫交到了李靖的手中,可無論是尚書左僕射房玄齡,還是尚書右僕射李靖,他們與李靖的關係都不差,也都不是長孫一黨中人,沒有道理針對李恪和他的右驍衛。

馬週迴道:“昨日得自西北軍報,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突定都邏些,吐蕃西北邊軍似有所動,陛下擔心吐蕃趁機入寇,遂命尚書省下文着長安番宿各衛延期一月回鄉。”

松贊干布,李恪聽到這個名字,不禁皺了皺眉,他對松贊干布這個奠定吐蕃盛世,爲未來的大唐帶來無數麻煩的吐蕃贊普,李恪的心裡有着天生的警惕。

李恪道:“松贊干布此人不簡單,年少有爲,行事果決,假以時日吐蕃恐爲我大唐勁敵,父皇謹慎些也是對的。”

馬周道:“陛下所慮自然極是,可如此一來便誤了士卒返鄉的時間,這個節骨眼上多少會耽誤些農時,恐怕近來軍中不穩吶。”

夏後便是入秋,入了秋便是秋收之時,長安城輪蕃的府軍正等着早些回鄉收田,若是此時強留府軍一月,自會耽誤農時,軍中頗多怨懟。

不過比起耽誤農時,顯然邊線的安穩要更顯緊要。

李恪想了想,對馬周道:“耽誤農時,無非就是折損些糧食,比起西北安穩,這些損失算不得什麼。不過未免士卒離心,本王當上書父皇,由朝廷出銀撫慰延時返鄉的士卒。”

今年大唐各地,尤其是江淮、河北一帯均是風調雨順,從庫糧中調些糧草來撫慰士卒理當不是難事。

李恪說着,便要提筆上疏落文,可就在李恪正在寫着的時候,王玄策卻突然進了內衙。

王玄策亦是李恪心腹,衆人皆知,自然無人阻攔,順利地便進了公房。

“殿下,宮中傳出消息,皇后臨盆,宮中各處的妃嬪、皇子都去探望了,貴妃娘娘特命人傳信,請殿下速去。”王玄策入內,對李恪道。

李恪聽了王玄策之言,面露恍然之色,這纔想起來,原來不經意間長孫皇后懷有身孕已經八月有餘,今日竟已臨盆生產了。

李恪雖非長孫皇后親子,但名義上也需喚她一聲母后,更何況長孫皇后還曾贈他落雕弓,於情於理李恪都需得親自去一趟。

李恪對馬周道:“上疏之事便交由賓王代筆用印,本王先往宮中一趟。”

馬周替李恪代筆上疏不是第一次,自然無虞,更何況長孫皇后之事着實緊要,若是去的遲了,李恪的臉上也不好看,也容易叫人尋着話柄。

李恪說完,特地換了身衣裳便急着進宮了。

整個大唐皇城,除了皇帝李世民,便屬長孫皇后最爲尊貴,皇后臨盆自是大事,當李恪急忙趕到時,立政殿內外已人來人往,既有內外侍奉忙碌的宮女內侍,也有前來探望的後宮中人。

當然,也不是人人儘可來此的,能出現在這裡的至少也是各宮三品以上的妃嬪。

“父皇,母妃,眼下皇后的情況如何?”李恪一到立政殿內,便看到了正在內殿之外等候的李世民,還有陪在李世民身旁的楊妃,於是上前問道。

李世民在內殿的門外不停地踱着步子,焦急道:“皇后進去已經一個多時辰了,至今還未出來。”

婦人的產室自古以來便是險地,在裡面丟掉性命的大人有人,而且就算稍稍順利些,保住了性命,也少不得吃上許多苦頭。

李世民光知道長孫皇后在殿下受苦,自己卻半點忙都幫不上,如何不急。

李恪見狀,忙安慰道:“娘娘自有漫天神佛庇佑,自當無恙,父皇不必心憂。”

李恪所在的南衙居立政殿不遠,來的極快,與李恪幾乎前後腳到的還有太子李承乾,太子李承乾聽了李恪的話,也道:“三郎之言甚是,此事急不來,父皇切勿心焦傷身。”

李承乾與李恪同年,李世民聞言,看着李恪和李承乾的少年模樣,對二人道:“你們還年少,尚未娶妻,如何能懂得爲人父,爲人夫的不易,這些道理興許也要等你們娶妻生子之後方能懂得。”

李世民說着,臉上的焦急之色也沒有半分輕緩。

不過好在就在李世民坐立難安的時候,緊閉許久的內殿殿門終於開了。

“恭喜陛下,是位小公主。”宮中的產婆開了殿門,半是欣喜,半是邀功地對李世民道。

李世民聞言,當即面露喜色,李世民兒女不少,於李世民而言,皇子還是公主倒是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這是他李世民之後。

李恪聽了產婆的話,心中對這個剛剛出身的小公主已經有了猜測,今日誕下的小公主想必就是最得李世民寵愛的嫡女,唐史之上的晉陽公主,乳名兕子的李明達了。

李恪想着屋內的是晉陽公主,口中便不假思索地開口道:“神佛保佑,皇后娘娘和小兕子總算安然無恙。”

李恪說者無意,不過是隨口帶出,但他的話落入李世民的耳中卻頗有意味。

小公主早產,尚未足月,身子必定虛弱地很,而李恪喚她小兕子必是望她平安長成。

有長樂公主之事在前,在李世民的眼中,李恪本就是個手足疼惜好兄長,如今聽了李恪的話,當即大悅道:“兕子體壯易養,恪兒叫的好,以後我兒的乳名便喚作兕子了。”

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章 夜襲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
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章 夜襲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