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

李世民有一個習慣,每逢日落時分,天色將暗未暗之時,便喜在太極宮金水河邊散步,每日一炷香的功夫,不多不少。

今日又是日落時分,落日西沉,暗紅色的夕陽在遙遠的西南天際緩緩落去,映襯着頂上的雲霞,透出淡淡的金色,鋪灑在安靜的金水河上,波光粼粼,彷彿是雲彩在河中流動一般,金水河也正因此得名。

李世民沿着金水河便緩緩慢行,身後跟着近侍常塗和一衆侍候的宮女,此時李世民的表面雖如以往那邊平靜,但心裡卻沉鬱地厲害。

今日他在杜府內見了杜如晦,杜如晦雖尚能下地行走,言語自如,但已形容枯槁,儼然一副油盡燈枯的樣子。

“杜相之疾,起於勞心,重於疲累,乃經年累月之患,已透內腑,藥石罔顧,臣醫術不精,也是束手無策,杜相的壽數只怕就在年內了。”

這是太醫令王瓊親口對李世民所言,雖已過了半晌,但還在李世民的腦中迴盪。

杜如晦之疾從何而來,李世民比誰都清楚。

杜如晦爲官勤懇,雖貴爲宰相,但凡事必親力親爲,十多年間案牘勞心,早已將杜如晦心力耗盡,杜如晦又豈能久壽。

杜如晦乃李世民左膀右臂,非是君臣,更是摯交,杜如晦若去,李世民非但失去了一個謀猷經遠的宰相,更少了一個能夠說話的人,李世民的心情又怎會好的起來。

李世民漫步走着,正思慮着是否要去杜如晦之職,着其在府內靜養的時候,擡頭一看,卻看見了正趴在樹下,盯着樹上在望的三子李恪。

李恪聚精會神地盯着樹上,似乎全然沒有發現已經靠近了的李世民。

李世民看着李恪的小兒心性,心情似乎好了許多,走到李恪的身邊,問道:“虎頭在看什麼?”

李恪似是被突然出現的李世民嚇了一跳,見了李世民,忙俯身拜道:“阿爹恕罪,恪兒不知阿爹在此。”

李世民擺了擺手,笑道:“無妨,是爲父來的突然,嚇着你了,爲父見你放在盯着樹上在看,你在看些什麼?”

李恪回道:“恪兒在看雀鳥築巢。”

李世民不解地問道:“雀鳥築巢有什麼好看的?”

在李世民的記憶中,他的這個三子一向行事穩重,與尋常孩童不同,少有這等小兒姿態,今日怎的如此反常了。

李恪回道:“兒臣以往久在突厥,甚少見到雀鳥,樹上這隻雀鳥築巢恪兒已經看了五六日了,這鳥巢竟還未成,如今方纔知道,原來雀鳥築巢竟如此耗費時力。”

李世民笑道:“這鳥巢關係它每日所居,它築巢時自然謹慎些。”

李恪聞言,面露不解之色,對李世民道:“兒臣在突厥金山也曾見過鳥兒築巢,不過那些鳥兒築的巢卻沒有這般細緻。”

李世民問道:“哦?你在突厥見得是什麼鳥?”

李恪回道:“是鷹,鷹的巢穴就築在山壁之邊,臨崖而立,鷹巢看上去便極是簡單。”

李世民問道:“築巢於崖邊,那豈非難當風雨?”

李恪回道:“那是自然,不過父皇可知鷹爲何將巢穴築的這般簡單?”

李世民搖了搖頭道:“爲父不知。”

李恪道:“鷹雖生於山野,但卻爲藍天而生,心向蒼穹,鷹與雀鳥不同,鷹之所爲,擊於長空,巢穴不過是暫息之所,何必追求巢穴舒軟?”

李世民何等聰明,李恪的話已經說到了這個份上,他哪裡還會不知道李恪是什麼意思。

李世民皺了皺眉,問道:“你是在說朕新建洛陽宮之事?”

李恪回道:“兒臣並未提及洛陽宮半字,只是在同阿爹說起這築巢之事而已。”

李世民道:“你今日便是專程在此等着朕的,你欲借孺子諫吳之事勸朕息止建洛陽宮之心,難道你真當朕不知嗎?”

漢劉向《說苑·正諫》有載:吳王壽夢欲伐荊,衆臣勸之無用,舍人孺子於園中,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言相勸,吳王終消伐荊之念。

李恪今日所爲,倒是與那舍人孺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恪看着李世民,道:“恪兒不敢,所謂子不言父之過,阿爹新建洛陽宮,恪兒縱知不妥,亦不敢擅言。”

李世民看着李恪急着否認的的模樣,不禁好笑道:“說了半日,你還是覺得朕新建洛陽宮之事做的差了?”

李恪搖了搖頭道:“阿爹北伐大勝,正是普天同慶之時,阿爹欲建洛陽宮自無不可,只是恪兒以爲,阿爹乃當世英主,以阿爹之能必將創千古帝業,如那草原雄鷹一般擊於長空,而非貪圖一時安樂,徒耗國力於宮殿之上。”

李世民聽着李恪的話,看着李恪一臉誠摯的模樣,竟一時間有些愣住了。

李恪說話同朝中那些爲人所不喜的言臣不同,並非一味勸諫而已。

那些言臣,只道新建洛陽宮勞民傷財,乃明君所不爲,但李恪卻沒有否定李世民欲建洛陽宮之行,而是自己爲李世民分了一個主次。

眼下大戰方止,大唐國力有限,若是李世民在此時大興土木,新建洛陽宮的話便再無餘力有其他作爲。

李世民非是志得意滿之人,亦非貪圖安樂之人,只是一時大敵得除,李世民稍稍有些鬆懈而已,李世民絕非聽不進旁人的話。

李世民對李恪問道:“我兒以爲此時新建洛陽宮爲時尚早?”

李恪俯身拜道:“我大唐方纔大勝,正是士氣高昂之時,大唐將士無一不想着跟着阿爹再建新功,父皇若此時將大部國力投於一處可有可無的宮殿之上,恐怕有損父皇英明。”

李世民低着頭,看着李恪的眼睛,笑了笑,摸了摸李恪的頭頂問道:“這些道理都是岑文本教於你的嗎?”

李恪聞言,對李世民道:“先生並未教恪兒這些話,先生只是告訴恪兒,恪兒既是子,又是臣,不同於外人,有些對阿爹好,但是旁人勸不得,說不得的,兒臣便該設法告訴阿爹。”

李世民聽着李恪的話,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我兒說的對,只要我大唐昌盛,海內臣服,朕縱是露宿於外亦無不可,如此便依我兒之言,暫息營建洛陽宮。”

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章 祿東贊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二章 夜襲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三十章 破陣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九章 奪河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五章 夜襲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十三章 拜師第三章 奏對第八章 演練第十九章 醉客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八章 婚成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二章 將行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四章 恩蔭
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章 祿東贊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二章 夜襲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三十章 破陣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九章 奪河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五章 夜襲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十三章 拜師第三章 奏對第八章 演練第十九章 醉客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八章 婚成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二章 將行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四章 恩蔭