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楊恭仁

李恪並非專程來此,不過是過路華陰,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跟楊恭仁慢慢圓轉推敲,李恪見楊恭仁嘴巴嚴地厲害,絲毫不接他的話頭,只得自己挑明瞭開來。

“小狐狸已經坐不住了。”楊恭仁聽着李恪的話,心中一下子便冒出了這樣一個念頭。

楊恭仁對李恪問道:“眼下楊家事並未不妥之處,臣不知殿下之言何意?”

李恪道:“武德五年,老國公爲涼州總管,奉太上皇之命統兵平定瓜州刺史賀拔威之亂,那時長孫無忌嫡親兄長,鷹揚郎將長孫恆安亦在軍中。然長孫恆安因行軍遲緩,險貽誤軍情,被老國公施以軍法,丟了大半條性命,至今還是個半殘之人,不知老國公可還記得?”

李恪今日敢帶着岑長倩和席君買兩人便來楊府,自然是下過功夫的,楊恭仁之事他早已命人徹查,瞭然於胸。

武德五年,太上皇李淵因楊恭仁曾於前隋任甘州刺史,熟悉西北軍情,故而以楊恭仁爲涼州總管,撫慰西北。

時逢西北多亂,瓜州刺史賀拔威外結頡利,意欲獻瓜州於突厥,楊恭仁領軍攻伐,命時任鷹揚郎將的長孫恆安急行軍,領軍自側翼前往馳援。

可長孫恆安行軍不利,延誤軍機,使得大軍主力被圍,險致楊恭仁大軍潰敗,好在賀拔威犯上作亂不得人心,被楊恭仁行反間計,策反叛軍擒殺賀拔威,這才得以反敗爲勝,平定西北。

可此戰雖勝,但長孫恆安大錯已成,楊恭仁於戰後依軍法嚴懲長孫恆安,杖責八十,生生把長孫恆安的兩條腿給打斷了,至此兩人結爲死敵。

但此時若只是簡單的兩人關係不和倒還好辦了,可偏偏楊恭仁乃楊氏族老,長孫恆安又爲長孫無忌胞弟,兩人結仇,也就意味着楊家和長孫家結仇,動靜便就鬧得大了。

“確有此事,不過以殿下的年紀,竟還知道這些,着實不易,殿下有心了。”楊恭仁聽了李恪的話,平淡道。

武德五年,李恪年方四歲,那個時候的李恪恐怕還沒到記事的年紀,如何能知道西北邊陲之事,多半也是他千方百計打聽來的。

李恪道:“李恪對長孫大人一向‘敬重’,故而長孫家的事情,李恪多少也知道一些。”

敬重?

楊恭仁聽了李恪的話,看着李恪雖年少,卻一臉正經的模樣,心中也不禁覺得好笑。

李恪與長孫無忌不合,明裡暗裡不知相互角力了多少,可李恪當着旁人的面,竟還能心安理得說出這樣的話,李恪的心術如何且先不說,光是這副睜着眼睛說瞎話的本事已經很有幾分功底了。

其實對於長孫恆安之事,楊恭仁又何嘗不覺得懊惱。

當初楊恭仁在懲處長孫恆安之時,李建成尚在,李世民還只是大唐秦王,長孫無忌不過是從五品的刑部郎中,當時已經貴爲侍中,當朝宰輔的楊恭仁又豈會將長孫恆安,甚至是長孫無忌看在眼中,畢竟誰能想到,在短短五年之後,李世民便將成爲大唐皇帝,而長孫無忌亦將名冠當世。

楊恭仁頓了頓,對李恪道:“殿下既是奉貴妃之命,前來替楊家先主上香,坐在此處也不是辦法,殿下若是無事,便隨臣同往吧。”

楊恭仁這話說的突然,李恪不知何意,但李恪看着楊恭仁一臉嚴肅的模樣,還是應了一聲,跟了過去。

楊氏宗祠,尋常人進不得,哪怕是當朝親王也是如此,不過李恪乃楊妃之後,楊妃又爲楊家女,故而李恪得入其中。

李恪隨着楊恭仁進入楊氏祠堂之外圍,已經聞到了撲鼻而來的檀木香氣。

李恪沿着長長的甬道走了片刻,一直走到底,到了楊氏祠堂的正堂之外,李恪擡眼望去,首先入眼的是“楊氏宗祠”四字門匾,在門匾之下的門柱兩側,則是懸掛着刻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八字的木牌,而在寬闊的祠堂之中,一層層桌案上擺放着的竟是上百副牌位。

自楊氏始祖楊敞,到楊忠、楊寶、楊震...後來再到楊恭仁之父楊雄,不必有半句多言,李恪光是看着眼前的一幕,已經深深爲之折服。

弘農楊氏,千年世家,門閥翹楚,多少年來的名望積累方有了今日弘農楊氏的氣象,這眼前的一幕早已說明了一切。

“大堂之中,殿下看到了什麼?”楊恭仁站在祠堂的門檐之下,對李恪問道。

李恪不假思索地回道:“楊氏先賢。”

楊恭仁點頭道:“不錯,我弘農楊氏能有今日,靠的便是我弘農楊氏列代先祖之光,而自打臣懂事那一日起,臣最大的願望便是待臣故去之後,也能如我楊氏列代先賢一般位列我楊氏祠堂,與父輩先賢相伴,看我楊氏之盛綿延千載。”

李恪聽着楊恭仁的話,雖不知他爲何突然要同他講這些,但他還是點了點頭。

楊恭仁見李恪點頭,頓了頓,這才接着道:“長孫無忌固然權勢了得,但我弘農楊氏卻也不是任人宰割之輩。我是與長孫恆安故有仇怨,長孫無忌若是隻對我一人,我縱是身死也非不可,可他若是敢把手伸到楊家來,那他便需掂量掂量他能否搬地了我楊氏千年門閥之重。”

長孫無忌權勢之盛,當今朝堂無人可與之比肩,但楊恭仁的話說的卻很有底氣,甚至李恪聽了也不會有半點覺得楊恭仁是在狂言。

楊氏不知是楊氏而已,楊氏傳承千年,與多少時間門閥之間的關係盤根錯節,長孫無忌若當真想動楊家,先要把整個關中門閥掀個底朝天。

世人皆知,華陰縣共有兩座高不可攀的山峰,一座是西嶽華山,而另一座便是弘農楊氏。

扳倒他楊恭仁易,但想要對付弘農楊氏,就算是整個長孫氏都不夠看。

李恪聽着楊恭仁的話,已經知道了他的意思,李恪對楊恭仁道:“既然老國公這麼說了,李恪也不必再藏話了,長孫無忌一向視我眼中釘,肉中刺,早欲除之而後快,我此次南下之官,也是拜他所賜。阿孃是楊家女,我便算是半個楊家子,既然老國公不懼長孫無忌,又何妨與我聯手?”

楊恭仁聽着李恪的話,笑了笑,對李恪道:“聽殿下之言,殿下恐怕還未聽懂臣的意思。”

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章 校場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九章 鹽行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九章 拒親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十章 收局第九章 奪河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二十章 敲打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二章 夜襲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五章 定親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二十章 回京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章 定儲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四章 恩蔭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五章 汗庭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章 汗庭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六章 請帖
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章 校場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九章 鹽行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九章 拒親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十章 收局第九章 奪河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二十章 敲打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二章 夜襲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五章 定親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二十章 回京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章 定儲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四章 恩蔭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五章 汗庭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章 汗庭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六章 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